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都承认的争帝套路,为何古代史学家要说禅让呢?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用于写作的文房四宝成本昂贵,所以他们养成了惜墨如金的习惯,不肯随便多写一个字。
可是,现行版本的<山海经>,有三万一千多字,古人为什么不惜血本写没有实际用处的书呢要知道,书里经常说"又东三百里"或者"又西七百里",如果当地理书用,这么大的空缺,是不能布置军队、兴修水利实际使用的。
书里的所谓神话,常常是十来个字到数十个字,最多算是神话目录,是不能实际使用的。古人不可能人人神经短路,他们在那种条件下写书,应该有自己正当的目的,但他们写的,应该不是地理书或神话书。
总之,不管书里写了什么,都应该是为写作目的服务的。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写<山海经>请给予能够自圆其说的回答。至于重复历史上已经有的想当然说法,就不必辛苦了。
孔子和司马迁连一本字典都没有,只好自己承认不明白《山海经》,所以一个“不语怪力乱神”,一个“不敢言之也”。他们遵循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风。从郭璞到毕沅,考古资料不足,不明白《山海经》也情有可原。当代人有丰富的参考资料和考古实物,却只会在古人画好的圈子里爬来爬去,从没有想过要越出雷池一步,就太没有出息了。
世界文化的进步,得益于中华文化;人类进步的停止,受累于汉文化。在这里,用《山海经》现象说明一下。西汉末年刘秀的《上山海经表》,显示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风在明显被抛弃,“不知而妄对”的学风已经大行其道。
这种文化发展到当代,研究《山海经》的权威袁珂先生,居然在同一篇文章里,先承认自己没有全读懂《山海经》,又说自己可以当仁不让给天下人翻译解释。如此公然地“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汉文化宣扬糟粕的结果。
封建皇权的延续和更替充斥着勾心斗角,血腥风雨。一朝皇帝只能有一个,他们往往拥有无尚的荣耀和至上的权力,因此皇帝这一职位时时刻刻被无数人所觊觎,包括皇族兄弟、外戚集团、异姓将相甚至是草芥平民。
一个封建王朝是以血缘关系得以继承与发展的,当朝皇帝的接班人选一般都由他预先确定,如皇太子、皇太弟等。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例外:一个是有血缘关系却改朝换代的,他就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其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尽管他与南齐皇帝为一脉血亲,却代齐建梁;一个是没有以血缘关系传位的,他是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因无子嗣而将身后之位交给了内侄柴荣。
纵览中国帝史,尽管皇帝这一职位集荣耀和权力于一身,但并不轻松,既要防外族人、外姓人,更要防身边人、本家人,所以就有了刘邦、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之事发生,也就有了更多的皇帝即位之初即对兄弟侄儿轻则流放边穷地区,重则手足相残以消隐患,目的只有一个:维护自己及儿孙的皇位不受侵害!“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是为了夺取皇帝这一职位,那还顾得了这么多呢
宫廷皇室之乱的主角当然是两方啦,一方肯定是当朝皇帝或其指定接班人,另一方则是觊觎皇位但本来没有继承权的皇族成员喽。当然,其结果遵循“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规律而一目了然,往往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当上皇帝,要么人头落地!!
七国之乱又称作七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汉初期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叛乱,以吴王刘濞为首,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统领的六个王国参与。
当时,由于天子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使刘姓宗室诸侯的势力日益壮大,于是骄纵起来,处处与朝廷对抗。汉文帝时期已感到同姓藩国的威胁,便开始了削弱诸侯势力的行动。到汉景帝初年,全面实行削藩政策,引来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诸侯王们的不满,尤其是吴王刘濞。因为汉景帝还是皇太子时,因细故纷争用棋盤击死了吴王的世子。
朝阳龙城复原图
曹操灭掉三郡乌桓,悉数徏走乌桓族众二十多万。辽西柳城(今朝阳)几近空城,处于暂时的权力真空。这时,从大漠崛起的又一少数民族慕容鲜卑的势力慢慢渗透到了辽西这块水草丰茂之地……
在东晋与前秦淝水大战之前,中原十六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没有统一的中原无人顾及偏远的塞外辽西,慕容皝乘势建立燕国,史称“前燕”。前燕建都柳城,并改柳城为龙城。这一年乃公元337年。三十三年后,前秦苻坚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燕王慕容暐降前秦,前燕灭国。
四十七年后,即公元384年,慕容垂建国后燕,史称“后燕”。慕容垂传至其子慕容宝后,就仿佛前燕气数已尽……由于这位宝爹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致使其三个儿子明争暗斗,及至宝爹兵败中原,在撤回龙城的时候,暴发了内乱……
先是坐镇龙城的二儿子起兵谋叛,失败而亡;后是妻舅逆反,好在大儿子娶的是这个舅舅家的表妹,得以活命,也等到了翻盘的机会,后来终于成了后燕的皇帝。这个大儿子叫慕容盛。但是没多少年,慕容盛也在一次宫廷逆乱中亡命。
此时,宝爹的女人丁太后还风华正茂地活着。
这个丁太后是宝爹的太后,却不是三个儿子的母亲。
原来,丁太后乃宝爹亲兄嫂,人有姿色,兄死,偏赶上宝爹亦丧妻,于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因姿色而弟娶兄嫂。
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以及大户人家的纲常伦理,就是一个乱字了得。
