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何首乌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何首乌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功效与主治 11 何首乌的用法用量 12 化学成分 13 何首乌的药理作用 14 不能与何首乌一起吃的食物 15 何首乌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152 来源 153 性状 154 鉴别 155 检查 1551 水分 1552 总灰分 156 含量测定 1561 二苯乙烯苷 1562 结合蒽醌 157 何首乌饮片 1571 炮制 1572 含量测定 1573 鉴别 1574 检查 1575 含量测定 1576 性味与归经 1577 功能与主治 1578 用法与用量 1579 贮藏 158 出处 16 何首乌药品说明书 161 何首乌的别名 162 适应症 163 用量用法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何首乌的方剂 2 用到中药何首乌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何首乌 1 拼音

hé shǒu wū

2 英文参考

Pleuropterus cordatus Turcz [朗道汉英字典]

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朗道汉英字典]

radices polygoni multiflori [朗道汉英字典]

fleeceflower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lygoni muliflori,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lygonum multifloru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leeceflower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何首乌为中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块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Polygoni Multiflor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fleeceflower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何首乌的别名

首乌、地精、红内消、赤首乌、小独根[2]。

7 来源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块根[2]。

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 的干燥块根[1]。

8 产地

何首乌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2]。

9 性味归经

何首乌味苦、甘、涩,性微温;入肝、肾经[2]。

10 功效与主治

制首乌具有补肝益肾,养血涩精,祛风的功效,治血虚,头晕,耳鸣,失眠,须发早白,肝肾阴虚之腰膝软弱,肢体麻木,关节酸痛,梦遗滑精,崩漏带下,久痢,高脂血症,慢性肝炎,皮肤瘙痒[2]。

生首乌具有润肠通便,解毒,截疟的功效,治肠燥便秘,瘰疬,久疟[2]。

11 何首乌的用法用量

煎服:10~20g[2]。

12 化学成分

何首乌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酚蒽酮及卵磷脂等[2]。

又含何首乌乙素和丙素、白藜芦醇、云杉新苷、儿茶精等[2]。

13 药理作用

何首乌能抗氧化,抗衰老;调整体液免疫;对家兔急性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改善老年大鼠中枢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保护肝脏[2]。

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兔口服何首乌可使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病变亦较轻[2]。

制何首乌水浸液能使切除肾上腺的饥饿小鼠的肝糖原积累有所升高。所含蒽醌类化合物能促进肠蠕动,有泻下、抗菌作用[2]。

生首乌有一定毒性,制后可减轻毒性[2]。

14 不能与何首乌一起吃的食物

服用何首乌忌吃葱、蒜、萝卜、一切血。

15 何首乌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何首乌

Heshouwu

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152 来源

本品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rtum muLti florum Thunb的干燥块根。秋、冬二季叶枯萎时采挖,削去两端,洗净,个大的切成块,干燥。

153 性状

本品呈团块状或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表面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和细根痕。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皮部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15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拴层为数列细胞,充满棕色物。韧皮部较宽,散有类圆形异型维管束4~11个,为外韧型,导管稀少。根的中央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较少,周围有管胞和少数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淀粉粒。

粉末黄棕色。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4~50μm,脐点人字形、星状或三叉状,大粒者隐约可见层纹;复粒由2~9分粒组成。草酸钙簇晶直径10~80(160)μm,偶见簇晶与较大的方形结晶合生。棕色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壁稍厚,胞腔内充满淡黄棕色、棕色或红棕色物质,并含淀粉粒。具缘纹孔导管直径17~178μm。棕色块散在,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不一。

(2)取本品粉末025g,加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3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何首乌对照药材02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使成条状,以三氯甲烷一甲醇(7:3)为展开剂,展至约35cm,取出,晾干,再以三氯甲烷一甲醇(20:1)为展开剂,展至约7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55 检查 155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 第一法)。

1552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156 含量测定 1561 二苯乙烯苷

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水(25:7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20nm。理论板数按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峰计算应不低于2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稀乙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稀乙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稀乙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静置,上清液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0βD葡萄糖苷(C20H22O9)不得少于10%。

