阿拉伯文的归类
阿拉伯文字属于拼音文字体系。根据特点,一般把拼音文字分为音节文字和音位文字(音素文字)两大类,例如日文和阿姆哈拉文字是音节文字,英文、法文、俄文等是音素文字。对于阿拉伯文,属于拼音文字体系中的哪一种,学界对此并没有完全定论,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音位文字,有的学者认为是音节文字。
北京大学苏培成教授的《现代汉字学纲要》一书,在介绍文字的性质时,根据文字记录语言单位的情况把世界上的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三类,其中在介绍音素文字时,列举了英文、俄文、藏文、阿拉伯文,很显然,作者把阿拉伯文字界定为音素文字了。同时,还可以把文字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三类,但吕叔湘在谈到音节文字时说:“第二类是音节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就是辅音和元音的结合。日语的字母(假名)、阿拉伯语的字母,都属于这一类。”
这种矛盾的现象,即使在一些权威的著作中,也有所反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由周有光先生撰写的“文字”词条,把文字分为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三类,其中在介绍音节文字时说:“有些音节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辅音相同的音节都用相同的符号表示……这样的字母虽然叫做辅音字母,可是带有不写出来的元音,仍然具有音节符号的性质”,并在最后介绍了阿拉伯文字。很显然,这里无疑是把阿拉伯文字看作是音节文字了。但是同一本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张甲民先生撰写的“阿拉伯语”词条是这样介绍阿拉伯文字的:“阿拉伯文字是一种音位文字,4世纪由闪米特语族西支的音节文字发展而来……”这里同一本具有国家权威的辞书中,由于执笔者不同,关于阿拉伯文字的性质就有了两种不同的提法。
各国文字学家对辅音-音素文字的归属也有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的文字史学家格尔博认为辅音音素文字是音节文字的变体,像阿拉伯文字、希伯来文字等实际上是“辅音+不定元音”的组合,即辅音标注上不同的附加符号就表示不同的音节。认为辅音字母文字是音节文字最主要的论据是:公元前2千年代的西部闪米特人还没有水平把音素从言语中分离出来,而从言语中分离出音节来则要自然得多,容易得多。
但是反对把以辅音字母为主体的文字归入音节文字的人也很多,理由也很多。其中突出的论据是,一方面,辅音-音素文字适应了闪米特语族的结构特点,另一方面,古代的腓尼基文字都是纯辅音文字,如果把这些文字解释为音节文字,那么在人类文化史上,腓尼基人所起的作用,腓尼基文字对后世文字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都变得不可理解了。
阿拉伯语的特点决定了阿拉伯文字的基本特点,阿拉伯文字突出并又适应了了阿拉伯语的基本特点,这是阿拉伯文字得以发展并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如同汉字,之所以长期停留在语素文字阶段而没有发展成为拼音文字,是因为汉字充分适应了汉语的基本特点的缘故。历史上,马来西亚、土耳其、土克曼、乌兹别克等都曾经使用过阿拉伯字母记录自己的语言,但后来都改用了拉丁字母或西里尔字母。其间的文字变迁,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原因也有宗教的原因,但我们认为文字同语言特点不相适应是其根本原因。这种文字上的变迁和使用阿拉伯语的国家一直使用阿拉伯文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这个问题我可以给你一张你就知道了,世界上每种语言大都是归类于某个语系某语族的。分类越近的两门语言,语法,发音规律越是相似,甚至于只是一些方言的差异,换句话说,这些语言最早都是由同一位母亲教会的。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语支。同语系的兄弟有:蒙古语,土耳其语,维吾尔语,日本语,朝鲜语等。满文是属于拼音文字,,,,呵呵
阿拉伯纹样(Arabesque)
伊斯兰教正统派严禁偶像崇拜,因此在其美术作品中反对描绘具象化的人物、动物,所以阿拉伯装饰艺术的主要特征,就体现在以几何图形为基础的抽象化曲线纹样上。阿拉伯纹样在造型上,吸取并发扬了西洋棕叶卷草纹的曲线风格和萨珊王朝波斯纹样的象征性,以其特有的形象,体现了阿拉伯民族的宗教观念及审美趣味。分类