继儿子也就是亲侄子慕容盛死了,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丁太后忙下了一道懿旨,可是她举荐的继位之人却不是先皇的儿子,而是她的情人——慕容熙。
满朝文武愕然。
慕容熙何许人也?乃宝爹慕容宝的同父异母弟弟,是新死皇帝的小叔叔,比新死皇帝慕容盛还小。满朝文武愕然的,一是继皇位的要么是父死子继,要么就是兄终弟及,慕容熙却是哪儿不挨着哪儿;二一个是慕容熙除了好色什么能耐都没有,举他当皇帝无异是断送大燕国国祚……
此时的丁太后三十岁,风骚正当年,慕容熙年近二十,恰英俊少年之时。举荐儿子她可以继续当她的太后,可是她的情人就无名无分无法出入后宫了,慕容熙十七岁时就跟她勾搭成奸,她怎能容忍花好月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呢?红颜伴枯灯的日子不如叫她死了算了。
如意算盘剥得哗哗响。
她与情人联手,诛杀了那些颇有微词的大臣,稳定住了局势。可是,令她没想到的是,二十岁少年皇帝一登基,便密派左右幸臣于国内遍寻美媚,寻来了苻氏二女。
苻氏二女乃前秦宗室之女,苻坚之后,生得美妙绝伦。于是,年轻的皇帝惟有娇枝嫩叶的苻氏二女,而忘却了残花败柳之丁太后,数月不得续欢。丁太后打碎了醋坛子,屡遣侍女去请,怎奈新科皇帝不但不来,还谩骂侍女,并殃及太后。丁太后实在忍无可忍,遂秘密联系一个握有兵权的侄子,欲废旧立新,另择人君。不想事情败露,丁太后被赐悬梁自尽。
丁太后一死,慕容熙更为所欲为了,他晋大苻女为昭仪,小苻女为皇后,不惜动用国力以博取二女之欢心。
一年冬天,突降暴雪,皇后小苻女心血来潮,要踏雪狩猎。结果途中大寒,随从士卒冻死者五千余众……
昭义大苻女喜赏园林,慕容熙便派人开天河渠,引白狼水入宫,凿曲光海、修清凉池……劳工日夜不得休息,盛夏之际渴死无计、累死无算……
为了小苻女狩猎方便,又敇建了广袤十余里的龙腾苑,修景云山、逍遥宫、甘露殿……
慕容熙陪大苻女到南郊踏青,在一棵大柳树下小憩,忽听身后树洞中振振有声,仿佛是在说:大王且止,大王且止……慕容熙甚是惊骇,遂命随从武士将树劈开,一条大蛇蜿蜒爬出,长约丈余,鳞光闪烁……大苻女花容失色,魂飞魄散,不久便一命归西。
剩下一个小苻女,更是有恃无恐。数九寒冬,她闹着要吃生地黄;炎炎夏日,她偏要吃冻鱼脍。慕容熙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采办。反季食品,有司也无从觅取。慕容熙便处以采买人以大辟极刑……
天作有雨,人作有祸。
公元407年的夏天,小苻女也香消玉殒。
从给皇后小苻女办丧事以来,慕容熙变得越来越乖戾荒诞:百官不哭者,杀;灵车造得过大,城门太窄无以通行,扒。城中老叟者见之,曰:慕容氏自毁国门,恐国运难以长久矣。
有一个叫冯跋的将领与手下二十几个兄弟密谋,这样的皇帝要他何用?
……慕容熙被杀时二十五岁,靠床第之欢爬上了大位,仅在位五年。
后燕亡国,存国仅二十四年。
202068。
岳不群
好个岳不群!看他一出场便是正大庄严的宝相,侠心义胆的模样,怎能不叫林平之五体投地,心悦诚服,不再做他想。
苦孩子林平之似乎终于找到了归宿,不能不喜上心头,热泪盈眶。
周公流言,王莽谦躬,若此书到岳不群争作五岳派掌门之时便止,谁能想到日后岳不群伪君子卑鄙罪恶得如此登峰造极呢?
岳不群夫妇上玉女峰来探望面壁思过的令狐冲,看三人之间的亲情自然流露,愈是写得动人,愈是让人感叹不已。
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竟是这样的复杂,这样的难解,这样的让人心寒不已。
岳不群夫妇率众弟子上峰考较令狐冲武功的修为进步。令狐冲心中迷迷惘惘,挥之不去的尽是秘洞石壁上的专破华山派剑法的招数,在情急中糊里糊涂地使出来,竟收到奇效,震掉了师娘手中的长剑。
岳不群盛怒之后讲出了华山派本门武功中气宗和剑宗正邪门户之争的典故。此为金大侠的政治寓言。
本书与金大侠的其他诸书的最大不同,是金大侠有意为之的一本“政”书。
金大侠在本书后记中写道:“不顾一切的夺取权力,是古今中外政治生活的基本情况,过去几千年是这样,今后几千年,恐怕仍会是这样”,本书是金大侠人生中政治情结的解释。
江湖、政治,在金大侠这里,第一次结合在一起了。
从武侠江湖门派之事的丑恶和愚昧中,读者可以体味现实政治中丑恶和愚昧的一面;从现实政治中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卑鄙中,读者又可以在武侠江湖中得到印证。
岳不群脸色郑重,一厢情愿以为桃谷六仙有阴谋,此乃阴谋家本色,总以为天下人都和他一样,想方设法要算计他人。
岳不群处处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看得真让人胆寒。这是金大侠的春秋笔法,褒贬在文字之外。
福建向阳巷林家老宅,终于出现了辟邪剑谱的踪迹。
令狐冲拼死夺回剑谱,却终因伤重失血而晕了过去。等他醒来之时,阴谋已经开始,盗剑谱之冤名已可耻地纠缠着他挥之不去,屈辱深入和酸楚地刺痛着他的内心。
岳不群义正严辞,读之让人不寒而栗,若不是宁中则天性仁慈围护着令狐冲,此时岳不群就要理由充足地杀了令狐冲。
令狐冲痛心绝望之时,忽然恒山派女尼认出了那个佯作癫狂而实则侠义的“吴将军”,便是对她们有救命之恩的令狐冲。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恒山众尼立即出手,将重伤的令狐冲保护起来,命运再一次显现了神奇的希望之光,善意的回报使令狐冲重新看到了生命价值之所在,鼓起了直面血泪人生的勇气。
人间自有真情在。无论岳不群如何巧舌如簧,恶毒地咒骂令狐冲,恒山众尼心中却自有一把正义的尺子;患难中建立的信任,是虚妄的言辞所不可能摧毁的。
性急的仪和忍不住对岳不群出言相讥,一声“伪君子”的判语,如晴空霹雳一般震耳发聩。
《夺帅》一回之后,全书最阴险的阴谋在这里揭晓,最惊人的高潮汹涌突至。
岳灵珊风头出尽,此后便是其父亲岳不群登台唱好戏了。
到了此时,岳不群依然不改其表象的谦谦君子风度,明明是司马昭之心已路人皆知,他还要装腔作势,说什么“君子无所事,必也,射乎?”文绉绉地附庸风雅。
金大侠何等如椽大笔,将伪君子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此,汉语文化中,“伪君子”一词的内涵,有了实质性的完善注释和丰富。“岳不群”即是“伪君子”一词的代称。
“恭敬不如从命”,岳不群假惺惺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左冷禅开始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决斗。
岳不群与左冷禅决斗一段,诡异中更让人毛骨悚然,如不洁之物,见之在大惊怖中又恶心不已。
看岳不群正大庄严之相忽一变,如鬼、如魅、如幽灵。倏然间左冷禅已被岳不群的绣花针刺瞎了双眼。
叹左大掌门苦心积虑,呕心沥血多年的大经营忽成水中月镜中花,如泡沫般粉碎,当日万般辛苦,究竟为哪般?
