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分为哪几大类
古代文史典籍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的本子为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干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琅琅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全书总计三干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太平广记著名类书,由北宋李防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
(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
(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
(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
(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
(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
(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
(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
(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祜集》(苏洵)。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
(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
(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
(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史籀篇》。
拓展知识:
史籀篇,蒙学课本。
《汉书·艺文志》著录《史籀》十五篇,谓周宣王太史作,以教学童,字与孔子壁中古文异体,秦人所作《仓颉》、《爰历》、《博学》,文字多取自此篇。近人王国维著《史籀篇叙录》及《史籀篇疏证》,认为战国以前未见称述此篇,西汉末刘向校书,始予著录;因籀意为诵读,非人名,其句首盖云"太史籀书",故名。
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
原书四字一句,编成韵语,是教学童识字的课本,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汉书·艺文志》注谓"周宣王太史作"。《说文解字·叙》也以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近人王国维则认为"籀"是诵读之意,原书首句"太史籀书",便以"史籀"二字作书名。据《汉书》与《说文解字》记载,共十五篇,但未说明字数。
存于《说文解字》者223字,与秦系金文及石鼓文在字体上颇相类,王国维认为属周秦间西土文字。字体较小篆繁复,字呈正方形,笔划优美。该书已佚,若欲参考字型,此书两千多字中,《说文解字》有收录约两百字。
用字较小篆不同,如"奸"作"奸"又如"乃……"作"乃……"又如"草"作"茻"(呈四"屮"堆栈状)又如"好"作"子+女"等等。
《史籀篇》中出现的文字被称为"籀文",是"大篆"的其中一种。
唐兰、高亨、周谷城、李学勤等则据大量资料证明实有其人。其书建武时存九篇,章帝时王者加以解说,晋世,所存亦废。今据《说文》籀文考察,其字体左右布局均衡,线条匀称齐一,形体繁复,象形象意成分减少,圆转方折的线条笔划的意味浓重,很可能是经过审订、整理、规范的字体,故以编写课本。
国学经典中适合少儿国学的都有哪些?求帮助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名物蒙求》、《治家格言》、《家诫要言》、《重订增广贤文》、《心相编》、《小儿语》、《续小儿语》、《女儿经》、《女小儿语》、《弟子职》、《千家诗》、《神童诗》、“续神童诗》、《幼学琼林》、《笠翁对韵》、《龙文鞭影》
汇贤雅少儿国学有没有寒假班呀?少儿国学的课程都有哪些?这位家长您好,我们汇贤雅少儿国学目
课程介绍:
经典诵读:
《三 百 千》、《弟子规》、《孝经》、《论语》、《中庸》、《大学》等。
其他课程:
素质—生活辅导、德育课程、故事、影片、音乐等。
学文—国学基础、语言表达、拼音识字、安全教育等。
做事—礼仪课程、习劳指导(生活自理能力锻炼、指导帮父母干活)。
游艺—国学艺术、文体活动(音乐、手工、画画、游戏)。
教学重点:
国学学习、心性养成、习惯培养、基本礼仪
前没有寒假班,平时的有全日制班,和周末班。
汇贤雅少儿国学联络电话:010-58499223
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文献有哪些一、经类5种
1《诗经》(简称《诗》)
当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可专读国风、二雅程俊英译注本或清陈奂《诗毛氏传疏》
2《春秋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通称《左传》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杨伯峻注本或晋杜预集解本(笑独行按:梁启超先生以为,或与《国语》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当合读之徐元诰集解本或三国吴韦昭解本)
3《论语》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焦循通释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
4《孟子》
当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杨伯峻译注本、清戴震字义疏证本或宋朱熹《四书集注》南怀瑾《孟子旁通》可参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清段玉裁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中华书局版无注本)
二、子类6种
6《荀子》(又称《孙卿书》)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其余亦须全部游览张觉校注本、梁启雄简释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
7《孙子》(通称《孙子兵法》)
杨炳安等校释本或魏曹操等十一家注本
8《管子》
姜涛新注本、颜昌峣校释本或唐房玄龄注本
9《老子》(又称《道德经》)
当熟读成诵;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朱谦之校释本南怀瑾《老子他说》可参
10《庄子》(又称《南华经》)
内篇与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刘文典补正本、陈鼓应注释及评介本或清王先谦集解本马恒君《庄子正宗》可参
11《六祖坛经》(简称《坛经》)
郭朋《坛经校释》或丁福保笺注本
三、史类5种
12《史记》(又称《太史公书》)