1562 结合蒽醌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l%磷酸溶液(80:2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大黄素对照品、大黄素甲醚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大黄素80μg,大黄素甲醚40μ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5ml作为供试品溶液A(测游离蒽醌用)。另精密量取续滤液25ml,置具塞锥形瓶中,水浴蒸干,精密加8%盐酸溶液20ml,超声处理(功率100W,频率40kHz)5分钟,加三氯甲烷20ml,水浴中加热回流1小时,取出,立即冷却,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三氯甲烷洗涤容器,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三氯甲烷液,酸液再用三氯甲烷振摇提取3次,每次15ml,合并三氯甲烷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B(测总蒽醌用)。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上述两种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结合蒽醌含量总蒽醌含量一游离蒽醌含量.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结合蒽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10%。

157 何首乌饮片 15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浸,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厚片或块。外表皮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细根痕。切面浅黄棕色或浅红棕色,显粉性;横切面有的皮部可见云锦状花纹,中央木部较大,有的呈木心。气微,味微苦而甘涩。

1572 含量测定

结合蒽醌同药材,含结合蒽醌以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素甲醚(C16H12O5)的总量计,不得少于005%。

1573 鉴别

(除横切面外) 同药材。

1574 检查

同药材。

1575 含量测定

(二苯乙烯苷) 同药材。

1576 性味与归经

苦、甘、涩,微温。归肝、心、肾经。

1577 功能与主治

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用于疮痈,瘰疬,风疹瘙痒,久疟体虚,肠燥便秘。

1578 用法与用量

3~6g。

1579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15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何首乌药品说明书 161 何首乌的别名

何首乌 ,首乌

162 适应症

首乌为滋补性中药,功能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我国古代以本品为延年防老的药物。《开宝本草》称:首乌"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近代研究证明,有降低血脂、减心率、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促进红细胞生成等作用。本品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

163 用量用法

美髯丹(美髯丸):主治须发早白、遗精盗汗、身体消瘦等。每服1丸,日服2次。

七宝美髯丹(乌须黑发丸):用于由肾水亏损、血气不足引起的须发早白、牙龄动摇、梦遗滑精、筋骨无力等症。每服1丸,日服2次。

首乌强身片:用于老年体虚气弱、头昏眼花、耳鸣重听、四肢麻、腰膝无力等症。每服3片,1日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何首乌丸:每服30~50丸,空腹服下。久服可黑须发,轻身延年。

活力苏口服液:能改善老年人心功能及脑血液供应,对脑血流图的波幅有升高作用;还可提高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脂褐素。服本品后,可见食欲及睡眠改善,体力、视力、握力的增强。新近报道本品有使血中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SOD活性提高的作用。用法:每日1次,每次10ml。

还精煎:本品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使细胞免疫功能提高40%;提高肺容量及通气功能;使血浆肌酐、视力、肌力等指标均有所提高;腰酸、头晕、乏力、心悸等症均有减轻。

健延龄:临床试用可明显地改善各种衰老症状,且未见有不良反应出现。

抗脑衰胶囊:用于治疗老年性痴呆、神经衰弱、记忆力衰退、体虚乏力等。具有益肾安神、补气健脑、活血通络的作用。用法:每个胶囊含药400mg。每日服3次,每次4~5粒。

中药”名称的来源。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传统药物多以“药”“毒”或“毒药”称谓表述。“中药”一词,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药物按有毒无毒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处“中药”是一种药物分类术语,是相对“上药”和“下药”而言的,专指无毒或有毒,既能补虚又能祛邪的中品药物。

  “中药”一词的广泛应用,与外来药物(尤其是西方药学)的输入直接相关。早期传入的外来药物对我国传统药学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很快被收入历代本草之中,并赋予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特有内涵,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药学。如《新修本草》8至少收载有27种药材不是中国出产;《海药本草》9收录药物所注的产地大都是外国地名。