令狐冲重伤剧痛中,头脑有些清醒了,这才想到刚才如此行径,实是让亲者痛,仇者快,辜负了盈盈和恒山弟子的情义。
令狐冲见师父得胜,反而有着说不出的害怕。此处写得极好!
此一瞬间,如当头棒喝,刹那觉悟。
既往种种,如电闪一般划过心头,许多难解之不合理处,突然四通八达地联系在一起,照亮了心头那久久不敢逼视的最黑暗的角落。
岳不群得胜,如愿当上五岳派掌门,除令狐冲和盈盈心底雪亮,众人却还未能识破其伪君子真面目。
群雄欢呼,就连方证和冲虚道长也上前道贺。
叹世间多少伪君子,还如此一般地在遮人耳目。
伪君子,伪君子,作伪可一时,岂能真长久?
金大侠一句话点了题:“各人有各人的缘分,也各有各的业报。”
岳不群作的孽,却在其女儿和夫人身上先遭报应。
岳灵珊何辜?岳夫人何辜?
一己作恶,竟牵连了多少人遭殃?
为恶的罪孽,往往是为善的功德所难以抵消和弥补的。
一切已真相大白,有如此卑鄙丑恶的丈夫,岳夫人怎再有丝毫活着的乐趣,岳夫人自杀身亡,和岳灵珊一样,何尝不是要为岳不群赎罪?
寓言终将会富有意味地结束,完成它似是而非的宿命。无边膨胀着的激情适时地开始收缩,将其虚妄的价值粉碎。
岳不群卑贱地死去。
自作孽,不可活,没有人要杀他,是他自己急不可待地要冲向万劫不复的毁灭深渊,他死于仪琳的剑下,倒是别有意味。
在本书中,仪琳代表着圣洁,岳不群则是卑污的集大成者。正义,毕竟会在最后的关头高扬着胜利的旗帜。
岳不群为了得到辟邪剑谱可谓是机关算尽,先是少年犯劳德诺和岳灵珊去福州摸底,又大作好人收林平之为徒,再把令狐冲罚去面壁一年,好让自己的女儿与林平之朝夕相处。岳不群以出名的“伪君子”手段,最后如愿以偿,得到辟邪剑谱,满足了他的野心和贪心。但是这个代价却是太大了,他虚伪的面目终于如纸包不住火,最后师徒成仇,妻死女亡,权术和野心毁灭了他自己!
将“伪君子”这个词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十大伪君子上榜人物中,岳不群理所当然地排名第一。
苗人凤
《雪山飞狐》主要写胡斐与苗人凤和胡一刀夫妇的江湖恩仇。金庸自己说:
“《雪山飞狐》真正的主角其实是胡一刀。胡斐的性格在《雪山飞狐》中十分单薄。”
但这“真正的主角”胡一刀,其实在书中并没上场。书中的主要人物苗人风、胡一刀夫妇的性格特点、故事等,都是间接写出。而直写明写的胡斐,不过是为了衬出内在隐伏的故事而设置。
胡一刀有唐人传奇中那种古拙豪杰的风范,让人想起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苗人凤极高极瘦,被宝树形容成一根竹篙,他的尊容和胡一刀倒是传奇的一对,也是那种世间所无的奇骨异像。苗人凤面皮蜡黄,脸露病容,手掌大如蒲扇,根根见骨,让人想起水浒中的好汉病关索杨雄。
苗人凤和胡一刀沧州一战,令风云变色,惊天地泣鬼神。两人之间,明明是仇敌不共戴天,却处处见相惜相敬的倾慕之情。苗人凤坐下就与胡一刀举碗共饮,毫不作小人防范之态,他相信胡一刀“是铁铮铮的汉子”,“行事光明磊落”,不会暗算他,他才是胡一刀真正的知音。田相公范帮主在一旁作陪衬,真是见小,无地自容。
苗人凤中了暗算,危急时刻,胡斐飞将军一般从天而降,天神一般奋勇却敌,救了苗人凤的性命。苗人凤看到了与胡斐同被而卧的苗若兰,误会了胡斐行为不轨,大怒之下,反过来找胡斐算账。
苗人凤误会胡斐之后为何火气特别大,是因为他的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伤心事,对苗若兰的事特别敏感。他最怕的是自己心爱的女儿遭遇和他自己一样的悲惨事。失去了妻子,女儿便是他的一切,便是他的生命,他爱女儿,已经是爱得远甚于常人之浓烈和深沉,甚至已爱得自私。这是单亲父女解不开的深重情结,这种情结最易产生误会和悲剧。从心理学上细致分析,不要说胡斐和苗若兰同被而卧的尴尬场面,就是两人正常的爱恋,也不是苗人凤立时就能接受的。这需要时间,需要更深的理解和体谅。
苗人凤心中难解的情结再次发作,虽然是胡斐救了他,但他还是不原谅胡斐,亡妻失节之事,给他的刺激太深了,大侠的心胸,已经偏移,已经有了可怕而可悲的盲点。
一切都来不及解释,苗人凤便逼着胡斐以性命相搏。当年在沧州之战犯下的错误,苗人凤完全没有接受教训好好反省,还是这般粗糙和性急,及至胡斐最后的那一刀是否劈下之时,苗人凤都还不知道胡斐便是故人胡一刀夫妇的儿子,而胡斐也拿不定主意:“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致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气干云,是个大大的英雄豪杰,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
胡斐是否劈下的这一最为出名的一刀,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这一刀到底劈下还是不劈,金大侠死活不肯写了,要留一个千古悬念,让读者永远都不能放下心来,金大侠真是太残忍了。
《飞狐外传》中,苗人凤回忆往事,触景伤情,心中万般凄苦无人可诉。极端的冲突触目惊心地撞击着读者的视听。贪欲难填,谋财害命,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一系列人世中丑恶的现象都集中在这里展示。人性有时是如此的不可靠,如此疯狂地将罪恶的欲望无限地扩张,变得危险和不可理喻,打破了生命中的平衡和安静,冲出了我们日常生活一般经验所能把握的尺度。
南兰与苗人凤的结合,一开始也许就是命运的错误。南兰的父亲因为有一把宝刀,引来了一场无妄的杀身之祸。苗人凤打抱不平,挺身相救南兰,以一敌五,在惊心动魄的恶战中险胜,但自己也身中敌人的毒针而情形堪危。南兰为苗人凤吸毒,因感谢而对苗人凤以身相许,两人就此结为夫妇,而且有了一个美丽的女儿。
