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二今一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古二今一”本身在古文中没有意思。
“古二今一”是指古文的两个词往往是今天的一个词,这也是学习文言文必须牢记的常识。
如:妻子,文言文是老婆和孩子两个词,今义是老婆一个词。
这样的情况非常多,如果按照今义理解,必然会出现错误。
如:(其、实);(中、间);(可、以);(所、以);等等。
产生“古二今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文言文多为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多为双音节词。
现在一两等于50克而古籍书里一钱等于3克。 现在一两等于50克而古籍书里一钱等于3克。 古时候的中药,一斤是16两,1两是10钱,1钱是3125克,那么一两就是3125克。
中医中药的剂量是根据不同年代的度量衡来确定的。不同的朝代采用不同的剂量度衡。所以,中药的方剂要看它的作者、出处、年代,才能确定具体用量。比如汉代的方剂,尤其张仲景的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称为经方,其中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克,桂枝汤用桂枝三两,将近45克。而明清的方剂用量换算又不同与汉方,一两大约31克,一钱约3125克。
对于中草药的重量单位来说,一般都是用克代替的,这样更有利于计算,在临床上中药的秘诀在于药物的重量,不同的药物重量对于疾病产生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这一点不能忽视,比如中药三七用于预防高血脂,每天服用5克左右,而用于养生每一天三克即可。中药也有论钱抓药的,中药的一钱相当于三克的重量,但也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地区在对于重量单位换算也是不一样的。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1 一些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字词解释
1、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2、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3、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4、诸侯都听从他了5、季节为深秋6、虽然各有各的爱好7、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8、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9、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10、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11、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12、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13、于是同伴喜笑颜开14、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15、拨开杂草坐下16、直至山的高处才停止17、攀援着登上山去18、来了就什么也看不见了,但还不想回家19、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20、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21、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22、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23、心神无穷无尽地与天地间的大气融合24、无边无际,与大自然游玩25、夜晚就派兵包围我住的地方26、用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2 高中语文必修1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专练 要求:仔细了解各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做题巩固。
第一课时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
⑺通“尔”,你,你的。(8)[而已]罢了。
(9)「而后」才,方才。(10)「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乃⑴于是,就。⑵才,这才。
⑶却。⑷是,就是,原来是。
⑸竟然。⑹他的。
⑺乃至,甚至。⑻可是。
⑼而,又。⑽这样。
[11]你,你的。 [巩固练习] 良乃入,具告沛公。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赵走燕。
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作计乃尔立。
何⑴什么。⑵怎么样。
⑶哪里。⑷多么。
⑸为什么。⑹怎么。
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注意一些复合词。
与 ⑴解释为:和、跟、同。⑵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⑶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 “结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且⑴暂且,姑且。⑵将,将要。
⑶而且,并且。⑷况且,再说。
⑸尚且,还。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
又。
⑺同“夫”,句首助词。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
,一面。
;一边。
,一边。
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
⑵像,好像。⑶你(的),你们(的)。
⑷此,如此,这样。⑸至于。
「若此」如此,这样。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
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处所,地方。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
的事、物”、“。
的地方”、“。
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
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⑵表示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所谓」所说的。
「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则⑴却,可是。⑵那么,就。
⑶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⑷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⑸就是。⑹原来是。
⑺只。⑻同“辄”,总是,常常。
⑼原来已经。(则是)只当是。
(则则)赞叹的声音。 为⑴成为,变成。
⑵做。⑶作为,当作。
⑷是。⑸以为,认为。
⑹被。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⑻指心理活动。⑼有。
(11)治理。(12)装作。
(13)为了。(14)给,替。
(15)对,向。(16)因为。
