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介绍一下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帮我介绍一下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第1张

孙立群,1950年4月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市人。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所开课程有“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古代士人史”、“中华文明史”等。 所在教研室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本人曾多次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师奖。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史”为南开大学示范精品课、天津市精品课。招收魏晋南北朝史方向的研究生。

主要论著

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民教育出版 2006年2月)

主编《新编中国历朝纪事本末·魏晋南北朝卷 》 (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6年6月 )

《中国古代的士人生活》商务印书馆 2003年12月

《中华文化通志社会阶层制度志》(与李治安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10月 该书获1999年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史记选注》(合著 齐鲁书社 1998年4月 )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秦汉卷》( 合著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6月 )

《士人与社会·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合著 第一作者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

《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合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年4月)

《中国古代史》(合著 人民出版社 1979年)

《魏晋南北朝帝王评说》(东晋南朝时期)《天津日报》2005年11月14日“文史版”

《魏晋南北朝帝王评说》(西晋十六国时期)《天津日报》2005年10月24日“文史版”

《魏晋南北朝帝王评说》(三国时期)《天津日报》2005年10月10日“文史版”

《汉武帝之后西汉如何走向衰亡》《天津日报》2005年3月7日“文史版”

《汉武帝身边的人们》《天津日报》2005年1月24日“文史版”

《雄才大略汉武帝》《天津日报》2005年1月17日“文史版”

《赞叹之余的反思——纪念秦兵马俑发现20周年》《秦文化论丛》(13辑),2005年7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雷海宗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中华书局2005年3月

《编写全新古代史 教学质量上水平》《教材周刊》2004年11月10日)

《学史贵会通——讲授中国古代史通论的体会》《历史教学》2004年第6期

《论魏晋士人的觉醒及其社会背景》,《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

《论魏晋士人“贵适意”的生活方式》(《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年9月)

《全球化下中国城市文化现状与展望——以天津为例》(《全球化下中华文化的发展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 2002年6月)

《魏晋隐士及其品格》 《南开学报》2001年 5期

《论魏晋南北朝的区域经济与胡汉交融》 (《区域 社会 文化》 重庆出版社 2000年8月 )

《论魏晋士人的觉醒》(《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 1期 )

《魏晋士风》 (《中国社会史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年8月 )

《大学历史课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 1999年7期)

《天津大胡同地区商业老字号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天津史志》 1998年5期)

《天津商业一条街的过去、现状与未来的发展》 ( 《天津史志》 1998年1期)

《略论中国古代文人及其生活》 (《南开大学历史系系庆论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

《关于天津商业老字号与城市规划的调查报告》 (《天津史志》 1997年5期)

《世族、士族与势族》 (《历史教学》 1997年2期)

《士族的衰落》(《历史学习》1996年3期)

《士族制度》(《历史学习》1996年2期)

《可喜的探索 有益的尝试——谈96年高考历史试题》 ( 《历史教学》 1996 年10期 )

《魏晋南北朝士族的形成》(《历史学习》)1996年1期)

《轻徭薄赋 发展生产——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历史学习》1995年10期)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的可喜成果》(《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5期)

《西晋社会风气》 (《文史知识》1992年12期)

《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南京大学学报》1987年增刊)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壹等奖: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王振华 三等奖: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郑天挺,原名郑庆甡,字毅生,首占乡人。 民国5年(1916)离校在家自学家藏的历史古籍。

民国6年,考入北大本科国文门(中国文学系)。郑天挺勤奋学习,晚上除要完成学业外,还阅读《史记》、《资治通鉴》等书。

民国8年,郑天挺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11月间,日本帝国主义在福州杀害中国人,郑天挺组织旅京福建学生联合会宣传、募款,抗议日本暴行。并用“攫日”笔名撰文发表于《闽潮周刊》。翌年春,参加福建学生在北京组织的S·R(Social Reformation)学会。

民国10年春,任厦门大学文史地科教师兼图书部主任。同年夏,辞职返京考取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专研古文字学,加入“清代内阁大库档案整理会”,参加明清档案整理工作,从而奠定从事明清历史研究的基础。