故事到此,本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悲剧却在一开始已经酿成。南兰对苗人凤有的是感恩,而不是爱情,两人之间并没有感情上的基础。相反,两人的差别太大了,大到了婚后已无法补救和弥合的地步。苗人凤是英雄,是豪杰,是粗人,而南兰却是穿金戴银的官家千金**,一个粗糙,一个细腻;一个不懂女人的心,一个对爱却有着过高的幻想和要求。
胡斐上刘鹤真之当,去对付钟氏三雄;接下来又发现刘鹤有问题,害得苗人凤双眼中毒;最后,刘鹤真也是上了别人的当,反过来怀疑胡斐,大家都被蒙在了鼓里。胡斐毕竟还年轻,上当受了挫折在所难免,总算他的反应快,能够及时补救,关键时助了苗人凤一臂之力。
苗人凤英雄,却与金大侠小说中其他的英雄人物不同。苗人凤更像是一只孤独受伤的病虎,他的处境不佳,日子也过得不顺,这次还中了奸计被弄瞎了眼睛。但只要他一出面,一出来,一出声,真应了“虎病雄风在”这句话,那种骇人的威势却一点也不减弱。
英雄的悲剧在于他们的境界和视点太高,他们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是绝顶之处的本质,他们不能适应日常琐屑和平庸的生活,而平常的世界也会以种种不同的方式来拒绝他们。
苗人凤之弱女问苗人凤:“老狼真的没吃了小白羊吗?”这是极好的反照和对比,以此儿女柔情,以此慈父仁心,来刻画苗人凤的大英雄本色,真可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样的英雄,因其有常人的苦恼,有常人的弱点,尤显出其可贵、可敬、可亲、可信。
屋中着火之时,苗人凤目不能视物,心中却是清明,他甚至在此时还能去回想八年之前相似的一幕,他的心中真不知有多少倒不出的苦水,他是英雄,他有谁可诉委屈和衷肠?苗人凤这样的英雄,是最让人同情的悲剧英雄。
胡斐带着程灵素赶回要为苗人凤治被毒瞎的眼睛,正遇上田归农带了一帮人想趁苗人凤眼瞎之时结果了他的危急关头。正所谓沧海横流方里英雄本色。苗人凤愈是在处境不利之时,愈能激发身体中的潜能,愈使其形象高大出色,熠熠生辉。英雄最无奈的是平凡的日子无所依托,空有一腔热血无法进行激情的焚烧。英雄对于艰难和困厄的渴求正如雄狮渴血一般强烈,充满野性的张力。苗人凤此时与平日的沉默寡言有了完全不同的表现,他似乎找到了适宜的舞台,可以尽情尽性地一展身手,变木讷为妙语连珠,飞扬意气,指点乾坤。
英雄和英雄之间,往往那种激越的气概可以相互传染和激射。胡斐正是这样,他也因此而意气风发,武功随之觉悟而提高了境界。苗人凤身临其境指点了其家传秘学胡家刀法,胡斐有如从他父亲胡一刀那儿亲自学到要诀,他的成长在此时有了重大意义的突飞猛进。正因为有此不平凡的经历,他才真正在境界上被提升,最终得以能与苗人凤这样盖世大侠并肩而论了。
真相揭露后,胡斐仍然对苗人凤下不了手,这是情理中事。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人可以充当全能的审判者,为善为恶,只在一念之间,有时确是难以分辨。苗人凤愈是坦然,愈是内疚,愈是束手等毙,引颈就刀,愈是显出其心底无私天地宽,胡斐也就愈是进退两难,大叫一声,转身便走,这是胡斐对命运和造化弄人的无奈。
夏雪宜
《碧血剑》中除袁承志外,另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金蛇郎君”夏雪宜。
夏雪宜的故事几乎贯穿全书,但夏雪宜却根本没有出场,因为书中一开始,他已经就是死人了。
金庸吸取外国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第一次在武侠小说中运用倒叙和插叙的形式来展现波澜起伏的故事。
“金蛇郎君”虽然在书中并未出现过,但通过温仪与何红花两个女人的动情的叙述和追忆,他的情性、身世都一一地展现出来了。
武侠小说中倒叙和插叙的使用,使小说的表现形式更丰富,更能体现出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场面和情节,增加了武侠小说的可读性、艺术性,深刻性和复杂性,而这还是新派武侠小说和旧派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
金蛇郎君夏雪宜,是本书中虽未出场却戏路很重的精彩人物,极为神秘诡异,也极具个性。袁承志无意中找到金蛇郎君秘藏尸骸和秘籍的洞穴,金蛇郎君的故事也自此逐渐展开。
金蛇郎君行事处处透着三分邪气,正如穆人清指出的“此人用心深刻,实非端士”。此人死后还要想着算计人,若发现他藏身洞穴之人稍有贪心,未能依照他留简的指示先葬其骸骨再开启宝盒,即难逃大难。袁承志的性格和郭靖、张无忌一路都是志诚君子,厚道老实,所以能遵其所嘱而行动,避过了危险。
金蛇郎君的秘密不仅是绝世武功秘笈,还有重宝之图,还有一个令人遐想不已的美丽的女子的名字,以及他留下的痛悔的诗意和浪漫的撩拨人心的叹息。
袁承志与温家诸人大战,却处处是为没有出场的主角金蛇郎君夏雪宜出彩,他自己一身从穆人清和木桑道人那儿学来的高明武功反倒退而居其次成了配角。而金蛇郎君的故事继续推演,居然温青青是其女儿,温青青的母亲温仪是其妻子,让读者大感兴趣。
金蛇郎君的奇情故事浮出水面,让人叹息和惊异。金蛇郎君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他古怪、多智、亦正亦邪,行事处处透着三分妖异的邪气,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他有偏颇的一面,但又非常深刻,他的内心有一种非常规的良心道德判断,是社会中的不公、罪恶和仇恨扭曲了他的心性,他纯良的本质被仇恨的毒质侵蚀和蒙蔽了,他以暴易暴,用不公正对待不公正,用邪恶来报复邪恶,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走火入魔。