(17)则“于”,在,当以1、为,由于。2、而。
3、把,拿,用。4、以为,认为。
5、凭,靠。6、按照,依照。
7、根据。8、通“已”,已经。
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10、在。
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12、任用。
「以为」1、把。
当作或作为。2、认为。
3、把。
制成。 也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 (也已矣)罢了。
于⑴对,对于。⑵在。
⑶与,跟,同。⑷到。
⑸从,自。⑹在。
方面。
⑺比。⑻被。
⑼受。⑽向。
(11)给。 「于是」⑴在这时。
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⑶在这件事上。
⑷在这种情况下。⑸对此。
「于是乎」于是。者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
的”或“。
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连用,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 “。
似的”。 ⑶放在主语后,表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
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后加\相应的量词和名词)。⑼放在后置的定语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调整音节。(11)在陈述句末,表结束。
之⑴他,她,它(们)。⑵的。
⑶往,到。
去。⑷这,此。
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
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 以 和 之 字的用法~~~~急~~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
2、以乱易整 介词,用
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
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
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6、具告以事 介词,把
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
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
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
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
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
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
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
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
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
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
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
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
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 急求高中语文必修11 使者《苏武传》“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2 派 《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3 出使“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 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5 可以,行。如:使的(可以)
5 高中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文言文有哪些人教版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一(第一册)
4、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背诵易水诀别一段)
6、鸿门宴·司马迁
必修二(第二册)
4、《诗经》两首
氓(必背)
采薇
5、离骚·屈原
6、《孔雀东南飞》(并序)
7、诗三首(必背)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8、兰亭集序·王羲之(必背)
9、赤壁赋·苏轼(必背)
1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背诵2、3段)
必修三(第三册)
4、蜀道难·李白(必背)
5、杜甫诗三首(必背)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必背)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必背)
9、劝学·《荀子》(必背)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必修四(第四册)
4、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雨霖铃(寒蝉凄切)
5、苏轼词两首(必背)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6、辛弃疾词两首(必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李清照词两首(必背)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声声慢(寻寻觅觅)
11、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背诵后5段)
12、苏武传·班固
13、张衡传·范晔
必修五(第五册)
4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必背)
5、滕王阁序·王勃(背诵2~3段)
6、逍遥游·庄周
7、陈情表·李密(必背)
6 高一语文必修1、4的文言文重点字词和翻译~~有的追加分~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7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劝学 荀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都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师说 韩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而且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生年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呢?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来说)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所长,只是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
