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建筑风格特点的差异在哪?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2浏览:4收藏

古代中西方建筑风格特点的差异在哪?,第1张

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

北京故宫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进展,追求着不同的目的。”中西文化在形成渊源与缘由、发展逻辑和空间、构建理念与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融入、体现在建筑文化或建筑风格上。因此,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理念与幻想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而中国建筑则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则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因此,可以认为,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实”上,而中国建筑的幻想性则主要体现在“空”上。

模仿与写意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古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建筑就是模仿不同性别的人体美。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

礼乐与逻辑

礼乐的概念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乐记》,即美与善、艺术和典章、情感与理性、心理和伦理的密切关系。礼是社会的伦理标准,乐是社会的情感标准,“礼乐相济”或礼乐密切配合就是中国理性精神的表现形态。可以说,中国建筑的艺术感染力就是在理性(礼)基础上所散发出的浪漫情调(乐),它所体现与蕴涵的是中国建筑的某种“诗意”美。这一点与中国人在行为方式上的“思方行圆”的处事方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方建筑文化比较注重逻辑与论证,其特征可归结为理性与抗争精神、个体与主体意识、天国与宗教理念、建筑艺术处理的合理性与逻辑性,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等。所有这些特性,在欧洲人的建筑理论中都有所提及或有较多的阐述,在其建筑实体中也有较多的表现。

封闭与开放

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乃至有人认为:“封闭的庭院象征着我们封闭的社会”、“中国是一个‘秦砖汉瓦’的围墙的世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可以说,这是中国人对内平和自守、对外防范求安的某种单纯防守性、自我封闭性、内向抑制性的文化心态在建筑上的反映和体现。

保守与进取

中国人营造的园林或偏爱的自然胜景等,一般都清高隐逸,或避世脱俗,反映了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悠远情谊和守土重农的田园意识。在建筑的整体布局、空间设置、功能划分等方面,则比较注重别人与自我的“安其居,互不相犯”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人倾于保守、防范、协和相安的心理需要,也似乎与“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品性修养之取向同出一辙。欧洲大陆的规则式园林无论在布局、构图及意境等多方面,都给人以眼界开阔、构思宏伟、手法复杂、情调浪漫之感;而其几何式园林则体现了天人对立、人定胜天、天人相分的思维习惯与精神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反映了西方人征服自然的外向、进取、外求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取向。

群体与个体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每一片青一色的灰色屋顶下,安住着一个温暖的家。若在雨中观景,一派“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丛树万人家”的意境更显得格外幽远与深长,耐人寻味。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都是这一哲学思想或文化理念的典型表现。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静态与动态

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宛如中国的山水画,一般都留有些许的“空白”,以所谓的“知白守黑”达到出韵味、显灵气、现意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这一点犹如中国人发明了气功(静态),而西方人发展了竞技体育(动态)一样,其间的异同与意趣,既令人困惑,又十分的耐人寻味。

含蓄与外露

中国较为强调曲线与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园林的布局、立意、选景等,皆强调虚实结合,文质相辅。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钟情田园山水,或曲意寄情托志。工于“借景”以达到含蓄、奥妙,姿态横生;巧用“曲线”以使自然、环境、园林在个性与整体上互为协调、适宁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手法,近似于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或“隐秀”,重词外之情、言外之意。看似漫不经心、行云流水,实则裁夺奇崛、缜密圆融而意蕴深远。西方则以平直、外露、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为美,比如开阔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运动场、雄伟壮丽的高层建筑等等,皆强调轴线和几何图形的分析性,平直、开阔、外露等无疑都是深蕴其中的重要特征,与中国建筑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着不同的美学理念。

承袭与创新

中国对形式美和工程技术的把握常凭直觉与经验,较为注重技能的掌握和技巧的运用。在建筑理论、建筑知识的教习上,一般采取师徒承袭或者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建筑技能或营造技法的传递线路上,以师徒相授或父子相传为主,若无后继或后学,则往往人亡而艺绝。在建筑技能、技法的运用上,一般沿袭多于创新。在建筑式样的选择上,也往往是模仿大于超越。在建筑理论上,注重对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和管理心得的记述,缺乏详尽的总结梳理和理论建树。相对而言,西方则从几何分析入手,强调建筑数据的严格与精确,较为重视建筑理论的突破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式,倡导并积极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与流派,建筑教育则采取系统的、理性化的方式,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和中西医在从业方式、药理运作、术业传授等方面的分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的兼容性,又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排斥外来文化,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吸收和创造,使之更好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之中。从建筑风格上看,约公元前后东汉时期,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引进了印度塔的形式创造了中国塔。唐代以后,伊斯兰教从中东传入,引进了伊斯兰清真寺建筑创造了中国的清真寺建筑群样式。在18世纪清乾隆时期,引进了意大利式的花园建于北京的圆明园内,等等。应该说,中国是相当注意引进、吸收外来优秀建筑风格和设计手法的。

