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针灸治疗?
偏头痛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它的发生在欧美国家就更多,针炙可以非常好的缓解偏头痛的症状,对偏头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从偏头痛发病的位置来说,它主要是在耳面部,基本上的以足少阳胆经,就是以少阳经也就是手上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以及足阳明胃经受累为主。在治法上强调的是通络止痛、疏利少阳,取穴方面可以取局部舒穴,然后可以配取远端的舒穴。最常用的舒穴,比如说风池、太阳、头维、率谷、合谷、太冲、外关、足临泣,也可以在疼痛的部位采用放血。如果疼痛日久要考虑气虚的一个临床表现,可能还会加用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等舒穴
偏头痛针灸治疗是有效的。
针灸治疗时一般以百会、风池、太阳、头维、角孙、率谷、外关、太冲、行间、足临泣等穴位为主,然后再根据辨证配穴,如肝阳上亢可加行间、涌泉以平肝潜阳,痰浊上扰可加中脘、丰隆、足三里以健脾祛痰,气滞血瘀者可加膈俞、血海以活血化瘀,通过以上综合治疗,针灸治疗头痛的效果较好。
若临床上遇到偏头痛的患者,大部分患者使用止痛药效果不明显,甚至后期无效不想治疗,这时可用针灸治疗
Ti ā nj ǐ ng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 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 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现代 社会 ,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都处于亚 健康 状态,经常会出现各种不适,如情绪不稳定、偏头痛、颈肩腰痛等。特别是偏头痛,反复无常又折磨人。
偏头痛是临床表现主要为额颞部(指额头和太阳穴)搏动性疼痛逐渐加重、反复发作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出汗、全身不适、头皮触痛等症状。
常见的原发性偏头痛诱发因素有:家族遗传史的遗传因素;女性生理周期及代谢引起的内分泌因素;精神压力及睡眠问题引起的精神因素。在临床中,睡眠过少和精神压力过大诱发的偏头痛最为多见。
偏头痛属于祖国医学的“头风”范畴,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有时表现为周期性呕吐或腹痛。
中医学认识偏头痛的病因主要包括风、痰、湿、火、热、血虚、气虚、气血两虚等,本病之标以风火痰瘀,多见于急性发作阶段,而发病之本为肝脾肾功能失调。临床上风、火、痰、瘀、虚等往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彼此交错,虚实夹杂,病机较为复杂。
陈医生给大家推荐几个穴位
坚持按揉可以缓解偏头痛
一、太阳穴
定位
为“经外奇穴”
在颞部
眉梢与目外眦之间
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功效
头痛、偏头痛、眼睛疲劳、牙痛等疾病。
操作
一般都采坐姿
坐或站好后将手掌搓热
贴于太阳穴,稍稍用力
顺时针转揉10—20次
逆时针再转相同的次数
也可以将手掌贴在头上
以拇指指肚分别按在两边的太阳穴上
稍用力使太阳穴微感疼痛
顺逆各转相同的次数
二、翳风穴
定位
翳风是手少阳三焦经穴
在耳垂后
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功效
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胆经和三焦经就从头部的侧面循行而过
“不通则痛”
偏头痛的发作
常与两经堵塞、气血不通畅有关
操作
用双手拇指或食指缓缓用力按压穴位
缓缓吐气
持续数秒,再慢慢放手
如此反复操作
或手指着力于穴位上
做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
三、风池穴
定位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
与风府穴相平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
1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等头面五官病证;
2 中风、不寐、癫痫等神志病证;
