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是什么?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理解是:如果天下安定,统治阶级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会受苦。这句话出自《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出处: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原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踌躇 一作: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古道内接华山,外连黄河。遥望古都长安,我徘徊不定,思潮起伏。
令人伤心的是秦宫汉阙里那些走过的地方,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注释:山坡羊:曲牌名,是这首散曲的格式;“潼关怀古”是标题。
峰峦如聚:形容群峰攒集,层峦叠嶂。聚:聚拢;包围
波涛如怒:形容黄河波涛的汹涌澎湃。怒:指波涛汹涌。
“山河”句:外面是山,里面是河,形容潼关一带地势险要。具体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
表里:即内外。《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注:“晋国外河而内山。”潼
关:古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关城建在华山山腰,下临黄河,扼秦、晋、豫三省要冲,非常险要,为古代入陕门户,是历代的军事重地。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这是泛指秦汉以来在长安附近所建的都城。秦、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因此称洛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
踌躇:犹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处形容思潮起伏,感慨万端陷入沉思,表示心里不平静。一作“踟蹰(chí chú)”。
伤心:令人伤心的事, 形容词作动词。秦汉经行处:秦朝(前221年~前206年)都城咸阳和西汉(前208~8)的都城长安都在陕西省境内潼关的西面。经行处,经过的地方。指秦汉故都遗址。
宫阙:宫,宫殿;阙,皇宫门前面两边的楼观。
兴:指政权的统治稳固。兴、亡:指朝代的盛衰更替。
创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赏析: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此曲抚今追昔,由历代王朝的兴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张养浩途经潼关,看到的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景象。这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层(四一七句)。“望西都”两句,描写了作者西望长安的无限感慨。长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唐大帝国的国都,历代有多少励精图治的帝皇,曾在此施展过宏图,建树过功业;也曾有过多少无道的昏君,在此滥施*威,虐杀人民,成为历史的罪人。长安,在这个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悲欢离合的戏剧;又有多少诗人,作家,写过多少有关长安的诗文。特别是人民群众,曾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流过多少血汗!这就是作者“意踟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两句,描写了秦汉两代,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秦皇汉武曾苦心营造的无数殿堂楼阁,万千水榭庭台,而今都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曾经盛极一时的秦汉王朝,在人民的怒吼声中,都已灭亡,犹如“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一样。这字里行间寄予了作者多少感慨。
第三层(末四句),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历代王朝的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兴,百姓苦”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作者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的这一主题是极其鲜明而深刻的,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而尖锐的。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这一结尾,确实是千锤百炼,一字千钧,语气尖刻而警拔,予以丰富而深沉,是对全曲的一个十分精辟的总结。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显指元代现实生活: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这种复杂的感情要结合作家的生平经历才能理解。张养浩特殊的仕途经历,决定了他的怀古散曲中有一种参破功名富贵的思想,《骊山怀古》中写到“赢,都做了土;输,都做了土。” 《洛阳怀古》中写到“功,也不长;名,也不长。” 《北邙山怀古》中写到“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这些曲中张养浩把胜负之数、功名之分、生死之际,看成了毫无差别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说富贵无常、人生如梦。只有《潼关怀古》以难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会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从作品内容、作家其他怀古作品、同时期其他作家怀古作品三个层面上看,《山坡羊·潼关怀古》都表现为一份难得的沉重。