民国11年冬,在中国法权讨论委员会(筹备收回帝国主义在中国领事裁判权机构)任秘书,并撰写《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一书,次年出版。

民国13年后,历任北京大学预科讲师、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广东省建设委员会秘书、教育部秘书等职。

民国19年11月,回北大任教,民国22年,任中文系副教授兼秘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编《古地理学讲义》,撰写《杭世骏<三国志>补注》、《赵一清<三国志>补注》及《张穆<殷斋集>稿本》等论文。民国25年后,开始讲授魏晋南北朝史。还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讲授中国近三百年史。先后著有《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多尔衮与九王爷》、《墨勒根王考》、《清世祖入关前奏章程式》等书,开始研究清史。

民国26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天挺留校苦撑残局,妥善安置师生疏散后只身南下。先后任长沙临时大学、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先后撰写《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图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组文章。为纪念明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写《孟心史先生晚年著述述略》一文。

民国21年,北大恢复文科研究所,天挺任副所长。先后撰写《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统》、《满洲人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等论文。用史实说明清代皇室包含着满蒙汉三族血统,早在入关前和内地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之关系。后又继续写有关清史杂文《清代包衣制与宦官》、《清史语解》等十二篇,合为一集,以《清史探微》为名,于民国35年在重庆出版。

民国34年,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仍任北大历史系教授,还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负责主持北大所藏的明清档案整理工作。

民国38年1月,多次参加傅作义召开的会议,要求保卫北平。同年5月,文管会接收北大,郑天挺为校务委员会委员,兼史学系主任。1951年,到中南地区、江西泰和县参加土改。

南开大学时期

1952年,高等校院系调整,郑天挺调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历史研究系主任,从事中国史学教学研究工作。

1961年夏,任历史系主任。后参加教育部文科教材编选,任历史组副组长,主编了《中国通史参考资料》8册(与翦伯赞合编)及《史学名著选读》6册,1962年,还应中央党校邀请,为学员讲授清史,并著《清史简述》。

1963年8月,任南开大学副校长,9月,到中华书局主持标校《明史》,多次应邀到中央档案馆作有关“清史研究与档案”和“清代史上的乾隆时期”的报告。

1979年,郑天挺任南开大学副校长,受教育部委托主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同时还汇编其文史论著43篇《探微集》,并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工作。

1980年起,任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主席团执行主席,还以81岁高龄参加中国***。发起召开明清史国际讨论会,所撰写的《清代的幕府》论文,深受与会者好评。

1981年,辞去副校长职务,改任顾问。南开大学为其举办执教60年庆祝会,对郑天挺60年执教业绩予以高度评价。天挺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政协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席,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1年12月14日,天挺参加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终因积劳成疾,17日住院治疗,20日中午逝世,终年82岁。

主要成就

郑天挺(1899~1981)中国历史学家。1899年8月9日(清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初四)生于北京。

1917年考入国立北京大学国文系,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五四”后的进步活动。

1922年,在北大作研究生的同时,又在中国法权讨论会担任秘书。他曾利用该会的档案资料,在会长张耀曾指导下,撰写了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领事裁判权的罪行。次年以该会名义公开出版,获得社会上好评。

30年代,郑天挺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兼学校秘书长。讲授《文论》、《古地理学》、《校勘学》、《魏晋南北朝史》、《中国近三百年史》等课程,并撰写《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墨勒根王考》、《多尔衮与九王爷》等清史及校勘学等一系列著名文章,一时饮誉史坛。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郑天挺以北大负责人身分亲赴警察局交涉,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并把他们接出监狱。“七七”事变时,北平沦陷,郑天挺不畏敌人强暴,保护师生安全离校,于是年12月与其他教授辗转至长沙临时大学(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受到师生欢迎。

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次年,北大在昆明恢复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任副所长,主持该所日常事务。

