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引用古方和古医书中的内容是否都是有用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医引用古方和古医书中的内容是否都是有用的?,第1张

您好,这个必须要经过现代医学的检验才可以用于临床实践。因为虽然中医药博大精深,但是也是有很多穿越和误区的。不信,我给您列举视个常见的误区:

传言一:药材越贵越好

民间传言诸如千年人参,百年灵芝等能够起死回生,其实这说法根本没有任何依据。而且人参和灵芝本身有自己的疗效,但也不是谁都适用。举例说明,安宫牛黄丸由很多名贵的中药组成,被很多人视为防治中风的神药。但是本身就有寒闭症的人就不适宜服用,用药不善反而会加剧病情。

所以说,任何一种药材都必须对症下药,而且是药三分毒。人参也是这个道理,人参可以补虚养气,但是火气旺盛的人吃了就会流鼻血。所以找到合适的药材才是我们值得提倡的,很多疗效非常好的中草药都不是名贵之物。

传言二:滴血认亲

各大电视剧的经常剧情,血滴入碗中,相融为亲生,不相融就不是亲生。

但这种滴血认亲的鉴定方式是不可信的。实际上,“滴血认亲”常常是将血液滴入清水中,红细胞由于渗透压的原因会导致细胞膜破裂,所以通常情况下即便两滴血型不同的血也不会出现沉淀的现象。

如果真的要认亲,目前DNA技术能做到。所以真的要去做亲子鉴定的,去专业的机构和医院。

传言三:银针试毒

这里说一个真实的案例,光绪皇帝就是死于砒霜中毒,但是这完全是慢性中毒的症状,极有可能就是日常食物中被人下毒所致。如果真的银针能试出来,那谁还敢下毒?

事实上,银针测不出砒霜的成分,常见的毒物如毒鼠强、氰化物等也无法测出。但是银饰品再日常生活中如果接触到硫化物的话,的确会变黑。

传言四:可乐杀精

有种说法,因为南美人用可乐来避孕,所以后来就出现“可乐中的咖啡因能杀精”这样的传言,而且愈演愈烈。

但这种说法毫无科学依据,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咖啡因能够对于精子有伤害作用,常喝咖啡和可乐的人,也没有证据表明他们的精液质量就比其他人差。如果真要说对精子有伤害,吸烟,肥胖包括爱跷二郎腿,这些行为才是真真正正的会伤害精子的质量。

传言五:每天需喝八杯水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身体摄入水分需求不尽相同,没有任何实际研究表明八杯水为标准数据。如果一定要说一个保持身体水分的办法,那就是看我们的尿液颜色:饮水量应使尿液呈浅**,尿液颜色越深,身体越缺水。

传言六:天然的东西最 健康 ,化学物质对人体有害

纯天然的毒蝎和蜈蚣照样能毒死人,而且毒性很多现代医学都救不了。还有氰化物,也是天然的,你告诉我这很 健康 ?

其实更多的比如添加剂,食用多了会导致肥胖,这些可以尽量控制。但丝毫不代表天然的就是最好的。

传言七:保健品有神奇的疗效

但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合格的保健品确实有一点功效,比如含有维生素的就可以治疗维生素缺乏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再比如脑白金中含有褪黑素,可以辅助睡眠。但是这些保健品的性价比极低,几百块钱的天然维生素还不如药店里几块钱的维生素片。所以,不推荐使用任何类型的保健品。

传言八:反复烧开的水会致癌

自来水中含有硝酸盐,在反复烧开的过程中,确实会产生一些亚硝酸盐。但经过测定,即使反复烧开 20 次的开水,亚硝酸盐仍远低于国家生活饮用水的亚硝酸盐含量标准。所以,烧过好几次的水也可以放心喝。

传言九:红枣、红糖补血

人们总以为缺铁缺血可以用红枣、红糖补。但是事实恐怕不是这样,因为红枣和红糖含铁量并不高,红糖中 966% 的成分是糖,铁含量非常少;100克红枣中铁含量大概也就是 2 毫克 ,仅此而已。

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真正补铁补血的好食物吧:瘦猪肉、瘦牛肉、血制品、动物肝脏等。

