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分类的形成、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四部分类的形成、特点,第1张

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其内容则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

东晋的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阮孝绪《七录序》),一举奠定了四部分类法按经、史、子、集为序的体例

再往后虽有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的异军突起,但唐朝初年编撰《隋书,经籍志》,仍走的是四分法道路,影响所及,也使四分法成了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

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时至今日,对我们编制古籍书目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四库全书总目》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四部分类法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到了清同治年间,张之洞为诸生好学者编《书目答问》,认为“丛书最便学者”,“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部,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五部分类法

参考资料:

《“古籍整理图书”应该如何区分类别》许逸民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每一部分又包括其他经典,合成“经史子集”。

经部:指儒家学说,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纪、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司马迁的《史纪》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凡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属于一人所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截止到2013年10月我国各类图书馆普遍仍采用的是九十年代修订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但是,由于不少古籍很难纳入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因此一般古籍图书馆(库)的庋藏和检索,仍袭用传统的四部分类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产生的典籍难以数计,据不完全统计,留存至今的尚有8万余种之多。对古籍的分类整理也很早就开始,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整理,始于公元前26年西汉成帝时,由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内容包括搜辑、校勘、分类、编目等,最终编成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馆目录《七略》。

《七略》将当时搜辑整理的典籍分为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六大类,加上概论性质的辑略,总题《七略》。该书早已亡佚,但它的基本内容都被保存在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因此,《汉书·艺文志》成为今存最早的古籍分类目录。

参考资料:

经史子集——

“宋初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唐代四大类书《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四部类书 中国古代四大类书:《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全唐文》 太平御览/(宋)李昉等奉敕撰。

这是中国四大古书???不是吧,,,,完美落幕。。虽然我不知道四大,,不过,,有,史记,左传,道德经,山海经,尚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九章算术 ,烈女传,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

1、经:是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如“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史:记述历史史实、地理疆域、官职等的书。有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编年体历史著作。

如《左传》;有以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如《史记》;有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有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述的国别体历史著作,如《国语》、《战国策》等。

3、子:指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工、农、医等各种科学技术著作,诸如《墨子》、《庄子》、《韩非子》、《本草纲目》、《梦溪笔谈》等。

4、集:是指历代作家诗文集,诸如《乐府诗集》、《古诗九十九首》、《全唐诗》、《古文观止》等。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

扩展资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适用于传统文化典籍。今天,它仍是我们熟悉古籍、进而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五四以来,我国借鉴西方的图书分类法,按现代学科体系进行图书分类。

汉代以后,各种官修,私撰的古籍分类目录不断涌现,分类方法也不断有所改进。西晋荀勖的《晋中经簿》将六略改为四部,即甲部录经书(相当于六艺),乙部录子书(包括诸子、兵书、数术、方技),丙部录史书,丁部为诗赋等,这就奠定了四部分类的基础。

东晋李充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将史书改入乙部,子书改入丙部,这样,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已略具雏形。

四部体制的最终确立,体现在《隋书·经籍志》中,这部实际上由唐初名臣魏征所编的目录,正式标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并进一步细分为40个类目。隋朝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

——经史子集

在我国古代图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中,诗词作品归于集部。

依照清《四库全书》的分类,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

1、总集:指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

2、别集:相对总集而言。即收录个人诗文的集子。

3、楚辞:为骚体类文章。

4、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5、诗文评:收录文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书籍。

6、曲: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

7、小说:小说是文学体裁四分法中的一大样式。它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扩展资料:

1、经学,指儒家经典之学,四书五经为代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是整个国学之魂,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

经学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核心精神在儒家经学中。

2、史学,记录历史之学。中华民族的史学是全世界最发达、最悠久的,这不是中国人讲的,西方哲学家黑格尔也是这么讲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像中华民族这样有连续不断的史学作家和层出不穷的史学著作。

3、子学,主要指诸子百家之学。经学外所有建立自己思想的学问,子学里面很丰富,有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宗教里面有佛教、道教,哲学里面有儒家、道家、法家、兵家、杂家、小说家。

科学里面有中医、天文、算法、风水命理、阴阳五行、水利、养殖、地理人相、占卜等;艺术里面有书法、绘画、音乐、美术、戏曲,这些都是子学所包含的内容。

4、集学,主要是中国的纯文学、诗词文章之学,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文学评论等,都是集学的范畴,这些全部归纳起来就是国学的内容。

——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四大类。

根据论典的类型,“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集:文集。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

经典和论典有《四阿含经》、《六足论》、《发智论》(20卷)、《大毗婆沙论》(200卷)、《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入阿毗昙论》等等。

四部分类的形成、特点

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分别对应《七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