作者简介: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生平: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瘼,抑制豪强,赈灾济贫,做了不少 好事。拜监察御史之后,他绳纠贪邪,荐举廉正,弹劾不避权贵,举荐不疏仇怨,“入焉与天子争是非,出焉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蹈厉风发,“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其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武宗时,曾因议立尚书省事,与权臣意见牴牾,被构罪罢官;英宗时,又因谏在内廷张灯为鳌山事,险遭不测。怀有“致君泽民”理想的张养浩,本想干一番利国济民的事业,但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自己犯颜撄鳞,时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官归隐,“远是非,绝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享年59岁。
王哥庄花样大馒头 崂山王哥庄街道供图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让多姿多彩的非遗项目走进大众视野。随着主播的介绍,晓阳春御茗山房的茶叶、植秀堂的中草药养生养颜产品、鼎盛香王哥庄大馒头等非遗商品吸引了众多网友点赞、下单购买。
近年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通过举办“嗨游青岛悦享冬季”智承非遗主题之旅直播、“非遗在社区”系列活动、2021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线上展)等,让更多非遗产品走进百姓生活。青岛市也通过建立“青岛有礼”项目资源库,挖掘培育了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领军品牌和优秀匠人,并为相关各方搭建平台,打造彰显青岛城市印记的“青岛有礼”手造品牌和特色非遗产品,受到市场欢迎。
要保护更要创新
“女为悦己者容。”相传在金国章宗时期,宫廷女子就开始寻找养颜秘方。这个秘方就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的前身。如今, 意大利旅游,该技法代表性传承人刘伟琳对从古代传说里走出来的“金国宫女八白散”传统配方做了改良,形成了“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国家级标准化操作流程,并以“植物秀面”项目进行落地实操,演习传承。
“八白散是由白丁香、白茯苓、白牵牛、白附子、白僵蚕、白蒺藜、白芷、白芨8种中草药制成的方剂。‘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是在八白散配方的基础上,改良至活血化瘀17味方,配以膏药温敷,加上面部砭术16法和背部‘肩三胛六背十八腧’经络技法,从而达到血瘀疏通、气血调和、抗衰驻颜的功效。”刘伟琳介绍。
2000年3月,刘伟琳创办了第一家以“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为主要服务项目的植秀堂养生馆,并建立非遗专家团队。虽然“八白散传统驻颜技法”是个“手工活”,但刘伟琳却制定了标准化流程,以便大规模推广。她先后在全国67个城市开设230余家分店,还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开设120余家分店,将中国驻颜传统文化传播到了海外。
刘伟琳说:“我们希望借助非遗的力量带动更多人创业,以此促进中国传统养生养颜文化的薪火相传。同时也通过非遗,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
要坚守更要传承
“一针一线勾勒出一份情怀,一勾一剪将文化融入其中。”即墨花边集锁、编、织、缠、拉、露、镶等20多种工艺和80多种针法为一体,完美结合花边编织与手工绣花两种传统手工技艺,素有“抽纱瑰珍”的美誉。
2009年,山东省级即墨花边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军在即墨区政府、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帮助下,对民间花边老艺人口述资料进行系统记录和整理,对花边技法、针法进行抢救性保护。王军介绍,六针网这种针法在花边发展的过程中濒临失传,但他了解到即墨区温泉街道的大海南村还有村民掌握,就多次前往学习,让六针网的针法成功“复活”。在政府支持下,王军有针对性培训新一代花边编织传承人,扩大花边从业人员队伍,目前即墨花边已经有了第四代传承人。
王军表示:“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许多接地气的政策,让企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一边抓好非遗传承,一边积极参加国家级展会,利用进博会等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工匠的智慧,也让外国朋友通过花边产品了解中国文化。目前,我们正在尝试把即墨花边与汉服、旗袍搭配,组建线上团队,借力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直播带货。这些创意时尚的产品已经受到年轻人的关注。”
2021年10月,“崂山茶艺礼俗”正式入选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了解,“崂山茶艺礼俗”是崂山地区茶农庆祝茶叶开采、丰收、感恩自然的民俗礼仪形式,以崂山道教茶艺为载体,以茶艺礼俗表演为表现形式,传承并吸纳了崂山道教文化、崂山民俗文化和宫廷茶道文化。