传言十:早起喝一杯淡盐水排毒

这完全是谣言,而且有害处。早起喝盐水,不仅不能排毒,反而会加重身体缺水的状态,对血压和肾脏不利。现代 社会 大家工作压力大,外卖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一部分,造成了国人摄入盐分普遍超标,再喝盐水那真的火上浇油的。对于有高血压、心脏病及肾功能异常的人,尤其不要喝盐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想知道中医引用古方和古医书中的内容是否都是有用的,应当进行实践。也就是说在遇到患者疾病的时候参考相应的古方或者古医书进行治疗,并总结相关的研究结果,这样才能知道古代中医的典籍和药房是否真的有用。

目前之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参考和引用中医的古方,是基于目前的治疗技术和水平有很多的疾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不再需要查阅那些古方并进行尝试和验证。

另外,已经有实践证明,很多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治疗处方并不适合所有的患者,因为中医是最讲究因人而异的。在应用在不同人的病情时,古方应当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实施,否则可能对人体 健康 造成损害甚至适得其反。

最后,还有一些实践证明,有的中医古方中的药物是很难得到的、或者可能是有害的,不适合应用于人体,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就逐渐被我们摒弃了。

这个问题问的表面看来是很理智,研读过本草纲目,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个题主简直是猪脑袋一头,难道你不知道读书读全么?,囫囵吞枣似的不知道在哪看了点关于中药的假书,就跑来无脑喷?

人中黄是什么你知道么?还大便?估计也就是你这智商能把大便拿来就吃。

(人中黄):在竹筒中塞入甘草末,两端用竹、木封固,冬季投入人粪缸中,立春时取出,悬当风处阴干,破竹取甘草末,晒干。

 「主治」

 1、热病发狂。用人中内放罐中,泥封固,煅半日,去火毒后研为末,水送服三钱,病未退,可再服。

 2、呕血吐痰,心烦骨蒸。用人中黄为末。每取三钱,加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下。

看到没,这就是人中黄,不是你嘴里的大便。

还有头皮屑,和毛发,指甲之类的入药,这些有的是收集的民间偏方,偏方是古时百姓看不起病,然后经过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偏方虽然有的明显带有封建迷信,但是不可否认,有的偏方在治疗一些疾病方面还是简单有效的,比如夏季吃坏肚子,用两三头,独头蒜放在炭火中烧焦之后直接使用,立竿见影止吐止泻。疮疔肿痛用新鲜蒲公英连根加入烟丝放点白酒一起捣烂敷在患处,也是立竿见影,你敢说无效么?

看起来题主是读过本草纲目,我们姑且不论你读的怎么样,但是我想说,书是你这样读的么?中医书籍这么多你只挑了两个最容易让人误解的中药,而且你还是故意诱导读者,你这样好么?你读过神农本草经么,读过黄帝内经,伤寒论么,这些你都没读过你还敢在这大放厥词,谁给你的勇气呢,是你嘴里的大便么?

如果你真的想黑中医的话,那么我希望你能好好去拜读一下《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等你把这些书读明白了你在来黑吧!估计到那时候你可能真就黑不起来了。

中医药不管现代人如何看,但是不可否认前人是经过实践摸索出来的,一个经典学科。

你可以不喜欢中医,不看中医,但是请你不要黑中医,因为这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宝贵财富。

看到黑中医真的感觉很气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就这样被这些,数典忘祖的玩意给污蔑,算了不说了,越说越生气,写的有点乱,请大家见谅。

大部分是有用的,毕竟中医治疗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但是也不能全部都是有用的,毕竟古代 科技 水平有限,一些中药方虽然确实可以治疗某种疾病,但是也可能含有很多不必要的成分,甚至是含有其他有毒成分也会对身体造成其他伤害。比如马钱子在中医治疗风湿病方面,虽然有不错的效果,但是也经常发生患者因为服用马钱子发生中毒出现抽搐呕吐等症状。

所以为什么现代医学不排斥中西结合,中医有很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但是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需要剔除,这个就需要依赖现代医疗 科技

又是一个变着法子黑中医的提问!

你有本事,怎么不看看《黄帝内经》呢,先弄懂了黄帝内经,再说本草纲目吧!

大便,现在西医也入药,叫做“粪便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你是不是也应该质疑一下西医,为什么要想到用粪便入药呢?无独有偶,西医里,小便也可以入药,叫做尿激酶,你也去质疑一下?