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漂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贤人(宋神宗)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
这首《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称最负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自宋元以来,揣测纷纷, 莫衷一是。
诗题《锦瑟》,是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原有认为这是咏物诗的,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我以为,它确是不同于一般的咏物体,可也并非只是单纯“截取首二字”以发端比兴而与字面毫无交涉的无题诗。它所写的情事分明是与瑟相关的。
起联两句,从来的注家也多有误会,以为据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时,诗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尔云云。其实不然。“无端” 犹言“没来由地”、“平白无故地”,此诗人之痴语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条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条弦,到李商隐时代又实有多少条弦,其实都不必“考证”,诗人不过借以遣词见意而已。据记载,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写瑟,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因令五十丝,中道分宫徵”,都可证明,此在诗人原无特殊用意。
“一弦一柱思华年”,关键在于“华年”二字。一弦一柱犹言一音一节。瑟具弦五十,音节最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节,常令听者难以为怀。诗人绝没有让人去死抠“数字”的意思。他是说:聆锦瑟之繁弦,思华年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要想欣赏玉溪此诗,先宜领会斯旨,正不可胶柱而鼓瑟。宋词人贺铸说:“锦瑟华年谁与度?”(《青玉案》)元诗人元好问说:“佳人锦瑟怨年华!”(《论诗》)华年,正今语所谓美丽的青春。玉溪此诗最紧的“主眼”端在华年盛景,所以“行年五十”这才追忆“四十九年”之说,实在不过是一种迂见罢了。
起联用意既明,且看他下文如何承接。
颔联的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已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玉溪生此句是写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迷含迷失、离去、不至等义。试看他在《秋日晚思》中说:“枕寒庄蝶去”,去即离、逝,亦好他所谓迷者是。晓梦蝴蝶,虽出庄生,但一经玉溪运用,已经不止是一个“栩栩然”的问题了,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本联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杜宇啼春,这与锦瑟又有什么关联呢?原来,锦瑟繁弦,哀音怨曲,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一个“ 托”字, 不但写了杜宇之托春心于杜鹃,也写了佳人之托春心于锦瑟,手挥目送之间,花落水流之趣, 诗人妙笔奇情,于此已然达到一个高潮。
看来,玉溪的“春心托杜鹃”,以冤禽托写恨怀,而“佳人锦瑟怨华年”提出一个“怨”字,正是得其真实。玉溪之题咏锦瑟,非同一般闲情琐绪,其中自有一段奇情恨在。
律诗一过颔联,“起”“承”之后,已到“转”笔之时,笔到此间,大抵前面文情已然达到小小一顿之处,似结非结,含意待申。在此下面,点笔落墨,好象重新再“起”似的。其笔势或如奇峰突起,或如藕断丝连,或者推笔宕开,或者明缓暗紧,手法可以不尽相同,而神理脉络,是有转折而始终贯注的。当此之际,玉溪就写出了“沧海月明珠有泪”这一名句来。
珠生于蚌,蚌在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 珠得月华,始极光莹。这是美好的民间传统之说。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泪以珠喻,自古为然,鲛人泣泪,颗颗成珠,亦是海中的奇情异景。如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也,珠也,泪也,三耶一耶?三即一耶?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我们读唐人诗。一笔而能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奇丽的联想的,舍玉溪生实不多觏。
那么,海月、泪珠和锦瑟是有什么关联可以寻味呢?钱起的咏瑟名句不是早就说“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吗?所以,瑟宜月夜,清怨尤深。如此,沧海月明之境,与瑟之关联,不是可以窥视的吗
对于诗人玉溪来说,沧海月明这个境界,尤有特殊的浓厚感情。有一次,他因病中末能躬与河东公的“乐营置酒”之会,就写出了“只将沧海月,高压赤城霞”的句子。如此看来,他对此境,一方面于其高旷皓净十分爱赏,一方面于其凄寒孤寂又十分感伤:一种复杂的难言的怅惘之怀,溢于言表。晚唐诗人司空图,引过比他早的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里用来比喻的八个字,简直和此诗颈联下句的七个字一模一样,足见此一比喻,另有根源,可惜后来古籍失传,竟难重觅出处。今天解此句的,别无参考,引戴语作解说,是否贴切,亦难断言。晋代文学家陆机在他的《文赋》里有一联名句:“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蓝田,山名,在今陕西蓝田东南,是有名的产玉之地。此山为日光煦照, 蕴藏其中的玉气(古人认为宝物都有一种一般目力所不能见的光气),冉冉上腾,但美玉的精气远察如在,近视却无,所以可望而不可置诸眉睫之下,这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然而它是有能把握和无法亲近的。玉溪此处,正是在“韫玉山辉,怀珠川媚”的启示和联想下,用蓝田日暖给上句沧海月明作出了对仗,造成了异样鲜明强烈的对比。
而就字面讲,蓝田艰沧海,也是非常工整的,因为沧字本义是青色。玉溪在词藻上的考究,也可以看出他的才华和功力。
颈联两句所表现的,是阴阳冷暖,美玉明珠,境界虽殊,而怅恨则一。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着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哀思叹惋的。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为呼应,笔势末尝闪遁。诗句是说: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惘了。话是说的“岂待回忆”意思正在:那么今朝追忆,其为怅恨,又当如何!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那种怅惘的苦痛心情。诗人所以为诗者在于此,玉溪诗之所以为玉溪诗者,尤在于此。
玉溪一生经历,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一生。
古二今一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1-02 22:15: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