以下前四史可根据需要和兴趣摘读,其列传均当全体游览一过,并选取若干篇熟读(笑独行按:在下向以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为选文精当,兹推荐所选为精读篇目,即项羽本纪、越王勾践世家、陈涉世家、留侯世家、伯夷列传、孙子吴起列传、商君列传、平原君列传、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田单列传、屈原列传、刺客列传、李斯列传、淮阴侯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二十篇当然,韩先生的视角是文学的,不是历史的)南朝宋裴骃等三家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二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3《汉书》
清王先谦补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上海古籍版精装全三册与浙江古籍版精装全一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4《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当全部精读一过元胡三省音注本(笑独行按:另推荐岳麓书社版全四册横排无注本,省钱且版本不俗、印装精良)
15《战国策》(简称《国策》,又称《长短书》)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缪文远新校注本或汉高诱注本
16《水经注》
杨守敬、熊会贞纂疏本
四、集类8种
17《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宋洪兴祖补注本、宋朱熹集注本或汉王逸章句本
18《经史百家杂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19《十八家诗钞》
宜熟读,能成诵最佳
20《世说新语》(简称《世说》)
徐震堮校笺本、余嘉锡笺疏本或南朝梁刘孝标注本张永言主编《世说新语辞典》可参
21《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
王季思校注本
22《桃花扇》
王季思、苏寰中合注本或梁启超注本
23《水浒传》(又称《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
明《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百回本
24《红楼梦》(简称《红楼》,又称《石头记》)
清《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八十回本(笑独行按:另推荐人民文学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百二十回校注本)上海市红楼梦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主编《红楼梦鉴赏辞典》、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可参
笑独行按:该首读书叙录序言所称“16位近现代国学大家”为章太炎、梁启超、鲁迅、傅熊湘、汪辟疆、顾颉刚、 、钱穆、朱光潜、胡秋原、施蛰存、蔡尚思、屈万里、张岱年、徐中玉、严耕望
以现代的教学方式,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国学经典文献有唐诗、宋词、汉文章、元曲小令。
至于读“四书五经”,以小学、初高中的水平,他们是读不懂的。因为读不懂,所以没兴趣。过去的私塾教学方式是:不懂不要紧,让孩子先背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古文水平的提高,自然就明白了。
现代的教学方式,崇尚西学。但西学的思维方式和中学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举个具体的例子:譬如数学,西学对数的研究,创立了“数轴”的思想。以“零”为原点,左负无穷,又正无穷。因为无穷,所以数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
国学有没有数轴,我认为是有的。是什么?就是太极。即九九归一的思想。我们的数轴以一为最小数字,以9为最大数字。把一和就连起来就是太极。我们的数轴——太极是没有西学意义上的“0”。0 是“五四运动”后从西学引入中国的。汉语中的“零”本义没有“无”的意思。因为引入西学,以“零”借代“0”。 那国学中有没有“无”--------即代表西学意义上的0?有!就是数字5 。5---无因声求意。所以八卦中有“5寄中宫”5不代表任何卦。
也就是说:西学的数轴以0为原点。数没有大小;中学的数轴是以5为原点,数是有大小的。
基于国学数轴原点为5的太极思想,我们的思维才有别于西方的思维。这一点从汉众多的语成语就能反映出来:“九九归一,半斤八量、九五之尊、二白五、七上八下、物极必反 等等”。
“九九归一”------我们不考虑最大数字,所以我们的数轴把1和9连起来,化为太极。我们的思维崇尚“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而西方的数轴妄想穷极数的最大最小,所以他们的思维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最小,只有更小。”其思想用语实践,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憨劲。如西学物理,苦苦追寻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半斤八两”——典型的中国思维。为什么我们的老秤半斤是八两?这是因为:我们是太极思想,八卦九宫格,把数字5寄于中宫,横竖斜三数相加均为15 ,太极思想5即无,所以,15为一斤,但半斤为7两5,用于衡量,0。5斤很麻烦,所以我们老祖宗采用“七上八下”硬性规定半斤八两。
这样的例子很多。 所以我说,什么国学经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两种思想的不同。明白我们的思维和西方思维的差别,在阅读中加以注意,那什么经典都适合学生阅读。否则,“以己昏昏”,来“使人昭昭”。学生会找不道北的。
国学经典对幼儿的作用有哪些国学经典是孩子开启智慧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提升孩子的气质,更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且可以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本质,有根本性的认识,遇到问题还能有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建议首先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国内最好的少儿国学机构都有哪些夫子宝贝不错! 北京的教育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教育机构建议去了解一下教育质量高的。
自我修养的国学经典有哪些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有哪些国学经典是于生命的九天灵宇宣告:本文所述既不是神佛启示,也不是魂游异界见闻,而是纯粹从逻辑上推汇出来的,这是一种科学手段,科学手段就是从已知合理地推导未知,然后再加以验证。
如果你拿了一块砖,砸到另一个人身上,那个人发出一声惊叫。试问他为什么会叫呢?合理的答案是他被攻击后感到了震惊和疼痛。虽然他并没有向我们解释为什么会叫,但根据因果关系等科学要素进行合理分析,答案应该如此,若是他恰好是因为别的原因发出惊叫,显然不合情理。
书归正传,第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灵魂到底有没有?灵魂的本质是什么?
