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寒食指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2收藏

寒食节的寒食指的是什么,第1张

通常来讲“寒食节”的“寒食”指任何不经加热的食物,因为寒食节传统不可以开火。但是在我国某些地区,比如浙江和福建,“寒食”也指一种具体的食物,这种食物以糯米粉为皮,包入青色和白色馅料,所以又叫“清明_”。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_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迹古无邻。魂魄山河气,风雷御宇神。光烟榆柳火,怨曲龙蛇新。可叹文公霸,平生负此臣。”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l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寒食节由来

如果不是那天晚上看了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听了主持人介绍中原晋文化时说了“寒食节”与“介子推”。我还真的不太清楚,在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寒食节”。更不知道这个节日,就是专门为纪念那位剜股侍君,不求名禄的古代名士介子推的。

介子推生于何年,史学家也无法考证,但他死于公元前637年则是铁定的。相传在春秋时代,晋国的君主晋献公,被年轻漂亮的妃子骊姬所迷。骊姬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皇位,就用毒计逼迫太子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免重蹈他哥哥的悲惨命运,就带上一些追随者踏上了流亡之路。

当时的重耳在政治上,惶惶如丧家之犬,在经济上,几乎是一无所有。在流亡之始,随从中有一位叫头须的人,他吃不了途中的奔波之苦,并看到重耳大势已去,就将钱款卷而逃之。只有介子推等小部分忠心不二的随从,与他一起在外流亡了十九年。

有一天,重耳饿的不行眼看就要晕过去了,他看见有一个农夫,正在田边吃着他的那些粗茶淡饭,他就馋得流口水,于是就叫随从去向农夫讨要一些饭菜来充饥。没想到他们遇到的也是一个势利小人,他看到重耳如丧家之犬的样子,不但不施舍一点饭菜给他,而是拿起一块泥巴去糊弄他。

重耳遇人戏弄火冒三丈,狠不得亲自动手揍死这个农夫,有会说话的随从就安慰重耳说:“你不用着急上火,泥巴就是土地,百姓送给我们土地,这就是一个好兆头,说明我们最后一定会拥有自己的国家与土地的!”

介子推则不会说好听的话,他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到了晚上他剜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一碗肉香扑鼻的鲜肉汤,端到了重耳的面前。过去重耳在当公子哥时,山珍海味也不一定就看得上眼,但现在看到了有这么一碗肉汤,两眼都冒出了绿光。他端起肉汤三下五除二就将那肉汤喝了个精光,当他咂着嘴巴,正意犹未尽时,才突然想起他们根本没钱,那能买到这样的好肉。于是他就问介子推,这肉是哪来的?介子推只好实话实说:“这是小臣剜了大腿上的肉做的汤。”重耳一听当时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对介子推剜肉侍君,历代君王与很多文人都将此视为忠义的楷模,在“君为臣纲”的封建时代,这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巴不得所有的臣民都成为介子推。

在重耳61岁的时候,他终于走了桃花运,秦穆公把女儿怀嬴嫁给了他。在秦穆公的大力帮助下,第二年,他就回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皇帝老儿后,他对跟随他一起流亡的人大加赏赐与提拔。就连那个对他落井下石卷款而逃的头须,他如变色龙般地一番花言巧语,就哄得重耳尽释前嫌,笑逐颜开,并也给予他赏赐。他惟独忘记了,那个给他剜肉做汤喝的介子推。

我想那重耳,并非是真忘了赏封介子推,而是他有意不赏封他,这样做自有他的道理。你想啊,他坐上了龙椅,那就是九五之尊了。如果天天在他面前站着一位,吃过他身上的肉的有恩与他的人,那将是什么样的心情与滋味啊?

如果你介子推也不识相,到时动不动就用那块肉来压他,那他这九五之尊的心里能好受吧?哪倒不如就不给你赏封,落了个眼不见为净。你要骂就骂几句得了,被骂那只是一时的短痛,几天就过去了。而天天让介子推站在他的面前则是长痛,他无法承受那个压力。天下君王那个不是只能同甘,决不可共享的主啊?

介子推看到重耳对头须这样的人都会给予赏赐,而他则是两手空空,于是他心灰意冷对重耳是彻底地绝望了,思前想后他痛下决心,带上他的母亲归隐山林。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过介子推归隐前,与其母的一段对话:介子谁说:“晋献公九子,只有重耳在位当政,这是天意。个别小人自以为是他们把重耳扶上了王位,真是不自量力。偷窃他人东西即是盗贼。那么贪天之功的人又是什么呢?”

母亲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和他们对质论理呢?”

介子推答道:“我要再与他们争辩,罪孽更重。我不愿享受厚禄”。

母亲进一步问他:“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意思告诉他们呢?”

介子推答:“语言,是心志的外衣。既然我一心想归隐,何必用语言来表述呢?”

母亲试出儿子真的不求名禄后说:“你能有如此境界,我与你一起去隐居。”

于是他们母子俩就这样隐入了绵山。绵山,北距介休县四十里,山势绵延,沟壑纵横,东抵沁源,南跨灵石,那山水风光倒是一个很不错的隐居之地。介子推与母亲隐入山中后就再不露面了。

世上总有那些好打抱不平的人,介子推的邻居解张就是这种人。他看到那些鼠辈们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了,而唯有介子推两手空空背起老母亲隐入山中。于是他就写了一首《龙蛇怨》的词,贴在了宫殿的前门:“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怒,终不所见处所!”