3 颈项强痛。随着人们伏案时间加长,这种颈源性偏头痛正在成为重要的发病因素,应引起重视。定位按揉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显著。
操作
取坐位
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手放松伸开
分别放于两侧颈侧
食中两指指腹紧贴皮肤
点揉风池3-5分钟
四、角孙穴
定位
在头部,折耳廓向前
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功效
角孙穴位于人体的头部
是手太阳小肠经及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具有清热消肿、散风止痛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偏头痛、腮腺炎等
操作
按摩时用拇指指腹按揉角孙穴
力度可稍重
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
左右两侧的穴位每次各按揉2~3分钟即可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聚会于头,头又为髓海之所在,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要求经络通畅,气血供应正常,使髓海得以滋养。
引起头痛的病因可归纳为:外感和内伤两类。外感中有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暑湿头痛;内伤中有肝阳头痛,痰浊头痛,血虚头痛,肾亏头痛和淤血头痛。临床上外感头痛以风寒形为多见;内伤头痛以肝阳形多见。
前头痛,为阳明经;偏头痛,为少阳经;头顶痛,为督脉和足厥阴肝经;后头痛,为太阳经。头疼痛性质若长痛不止,时重时轻,多属虚症;若阵发性头痛、头胀、头晕厉害,似剧烈针刺感,面色苍白、萎黄,常伴有呕吐,坐立不安等多为神经性头痛,属实症。
风池穴、肝俞穴压痛明显,颈夹脊2~4段有圆形结节,左侧有阳性病灶物则右侧偏头痛,右侧有阳性病灶物则左侧偏头痛,在颈2~4椎处用手指压迫亦可加重原有或诱发头痛的发作。
外感风寒型: 病程较短,痛势较剧,痛连项背,遇寒加重,常戴帽以避风,伴鼻塞、流涕、苔薄白。
外感风热型: 头痛如裂,伴恶寒发热,面红目赤,口干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苔黄。
肝郁气滞型: 头胀痛,情志好时痛势较轻,胸胁胀闷,舌微紫。
痰浊上蒙型: 头痛闷胀,沉重如裹,连及颈项,缠绵不已,胸脘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
瘀血阻络型: 头痛日久,可有外伤史,痛有定处,或如针刺、麻木、伴健忘、心悸、舌紫暗或见瘀斑。
肝肾阴虚型: 一侧头痛,深则头空痛,晃动加重,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苔薄白。
气血虚弱型: 隐隐头痛,痛势较轻,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白,苔薄白。
治疗原则: 疏风散寒清热,疏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益气养血。
穴位配伍: 颈夹脊2~7段,阿是穴。外感型加合谷穴、外关穴;肝郁气滞型加支沟穴、阳陵泉;痰浊上蒙型加足三里、三阴交;瘀血阻络型加合谷穴、太冲穴;肝肾阴虚型加太溪穴、太冲穴;气血虚弱型加足三里、三阴交。
穴位方解: 颈夹脊2~7段可以疏通颈部经络,使气血运行通畅;合谷、外关疏风散寒,清热解表;支沟、阳陵泉同为少阳经穴,疏肝解郁之力强;足三里、三阴交泻法可健脾化痰,补法可益气养血;合谷、太冲为“四关穴”,活血化瘀;太溪、太冲皆为原穴,补益肝肾,滋水涵木。
1、黄某某,男,39岁。主诉:2年前头痛,每次发作自觉从脑后起始,渐遍及整个头部,口服中西药效果不佳。近日工作忙累,加班频繁,头痛逐日加重,服药效果仍甚微,甚则头痛如裂。
背诊所见: 风池、风府压痛明显并有圆形结节,肝俞、胆俞穴压痛明显。此反应为邪阻经络,证属经络不通。治疗活血祛瘀,疏郁结、通络止痛。
2、解某某,女,28岁。主诉:近年来头痛隐隐,时轻时重,近日因一周前感冒,头痛加重,前额,头顶痛尤甚,精神不振。
背诊所见: 风池、风府穴压痛,风门、肺腧穴压痛明显。此反应为卫外不固,肺窍不利,老脑失所荣。治疗以补气固卫,通利肺窍。重点在颈、背部压痛反应明显处,手法以平补为主。
偏头痛的针灸治疗?
本文2023-11-02 23:43: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