答:灵魂的确存在,而且绝对不是物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用正推法——公认世界上有物质,也有生命,但物质和生命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切物质都被动地遵守物理规律,可生命却具有主动性,会主动趋利避害,物理公式根本算不出某个生命下一刻会在什么位置。如果说生命从物质中产生的,那就好比说一只母鸡生出来一条鱼那样奇怪,为什么永远遵守物理定律的物质,却生出来不遵守物理定律的生命呢?可见生命绝不可能从物质中产生。
那么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灵魂。那种存在于肉体躯壳中的,具有主动性的事物——灵魂。肉体中有了灵魂,这个生命才是活的。当你看到了面包时,你不能怀疑麦子的存在,当你看到了生命时,你也无法怀疑灵魂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再用反证法,假设灵魂是某种物质,甚至是所谓特殊的物质,那么好,现在有一个人,他在想事情,想到高兴的事他会笑,想到伤心的事他会哭。在他笑或哭时,组成这个人的一大堆原子(或亚原子、场、能量云云)有变化吗?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转快了还是转慢了?体积大了还是小了?……
如果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哭笑不同的状态?如果有变化,这些物质为什么会叛离物理定律,突然主动地产生这些变化?到底是哪个原子会笑会哭?是成精了?还是见鬼了?——无法从正常的逻辑中推汇出来灵魂是物质,这不科学,所以说,灵魂绝不会是物质。
只有走出“灵魂是某种物质”这个误区,我们才能彻底摆脱灵魂有、无、生、灭的争论泥潭,走进一个新天地。
既然灵魂不是物质,又会是什么呢?其实,灵魂是另外一种存在:灵质。
宇宙中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物质和灵质。用中国传统的说法,就是阴和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但并非所有的灵质都是灵魂,正如并非所有的石头都是晶玉。
那么灵魂是怎么来的?灵魂与生命是什么关系?灵魂在生命体中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说来话长,一言难尽,这是一套理论体系,称为《天机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
九天灵宇 接下来聊聊网上常见的有关灵魂的疑问。
一、人类出现不过几百万年,如果有灵魂、有转世,那么之前人类是哪里去了?如果恐龙时代没有人类,那个时代是什么情况?