中医用毒药砒霜入药,治疗白血病。现在这也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标准方法,叫做上海方案。

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的,不管懂不懂阴阳五行,中医都在遵循阴阳五行的治疗原则,也在按照阴阳五行原则运用中药。

看不懂黄帝内经,弄不明白阴阳五行,就不要讨论中药。如同不懂量子力学,不要去讨论量子纠缠,以免说出来都是笑话。

再说了,看本草纲目,也得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全了,不要看个目录,扫上几眼,就说自己看本草纲目了,就急急忙忙的开始指责了。

你敢指责量子力学吗?不敢。为什么,因为你不懂。不懂就不能轻易指责,这是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什么时候,你就可以放弃科学精神,指责你不懂的中医了?!

为什么不敢明目张胆的黑中医?怕违法吧!中医药法管着你呢!装模作样的好像要讨论,黄帝内经看不懂,中医弄不明白,你讨论什么中药?装吧!

不懂物理,不懂量子力学,你就可能讨论量子力学的试验?知道这种行为有多蠢吗?!装吧!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搜集前人所记载的中草药之总汇。除其中一部分是李时珍行医时所用过的之外,其余都是前人用过或记载的中草药。关于其中所记载的人部药物中,一些令人作呕的物质,是否有人用过,或该不接受的问题,笔者回答于下:

如果把《本草纲目》比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体,那么,请问:在人体内,是否也存在着令人作呕的物质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在一个人的大肠里,起码存在着三公斤的屎。那么,既然如此,人为什么不赶紧将其清除,而是容许其在自己的肚子里存放一两天左右呢?至于它是否有人用过,答案是肯定有人用过的,因为它可以作农家肥,虽然不是让人直接吃,但却离不开间节的吃。(去年在网上还报导过美国用人屎制造西药呢!叫什么名字我也忘了,我们一起找一找吧)。何况如《本草纲目》中所说的人屎,也并非是直接当药让人吃,而是用甘草粉末配制成人中黄(中药)入药的。所以,读不懂或不理解先贤的诸多用药机理,就妄自非议信口雌黄,是一种无知的亵渎圣贤行为!不能以自己的无知,去否定他人的成就,更不可以因为自己没见过或没听说过的事物,就去否定它的存在或客观性。

不管怎么说,古方对于现代中医的研究有指导意义,对于中成药的开发也有帮助作用。

所以,不能说老的东西就不管用,这有点偏执了。

这问题很好回答,你们最近问的问题发现没有都是在晚上很晚甚至二十四点才回答。原因就是接手二个病人在医院二十多天,时好转几天,又坏很转去,医师也说我们就是这样冶,不可能治坏你们,该可用的药都用了,没办法。在这你晓得医院那些住院患者的老百姓怎样讲的:他们说:,”要不是在这看病钱,国家可报,我们绝不会上你们医院,在屋里就有人会治,还到你这来,你以为,我这些人愿意来你这里。所以我原先就哇过,西医要不是政府抉持,中草药一定可以一同平分秋色。你说古人的智商还能被否定吗?

回@山野樵夫32:

你真是一只吃屎不嫌少的山野疯狗,狂吠嚎丧撕咬中医中药,已经多年了吧?中医没让你吃屎,是你自己爱吃,这能怪谁?所以你就不该找中医说事,本中可以肯定的说,你根本就不知道吲哚是什么,但其实你却早就吃过了这种人屎中的臭气成分了。由人屎臭气-吲哚制造出来的西药-吲哚拉明,是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常用药物。想必你西医公爹一定让你这种中医黑吃了不少,把脑子给熏坏变态了,不敢去找百年骗局的伪科学西医公爹算总账,却猪八戒抬着钉钯找到中医头上来了。本中医真为你感到不平和悲哀,但回头想一想也算是对你的报应和奖赏吧!象你这种污辱祖宗的不肖子孙,难道不该吃屎当药治病吗?!这正所谓是恶有恶报,自作孽不可活。假如仍然死不悔改,继续中伤、抹黑、诋毁、攻击、中医中药,接下来你就该吃裤裆灰治病了。

偏瘫(半身不遂)