这样的奇异才智之士,身上却另有一种邪恶的魅力,让人迷惑和怜惜,连袁承志都先入为主地在内心深处佩服他,不自觉地对他生出亲近的好感,也许正是这种奇异的魅力,使得本来是受害者的温仪,最终却死心塌地站在了仇人的那一边,原谅和接受了暴力侵犯的仇人。
金蛇郎君与温仪的故事,与《倚天屠龙记》中杨逍和纪晓芙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前者的关系却更纯洁和感人,更缺少一种情欲的暖昧性,同样是男性暴力对女性的侵犯,金蛇郎君的态度更接近我们常规道德所能接纳的程度,也就是更为人性和合理。金蛇郎君的邪恶和仇恨,遇到了如天使般纯洁温良的温仪之时,他内心中善的一面被本能地激发出来,他深深埋藏起来的温柔和爱的天性再也不能人为用强地阻挡。他突然表现出来的对温仪的柔性和极大的耐心,非常的感人。他唱小曲给温仪听,用木头削成小玩具给温仪玩,拿出他妈妈绣花的红肚兜给温仪看,给温仪讲小时候父母、哥哥姐姐的事,表现出他极为人性的一面,极为细腻的感情,接近于诗人的善感的气质。他没有用强,只是耐心等待着温仪接受自己。他和温仪的爱情,比之杨逍和纪晓芙有着更多合理的解释和理由,与杨逍相比,他实是内心对女人有着更多的本能的尊重。
金蛇郎君故事的魅力,实在把袁承志、黄真、崔希敏与吕七、温家诸人的争斗比了下去,袁承志处处成了金蛇郎君的代言人,处处要为金蛇郎君出彩,他自己反而像个隐形人。
袁承志不论在《碧血剑》书中如何风光,我们还是总忘不了他身后的那个魅力神奇的天才的金蛇郎君,遥想他的天才风范。温仪最后被温家老四杀死,了结金蛇郎君一段孽缘。温仪临死前得知金蛇郎君对他的珍爱和无尽牵挂思念,含笑而死,总算是心中有所慰藉。
焦公礼与闵子华的一场恩怨,是非曲直并不复杂,善恶自明,由此处生出的变故,正要让袁承志来一展身手,有所作为。然而无论如何表彰袁承志,总离不开金蛇郎君的身影,总让人觉得金蛇郎君才是真正的主角,金蛇郎君才最具吸引人的神秘魅力。
慕容复
《天龙八部》写姑苏慕容氏,先是大造声势,浓墨重彩地烘云托月,令读者对姑苏慕容有极深刻印象,惊其为鬼神一般的可怖人物。
先是过彦之来寻其隐居避祸于段家的师叔崔百泉,向崔百泉报告其师父伏牛派掌门柯百岁之死,而仇人是姑苏慕容家人物;继而少林寺主丈得知四大恶人要来为难大理段氏,派其师弟玄悲率四弟子来云南通风报信并相助,不料途中竟遭暗算横死,据猜又是姑苏慕容家所为;至此,北萧峰,南慕容等响亮的名头如霹雳一声惊雷贯耳。全书的局面为之打开,苍茫辽阔的意绪缓缓浮起。
黄眉僧是何等绝世拔尖人物,提起姑苏慕容氏之魔幻般不可思议的武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竟能忽现恐惧之色。抑此扬彼,岂是等闲?
保定帝也来插上一段关于姑苏慕容氏的传说,更添效果。崔百泉本是江湖中成名人物,提到姑苏慕容,竟胆战心惊,失态将茶碗打碎在地。接下来更是细节精致地渲染姑苏慕容的神秘。
黄眉僧谈起他年轻时的一段奇遇,他曾重创于姑苏慕容家的一个少年的手中,因此才心灰意冷,来到大理出家。
崔百泉也仔细讲了他以前是如何吃了姑苏慕容氏的大苦头。
凡此种种,莫不是姑苏慕容氏以“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不可思议地取胜。
慕容复第一次出场,乔装西夏武士李延宗,此种风格,真比萧峰相差不以里计。
萧峰处处见大,慕容复处处见小;萧峰出场威风八面,慕容复出场却偷偷摸摸;两人之间,高下立判。
南乔峰,北慕容,前面花了大力气去渲染姑苏慕的气势和神秘,大吊读者胃口,及到慕容复真正正式出场,却是冷清清、静悄悄,一点也不起眼。
慕容复在珍珑局时出现,除了略提了其外貌二十七八、面目俊美、潇洒闲雅之外,实也普通至极,不足为奇。而且慕容复下棋着了魔道,出了一个大丑,更与前文渲染的气势不相吻合。但到了正面描写慕容复的武功,看他与丁春秋大打出手的场面,却也不见有多少精彩处。倒是其一而再,再而三地杀人,露出许多其狰狞血腥的残忍本色来。
古人所谓有春秋笔法,褒贬尽在言外。慕容复的行事,作者虽未正面批评,但已让读者看了齿冷。
直到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在荒山月下秘密聚会之时,慕容复的雄才才略有出彩的表现。
陷于数百上千的邪魔外道人物的包围之中,一个浪打过来都能使慕容复等人粉身碎骨,慕容复却能沉得住气,应对得体,且能从容出手,以华丽的武功身法博得众人的喝彩。
也许这是慕容复领袖才能的表现。
越是在大场面之中,越是人物众多之时,越是能逆风而上,勇于表现自己,去追求那种万物瞩目的成就感。
看慕容复在月夜荒山、群雄虎视之下的表现,比他独斗丁春秋时要高明了许多。慕容复如小孩子的“人来疯”一样,愈是富有挑战和冒险性,愈是让其可上下其手,大有作为。
慕容复深藏在心平时没有机会表现的领袖欲,此时得以表现。
危云飞渡任从容,有胆识,有眼光,有应变,有风度,有机智,有计谋,直说得三十六洞洞主点头,七十二岛岛主颔首,慕容复与众人化敌为友,站到同一阵线上去,自以为得计,却不知还是白费心机。
写慕容复之假,却处处着笔于段誉之真。
段誉的真欢喜,真妒忌,真伤心,真灰心,无一不是写在脸上,表现在言语上。慕容复另有野心,众邪魔心怀鬼胎,独有段誉一人超然于这些江湖恩怨,一心只想着王语嫣这段没有指望的单恋。
众人之间,真不知孰为重,孰为轻,孰为紧要,孰为小事?