答:怎么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头儿说起。
已知生命并非从物质中转化而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深入到生命的微观层面,吃惊地发现生命体中存有大量被创造的痕迹,“指纹”、“脚印”比比皆是,就差留张名片了。当然,名片也许有,只是我们看不懂。由此可推断,在生命体出现之前,一定有某种意志存在。
同时,物理学家们也在为宇宙的高度有序性而困惑——宇宙中的所有原子结构形态全都一个模样!很少见到传说中的“反物质”,这是怎么回事?如果宇宙是随机生成的,那应当是无序而混乱的啊!只有在刻意的安排下,宇宙才能是现在这个样子。由此可推断,在宇宙出现之前,一定有某种意志存在。
这是谁的意志?通常认为这是神的意志,但《天机论》中经过详细论证,否定了这个说法,认为这种造物的意志属于另一种具有主动性的意识体——灵魂。
可以做如下设想:
在没有宇宙的时候,是一片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混沌世界。我们这些在宇宙中住惯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个世界。那个世界是极无序极混乱的,常会发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因此某些灵质会莫名其妙产生了自我意识,俗话说就是“成了精”,这就是灵魂。由此可知,灵魂是自生的。
为什么说灵魂是自生的,而不是被创造的,或是某个“总意识”的分支呢?这很简单,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凡是大批量生产的同类产品,都是一个模样儿的,像螺丝帽啊什么的,号称标准件。可灵魂则是各个不同,哪有一大批人是同样的性格呢?如果有个神造出(或分出)这么多各不相同的灵魂,这个神一定是严重的精神分裂、性格分裂,而且是粉碎性分裂。
有人就说了,人家神的境界是人不能理解的,神是空空非非XXXX什么的,怎么能以人的思维去理解神呢?好,要真是这样,我警告你千万别去敬神,你敬神的话,神会用雷劈你。为啥?你想啊,假如你敬神,神就保佑你,这是人可以理解的呀,这是明明就是人的表现嘛!只有你敬神反而被神揍一顿,才是人类无法理解的。所以啊,就算真有神佛存在,也万万不可搭理他们,否则无端招来一通空拳幻腿不理解脚,把你打得到处跑。
经过种种分析,灵魂应该是在混沌界中自生的,我们个个都是孙悟空。
大家都做过梦吧?梦中有什么特点?当然是光怪陆离、因果关系混乱。这或许是灵魂在睡梦中会进入初始化状态,也就是混沌状态。由此算来,任何生命的灵魂年龄都可达亿万岁。
接下来要说的是宇宙的成因以及如何建造宇宙。
灵魂产生后,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当然是保住小命啦,好不容易有了意识,怎么也要保住啊。然而混沌世界是极乱的,灵魂既然能莫名其妙地出现,完全有可能莫名其妙地消失掉,无因而果的事件太常见了。怎么办?
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空间,住进去才能保命。怎么个造法呢?不用说,必须要造出一个有序空间才行,否则就不用造了,混沌界到处都是无序。
创造有序空间的构想就是宇宙的成因。
可怎么才能造出一个有序的空间呢?灵魂们毕竟不是神,不能想啥来啥,只能从建造材料上打主意。混沌界只有两种现成的材料,一种是物质(也可称为阴质,和宇宙中的物质不是一回事),另一种是灵质(也可称为阳质),为了区别于我们宇宙中的物质,暂时以阴质、阳质称呼这两种材料。
阴质和阳质的特性是:同质相斥,异质相吸。混沌界的无序运动就是阴质阳质乱蓬蓬地相吸相斥造成的。为了打造一个有序的空间,必须把阴阳二质有机地组合到一起。全是阴质或全是阳质是不行的,因为同质相斥,捏不到一块儿。
经过研究,采用了一种“三合一”的方法造出大量的宇宙单元(要盖房子先造砖嘛),再用这些单元组成一个有序空间。
“三合一”是这样的:先把一个阳质和一个阴质合在一起,由于阴阳相吸,这很容易做到。可是如果所有的宇宙单元只是阴阳相吸的话,宇宙中就不会有运动和相互作用,也没有变化发展,这样的空间就是个死空间。
灵魂们可不愿给自己造一个牢笼,于是就给阴阳结合中塞一个“第三者”,加进去一个阴质或阳质。经过“第三者插足”,在相吸相斥的作用下,宇宙单元就以自旋的形式产生了运动。这样,盖宇宙大楼用的砖就造好了。
看到这里,懂周易的朋友们也许明白了些什么。阴阳三合一,这不正是易经八卦吗?是的!谁都知道易经八卦是破解宇宙、生命的密码,原来密码就是这么个解法。
为什么宇宙单元(又名天机体)都是相同的,有的组成了太空,有的却组成了星球呢?
是这么回事,建造宇宙用的阴质和阳质,阴阳纯度是有差别的。大多数纯度相同的单元构成了太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单元中,阴质或阳质纯度偏高,纯度高则吸引力大,导致这类单元结团成伙,形成了夸克、XX子之类的物质,经过运动中的不断排列组合,形成了原子、分子、晶体等等,最后形成了星球。这是灵魂们故意弄的,宇宙中总要有落脚点才行啊。
因此,在宇宙中,“砖头”们可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构成太空的单元,这些单元个体间达到能量平衡(即吸力斥力平衡),它们不但充满了太空,也充满了原子之间、原子核与电子间的空隙,名为暗物质。
另一种则构成了亚原子、原子、星球,这些单元以团体的形式达到能量平衡,表现为自旋和公转,能够被人类所观测,名为普通物质。
建造宇宙的“砖”准备好了,马上可以开工,然而还有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如何避免混沌界的杂质侵入、渗透到宇宙中呢?这个问题不解决,宇宙就白建了!