什么叫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

急性脑血管病人为什么会发生偏瘫呢主要是大脑半球皮层运动中枢受损的缘故。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两侧大脑半球最易发生病变的部位是内囊。因为这里主要是由一个叫豆纹动脉的小血管供应血液,而豆纹动脉是从大脑中动脉垂直分出的,管径小,压力大,受血流冲击时,容易破裂出血。所以,又叫做出血动脉。是发生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但当血压下降,血流缓慢时,又容易发生血栓形成。而内囊区神经纤维排列很紧密,上行和下行的纤维都从此处穿过,一旦受损,便产生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即所谓“三偏征”。

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如何判断昏迷病人有无偏瘫

昏迷病人有无偏瘫,是区别脑血管病与其他昏迷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由于病人意识障碍,无法取得合作,给判断带来困难,而作以下检查,有助于偏瘫的诊断。

(1)头面部 病人有面瘫时,可见偏瘫侧鼻唇沟变浅,眼裂增宽,口角下垂。呼气时,偏瘫侧面颊鼓起;吸气时,瘫痪侧面颊下陷,此称为“船帆征”。患者常有头及眼向一侧偏斜。在中脑以上病变,则是注视病灶侧,头也略偏向病灶侧;中脑以下、桥脑部位的病变时,则是注视偏瘫肢体,头也略偏向偏瘫肢体侧。用手翻开双侧眼睑时,偏瘫侧阻力小或无阻力,口角偏向健侧,如用力压迫眶上切迹,引起疼痛反应,正常侧面肌收缩,使口角歪向健侧更明显。

(2)肢体 正常人平卧时,双足与床面呈垂直位。有偏瘫者,偏瘫—侧的下肢呈外旋位。将两腿屈曲90度时,瘫痪肢体很快被动伸直,且往外倒。把上下肢放于不自然位置时,未瘫痪的肢体将逐渐移到自然位置。同时,还常有举手、拉被、摸胸、下肢伸屈等动作。而偏瘫侧肢体则无此反应。抬起双侧肢体,然后松手让其自然下落,可见瘫痪侧肢体下落较健侧快。如用同等力量刺激双下肢的对称部位,可见健侧肢体伸缩、回避,而瘫痪侧肢体无此反应。偏瘫侧肌张力也较健侧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昏迷程度较深时,偏瘫侧病理反射为阳性。

偏瘫一侧肢体肿胀是什么原因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肿胀,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和病人家属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静脉回流障碍 人体的血液供应是由循环系统完成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全身的血管由动脉和静脉两部分组成。动脉向组织细胞内灌注新鲜血液;静脉把机体利用过的血液重新返回心脏。动脉血流的动力来自心脏每一次有力的收缩和血管壁的弹性;而静脉回流主要靠它与心脏之间的压力差,以及肌肉收缩对血管壁的挤压力。由于静脉壁较薄,弹性差,这种挤压力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当肢体瘫痪后,肌肉因失去了神经支配,停止了收缩活动,所以,肌肉对静脉血管的挤压力也就消失了,致使静脉回流障碍。

(2) 营养代谢障碍 人的肢体活动是受神经支配的,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是受神经支配的,当肢体偏瘫后,失去了神经支配,偏瘫侧肢体便会继发营养代谢障碍,使血管的舒缩功能调节失调,收缩和舒张反应变得迟缓,静脉血回流速度减慢。

由于上述原因,使血液不能较快的返回心脏,而瘀滞于静脉中的血液量增多,静脉管腔内的压力也随着增大,液体很容易被挤压到血管壁外,滞留于组织间隙中,于是便产生了肿胀。

轻症肢体肿胀,通过改善条件,让静脉血尽快回流心脏,水肿会很快消失,不会产生较大危害。相反,若水肿在组织中滞留时间过长,其中的蛋白质成分就会沉积下来,变成纤维组织。如果这种病变发生在关节周围,可发生关节强硬和挛缩,故对肢体肿胀应积极治疗。

首先,要经常被动运动和对患肢进行按摩。通过摩、揉、捏、按等手法,以代替肌肉主动活动,使之达到挤压静脉血管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微循环,纠正患肢的营养代谢障碍。

其次,要注意抬高患肢体位,坐位时,要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物将前臂抬高,或放于椅子扶手上。卧位时,患侧下肢应垫高10~20厘米,减少因重力对灌注的影响,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