1940年开始兼任西南联大总务长。在此期间,他先后开设《隋唐史》、《明清史》、《清史研究》、《中国目录学史》等课程,并结合西南地区边疆研究,发表了《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历史上的入滇通道》等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而制造的“满洲独立论”,他写出了《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1943)、《满洲入关前后几种礼俗的变迁》(1942)、《清史语解》(1943)等,用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清代皇室包含有满、蒙、汉三族的血统,在入关前就和内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入关后满、汉两族文化互相调融,相互影响,关系日益密切。他指出,“近世强以满洲为地名,以统关外三省,更以之名国,于史无据,最为谬妄。” 这就有力地驳斥了日本侵略者的谬说成功地维护中国国土完整。他后来将这些论文辑为《清史探微》一书,于1946年在重庆出版,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视。抗战胜利后,郑天挺为北大的复校工作竭尽全力。这时他仍担任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并任秘书长,还兼任北大文科研究所明清史料整理室主任,主持校中明清档案的整理工作。

1948年底,北平解放前夕,郑天挺尽力保护学校财产及师生的安全。时值北大五十周年校庆(12月17日),学生自治会以全体学生名义,赠给他“北大舵手”的锦旗,称赞他在北大几十年廉洁奉公,日夜操劳的业绩。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郑天挺任北大校务委员、史学系主任、秘书长,并主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宋景诗起义史料》两书出版。

1952年,奉调南开大学,任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并在1963年任该校副校长。在南开大学期间,他先后讲授《明清史》、《明史专题》、《清史专题》、《史料学》、《明清土地制度》、《清史制度》等十几门课程,并创建明清史研究室,主持校点《明史》,历十数寒暑。

1961年夏,郑天挺任教育部历史教材编写组副组长,与翦伯赞共同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册;主编《史学名著选读》六册,并担任清史资料的分册主编。

1980年任天津市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1979年受教育部委托,开办明清史进修班,主编《明清史资料》作为教材。

1980年出版了他的学术著作《探微集》和《清史简述》。《探微集》中包括了他50年代以来撰写的《关于徐一夔〈织工对〉》、《清入关前满族的社会性质》、《关于丝绸之路》等论文共四十三篇。

1980年,郑天挺在天津主持召开了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了《清代的幕府》论文,受到与会中外学者的重视。同年,中国史学会恢复活动,郑天挺被选为常务理事、主席团成员,并任执行主席。郑天挺在晚年还担任《中国历史大辞典》主编、国务院学位委负会历史组负责人、中国档案学会顾问等。

1980年参加中国***。1981年12月20日病逝。

郑天挺教授治学严谨,精于比证。早年受老师黄侃、刘师培等的治学方法的影响较大。主张研究历史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求用,认为只有更多地占有资料,才有说服力。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史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为明清内阁档案的整理研究做出了贡献。

此外在隋唐史、魏晋南北朝史、音韵学、历史地理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也有突出的贡献。

个人作品

主要著作有:《列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志要》、《清史探微》、《探微集》、《清史简述》、《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与翦伯赞合编)、《史学名著选读》(主编)、等;主要论文有:《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与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多尔衮称皇父之臆测》、《清世祖入关前章奏程式》、《清代皇室之氏族与血系》、《发羌之地望与对音》、《清代的幕府》、《清代的八旗兵和绿营兵》。