重耳被解张贴了这张“大字报”后就坐不住了。因为天下人都知道你重耳吃了介子推身上的一块肉。别人都论功行赏了,而介子推则背起了老母隐进了深山。身为君王不知恩图报,那就是忘义小人的行为啊。

如果你重耳不找出介子推,并给他封个一官半职,他就无法向国人交待,那样就会直接危及到他的皇权统治。于是他就发起了规模盛大的上山“寻介”活动。但在那么大的一座绵山中,要找到有心躲起来的两个人,那简直就是大海捞针,那能找到他们母子的踪影。

此时有一位最能理解重耳心思的谋臣,给他出了个绝好主意,说:“我们找不到他,那就三面放火,他们被烟火烤的不行了,就会从没有点火的那一面跑出来了。”

其实稍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人如果吸入了大量的浓烟,他还能跑的出来吧?放火烧山,表面上是逼介子推出来做官受赏,实质就是采用对付野兽的方法,将介子推给收拾了,这样就一劳永益了。

据说那大火是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背着他的老母亲跑出来。火灭后人们上山才发现,介子推与他的老母亲紧紧地抱着一颗老柳树,已经活活被大火烧死了。

介子推抱着那棵柳树,是为了保护他放在柳树洞里的,那首临死前写下的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如果介子推死前真的写过这样一首血诗,那倒是一位倡导勤政廉洁的先驱者。只可惜千百年来那些腐败贪官,一个个都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想当年青山、子善他们才贪污了那么一点钱,就被毛泽东处决了。如果现在也按哪样的标准来杀贪官,中国就没有必要再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了。

规模盛大的上山“寻介”的秀做了,重耳对国人有个交待了。介子推也被烧死了,他的心事也就此一了百了了。接下来那就是进一步展示,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明君形象的时候了。于是,他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在柳树下建墓立祠。并召令天下,从那时起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个月,全国不许生火,所有的人都只能吃冷食。你想啊,那太原的清明节是多冷的天啊,不生火吃冷食,这不害苦了咱老百姓吧?

据《汝南先贤传》记载:“太原旧俗,以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无论帝王,还是百姓,都不得举火,只能吃一月冷食,以示哀悼和敬重。可是太原等郡地处寒冷地带,冬天吃一个月的冷食极易生病,甚至冻死人。倒是后来的魏武帝善解人意,据《邺中记》:“魏武帝以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皆严寒之地,令人不得寒食”。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还是周举任并州刺史时,“他乃作吊书置子推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宣示民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由此晋人寒食一月的习俗才稍有改观。后世置“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关于由来的其它说法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寒食节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江苏镇江有寒食节食具京扛侪"京扛侪"《国民生活历》说:“京口(镇江)以其为寒具。脐为六角形,谓京扛侪。”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特点

1、节日形成早。源于春秋时,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

2、延续历史长。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

3、文化内涵深。由尊崇介之推忠君爱国,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负,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发展为聚民心、凝国魂,体现中华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节日。并形成饧、青精饭等系列养生长寿的寒食食品。

4、节日活动多。拜扫展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

5、流传地域广。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国自唐代起将三月九日定为寒食节)。

寒食其实就是清明节。寒食节要比清明节早一天,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是晋国大臣,他在晋国发生内乱之后便一直追随公子重耳四处逃难。此番逃难长达十九年,逃难生活十分艰辛,时常食不果腹。有一年他们一行人逃亡至卫国时携带的粮食被随从头须给偷了,这就导致他们一行人无粮可食。虽然他们也曾向当地农夫讨要饭食,但是非但没有讨到,反而还被戏弄了一番。

由于久未进食,重耳终是因饥饿而昏厥了过去。介子推见状担心重耳就此饿死,于是偷偷跑到山沟处将自己的大腿肉割了一大块下来,煮了一顿吃食给重耳吃。重耳吃完之后才知晓真相,大受感动的他向介子推许诺如若有一天他成功当成君主,必定不忘此番恩情。后来重耳果真回到晋国当成了君主,成为了著名的晋文公。但是介子推并没有受到重用,不过并不是重耳忘恩负义,而是介子推自己不愿。

介子推在重耳即位之后就带着自己母亲归隐山林,重耳知道之后便前去请他出山,但是介子推根本不肯出山见他。无计可施的重耳便在山上放了一把火,想要以此逼迫介子推下山。谁知即便如此介子推依然没有出现,最后竟是被活活烧死在了山上。在他被烧死之后重耳将他厚葬于隐居之处,并下令在他祭日这一天禁烟火。也就是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冷食,由于这个风俗习惯故而得名“寒食节”。

寒食节设立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一天除了吃冷食之外,人们还会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待清明节出现之后寒食节悄然融入到了清明节之中,所以现在的人大部分只过清明,不过寒食。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节日习俗

1、禁火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苏轼的《望江南 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拜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节的寒食指的是什么

通常来讲“寒食节”的“寒食”指任何不经加热的食物,因为寒食节传统不可以开火。但是在我国某些地区,比如浙江和福建,“寒食”也指一种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