偏瘫一侧肢体为什么会发生疼痛

脑血管病进入恢复期后,如不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偏瘫侧肢体就会发生挛缩、僵硬、畸形,甚至引起剧烈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引起瘫痪肢体疼痛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

(1)肩关节半脱位 上肢完全瘫痪后,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在重力的影响下,肩关节往往会受牵拉而发生半脱位。病人经常感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给患肢被动运动时,疼痛就更厉害。

肩关节为什么容易半脱位呢这是由于肩关节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全身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差别很大。而活动范围最大的就数肩关节了。它几乎可作所有方向的运动,使我们能够灵活地从事日常各种活动。

肩关节的这种功能,主要与它的构造有关。由于肩关节窝较浅,关节头圆而大,活动起来当然方便。但当肢体瘫痪后,肩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松弛,固定关节的功能减弱,加之重力作用,肩关节就会离开关节窝,滑到下面去了,临床上就出现肩关节外形改变,并产生疼痛。

(2)肩手综合征 此症常发生于脑血管病后1~3个月,是脑血管病后肩痛、手痛的常见原因,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常引起残疾。

这种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肩痛,手痛,上肢外展、旋外、上抬受限,强制被动运动则剧痛难忍,手背、手指肿胀,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皮肤渐红,皮温增高以及指腕关节屈曲疼痛等症状。

(3)肩关节周围炎 常于偏瘫后数月发生,临床初期表现上臂外展和上抬时疼痛,以后逐渐加重,病人出现持续性上臂和手剧烈疼痛,往往使患者难以入睡,而无望地哭泣,并恳求医生或别人不要动他的肩臂。

此外,足趾严重屈曲、内收,肘、膝关节屈肌萎缩,跟腱缩短,当触地受压或活动时,也常引起患肢疼痛。

儿童交替性偏瘫会影响小儿智力吗

儿童交替性偏瘫特点是交替性偏瘫频繁发作,常伴短暂的眼肌麻痹、眼球震颤,不完全瘫痪的肢体有舞蹈动作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性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突出特征。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有研究认为,本病与偏头痛有一定的关系,发病机理可能是因为脑内神经代谢通路或产能系统的异常或缺陷,这种异常影响到皮层和基底节而产生弥漫性脑病,这种缺陷间断性恶化引发了发作性偏瘫等症状。兴奋、啼哭、生气、接触强光、洗澡、特殊饮食都可诱发偏瘫发作。

本病临床表现为偏瘫出现年龄小于18个月,偏瘫可突然或逐渐发生,常左右两侧交替,或从一侧转移到对侧,也可始终局限于一侧,少数病人为双侧瘫痪。偏瘫以上肢最重,下肢次之,面部最轻。偏瘫的肢体可有颤动、舞蹈样动作、冰冷或发热、皮肤苍白或潮红、出汗等。同时可伴有双眼球震颤、双眼凝视。患儿偏瘫在清醒或活动时出现,睡眠特别是深睡以后消失。

本病患儿除偏瘫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开始说话及行走较其他小儿晚、行为异常、活动过多、不知危险,严重者有认识机能障碍,不能入学或学习成绩差。这些智力障碍在开始呈进行性加剧,数年后不再发展。

本病治疗目前使用氟桂嗪可明显降低交替性偏瘫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无明显副作用。本病无预防措施,所以作为家长要细心观察小儿,如有交替性肢体瘫痪,应到医院确诊,尽早开始治疗。

小儿急性偏瘫会影响智力吗

小儿急性偏瘫是一种获得性神经系统综合征,常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忽然出现程度不同的一侧肢体瘫痪为其主要特征,多数病例早期就发生惊厥、神志异常或昏迷。

本病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指原因不明者。继发性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①脑部外伤,头颈部外伤,颈椎骨折或脱位;②病毒、细菌、寄生虫、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③脑部血管瘤突然破裂;④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引起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⑤全身性疾病如紫癜、血友病、闭塞性脉管炎等;⑥癫痫持续状态、肿瘤等。