  随着17—18世纪我国西学东渐速度的加快,西方医药输入日益增多。由于中西药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为便于区分,人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药物称为“中药”。如,在清代末期“医士”考试试卷中出现过“中药”称谓;近代名医张锡纯10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提出了“中药”与“西药”的概念及其二者差异。云:“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

一、《医学三字经》

  这是过去绝大多数中医教徒弟推荐的入门书。医学入门的《医学三字经》,就相当于幼童启蒙读的《三字经》,它勾勒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本轮廓,而且朗朗上口,易于记诵。为清朝医家陈修园著,并附有他自己的注解,阅读时候宜先把歌诀读熟,再结合陈修园自己的注解去理解。

可注意看此回答中左上角或者右下角的标记,所有中医书籍都可在其内找到电子版

  二、《濒湖脉学》

  明朝医家李时珍著。是关于脉学的口诀,对脉象的描述生动、形象、准确,易于理解背诵。是脉学入门之书,学习把脉的必读之书。宜先熟读,并尽量在实践中去体会。若无人实践,可以先从摸自己的脉开始:细心体会自己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早晚、喜怒哀乐之时脉象的异同。

  三、《药性赋》

  为中药启蒙书。将248种常用中药分为寒、热、温、平四大类,用赋的形式,生动优美地呈现出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其对药性的概括,准确而实用。宜熟读。

  四、《医方集解》

  清朝新安医家汪昂著。收录方剂 800余首,列为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为学习中医方剂的中药书籍。

  上四种,是中医的“入门经典”,特点是通俗易懂,切于实用。能够让你迅速走进中医,熟悉常规临床,培养起中医的思维。

  五、《素问》

  为《黄帝内经》的上半部,全面阐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其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天文、地理、人事、节气、养生、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则等,堪称中医最根本的经典。值得一生反复研读,结合临床反复琢磨,悟其精义。

  六、《灵枢》

  为《黄帝内经》的下半部,阐释中医的基本理论,尤其偏重于经络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灵枢》与《素问》具有同等价值和意义,尤其是有志于在针灸方面有所建树的医者,更应该在此书上多下功夫, 细读深思。

  七、《难经》

  用问答的形式写成,列八十一个问题,并给出回答。是对《黄帝内经》所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的解释和补充。内容涉及脉学、经络、脏腑、腧穴、针法等。宜反复研读。

  八、《神农本草经》

  这是学习中药的根本经典,全书列中药三百六十种,以应一年三百六十日,又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百二十味,列其性味主治,言简意赅,值得反复品味。

  九、《伤寒论》

  为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伤寒论》从外感病出发,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其中的113个基本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为运用。宜先熟读原文,再结合诸家注解学习。

  十、《金匮要略》

  为《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杂病的部分。重点论述常见内科病症的起因、变化、辨证、方药,奠定了中医脏腑辨证的基础,与《伤寒论》一脉相承,同等重要。

  上六种,是中医的“根本经典”。须反复读,熟读精思。医学水平的提高,一靠临床实践,二靠体悟经典。体悟经典,医学思想才能不断提升境界。读经典,宜心存敬畏。若有所心得,千万不能将其作为攻击他人的工具,或自高自大的资本。否则,便堕魔道!

  十一、《温热论》

  清朝大医叶天士于舟中口述,其弟子整理而成。为温病学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篇幅不长,见解大异于前人,开创了中医的新一重境界。

  十二、《温病条辨》

  清朝医家吴鞠通著。系统地构架了了温病的基本体系。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分条论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与叶天士的学问一脉相承。