总之,城市、园林、建筑等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印迹和浓厚的人文精神要素。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通过比较中西建筑文化的若干差异,可以看到中西建筑风格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表现韵味。由此,要产生具有中国气派与文化底蕴、历史精神与民族风貌的城市、园林和建筑,就必须在借鉴其他民族优秀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把民族的、时代的、文化的、发展的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优秀的建筑作品和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

一、《中国建筑的特征》原文如下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

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

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

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

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

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

,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

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

,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

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

、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

,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

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

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

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 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

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

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

,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

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

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

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

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

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

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

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

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

,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

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

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

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

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

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

(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⒍饭啊

⒘骸ぁ⑼摺五芪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

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

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

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

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

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

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

'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

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

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

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

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

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

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

、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

。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

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

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

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

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

,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

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

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

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

),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

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

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

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

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

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

。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

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

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

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

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

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

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

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

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

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

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

,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

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

,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

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

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

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

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

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

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

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

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

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

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

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

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

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

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

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

,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

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

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

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

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

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

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

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

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

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

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

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

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

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

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

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

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

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

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

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

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

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

,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

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

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建筑材料有3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材料以木为主,西方的建筑材料则更多的是以石为主,中国人是将石与土用于建造基座和墙体,西方人则是将木用于屋顶上,这就使得中西方建筑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人自己的情感,西方的建筑则是一种上帝神灵的情感,偏向与宗教方面的。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 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 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 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哥特 式、巴洛克式等等。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 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 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 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 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 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 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具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是讲究对称的艺术效果;第二是以木材为主要的构架;第三是独特的个体造型。西方的建筑并不着力与追求建筑的结构美,而更追求建筑的雕塑美,西方建筑中最多的就是石柱与走廊,这抽象的表现了人体美。

3、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绘画效果,注重意境美的营造,不太注重建筑的造型和透视效果,但往往更加注重建筑群在空间上的那种透视效果,这样可以给人一种延伸、曲径通幽的感觉,包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美以及追求和谐的心态。西方建筑相较于中国传统建筑,便更加倾向于造型的雕塑化,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的和谐与统一。

4建筑的发展的差异

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 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 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 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 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5建筑空间布局的差异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 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 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 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 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 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 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 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 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 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 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 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 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 西方世界。

中国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对于日本、朝鲜和越南的古代建筑有直接影响,17世纪以后,也对欧洲产生过影响。

  艺术特征

  和欧洲古代建筑艺术比较,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

  ②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建筑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如尺度、节奏、构图、形式、性格、风格等,都是从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出发,为人所能欣赏和理解,没有大起大落、怪异诡谲、不可理解的形象。

  ③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古代优秀的建筑作品,几乎都是动员了当时可能构成建筑艺术的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而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从总体环境到单座房屋,从外部序列到内部空间,从色彩装饰到附属艺术,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抽掉了其中一项,也就损害了整体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类型虽多,但可以归纳为4种基本风格。

  ①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大多体现在礼制祭祀建筑、陵墓建筑和有特殊涵义的宗教建筑中。其特点是群体组合比较简单,主体形象突出,富有象征涵义,整个建筑的尺度、造型和涵义内容都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例如古代的明堂辟雍、帝王陵墓、大型祭坛,和佛教建筑中的金刚宝座、戒坛、大佛阁等。

  ②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多体现在宫殿、府邸、衙署和一般佛道寺观中。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丰富,主次分明,群体中各个建筑的体量大小搭配恰当,符合人的正常审美尺度;单座建筑造型比例严谨,尺度合宜,装饰华丽。

  ③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主要体现在一般住宅中,也包括会馆、商店等人们最经常使用的建筑。其特点是序列组合与生活密切结合,尺度宜人而不曲折;建筑内向,造型简朴,装修精致。

  ④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主要体现在私家园林中,也包括一部分皇家园林和山林寺观。其特点是空间变化丰富,建筑的尺度和形式不拘一格,色调淡雅,装修精致;更主要的是建筑与花木山水相结合,将自然景物融于建筑之中。以上 4种风格又常常交错体现在某一组建筑中,如王公府邸和一些寺庙,就同时包含有宫室型、住宅型和园林型3种类型, 帝王陵墓则包括有纪念型和宫室型两种。

  地方民族风格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地区间(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①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总的风格是开朗大度。

  ②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木装修更简单。这个地区还常有窑洞建筑,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总的风格是质朴敦厚。但在回族聚居地建有许多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与一般民间建筑有明显的不同。

  ③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一般住宅、店铺)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总的风格是秀丽灵巧。

  ④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总的风格是轻盈细腻。

  ⑤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总的风格是自由灵活。其中云南南部傣族佛寺空间巨大,装饰富丽,佛塔造型与缅甸类似,民族风格非常鲜明。