慕容复其实很大度,或者说是他没有功夫来吃醋,连不平道人都看出段誉疯疯癫癫,心在王语嫣身上,猜到八九分,慕容复还能视而不见,不与段誉计较,他真是做大事情的人。
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在荒山月下秘密聚会,是要对付童姥。
为了众人都能死心塌地,不留后路,先要给“小姑娘”(其实就是童姥)一刀,以示与灵鹫宫势不两立。
此等残忍之事,亦只有邪魔外道中人做得出。慕容复竟也默认此事,其心已走上偏激邪恶的左道。人品如何,实已看出。
慕容复此种行为,连他忠实的手下都为之不忍,甚感歉然。慕容复何德何能,竟能在江湖中得享天人一般传奇名头?其实他却是一个不值朋友拥戴,不值爱人倾心,不值下属佩服的盗名欺世之徒。
西夏国国王招婿,正是慕容复实现野心的千载良机。
看慕容复、邓百川、公冶乾、风波恶、包不同五人忽然凛然正襟,容色庄重,“复国之志,无时或忘”,此处才现姑苏慕容家慷慨悲剧之精彩处。可惜其领头人慕容复太过急于求成,堕入魔道,辜负了众人的期望。
此处倒不便深责慕容复,这些馊主意实是公冶乾等人先提起的,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大英雄大豪杰须当勘破情字。
此话亦是不错,政治和野心永远都是纯粹爱情的墓地,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人生价值。
这事伤害的只有一个王语嫣,风波恶重重拍了自己一个耳光,总算这人还有几分良心。
段誉后来以六脉神剑胜了慕容复,不为已甚,更兼顾王语嫣,不想因太霸道的六脉神剑 误伤了她心上人的性命。慕容复却像红了眼的疯狗,不依不饶要拼命,乘段誉相让时,将判官笔插入段誉之肩上。
萧峰赶到救了段誉,如老鹰捉小鸡一般提起慕容复,冷笑一声“萧某大好男儿,竟和你这种人齐名”,将慕容复掷回邓百川等人处。
慕容复执着于一念,处处看不开,悟不透,自讨苦吃。为了一个面子,一个虚妄的尊严,连其父的疾苦也不顾了,实在没了心肝。
野心是这样的可怕,它可以毁灭生命中最美好的情感,甚至毁灭自己。
慕容复有才学,有风度,有智慧,有胆识,但他没有德行,他本来可以成为让人羡慕和敬仰的人,但野心背叛了他的人性,他最后只能是一个小丑。
慕容复自以为得计,心中暗笑段誉糊涂,一心要娶王语嫣而反要助他做西夏驸马,不知读者心中都在笑他糊涂。
到了最后,慕容复来找王夫人想以花言巧语借刀杀人,慕容复的行事举止,甚至言语体态,都已不像个人样,整个脱了形,打击太大。看他以前是多么的谦和、儒雅、风度翩翩、冷静、沉着、从容、宁静,现在呢,却是油腔滑调,做乖使巧,全没有正经样子。
慕容复完全毁了,正像伪君子岳不群真相毕露后走形一样,慕容复最后都快不像个男人了。
慕容复已不复是人,为了想当皇帝,竟想出了给段延庆当干儿子的馊主意。
包不同平时虽不讨喜,于大是大非,却看得极清,好言相劝,反被慕容复重掌打死。
慕容复真是穷途末路,倒行逆施,最后连最忠心的手下都不耻其卑鄙行径,弃之而去。
此书最后,以慕容复精神错乱,坐在土坟上头戴纸冠,阿碧用糖骗乡下小孩跪拜叫他吾皇万岁,作警世语收尾,让人惕然。
明朝(英译:Ming)(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所建的封建皇朝,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即明太祖)建立。初定都南京,成祖(朱棣)时迁都北京。
明朝初年国力比较强盛,在明朝前期极盛时,北控内蒙古,西到新疆东部,东北控制了女真地区,西南方管辖云南、贵州,南方建立了交郡。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后来国力逐渐衰落,尤其到了后期社会矛盾尖锐,甚至激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直到最后被清朝消灭。
明朝历史
元朝末期
元朝末期,朝政腐败,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还发行新钞“至正宝钞”并大量印制,致使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民不聊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政府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黄河两岸农民本已饱受灾荒之苦,在治河工地上又横遭监工的鞭打,被克扣口粮,非常愤怒。于是,“治河”和“变钞”就成为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明朝建立
至正十一年(1351年)5月,农民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的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得到郭子兴的器重和信任。至正十四年(1354年)郭子兴病死,朱元璋执掌该部的领导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然后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地狭粮少”“孤军独守”,远不及其他起义军势力,处境十分艰难。朱元璋采纳了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经过几年努力,朱元璋军事和经济实力迅速壮大。朱元璋先后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灭陈友谅,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灭张士诚,降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灭亡。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一方面惩治贪污的官吏,即使是皇亲国戚,开国功臣也不手软。又分封皇子镇守各地,他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朱棣兴建了北京城,于1421年迁都北京。其间还派郑和七下西洋;又编纂《永乐大典》。成祖之后,又有仁宣之治。
1435年,不满9岁的明英宗继位,崇信宦官王振。结果导致1449年的土木之变,皇帝被瓦剌俘虏。但是在于谦的率领下,明廷另立明景帝,并发动全国军民抗战,打退了入侵的瓦剌军,明朝一度复兴。明孝宗弘治年间是明朝政治最为清明的时期,这位皇帝勤勉而不专制,信任大臣,内阁权力大为上升。
到了嘉靖皇帝,他信奉道教,不理朝政,大臣严嵩把持朝纲,致使政治腐败,财政出现危机,以至海瑞称“嘉靖嘉靖,家家皆尽”。
万历年代
万历初年,神宗得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的鼎力辅佐。在内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万历初年呈现出明代中叶以来最好形势。
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神宗是个贪婪的君主,大肆侵占土地,搜刮民财。神宗又废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黩货、臣下贪污、党争激烈的状况。
明末三案、魏忠贤专权、李自成起义都导致了明朝的衰落。
神宗的腐败招致国库空虚,边关危机。这一时期,位于东北的后金的崛起,形成了与明王朝相对立的地方政权。此时的明王朝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激化,明王朝灭亡的危机已然形成。
明朝灭亡
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迫害异己、镇压人民。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加上连年的灾荒,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1628年,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三月,占北京,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身亡,主宰中国的明朝至此灭亡。之后清兵入关,并打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进入北京。在北方,原明朝残余势力大多投降清朝或与清朝合作共同对抗起义军;而在南方,忠于明朝的各种势力建立了数个流亡政权,史称“南明”,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被清朝逐一消灭。
直隶:京师、南京
布政使司(省):山东、山西、河南、 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都指挥使司: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统管黑龙江流域——西起阿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1409年建立,共持续25年,后废弃。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o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o 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