十三、「敖氏伤寒金镜录」,舌诊入门。

十四、「人身通考」,身体各部分名称在中医体系中究竟指什么,代表什么,有何内涵,非常有趣。

十五、「运气辩与临证录」,关于运气学说的临床应用,应该有很多人都感兴趣吧。

十六、「灸绳」,周楣声老先生的著作,研习灸法必读。周老先生的「针灸穴名释义」也很有趣。

十七、「中国刺血疗法大全」,研习刺血疗法必读,业界良心,纯正干货。

十八「医林掇英」,名医柯雪帆的所著小说一本,寓教于乐,有益身心。

十九、「本经疏证」、「本草问答」,了解药性的难得好书。

二十、「增订伪药条辨」,如题所言,如何辨别药物真伪,非常有趣,可以做睡前读物。

二十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写在最后,往往是最重要的。熟悉「伤寒」的诸位都知道,医圣曾提到一本重要的参考文献「汤液经法」,此书已佚,但「辅行诀」中摘录了大量「汤液经法」的内容。这本书的篇幅不大,反复研读,收获颇深。个人认为,这还是一本学习五行理论的好书。不过,最有趣的是,学习了它之后,你就可以尝试真正的“食疗”了。

二十二、「中藏经」,到底是不是华佗所著还有待考证,但它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却是事实。这本书篇幅不大,只有上、中、下三卷。有趣的地方,在下以为有三点:首先是谈了许多“四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这是“天人合一”观念非常好的体现;其次是这本书对于脏腑辨证谈论多且细;第三这本书中有大量非常有名的方剂。

二十三、「针灸甲乙经」,这本书亦是对于「内经」的分类整理,而且自这本书之后,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针灸学。此书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便是摘录了部分「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这本书现在已佚,但我们可以通过「甲乙经」来了解它。

二十四、「千金方」,药王孙思邈所著,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叫做「备急千金要方」,后一部分叫做「千金翼方」。这本书对于临床的帮助非常大,而且非常有趣的是,里面有许多涉及“房肿木”的内容。

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雷公炮炙论》。作者雷敩,南北朝刘宋时期。

一、简述:

《雷公炮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由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敩撰写,约成书于公元五世纪,原书早佚,故有《雷公炮炙方》《雷敩炮炙方》等书名。

近代张骥、尚志钧、王兴法据古籍文献的辑本《雷公炮炙论》也非原书全貌,记载的药物种数也互有出入。

二、基本内容:

《雷公炮炙论》三卷,刘宋时期雷敩约撰于公元五世纪。此书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

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

《雷公炮炙论》的影响和作者简介:

一、影响:

《雷公炮炙论》成书于南北朝时期,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专着。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

《雷公炮炙论》分三卷,论述了182种药物的炮制方法。

全书已佚,只有少数内容传流至今。该书确立了中药加工的操作规范,如蒸,用气加工;煮,用沸水加工;炒,加温拌和;焙,微温干燥;炮,高温生烟加工;浸,以水浸泡,浓缩,生药汁熬膏等等,有十七种加工方法,至今沿用。

二、作者简介:

雷敩,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以下是中医中药典籍,有些是医有些是药,有些是医、药合集。

《金匮要略》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脉经》王叔和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陶弘景

《千金方》孙思邈

《褚氏遗书》褚澄

《方剂导览》刘完素

《济阴纲目》武之望

《景岳全书》张景岳

《古方八阵》张景岳

《本草纲目》李时珍

《濒湖脉学》李时珍

《阐要编》伤寒三论闵庆芝

《证治心传》袁班辑

《针灸大成》杨继洲

《脉诀阐微》陈士铎

《四诊心法要诀》吴谦

《眼科心法》吴谦

《杂病心法》吴谦

《正骨心法》吴谦

《妇科心法要诀》吴谦

《血证论》唐容川

《医林改错》王清任

《医学妙谛》何其伟

《傅青主女科》傅山

《医略十三篇》蒋宝素

《医源》石芾南

《竹林寺女科》竹林寺僧

《类症治裁》林佩琴

《痧胀玉衡》郭志邃

《温热论》叶桂、顾景文

《医学三字经》陈修园

《医灯续焰》潘楫

《黄帝八十一难经》佚名

《黄帝内经》佚名

《神农本草经》佚名

《医脉摘要》佚名

《针邪密要》佚名

《针灸歌赋》佚名

《鬼门十三针》佚名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佚名

何首乌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何首乌的别名 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