  ⑥藏族风格。集中在西藏、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总的风格是坚实厚重。

  ⑦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它来源于藏族□嘛庙原型,又吸收了临近地区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⑧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内部庭院尺度亲切,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总的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时代风格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和材料结构长时期变化不大,所以形成不同时代风格的主要因素是审美倾向的差异;同时,由于古代社会各民族、地区间有很强的封闭性,一旦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或各地区民族间的文化发生了急剧的交融,也会促使艺术风格发生变化。根据这两点,可以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3种典型的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商周时期已初步形成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征,如方整规则的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很大。但商、周建筑也有地区的、时代的差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风格也不统一。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风格,即以齐、晋为主的中原北方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将各国文化集中于关中,汉继承秦文化,全国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代表秦汉风格的主要是都城、宫室、陵墓和礼制建筑。其特点是,都城区划规则,居住里坊和市场以高墙封闭;宫殿、陵墓都是很大的组群,其主体为高大的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重要的单体多为十字轴线对称的纪念型风格,尺度巨大,形象突出;屋顶很大,曲线不显著,但檐端已有了“反宇”;雕刻色彩装饰很多,题材诡谲,造型夸张,色调浓重;重要建筑追求象征涵义,虽然多有宗教性内容,但都能为人所理解。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内容明确,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

  ②隋唐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建筑风格发生重大转变的阶段。中原士族南下,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随着民族的大融合,深厚的中原文化传入南方,同时也影响了北方和西北。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空前发展。随之输入的佛教文化,几乎对所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增加了传统艺术的门类和表现手段,也改变了原有的风格。同时,文人士大夫退隐山林的生活情趣和田园风景诗的出现,以及对江南秀美风景地的开发,正式形成了中国园林的美学思想和基本风格,由此也引伸出浪漫主义的情调。

  隋唐国内民族大统一,又与西域交往频繁,更促进了多民族间的文化艺术交流。秦汉以来传统的理性精神中糅入了佛教的和西域的异国风味,以及南北朝以来的浪漫情调,终于形成了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盛唐风格。其特点是,都城气派宏伟,方整规则;宫殿、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阔舒展,空间尺度很大;建筑造型浑厚,轮廓参差,装饰华丽;佛寺、佛塔、石窟寺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采,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

  ③明清风格。五代至两宋,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商品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城市生活内容和人的审美倾向也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随之也改变了艺术的风格。五代十国和宋辽金元时期,国内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艺术再一次得到交流融汇;元代对西藏、蒙古地区的开发,以及对阿拉伯文化的吸收,又给传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明代继元又一次统一全国,清代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建筑终于在清朝盛期(18世纪)形成最后一种成熟的风格。其特点是,城市仍然规格方整,但城内封闭的里坊和市场变为开敞的街巷,商店临街,街市面貌生动活泼;城市中或近郊多有风景胜地,公共游览活动场所增多;重要的建筑完全定型化、规格化,但群体序列形式很多,手法很丰富;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地区建筑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普遍提高,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多种风格;私家和皇家园林大量出现,造园艺术空前繁荣,造园手法最后成熟。总之,盛清建筑继承了前代的理性精神和浪漫情调,按照建筑艺术特有的规律,终于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成熟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严谨典丽,机理清晰,而又富于人情趣味。

  秦汉、隋唐、明清3个时期相距时间基本相等,它们是国家大统一、民族大融合的3个时代,也是封建社会前、中、后 3期的代表王朝。作为正面地、综合地反映生活的建筑艺术,这3种时代风格所包含的内容,显然远远超出了单纯的艺术范围;建筑艺术风格的典型意义和它们的反映功能,显然也远远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

我国的建筑是种类比较多的,本身我国作为流传几千年的历史古国,自然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建筑,其实还有一些建筑是受到了西方文化或者是建筑的影响,那么对于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是不是人们都比较好奇呢。另外对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也要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

云冈石窟中部分柱式纹样有明显的西来特征,流行于东汉至南朝时期的瓦棱柱与西方或许不无关系,亦有学者认为源出本土,因无确切证据表明西方传入之说,故双方各执一词,尚无定论。最具代表的就是时间最早的东汉秦君神道柱和最精美的南朝萧景墓神道柱。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

1、木构架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较为普遍。

2、独特的单体造型

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和殿,建在高大的三重台基之上。单体建筑的平面形式多为长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丰富多彩。早在汉代已有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几种基本形式,并有了重檐顶。

3、方正严整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群体,大到宫殿,小到宅院,莫不如此。它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常为南北向。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置总要以一条主要的纵轴线为主,将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主轴线上,次要建筑物则布置在主要建筑物前的两侧,东西对峙,组成为一个方形或长方形院落。

4、装修与装饰

我国古代建筑对于装修、装饰特为讲究,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都要美化,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

有关中国古代受到西方影响的建筑有哪些,看过上面的介绍之后都应该已经了解了吧,其实有很多的建筑都是受到了西方的一些影响。有关建筑的问题,经济条件能够满足时间也比较充分的话,可以去旅游一下,有关中国古代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看过之后应该已经清楚了吧。

古代中西方建筑风格特点的差异在哪?

从中西建筑风格看中西文化之异同 北京故宫 德国学者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中说:“人类文化分为各种不同的活动,它们沿着不同的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