晓望社区有一家御茗山房,在这里人们可以全方位感受到“崂山茶艺礼俗”的魅力。青岛晓阳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评茶师匡新经常在这里开办讲座,介绍崂山茶的种植和制作工艺。身着宋朝俗家道姑服饰的茶艺师伴着悠扬乐声,演绎着原汁原味的崂山茶道。在炒茶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可以尝试亲手炒制一份茶叶,零距离感受崂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发展更要有品牌
目前,青岛拥有1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0多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秦巴古韵犹存 文旅业态上新 浙江省“5·18国际博物馆日”主场活动启动
国家将民族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本质在于深入挖掘民族风情,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进而推动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和建设我们的节日,把传统节日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
深化传统节日主题,从“娃娃”抓起,构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体系。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要从“娃娃”抓起,要把传承与创新相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彰显传统节日蕴含的特色主题,又要结合儿童及青少年的特点和思想实际进行教育。要把节日文化教育与课程教育相结合。在幼儿园、小学课程中进一步引入传统节日的内容,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达到教育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把课内声情并茂的讲授与课外丰富多彩的实践相结合,要重视发挥课堂教学在传播节日文化中的突出作用,也要充分运用课外文化娱乐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节日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操。要把读书与做事相结合。引导学生阅读与传统节日相关文章,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传说、习俗以及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节日活动,身体践行,体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突出节日文化内涵,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吸引群众参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多元多变,我们需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载体来传承民族传统节日。一是坚持价值引领,利用传统节日,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可以走访慰问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举办一些爱心活动,邀请一些家庭及嘉宾参加群众联欢,传递着社会正能量。二是坚持融入群众,广泛组织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系列文化活动,如端午节,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包粽子、赛龙舟等文化符号。要通过“我们的节日”的诸多主题活动,增强节庆活动的群众性,把传统节假日打造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享受丰富精神大餐的良机,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时代的光彩。三是坚持文化涵育,利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精心组织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的辞旧迎新、清明节的慎终追远、端午节的家国情怀、中秋节的阖家团圆等都可以通过展览、论坛、咨询、讲座等形式使其内涵和形式与时俱进,让人们参与其中有所了解,进而陶冶情操呵护文脉,促进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实际上,只有使民众自发性参与,传统节日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百姓也才能回过头来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之中,有着不少盛世,比如汉武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永乐盛世、康乾盛世等等,而盛世所代表的也不仅仅是国力、文化昌盛,更是指老百姓安居乐业,能吃的饱,而且赋税低。那么在中国历史时期上的众多盛世之中,哪个是最适合老百姓生活的呢?我认为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所创造的盛世,这一时期是刚刚结束隋末农民战争后的十余年间。所以李世民也非常深刻的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他继位之初就下令轻徭薄赋,采用休养生息的办法,这正是这个措施让农民安定了下来安心种地。
但是李世民感觉仅这样还不太够,于是和朝中的大臣商量,采用了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实行后,当时老百姓不但有地种,有粮食吃,而且还有余粮可以用来交换物品,整个国家呈现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而且当地方出现大规模的灾情的时候,李世民也主动下令招抚流民回乡,并且给他们土地;遇到连年的干旱、洪灾之时,也是立刻下令开粮仓以赈灾民。对于那些为了活命而将子女卖掉的人,李世民更是卖掉了御府金帛用来赎回他们。可见在贞观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是非常有保障的,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的景象,流传为后世的一篇佳话。