o 御史台
地方官制
o 承宣布政司
o 提刑按察司
o 都指挥使司
明朝设有特务机构监视大臣的言行。太祖有锦衣卫,成祖设东厂,宪宗设西厂,武宗有内行厂。
军事制度
明代早期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整体而言,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其目标在养兵而不耗国家财力,但明宣宗以后渐无法维持,军人生活水准及社会地位日渐低下,逃兵也逐渐增加,军备因此逐渐废驰。
因此在嘉靖年间,在应付倭寇之乱时,将领戚继光在浙江地区采用招募民兵加以训练的方式,来取代不堪的卫所兵。
外交
明朝初年,因为明初的朝贡贸易厚往薄来,造成许多日本人冒充朝贡使者到明朝这里来骗钱。日本实际上是处于割据状态,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很多到中国来冒充朝贡使者的日本人没有日本政府的管辖,朝贡完了以后他们滞留在中国沿海抢劫。这是明初的倭寇。为防止倭寇朱元璋就颁布了海禁政策。
明成祖即位后,在永乐年间,著名的的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曾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时明王朝的鼎盛。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也就是明仁宗。他听从朝中一些大臣的意见,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收效不大,宣布停止下西洋的活动。不到一年,仁宗病,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朝中后期,倭寇逐渐平息,才重新开放禁海。
公元16世纪,新航路开辟以后,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了马六甲,愈甚渴望对中国的往来。明武宗正德七年(1513年),葡萄牙国王派出一支对华使团前往中国,并在广州登陆,希望与明政府建交。后来,中国皇帝同意葡萄牙人在澳门开设洋行,修建洋房,并允许他们每年来广州“越冬”。这是西方列强第一次正式性的登陆中国并接触中国。西方国家的东来,使不少新鲜东西也传入中国。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罗马教皇派出利玛窦去中国教区工作。由于万历援朝之战的爆发,利玛窦一行没能及时到达中国。后来战争中国得胜,利玛窦才能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利玛窦很快学会中文,并穿儒服、通儒书,颇得明朝士大夫好感。后来他被举荐到北京,颇得神宗信任。他向中国进献坤舆万国地图、自鸣钟、日晷、西洋炮、望远镜、火枪、西药、圣母像、十字架等贡品。先后在北京、肇庆等地展出。利玛窦不仅传播天主教,还启发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学习西学,另外他还将中国各种文化传入欧洲,如儒家思想、佛道学说、围棋等,可谓“贯通中西第一人”。 另外,明朝军队而大量使用火器,火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不比西方国家小,但是随著满清入主中原,火器的使用返而减小了。
明朝的农业发展无论是产量还是生产工具,都高于宋元时期,为明朝中叶开始的人口稳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明朝初年起,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手工业高度发展,促进了市场经济化和城市化。然而明朝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则以及严厉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了一定的压制。随着明朝纸币“大明宝钞”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白银为主。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了明朝经济的发展。明嘉靖、万历时候,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外国的不少东西,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中国城市都有卖。当时商业大都会有北京、南京、扬州、苏州、广州、西安、成都等,著名的商业集团有徽商、川陕商、苏商、京畿商、粤商等,在世界上,明朝是16世纪、17世纪时期手工业、经济最繁华的国家之一。
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比较迅速,中国小说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三本就是出于明朝。《金瓶梅》亦是此时作品。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至今仍在演出。
传统雅文学的发展在明代继续发展,著名文人有刘基、宋濂、高启、方孝孺、唐寅、归有光、徐渭、王世贞、袁宏道、钱谦益、张岱、吴伟业等人。散曲家则有王磐、冯维敏、薛论道、陈译、康海等人。
明朝的民间文学很发达,唐伯虎是杰出的代表人物。民间盛行对联,还有锁南枝等山歌,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思想上,王阳明的新哲学“心学”在嘉靖以后盛行,形成一股反对传统束缚的思想浪潮,塑造了新的社会风尚,也使明代后期的士大夫有一种别于其他时代的生命哲学。如“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最好的例子。
科技
明朝初期至中期的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直至16世纪,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这一时期出现的科学著作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还有《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是我们现在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的文献资料。
于谦写得《咏煤炭》诗歌说明当时煤炭已经普遍应用。计成的《园冶》则是园林建筑的专著。
明朝的军事科技也较发达,明末已经出现了火铳枪,还有威力巨大的火炮。据说有个叫万户的人,坐在绑满火药棍的椅子上,试图利用火药的推力飞上天空,可惜失败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探索太空牺牲的人。
明朝时期的名人
王阳明 刘基 常遇春 解缙 张居正
魏忠贤 郑和 海瑞 于谦 戚继光 袁崇焕
郑成功 袁宏道(“三袁”) 归有光 朱载堉 文征明
唐寅 黄宗羲 李贽 徐光启 汤显祖 史可法
李时珍 宋应生
耕地面积世界第一:
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耕地的多少跟国力强弱有直接关系。在万历年间,明朝的耕地总面积是七百万顷,明末时达到七百八十多万顷,此一水平即使是到了后来的康乾盛世都没有被打破。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形容明朝的,中国的耕地像花园一样井井有条,没有一块荒地,中国产的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美。
人口世界第一:
明朝的人口有多少一直存在争议。在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大部份人留离失所,但有户可查的人口仍然达五千万,所以保守估计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在七千到八千万左右,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又不超过四亿,所以明朝绝对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矿产量世界第一: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
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
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军队数量世界最庞大:
据记载在明初,明朝有二百万官兵驻扎在全国各地。到了明末,长江一带的经济圈为皇侯和军阀把持,中央政府出现了财政危机,明朝政府已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在山海关防守后金的官兵常常不足十万。但根据传教士的笔记,当时明朝的军队数量依然很多,就算把整个欧洲的军队加起来也不够中国多。