小儿急性偏瘫有三种起病方式:①卒中型,最多见,突然抽搐、高热、昏迷,出现偏瘫,有时抽搐呈癫痫持续状态。一侧视力障碍,语言障碍与偏瘫同时存在。②急性型,仅表现为偏瘫,无神志改变或仅有短暂意识障碍。③间隔型,暂时性一侧肢体无力,常见颈动脉闭塞,若瘫痪对侧的颈动脉搏动减弱,具有诊断意义。起病情况决定了病变的性质,血管栓塞者可于数分钟内发病;血栓形成者起病较慢,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间歇或进行性加剧,但多数无抽搐;血管瘤破裂引起者起病急骤,突然头部剧痛,面色苍白,出冷汗。

常常在抽搐停止后出现瘫痪。约3~4个月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下肢功能恢复比上肢快,约半数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者肢体有畸形。如果脑部基底节受损出现不自主的手足运动或舞蹈样动作;颅神经受损时出现面瘫、吞咽困难、流涎及说话发音不清;如果颞叶、枕叶或顶叶受损可出现视力障碍、失语或感觉障碍等;更为严重者,可有智能和行为方面的障碍。

本病2岁以下发病者预后差,存活者中30%~50%发生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可能出现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后遗症也较常见。因此,我们应该注意预防,积极预防头、颈部外伤,预防各种感染,防止向中枢神经系统扩散,对心脏疾病病人应防止血栓形成。

本病的治疗应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急性期积极控制抽搐、出血及脑水肿。瘫痪的肢体绝对休息,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功能稍微恢复后鼓励早期活动,采取针灸、推拿、按摩及理疗,帮助肢体恢复功能。对智能落后者急性期后可试用谷氨酸或γ�酪氨酸。对有动作过多的小儿可选用利他林,并加强教育。

 中风偏瘫是一种临床中常见的疾病症状,在中老年人群当中比较高发,并且也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中通过中医辨证用药方法治疗中风偏瘫后遗症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辨证治疗中风偏瘫的秘方:

  (1)气虚血瘀型:这类中风偏瘫的患者应该采取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可选择的方剂名为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药物包括了黄芪、丹参、鸡血藤、当归、赤芍、桃仁、川芎、桂枝、红花、地龙、牛膝、甘草。如果患者偏于气虚,可以重用黄芪或太子参等药物,如果患者血瘀偏重可在其中加三棱、莪术、水蛭、三七等四种药物,口眼歪斜的患者可加用牵正散,肢体麻木,伸屈不利的患者可同时加桑枝、蜈蚣。言语不利的患者可加入远志、 菖蒲、郁金。如果素体阳虚、手足不温的患者,可以同时加入附子、肉桂。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酒大黄或番泻叶。脾胃虚弱,大便溏薄的患者可同时加党参、白术、茯苓。小便失禁的患者可加药物为熟地、山茱萸、 益智仁、桑螵蛸。

  (2)肝阳上亢型:治疗时应该采取育阴潜阳,平肝熄风的原则。可选择的方剂名为镇肝熄风汤加减:生赭石、生白芍、生龙骨、生地、夏枯草、生麦芽、生牡蛎、丹参、玄参、黄芩、栀子、川芎、生甘草。如果热象明显的患者可同时加龙胆草、生石膏。肢体麻木、伸屈不利或震颤的患者可加药物包括了蜈蚣、全蝎、白花蛇。头痛眩晕的患者可同时加钩藤、菊花、白蒺藜等三种药物。言语謇涩的患者可加药物包括了菖蒲、郁金、天竺黄。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同时加生大黄。

  (3)心肾阳虚型:这类中风偏瘫患者治疗时应该采取滋阴补阳,熄风开窍的原则。可选择的方剂名为地黄饮子加减:生地、黄芪、山萸肉、巴戟天、肉苁蓉、石斛、远志、菖蒲、麦冬、牛膝、五味子、制附子、全蝎。偏肾阴虚,骨蒸劳热的患者可加桑枝、鳖甲、地骨皮等三种药物。偏肾阳虚的患者可加*羊藿、仙茅等两种药物,气虚甚者可加药物是党参或人参。

  辩证治疗中风偏瘫的秘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患者朋友们能够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在用药期间也应该配合穴位按摩或针灸等方法来辅助治疗,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素质,从而让偏瘫症状尽快好转。