再经过研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先将所有宇宙单元拼命压缩,压到一个临界点后,这些单元会产生剧烈反弹膨胀,膨胀冲击力把混沌杂质远远地推挡在宇宙之外,这种方法叫宇宙大爆炸。
就这样,宇宙终于诞生了!
有人要问,灵魂们交流时说哪国话呢?其实他们是不用说话的,全用意念交流。关于意念的使用, 可以入天人学群 5718删字07679 复制里的内容,并删除中间的汉字,组成纯数字,加入。群里档案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有三个字的国学经典有哪些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千家诗 等
求助:国学经典里有哪些关于“善”的警句和故事一、善”的警句: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中〕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2、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
——〔中〕刘昼《刘子·慎独》
3、人之有德于我也,未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思也。
——〔中〕刘向等《战国策·魏策四》
4、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文,不为莫知而止休。
——〔中〕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中〕裴松之《三国志注·蜀书》
6、凡为善者,须是寻常做去,不可分外寻讨。一经寻讨,便属好名。
——〔中〕陆世仪《思辨录辑要》
二、善”的故事:
1、屈原的故事
“知道吗村口的大石洞里能流出米来那天我亲眼看见的。”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村民们跑来跑去,互相转告著。
屈原的爸爸皱着眉头,在厨房里走来走去,“奇怪!米怎么会少了”
他把两件事想到一起,“嗯,肯定是他!”
天黑了,月亮升到了树梢上,屈原的爸爸躲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他要干什么呢
来了,通往村口的小路上,走来一个人,个子不高,怀里抱着东西,越走越近,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孩子。“唉!”屈原的爸爸叹了口气,从树的后面走了出来。
“屈原!”他叫道。
“啊,爸爸,你怎么在这儿呀”屈原吓了一大跳。
“回家再说,咱们先把东西放过去。”屈原的爸爸已经想到,大石洞里的米是儿子放的。
“嗯,嗯,谢谢爸爸。”小屈原不好意思地笑了。原来,善良的小屈原看到村子里很多人家穷得没有饭吃,就想出了这个为大家送米的办法。
他的爱心得到了爸爸的表扬,但是爸爸说了另一些话,让他明白了更深的道理。
“你这样能让所有的穷人吃饱饭吗
现在你还小,应该好好读书,长大了,真正地为大家做些事情。”
“哈哈,我明白了。”小屈原笑了。
2、张良拾鞋的故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小时候曾在今天的江苏邳县南居住。 相传,有一天,张良出门散步,走到镇东石桥,看见桥上站着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柺杖的老人。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著张良大声说:“孩子!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张良心想:“你这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丢下去却让我去捡,就算你不是故意的,我与你素未谋面,为什么要帮你捡鞋子?但是老人家年岁已大,动作不灵便,走下去捡鞋子难免十分困难,还是帮帮他吧。”这么一想,张良就走下桥去帮老人家捡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自己的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招招手说:“来!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捡了鞋,索性好人做到底,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张良挺直身子跪在地上,小心翼翼的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了看张良仰天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就走了。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家远去的身影,心里闹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竟然又回来了,说:“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五天后,天刚亮时,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行了个礼说道:“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就匆匆忙忙向镇东石桥赶去,哪知道老人居然早就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地说:“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说完,扭头就走。 过了五天,天还没亮,张良就起了床,向那座桥飞跑过去。老人竟又已等候在那里了。老人生气的胡子都翘起来了,怒气冲冲的说“怎么又迟到了?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想:“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半夜时分他就哈切连天的等候在桥头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家步履蹒跚地走来了。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称赞说:“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啊!”他拿出一卷书说:“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巨集伟抱负。”张良深深拜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当年姜太公留下的兵书!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3、孙叔敖杀两头蛇
古文
孙叔敖为青年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译文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两头蛇现在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4、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比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位宰相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往后退了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古代典籍分为哪几大类
本文2023-11-02 21:10: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