另外说一下,李世民也是古代少有的不实行“重农抑商”的帝王,这使得经济飞跃发展,也保证了经济的稳定,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世界闻名的商业城市,比如长安、扬州、益州等等。这种强盛也带来了文化上的自信,相信当时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豪的讲出:“我是大唐的子民,我非常自豪,也过的很好”。
古代人们的分工是男耕女织,男子负责耕地,劳作等一些重体力劳动,妇女一般在家织布,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意思就是一个男子不耕种家里就可能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家里就可能受寒。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当时小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
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中这样记载”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首诗的意思是: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耘,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这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这种方式延续了几千年,只到近代才逐渐消失。
毫无疑问,古时的农民生活是极为疾苦的,首先是生产力的低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全凭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耧等工具来耕作,当时已经有锄头了,陶渊明曾写道“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壮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几亩地,但是草是长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给自足的水平,这还是在丰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涝,就得饿死不少人,还有蝗灾等灾害。
而除此之外,还得交纳赋税,服兵役,历朝历代都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控制农民,强迫他们服役。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曾说过这种情况,孔子也曾感叹“苛政猛于虎“
扩展资料:
古代盛世百姓的吃:
一:两汉时代
汉朝盛世年间,普通自耕农家常吃麦子做的干饼“糗”,另外还有“汤饼”面食。因为当时没有发酵技术,所以这类主食都是口感坚硬。还有大米或小米做的干饭。稍有点钱的人家,能吃上加甜枣的米饭。
日常蔬菜主要是冬葵和蔓菁,大豆从西域传入后,也是火热受欢迎。大豆的鲜叶干枝,当时全是西汉农民的菜。而《盐铁论》以及各类西汉壁画证明,鸡肉以及猪肝等畜类下水,西汉平民逢年过节时,也能吃得上。
二:盛唐时代
盛唐的农业生产,发达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天宝年间唐朝官仓储粮高达九千六百万石。唐朝百姓的食品种类,自然也更丰富:主食有“煎饼”“胡饼”“蒸饼”“稻米饭”各类,“蒸饼”更是唐朝各阶层大爱。
汉朝时还非常珍贵的芹菜韭菜,唐代时已经遍及大江南北。瓜果的种类也更多,樱桃梨杏都能吃到。比起汉朝百姓年节常吃鸡肉来,唐朝百姓过节却能吃上猪肉,《北户录》等史料里唐朝百姓过节吃猪肉的桥段,写得十分热闹。
三:两宋年间
现代人熟悉的煎炒烹炸手艺,宋代时也终于成型,老百姓的家常菜肴,种类也是更多。一线城市的肉类消费也激增。《东京梦华录》统计,每天深夜在汴京南熏门接受检验的猪肉贩子,人数就多达上万。
汴京城里面向普通市民的小吃店林立,包子肉饼鹅鸭奶酪全都有,总数多达上万家。不少小吃店都成了百年字号。“舌尖上的大宋”,味道就是这么丰富。
近期无锡博物馆要举办的活动可以说是十分精彩,这一次有展览可以观赏,还有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参与,如果感兴趣还是很值得去看看的哟,一起去了解详细的信息。
无锡博物院“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之“运河盛事”
活动简介:
本次研学旅行选取了镇江、扬州、淮安这三个漕运要地作为旅行目的地,首先从水分的角度对大运河的走势有所了解,学习大运河与淮河、长江的水域交汇;又通过对西津渡、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里运河文化长廊等几处重要文化场所的实地考察,对运河便利的漕运交通,给沿线百姓生活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入体验大运河的人文内涵。
活动时间:7月16日—18月,8月14日—16日
活动线路:镇江—扬州—淮安
活动对象:10至18周岁未成年
文博课堂:装帧之法——古籍装帧学习体验
活动简介: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图书是抄写的缣帛和纸张上,采用长卷形式,阅读时展开,平时卷起。这一时期的图书只能是卷轴装。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由于书版各自成块,卷轴装已不适用,古籍装帧改进为册页形式,先后出现旋风装、经折装、包背装、线装几种形式,线装的形式一直沿用至今。本次课程将向学生介绍各时代传统古籍的不同装帧方式,带领学生动手体验古籍线装的装订流程。
活动时间:7月10日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五楼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
“雏鹰小队”系列研学实践活动
活动一:活字墨谱