导语:缺血性中风又称为脑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是由于大脑血液供应障碍,导致一部分大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神经细胞的坏死与凋亡,出现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本病发病率高,临床之中亦极为常见。中医即称为中风病,其临床特征常以猝然昏到、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肌肤麻木不仁、口眼歪斜等症状为主。

一、缺血性中风的病情变化多端,症状较复杂,发病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

1、概述

缺血性中风常突然发病,病情变化多端,进展迅速,其症状、体征亦复杂多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及高死亡率的致病特点,对人们的身体 健康 危害很大,其生活质量亦会遭到严重影响。当前,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不断增长,我国逐步步入了老龄化 社会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上升。

现今 社会 缺血性中风的西医治疗方式多采用的是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神经保护等治疗手段,其目的也无非是在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营养神经等方面下功夫,但是其对于缺血性中风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疗效并不十分理想。而近年来,基于扶阳学派思想的治疗手段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

2、理论探源

扶阳派的学术思想,来源于经典医书《黄帝内经》中的“重阳思想”,并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重要体现。阴阳的运动变化是天地间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其构成了生命的本源,也是治病救人的根本所在。

仲景是将中医的理、法、方、药浑然成熟于一体的大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更被称为方书之祖,用方用药很多都强调着顾护阳气的重要性。仅《伤寒论》中用方113首,就有24首用干姜,有34首用附子,43首用桂枝,体现着治病用药重阳的思想观念。扶阳学派思想最基本的观点是“阳主阴从”观。

二是扶阳治则,即“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火即属阳,以火立极即是以阳立极,人身立命的基础在于以阳气为根本,治病立法的依据也在于用阳气消除体内阴邪,阳气对于人体尤为重要。

传统中医观点认为,中风发病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所致,其与内伤七情、饮食不节、体肥痰盛等原因有关,常见病机有风、火、痰、瘀、气、虚六种。急性期症状以标实为主,后期症状则以虚实夹杂多见。唐农、胡跃强等扶阳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阳气虚衰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阳主阴从”观念及“内阳外阴”的阴阳本体结构,其认为阳气虚衰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根本,即“阳虚为本”的观点,更提出了中风发病当以次第治疗,即先以清通上焦阳明为主,使阳热有出路;继以健运中焦脾胃,使中枢复转;再主以温补下焦元阳,以保证中风病得以治本。

3、临床治疗

基于扶阳思想而采用温阳、扶阳的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在我们的临床诊疗中有很多应用。应用扶阳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患者,发现其能明显降低患者hs-CRP水平并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脑梗死患者多是元气不足、脾肾阳虚、痰瘀阻络所致,故采用扶阳健脾补肾、温经通络的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以求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其临床疗效显著。采用益气扶阳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现其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临床病死率。采用针灸扶阳固本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亦证明其临床疗效确切。

二、中风病病名的历代认识进程,不同年代对疾病的见解不同,还需了解

中医对中风病病名的了解,历经了一个长期而悠久的 历史 进程,在汉朝以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时代,各种学术思想竞相争艳,百花齐放,但是就医家一系而言,从现有的文献记录中可发现,当时的医疗界并没有对中风疾病的系统了解,亦没有中风病这一疾病命名概念,但是却有类似于中风病的相关症状描述以及其致病原因的相关记录。

1、先秦至唐宋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素问·风论》篇有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其《素问·骨空论》篇亦云:“风者,百病之始也”,风邪作为人体致病因素之首,其性又善行数变,致病形式变化多端,因此早期很多医家将中风病病机最先考虑到是由风邪入侵所致。

《素问·风论》篇曰“风之伤人也,或为虚热、或为热中……或为偏枯,或为风也”;上述文章中均认为偏枯、偏风等中风症状是由于外感风邪入中,或居于身半、或居于营卫、或入其脏腑所致,同时自身正气亏虚,脏腑虚弱,脏腑功能欠佳,气血营卫化生不足,从而导致人体卫外能力下降,卫外不固,邪气独留亦是一个重要因素。

而张仲景更是在继承前人先贤观点的基础上,将“外风致病”的观点不断完善,进而推上了一个制高点,即提出“内虚邪中”的观点。仲景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亏损,脏腑功能下降,血脉经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趁机而入导致发为本病。

