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第1张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白彦敖包村民委员会、梁底村民委员会、东八号村民委员会、石庄子村民委员会、高家沟村民委员会、西河子村民委员会、韭菜沟村民委员会、天顺永村民委员会、栽生沟村民委员会、北库伦村民委员会、海宽堂村民委员会。

四子王旗育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是2013-03-13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注册地址位于四子王旗东八号乡西河子村。

四子王旗育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31509290616443282,企业法人姜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四子王旗育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无 一般经营项目:肉牛、肉羊、家禽养殖;农作物种植、饲草种植。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组织收购、销售成员及同类生产经营者的产品。在内蒙古自治区,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466883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13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四子王旗育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阴山北麓。东与四子王旗毗邻,南与武川、固阳两县相连,西与乌拉特中旗交界,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17410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04年)。

旗人民政府驻百灵庙镇,邮编:014500。代码:150223。区号:0472。拼音:Da'erhan Maoming'an Lianheqi。

行政区划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现辖8个镇(乡、苏木)。

历史沿革

1952年达尔罕和茂明安二旗合并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达尔罕和茂明安系蒙古族部落名。

1996年5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划归包头市管辖。

2000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辖1个镇、9个乡、11个苏木:百灵庙镇、巴音敖包苏木、巴音珠日和苏木、巴音塔拉苏木、希拉穆仁苏木、查干敖包苏木、查干哈达苏木、查干淖尔苏木、都荣敖包苏木、新宝力格苏木、满都拉苏木、额尔登敖包苏木、大苏吉乡、小文公乡、乌兰忽洞乡、乌克忽洞乡、石宝库伦乡、西河乡、西营盘乡、坤兑滩乡、腮忽洞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旗总人口9832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百灵庙镇 23185 西河乡 6841 乌兰忽洞乡 5353 腮忽洞乡 5412 乌克忽洞乡 8076 坤兑滩乡 6280 石宝乡 5969 大苏吉乡 6423 西营盘乡 4325 小文公乡 3713 巴音珠日和苏木 1038 新宝力格苏木 2483 查干淖尔苏木 1376 满都拉苏木 1412 巴音敖包苏木 2558 查干哈达苏木 1440 查干敖包苏木 1358 都荣敖包苏木 1658 额尔登敖包苏木 1983 希拉穆仁苏木 Z492 巴音塔拉苏木 379 红旗牧场虚拟苏木 1760 红格塔拉种羊场虚拟苏木 2811 

?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行政区划一览:(可能是2001年或2002年资料。根据当时《内蒙古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百灵庙镇:辖 大街、艾不盖街、吉祥湾街、解放街、新胜街、双塔街、水塔街、呼恒乌拉街8个居委会;黄花滩村委会。

西河乡:辖 西河、查干此老、前河、什拉文格、德令沟5个村委会。

乌兰忽洞乡:辖 乌兰忽洞、德承永、碾草湾、希拉哈达、本不台5个村委会。

乌克忽洞乡:辖 乌克忽洞、东河、大西滩、东山畔、大旱海、腮忽洞、二里半、太平、大毛忽洞9个村委会。

石宝乡:辖 石宝、点素不浪、幸福、坤兑滩、红山子、腮吾素、温都不令7个村委会。

大苏吉乡:辖 大苏吉、古碌碡、湾尔图、黄合少、大井5个村委会。

小文公乡:辖 西拐子、西圪旦、查干此老、拉兑九、小文公、腮林忽洞、菠萝图7个村委会。

巴音珠日和苏木:辖 杭盖、满都拉、巴音塔拉、敖龙忽洞、巴音敖包、乌兰宝力格6个嘎查。

新宝力格苏木:辖 沙茹塔拉、那仁宝力格、呼格吉乐图、希日朝鲁4个嘎查。

查干淖尔苏木:辖 开令河、白音查干、吉忽龙图3个嘎查。

满都拉苏木:辖 巴音哈拉、尔登敖包、媵格淖尔3个嘎查。

巴音敖包苏木:辖 巴音宝力格、白彦花、毛都坤兑、乌兰苏格木4个嘎查。

查干哈达苏木:辖 巴音赛汉、哈达哈少、那仁宝力格3个嘎查。

查干敖包苏木:辖 查干敖包、希拉哈达、阿拉腾图格3个嘎查。

都荣敖包苏木:辖 达布希拉图、乌兰察布、格日乐敖都3个嘎查。

额尔登敖包苏木:辖 阿拉腾敖都、哈沙图、尔登敖包3个嘎查。

希拉穆仁苏木:辖 白彦淖尔、哈拉乌素、呼和点素3个嘎查。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辖4个镇、5个乡、8个苏木:百灵庙镇、石宝镇、满都拉镇、希拉穆仁镇、西河乡、乌兰忽洞乡、乌克忽洞乡、大苏吉乡、小文公乡、巴音珠日和苏木、新宝力格苏木、查干淖尔苏木、巴音敖包苏木、查干哈达苏木、查干敖包苏木、都荣敖包苏木、额尔登敖包苏木。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达茂旗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20年6月,达茂旗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绥片区)。

