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图书馆古籍有多少个数据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国家图书馆古籍有多少个数据库,第1张

22个数据库。

中国图书馆古籍22个数据库发布数字资源,其中,中华古籍资源库发布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699部、云南省图书馆藏珍贵古籍139部、芷兰斋藏稿钞校本古籍8部、日本永青文库捐赠汉籍17部,碑帖菁华发布国家图书馆馆藏明清碑刻拓片数字资源2595种,黑龙江省图书馆古籍数据库发布古籍影像资源32部100册。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郑振铎)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kn4f

书名:中国文学常识/不鄙文丛

作者:郑振铎

豆瓣评分:82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7-1

页数:320

内容简介:

可以没知识,不能没常识。

《中国文学常识》撷取木心启蒙读物之一、《文学回忆录》之框架和灵感来源——《文学大纲》之精髓。郑振铎写的《文学大纲》,木心反复看了很多遍,以至于50年后,他到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时,基本上都还是沿袭了很多郑振铎的观点。

《中国文学常识》是一本极佳的以中国文学史为线索的文学常识入门书,是中国学术极盛期郑振铎先生写就的大师之作,集中国文学之大成。

《中国文学常识》内容上起公元前4世纪商代中叶,下迄20世纪初新文学运动,不仅涉及文学,还兼及史学、古籍、文字、绘画等,注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用新的观点、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对中国历代文学作了系统的梳理,脉络清晰,材料丰富。书中有郑振铎先生鲜活的口语表达,也有许多神来之笔。

《中国文学常识》是丰富知识储备、提高人文修养的理想读本。

作者简介:

郑振铎,中国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燕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主编《文学季刊》《世界文库》等。

郑振铎坚持强调文学在社会改革中的功能,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并且较早提出和着手用新的观点、方法整理和研究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一贯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的资料收集和研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文学、戏曲等史料搜集整理和学术研究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关著述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文学大纲》等。

1、《敦煌学大辞典》

国内外第一次以工具书形式反映敦煌学研究成就的大型专科辞典,中国2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100余人参与编写,共收词900余条,总字数约200万字,插图700余幅,对敦煌学所涉及的众多学科,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2、《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带走的敦煌遗书数量没有斯坦因多,但他进洞数周,“翻阅了每一张纸片”,所得7000余件皆为精华,文本、考古价值最高。去年,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终于“回家”,5300余件以数字资源登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距离1908年它们被带出敦煌,正好110年。

3、《敦煌变文选注》

敦煌汉文卷子中,许多人们前所未闻的变文、曲子词、白话诗等,使研究者大开眼界,改变了对中国文学史的认识。其中尤以变文最先引起中外研究者的广泛注意。郑振铎说过:在敦煌所发现的许多重要的中国文书里,最重要的要算“变文”了。

在它没被发现前,我们简直不知道“平话”怎么会突然在宋代产生?“诸宫调”的来历是怎样的重要问题,这些都一度成为疑案而难有确定的答案。

4、《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的成名作,以社会学的观点,根据汉籍、印度经文、敦煌和其他西域文书,分析了从南北朝到五代期间的中国寺院经济。

比如,唐代实行度牒制度,持有祠部所颁发的度牒的道士方为正名,享有免除差徭、赋税、兵役的特权,而且籍隶宗正寺,享受皇室宗亲的待遇。所以,出家当道士在唐代很时髦,这也导致了国家为维持官方教团而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

5、《归义军史研究》

近20年后再版,足以证明这部敦煌学入门书的畅销。作者重点探讨了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中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200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这位北大历史系教授2001年出版的《敦煌学十八讲》,也是敦煌学的入门读物。

古籍所记,皆为人类智慧之结晶。为了让书籍逃脱被毁的厄运,古人想到的是增加备份、分开保存,如四库全书被分藏于全国七座藏书楼即是一例。但是,即使到了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无法将无情水火完全屏蔽于古籍之外。因为,幸好有了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让古籍得到保存和传播。数字化无疑给了古籍以新的生命。

从信息承载介质演进的历史来看,古籍的数字化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上古时期,文字、图书被记录于龟甲上,后来又被记录在竹木简和布帛上,而在造纸术出现之后,它们又被记录在了纸张之上。数字化技术出现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出版物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古籍的数字化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古籍数字化的意义,不仅表现在古籍的保存上,更表现在古籍的使用与传播上——在不对古籍原件造成任何损害的情况下,使其作为知识载体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这个角度来说,古籍的数字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古籍保护历史和文化传播历史上的大事。

古籍数字化的工作一直在进行。比如,早在2016年,国家图书馆就向社会正式免费发布了“中华古籍资源库”,供公众阅览和学术研究。巴黎圣母院的这场大火,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古籍数字化的紧迫性。我们不知道意外与明天哪一个会先到来,但加快古籍数字化的进程却是我们能做的,也是我们能够做到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