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史上的创举,而铜活字印刷术又以无锡人最为擅长,明代时期的铜活字印刷在富庶的无锡得到发展且享誉世界,直至近日,无锡依然是我国著名的印刷之乡。本课程通过拓印诗句,深入了解无锡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二:“塑”说无锡
惠山泥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无锡传统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本活动基于对传承传统文化历史、开发地域文化艺术、弘扬优秀民间艺术的责任感,依托院内常设展览《泥塑雅韵——惠山泥人》,向大家介绍泥塑的渊源、惠山泥人的原料、彩绘特征和制作流程等等,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泥人艺术创作,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精髓。
活动三:瓷土生辉
选料、制坯、干燥、装饰、上釉、入窑,古时的工匠们用一双双巧手赋予泥土新生,以造型、以装饰、以釉色。朴实无华的泥土被粉粹重塑筋骨,被烈火灼烧重生,变为瓷器成为载体,从皇家到民间,从东方到西方。一位又一位不曾被史书记录姓名的工匠捕捉时代审美,用精湛的技艺制作出千姿百态的瓷器,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本课程将从捏、塑、绘等多个角度,带领青少年学生体会陶瓷艺术的魅力。
活动时间:
活字墨谱:7月13日、20日、27日
“塑”说无锡:7月14日、21日、28日
瓷土生辉:7月15日、22日、29日
(周二、周三、周四9:30)
活动地点:
无锡博物院五楼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
以小组形式报名4人以上一组,2组成行。
活字墨谱:一至二年级学生
“塑”说无锡:三至四年级学生
瓷土生辉:五至六年级学生
报名方式:
致电无锡博物院前台,请按照前台要求留下您的报名信息。
预约电话:0510—85727500
“吴地文明”系列AR体验课程
课程一:宋人风雅事
如果能穿越回到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恐怕许多人会选择回到宋代。那是一个崇尚风雅、追求生活情趣的朝代,焚香、插花、煮茶、挂画他们把日常生活过得诗意而悠闲。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来一场宋代的“穿越之旅”!
课程二:春风一杯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李白的诗句中,“金樽”更多指的是人生理想。而在无锡博物院,也收藏着一只黄金酒杯。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一窥元代江南人家的富庶生活。
课程三:“勾”“搭”之连
皮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古人的宽袍大袖自然更是需要一条“皮带”来勾勒身材,方便行动。因此,用于扣接腰带的带扣就应运而生。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一起来探究这一勾一搭之间,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课程四:苏东坡的朋友圈
他是满腹诗书的词人,也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家,是仕途不顺的倒霉蛋,也是宋代最红美食博主。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直击这位北宋斜杠青年和他朋友们的聚会现场。
课程五:倪瓒的山水世界
若是细数历朝历代的洁癖患者,“倪瓒”一定是个躲不开的名字。无癖不成高士,这位“只傍清水不染尘”的传奇仙男,以高逸恬淡、意境清幽的画风被誉为中国文人画的最顶流。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一起畅游倪瓒的山水世界。
课程六:“你是神仙吗”
唐代以“李”为国姓,以道教创始人李耳为祖,道教之风兴盛。在这个连公主都争相当道士的朝代里,“神仙”二字对人们到底有多大的吸引力呢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开启一场唐代的“寻仙之旅”。
课程七:王者的荣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春秋战国这个兵戈相见的年代,拥有一把纹饰巧致、切金断玉的青铜宝剑,是每个上位者的荣耀。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探寻一把王者之剑背后的故事。
课程八:王母娘娘的生日party
在民间故事里,农历三月初三是西王母的生日。据说在这一天,王母娘娘会在天宫大摆宴席,邀请各路神仙前来赴会,品尝“当季限定”的水果——蟠桃。王母娘娘的生日party到底有多热闹呢让我们坐上AR的“时光机”,一起来一探究竟。
活动时间:
《倪瓒的山水世界》:7月13日13:30
《‘你是神仙吗’》:7月14日13:30
《王者的荣耀》:7月15日13:30
《王母娘娘的生日party》:7月16日13:30
《春风一杯酒》:7月21日13:30
《‘勾’‘搭’之连》:7月22日13:30
《苏东坡的朋友圈》:7月23日13:30
(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五楼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以上青少年学生
科普剧:《苹果的奇妙旅行》
活动简介:
民以食为天,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合理的饮食,那你知道人体是怎么吸收食物营养的吗本次科普剧,我们将跟随小苹果一起了解神奇的消化系统。我们将经历身体最坚硬的器官牙齿,有再生能力超强的胃,和蜿蜒曲折的肠道,最终被排泄这一段神奇的旅程。
活动时间:7月3日、7月10日、7月17日、7月24日、7月31日14:00
活动地点:东区负一楼科技会堂
参与方式:现场参与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是什么?
本文2023-11-03 01:17: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