2019年11月1日,达茂旗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2019年3月,水利部公布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达茂旗榜上有名。

2016年2月16日,达茂旗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驾车路线:全程约446公里

起点:西河子乡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960米,稍向右转

2行驶48公里,右转进入X573

3沿X573行驶190米,直行进入X029

4沿X029行驶104公里,左前方转弯

5行驶16公里,左转进入G209

6沿G209行驶170公里,右转进入S311

7沿S311行驶54公里,进入S311

8沿S311行驶270米,在第2个出口,朝百灵庙方向,右前方转弯进入S104

9沿S104行驶400米,朝呼和浩特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迎宾路

10沿迎宾路行驶25公里,朝健康街/可镇方向,左转进入健康西街

11沿健康西街行驶780米,左后方转弯进入南大街

12沿南大街行驶13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武川县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望子旗的海拔在1 000到2 100米之间。

从南到北,四子王旗的地形由阴山山脉北缘、乌兰察布丘陵和蒙古高原组成。其中山地占41%,丘陵占561%,高原占398%。总的地形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 000至2 100米之间,相对高差为1 100米。

旗东南的西河子、火夫滩、胡吉图、三元井,属于阴山北坡。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峰有100多座。这些山峰被适度切割或轻微切割,相对海拔约1 000米。在中国中部的乌兰哈达、贡吉塘、白音朝克图、查干敖包、查干布里格、吉尔嘎朗图、红格尔、大井坡等低山丘陵地带,分布着数百座海拔约1 500米的山峰。这些山峰稍有切割,相对海拔约500米。

先秦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先秦长城根据防御对象,大致可分为北长城和南长城。

北长城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彼此攻伐不断。

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行动迟缓,很难抵御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1.秦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秦惠文王十三年(前325年),惠文王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秦昭王,灭义渠,置北地郡,秦国北部边境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2.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赵国破中山,国境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下令筑长城,自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置代郡、雁门郡、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3.燕国北邻为东胡,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昭王即位后发愤图强,命大将秦开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后方稳定后,燕国也开始修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抵御东胡。

南长城

南长城主要以楚、齐、魏、韩、中山国等为代表,主要目的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其位置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千米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年)。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长城秦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并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了维护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大帝国安全,秦始皇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国防建设和边防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临洮(今甘肃山尼县),东止辽东(今辽宁省),蜿蜒一万余里”的长城。自秦始皇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以石筑见称。

秦长城第一阶段的重点是维修、连接秦赵燕等战国长城,新筑的部分不多,工程量不大,还没有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由蒙恬率部和沿线军民共同完成,后期则大力修建长城。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长城汉代

汉初,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秦大将蒙恬所筑长城,和汉帝国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对峙。由于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程不识是驻守长城的名将,治军严厉,只要他戍边匈奴就不敢来犯。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汉武帝登基后,连续发动多次对匈奴的战争,将其驱逐至漠北,修复了蒙恬所筑秦长城,又修建了外长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此时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其军事防御作用也随之终结。 

汉武帝修筑长城驱逐匈奴,对维护西汉帝国的安全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长城隋代

为了对付来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袭扰和掠夺,隋文帝杨坚自建国伊始,就把修筑长城、巩固边防,视为重要国防政策。隋炀帝杨广即位以后,除了继续防御北方突厥的袭扰之外,还要着力对付来自西北方面吐谷浑的侵袭,为此曾先后两次修筑长城,动用劳力之多隋代前所未有。自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的28年中,隋朝两代统治者先后7次调发近200万劳力,于北部和西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增建城垒,在前代北魏和周、齐修筑长城的基础上,使东迄紫河,中经朔方、灵武之境,西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

2007年,在山西省岢岚县发现了一方隋朝筑长城的刻石,这方长城施工碑记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纪年的施工碑记。2009年勘测,隋长城遗迹位于山顶,为石筑,已塌为石滩状,高约50一80厘米。山腰部为土筑长城,地表残高约15米,夯土层13厘米。

2010年,长城资源调查队对陕西省延安、榆林、渭南三市16个区县的早期长城资源进行了野外调查。共调查战国、秦、汉、隋等时代长城近1700千米。新发现战国秦昭襄王长城200余千米,在榆林市榆阳区、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5区县新发现隋长城约500千米。隋长城大部分段落沿用了秦昭襄王时期长城,而隋长城又被明长城沿用。

2010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博物馆长城调查小组,在鄂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发现一处隋长城遗址。隋长城共有3段,墙体为堆筑土墙,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宽约3到6米,残高约05到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约90到200米处,约68千米。墙体笔直,与明长城走向一致。

长城唐代

长久以来,“唐代无长城”在学术界已成定论,但唐代确实修过长城,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拒胡长城”不同,建筑这条长城是为了统一战争。

《新唐书·地理志》载:山西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唐长城遗址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和顺县仪城。