此观点明确了外感风邪入侵对中风发生的重要意义,对后世医家影响颇大。同时仲景又根据中风病病情严重程度之不同将中风病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等不同类型,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该病的了解认识,也开启了人们对中风病分类分型的研究。

2、金元时期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金元时期,随着 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中风的疾病认识进一步加深,较唐宋之前外风致病观点开始逐渐减少,而内风致病的观点开始被部分医家先后提出,医家从不同层面为内风致病思想开篇立论,学术景象一片争鸣,这其中代表医家有刘完素、朱丹溪、张从正、李东垣等四人。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人物,主张“六气均能化火”的思想,在其学术思想的引导下,提出中风实为“五志化火”、“热极生风”的观点,开创了中风内风致病学说的先河,向中风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河间认为中风发生是以热为本,以风为标,讲风邪者归根结底还是要论及热邪,六气均可化火,火即为热,火热盛极则引风动,风窜脑窍、经络导致疾病发生。同时五志过极,情绪失控,心火暴甚,肾水不足。

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等不到制约,心火暴亢亦致中风偏瘫。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伤,则气血生化乏源,营卫不足,脏腑受损,正气亏虚,致各种致病杂质堆积体内,壅阻血脉,久则可发为中风。

3、清时期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明清时期,内风致病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展,人们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将内风论不断深化,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医家。景岳论道:非风一病,即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其症状多见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其病因是由于人体内伤积损,气血不足,脏腑功能颓败所致,而不是由于外感风邪致病,明确抛弃了中风外风论的观点。而与其同处一时代的另一医家李中梓在总结其长期的临床诊疗经验过程后,更是将中风之中脏腑分为闭证与脱证,进一步明确且细化了中风病的疾病分型,为后人对中风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帮助。

肝为将军之官,又为刚脏,其体阴而用阳,肝藏血,肝体由肝之阴血滋养,阴血不足,则阴阳失衡,肝阳偏亢;而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肝血由肾之阴精所滋,肝血不足,则肾阴亦亏,水不涵木而又相火妄动、虚火上炎,更易致阳亢化风,发为中风。

清代王清任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我们知道“气为血帅”,血液在脉管内的正常运行需要气对其的推动及固摄作用,而元气不足、正气亏虚,气的推动功能必然下降,气虚则无法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行缓慢,运行无力,久则成瘀;瘀血阻滞,血脉不通,脉络空虚,人体脏腑、肌肤、经络等各项功能失常,最终发为中风之病。

结语:中风病是我国古代四大疑难杂病之首,在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过程中,历代医家基于自身对疾病长期的临床认识以及前人的经验,针对中风致病的病理机制提出了多种学说,唐宋以前主要由“外风”致病探讨中风发病原因,而唐宋以后则多持“内风”致病的观点。直至现在虚、火、风、痰、血、气等多种病理因素联合致病的观点被人们广泛接受。

中医学运用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和辨证论证思想认识人的生命现象,对现 代医学分析思维模式中出现的困惑开辟了崭新的思路。这种思想的前瞻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理论内涵与未来发展潜力将被展现出来。而存世的大量古代中医药医史文献,记录了中医学数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一直维系和促进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

当今社会,由于疾病谱的变化、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注意从中医学中寻找解决方法。当学者把目光转向博大精深的文献时,感到难以实现对大量信息的完整把握。在中医药学的科研、教育、临床中,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均取材于中医药古代文献。如一类新药青蒿素的制作技术就是从近代葛洪《肘后方》一书中发现的。但由于文献的博大精深,其中很多信息尚未被认识和发现,尤其是其中蕴藏的大量防病治病经验,亟待研究开发。因此,对于不断认识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关系而言,中医药古代文献是赋予人们智慧的源泉。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整理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建立了一批专门机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整理出版的500余种古籍中,包括《神农本草经辑注》、《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针灸甲乙经校注》等;编撰的大型中医药工具书中,有《中华本草》、《中国医籍通考》、《中医大辞典》等;编撰的数十种专科类书籍中,有《中风专辑》、《妇科专辑》等;研制的电子图书中,有《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但这些毕竟局限在个人、单品种以及局部方面,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中医药学继承创新的需要。

运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改变文献存储与传播方式,使中医药古代文献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中医药学继承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