在南开中文系的各个学科当中,古代文学(包括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一直是在国内领先的强项。其中文学批评史和古代小说戏曲的研究,又是其中传统长、成果显著、为学术界所认可的研究强项。然而其中各个研究点的研究并不平均。拿古代小说研究来说,文革前南开大学的优势主要在白话小说研究方面,其中以许政扬先生的话本、小说研究最为出色。但文言小说的专门研究在南开大学基本上还是空白。1979年,在华萃深、朱一玄、宁宗一、鲁得才几位先生的努力操办下,中文系成立了小说戏曲研究室,并招收了文革后第一届硕士研究生。为扩大研究室的力量,吸收校外人才为南开大学建设服务,南开中文系向社会及广大校友发出延揽人才的呼吁。黄克先生闻讯后很快向南开中文系推荐介绍了刘叶秋。据宁宗一先生回忆,当时南开中文系先请刘叶秋来系讲学;然后由南开中文系正式向刘叶秋发出邀请,准备聘刘叶秋为兼职教授,刘叶秋欣然接受。于是刘叶秋便成为南开中文系文革后第一批在社会上聘请的兼职教授。因1979年入学的几位研究生导师已经确定,所以刘叶秋只是协助几位导师讲课和指导。其中李剑国选定唐前志怪小说的研究方向,就得到刘叶秋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导。从此开始,南开大学的文言小说研究和人才培养便开始起步。1982年,刘叶秋第一次开始以他和宁宗一先生联合培养的方式,在南开大学招收笔记小说方向的研究生。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以这个方向名义招收的研究生。刘叶秋是国内外学术界少数几位较早从事文言笔记小说系统专门研究的学者之一。文革以前,他就先后出版过《魏晋南北朝小说》、《古典小说论丛》等关于文言笔记小说专门研究的专著。新时期以后,他又出版了《历代笔记概述》、《古典小说笔记论丛》等著作。这些著作在当时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刘叶秋还积极倡导,由南开大学主办,于1984年在天津召开了中国第一届古小说研讨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各地专门和业余从事文言小说研究的专家学者共30多人,但实际上专门从事文言小说研究的学者并不多。相比之下,南开大学由于有刘叶秋作为会议东道主和主持人,加上李剑国的志怪小说研究已经受到学界的注目,因而受到与会学者的充分注意和高度评价。会上许多学者认为南开的文言小说研究已经形成气候和规模,应当发展壮大。有的学者还积极建议成立以南开为核心的文言小说研究学会。通过这次会议,南开大学在中国文言小说研究的领先地位已经基本确立。正因为刘叶秋生前对南开大学文言小说研究学科建设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努力,才使得南开大学在这一学科方向上的优势一直得以保持。

刘叶秋所种下的文言小说研究的种子在南开已经开花结果。南开大学的文言下研究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丰硕成果,受到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应当说,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凝聚了刘叶秋的心血和汗水的。 刘叶秋对南开大学编辑专业的建立也立下了汗马功劳。1984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南开大学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所院校首次设立编辑专业。南开大学的编辑专业决定设在中文系。编辑专业的设立,对于南开中文系的发展壮大,十分有利。当时南开中文系定下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充分调动南开中文系几位德高望重的编辑出身的兼职教授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三联书店的戴文葆先生、中华书局的黄克先生等。刘叶秋就是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创办时的几位元勋之一。刘叶秋本人就是老编辑出身。建国前他就在天津《民国日报》担任副刊主编;1958年后又到商务印书馆任编审,直至故去。他一生之中有一半时间是从事编辑工作的。他再词典学编辑方面所达到的造诣是圈内人士有口皆碑的。他不仅写过《中国古代的字书》、《常用字书十讲》、《中国字典史略》这样的专门性著作,而且专门从事《辞源》修订工作达30年,并荣膺三位主编之一。可以说,他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编辑。

刘叶秋在编辑出版界工作多年,又为人谦和善良,所以结识了众多编辑界的知名人士。

靠刘叶秋的介绍推荐,南开中文系联络了许多编辑出版界的重要人士。南开大学编辑专业第一批学生的讲课,其中有许多就是通过刘叶秋联系而成的。如中华书局的程一中先生、商务印书馆的姜晚成先生等等。

由于刘叶秋为编辑行家里手,所以对编辑专业应当开设哪些课程,需要哪些书本知识、哪些实践知识,都能一针见血,且中肯需。当时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建立时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等,都得到刘叶秋的悉心指导和反复推敲。 不仅如此,刘叶秋还身体力行,亲自上马,主动承担了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编辑的语文修养”一门课程。为此,他还奋笔疾书,写下了《编辑的语文修养》一书,作为该门课程的专门教材。直到1987年,他还每周往返于京津之间,为南开中文系编辑专业讲授该门课程。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南开中文系的编辑专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积累了不少办学经验。历届毕业生的社会反响也非常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