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是依附突厥,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秦王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由此出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有三段古老的古代边墙,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此段古边墙未见于任何历史文献记载,根据考古调查,断定边墙是古代的一条军事防线,与长城的性质一样,属长城型山城。这道边墙与当地渤海国早期山城和金代沿用并修筑的山城相似,据此认为,边墙是渤海国为防止黑水棘鞴而建。

长城两宋

宋长城西起山西省岢岚县青城山,东至荷叶坪山。岢岚境内现存的38千米宋长城墙体全部由片石砌成,保存完好处高约42米,顶宽约16米,有些段落保留着30厘米左右的女墙,有的地段还有炮台遗迹。附近散落有大量宋朝瓷片,有的地段发现有炮台遗迹。

中国长城专家成大林在岢岚考察长城后认定:岢岚境内的长城为北齐、隋、宋三个王朝修筑。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宋代长城,填补了中国长城史研究的空白。

宁夏发现的宋代长城遗迹,位于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南北两侧。时间跨越千年以上的战国长城与宋代长城在同一地区并存,充分说明这一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具有延续的文明历史。

金长城开始修筑于明昌五年(1194年),因旱灾及张万公等大臣反对而停建。承安元年(1196年),在完颜襄、宗浩的力主下全线开筑,于承安三年(1198年)筑成。金长城(明昌界)北起内蒙古莫旗七家子村东南1千米处嫩江岸边,经扎赉特旗额尔吐村北,至吉日根,再经阿勒坦浩特嘎查,至林西凌家营子,折向西行,经达里诺尔北岸至商都县上二股地,再至四子王旗白音希勒,终止于武川县上庙沟,全长约1650千米,设有副壕马面、烽燧,边堡和屯兵城。

长城明代

明长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区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亦称边墙,区别于由秦始皇所修的万里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明朝建立以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中叶以后,女真族又兴起于东北地区,也不断威胁边境的安全。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工程。明代长城的修建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明前期(1368年—1447年)对长城的修缮。明朝开国之初,国势强盛,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出兵15万分二路进击漠北,西路打通了河西走廊,设置甘州、庄浪诸卫。洪武二十年(1387年),大将军冯胜、蓝玉经略东北,将边界推进到大兴安岭以西。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在永乐八至二十二年(1410年—1424年)的15年间,先后5次发兵,深入漠北,迫使瓦剌和鞑靼分别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明王朝的北部边防线推进到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以西以北一带。明前期的长城工程主要是在北魏、北齐、隋长城的基础上,“峻垣深壕,烽堠相接。”“各处烟墩务增筑高厚,上贮五月粮及柴薪药弩,墩旁开井……”,“自长安岭(今宣化境内)迤西,至洗马林(今山西天镇),皆筑石垣,深壕堑”(《明会要》卷六三),即增建烟墩、烽堠、戍堡、壕堑,局部地段将土垣改成石墙。修缮重点是北京西北至山西大同的外边长城和山海关至居庸关的沿边关隘。

明中叶(1448年—1566年)长期的大规模兴筑。“土木之变”以后,瓦剌、鞑靼不断兴兵犯边掳掠,迫使明王朝把修筑北方长城,增建墩堡做为当务之急,百余年间建成众多长城重镇

明后期(1567年—1620年)隆庆、万历之际,蒙古俺答部与明王朝议和互市,北方边境稍安,边患主要来自东北的女真族。万历初年,辽东镇总兵李成梁拓边建宽奠、孤山六堡,继而重修辽东边墙,“自绵州迤东抵三岔河,又自三岔直抵旧辽阳。 ”三岔河指辽宁海城市西北60里,当时的辽河、浑河合流于此,辽河套长城南端。工程主要是建空心墙台,用砖石为墙。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熊廷弼再次主持了修缮建堡的工役。山海关至嘉峪关之间的边墙重建工程主要是在长城上骑墙建大量的空心敌楼,易以砖石,加强防御工程,局部地段改线重建。

长城清代

清长城名称甚多,但清人王安定在其所著《湘军记》卷十六《平捻军篇》中明确称之为长城:“清长城之筑,盖三晋、燕、齐以至秦筑长城限胡骑之御敌方略之延用。”

虽然清代有过康熙的“不修边墙”令,但只是形式大于意义,实际上清代长城的规模相当大,且地域跨度之大空前,其修筑范围基本包括了淮河以北所有省份,黄河以北尤为密集。

清朝统治者禁止汉人进入内蒙古和东北,实行种族隔绝,在辽宁和内蒙古修建壕沟,沿壕植柳,称柳条边。柳条边是民族融合的倒退,是极其反动的措施,在一个国家内,汉人居然不能自由出入。尤其辽东自战国时代的燕国起就纳入中华版图,明末的时候,辽东地区仍然生活着数百万汉人,然而后来辽东汉人或被后金军队屠杀,或被强行迁出关外,禁止汉人进出东北。这一野蛮政策使得东北人口锐减,导致沙俄轻而易举殖民东北北部,割走中国1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用火车将大量人口运输进东北,才避免了东北再次遭帝国主义国家瓜分的厄运。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东八号乡下辖村委会包括白彦敖包村民委员会、梁底村民委员会、东八号村民委员会、石庄子村民委员会、高家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