阿拉伯纹样形态种类繁多,变化丰富,依题材的不同,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
①几何纹,以圆形和方形为基础,衍化出无数的形态,如通过60度、90度的交叉组合或加入方格、圆弧等手法,即可构成各式各样的多角形。若把环绕这些图形的外轮廓线单独抽出来加以强调,还能重新组合成各种形式独特的编结纹。而且多角形又能进一步演变成多种星形纹,如6星形、12星形、8星形、16星形等,不一而足。正是这些圆中有方,方中见圆的反复循环变换的组合形式,才构成了千变万化、形形色色、精美玄妙的纹样。
②植物纹,它不依自然界的真实植物为表现对象,而是由曲线几何纹变化而来,如棕叶卷草纹,虽源于希腊的非常写实的扇面棕叶状,但在阿拉伯艺术家笔下,却逐渐演变成一种富有流动感的抽象卷草。受古代波斯艺术的影响,在几何纹中还有一些富于象征或寓意性的植物纹,如圣树纹、缠枝葡萄纹、乐园纹等,但到后来也逐渐衍化成单纯的垂直纹、螺旋纹。
③文字纹,阿拉伯文字在其装饰纹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字体种类繁多,作为纹样构成的一部分,文字纹也因字体的不同而各具风格。最早的库菲体,有花状和叶状之分,且均富装饰性;纳斯黑体和斯尔希体又使文字增添结体工整,圆润丰满之形态,且易于辨认。11世纪之后,随着穆哈卡克体、拉伊哈尼体、鲁库阿体、塔乌奇体,以及其他众多字体的相继出现,使文字纹越来越呈现出丰富多变、奇丽多姿的局面。
这要从回族的形成说起。回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形成于唐朝。这是我国境内众多少数民族中,最晚形成的一个民族。从根源上说,回族不是我国的土著民族,类似的民族还有俄罗斯族等。不同点在于俄罗斯族在境外有着本民族的主体,而回族作为一个新形成的民族,不存在这样一个境外主体。
回族的先民来自阿拉伯国家,分别由水路和陆路进入我国。这也是如今回族同胞集中于我们西北和福建泉州等沿海城市的原因。这些进入我国的阿拉伯人,多半是进行经贸活动的商贾。由于经常往返于大唐(长安)和阿拉伯半岛各个国家之间,人们以“回回”称呼——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说明他们经常往返的状态,来来回回而已。
后来有相当一部分阿拉伯商人定居在长安等地,和当地其他民族和睦相处,相互间通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人们沿袭了之前的称呼,这就是回族族名的由来。
由于这一历史原因和民族渊源,我国的回族同胞普遍使用汉语(各地方言),而在宗教活动时使用阿拉伯文。这是回族同胞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原因。因为从根源上而言,回族的先祖是阿拉伯人,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文明(文字),不需要再新创一种文字。
不过回族同胞所使用的汉语,和汉民族所通用的还是有细微差别。这主要表现在大量的阿拉伯词语和波斯语词语音译之后被回族同胞借用。若非本民族中人,很可能不明其意。如“东涯”一词,就是来源于波斯语。意思相当于我们汉族常说的“阳世”、“人世间”,有时候也有“整个世界”的衍生意。比如说你这种人,“东涯”上就没见过。
回族同胞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历史上涌现出很多著名人物,如大航海家郑和。还有大书法家米芾,有专家考证也是回族人。抗日期间,还有著名的“回民支队”英勇作战,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抵抗日寇入侵。
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
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算筹”,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
20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
扩展资料
阿拉伯数字书写规则:
(1)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不能省略。不论是叙述性文字或图表中,纯小数小数点前的“0”都不能省略,不能出现诸如“27、39”等格式的数字。
(2)阿拉伯数字不能与除“万”、“亿”及 SI 词头中文符号外的汉字数词连用。如:“一千三百万”可以改写成“1 300 万”,但不能写成“1 千 3 百万”。
(3)4 位或 4 位以上的数字,在书写时采用三位分节法。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文的归类
本文2023-11-02 20:15:2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