军工产值世界第一:
明朝军工业极其发达,一营5000人的士兵中就装备有霹雳炮一千挺,鸟枪二百枝以及大炮二十门,除此之外明军还有鬼头大刀,弓,弩,手雷和火箭等装备。跟宋朝不一样,明朝在每代皇帝执政期间,都会发生大规模战事,所以明朝的军工业为了应付战争所生产出来的武器数量是十分可观的。
间谍机构世界最庞大:
明朝的锦衣卫,东西厂,是当时世界上最有组织和最旗帜鲜明的间谍组织,在鼎盛时期人数达到六万人。在武侠小说里面,锦衣卫,东西厂常常被描写成是一群武功高强的杀人机器。但实际上,明朝间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打击贪污,叛臣,维护国家稳定,但不排除有部份人滥用职权,谋取私利。跟专门从事颠覆敌国政权的中情局和克格勃比起来,明朝的间谍组织其实并不太可怕。
船只总吨位世界最大: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整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第三产业世界最大:
据阿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国土面积世界最大:
明朝的国土面积在大部份时间都保持在900万平方公里左右,比鼎盛时期的西班牙,葡萄牙和奥斯曼帝国都要大,明朝在东南亚的海外殖民地也绝不比当时的英国要少。
防御工事世界最多:
明长城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排第二长的防御工事,据传教士记载,中国的城市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多,每座城市都有高十米的城墙保护,城上有大炮,城墙外还有沟,战争时灌满了水,中国人认为那是最好的防御工事。
帝王年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陵墓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孝陵
惠宗[1]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朱允炆 1399年-1402年 建文
成祖[2]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1403年-1424年 永乐 长陵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1425年 洪熙 献陵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1426年-1435年 宣德 景陵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1436年-1449年 正统
1457年-1464年 天顺 裕陵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1450年-1457年 景泰 景泰陵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1465年-1487年 成化 茂陵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佑樘 1488年-1505年 弘治 泰陵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6年-1521年 正德 康陵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1522年-1566年 嘉靖 永陵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1567年-1572年 隆庆 昭陵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1573年-1620年 万历 定陵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庆陵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1年-1627年 天启 德陵
思宗[3]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1628年-1644年 崇祯 思陵
南明 (1644年-1662年或1664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备注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1644年-1645年 弘光 史称弘光帝,也称福王
朱常淓[4] 1645年 潞王
朱以海[5] 1645年-1653年 鲁王
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1645年-1646年 隆武 史称隆武帝,也称唐王
朱聿钅粤 1646年 绍武 史称绍武帝
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1646年-1662年 永历 史称永历帝,又称为桂王
注:
1 ^ 此为南明弘光年间追崇,清朝乾隆年间,追谥为恭闵惠皇帝。
2 ^ 本作“太宗”,嘉靖时改为“成祖”。
3 ^ 清朝谥为怀宗,后改谥庄烈愍帝。南明政权谥为思宗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后又改谥为毅宗,唐王谥为威宗。
4 ^ 潞王、鲁王政权均称“监国”,而未称帝,故无年号。
说实话,假如公子扶苏能够顺利登上皇位,他不会比秦二世胡亥做得更好。
作为秦始皇的接班人来讲,公子扶苏有一个大缺点和一个大优点。
缺点是宅心仁厚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怎么宅心仁厚也成缺点了。下面看我细说:
宅心仁厚的公子扶苏在民间有非常大的民意基础,看上去很美好。但不要忘了秦朝正处于乱世,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天下仍然暗流涌动,山东六国贵族几百年的经营,让他们在在各地的势力盘根错节,不是一朝一夕能够铲除的。所以,秦始皇没有待在皇宫里享受生活,而是巡视全国各地,镇压王气。期间还受到了刺杀!
假如公子扶苏继位,宅心仁厚的他一定会放松对六国旧地的管制,很容易就会引起当地贵族势力的反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江东地区的项羽家族,我曾经在其他回答里也说过,项羽家族来到江东后,很快就将当地牢牢控制住了,江东地区的秦朝官员已经被架空,相当于名存实亡。从陈胜吴广的起义后,短时间内就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来看,江东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的。所以,公子扶苏的怀柔政策,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盒,很快会让他失去山东地区。
当然,公子扶苏也有他的优点作为皇长子,他得到了军、政两股势力的支持,如果有人反叛,可以迅速调动军队镇压,同时派出官员做后续的管理工作!
秦二世胡亥的特点胡亥可不是一无是处,他跟在秦始皇身边最长,就像上面所说,秦始皇出巡各地并不 是游山玩水,而胡亥有幸参与其中,可以说是深得秦始皇的真传!
胡亥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延续秦始皇的政策!秦始皇深知对人心统一的难度,远超过对天下的统一!所以,他在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的时候,还在做着另外一件事情: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比如修建秦直道,修建长城修建,骊山陵墓、阿房宫等。这些大规模建设,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青壮年男子,他们整日劳作,被消磨掉了大部分精力,根本无心反抗。秦始皇包吃包住,将这些壮劳力牢牢控制在手里,让他们没有机会反抗。
这正是商鞅驭民五术中的疲民之术!
同时这些人又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秦始皇对这些人还进行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让他们对秦朝产生认同感,这就是为什么章邯率领刑徒大军可以打败起义军,相反的例子就是商纣王的奴隶大军。可见秦始皇的政策产生的效果还不错!
不过,13年的时间过于短了,所以需要有人能够延续这一政策,最终完成对山东各国人民的改造。
这个人只有随同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胡亥能够做到,事实是胡亥继位后确实在执行秦始皇的政策。
可惜,胡亥的刻薄寡恩断送了这一切!胡亥在使用民力上比秦始皇过犹不及,比如他当皇帝后不再给刑徒提供粮食。
可见胡亥有胡亥的长处,公子扶苏有公子扶苏的短板。这么一对比就会发现,公子扶苏登上皇位之后,不见得比胡亥做得更好,秦朝一样会很快灭掉!
本文2023-08-05 07:48: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