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的错别字,为什么称“通假字”,是不是现代学者给古圣先贤留面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7收藏

古文中的错别字,为什么称“通假字”,是不是现代学者给古圣先贤留面子?,第1张

其实,古人用通假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其一,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除了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车同轨”之外,就没有哪个朝代再对文字的使用作很多严格的规定了.而秦朝仅历便消亡.以后的朝代,除了避讳,文字方面爱用哪个用哪个.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其二,古人认为”音同意通”.在使用某一字的时候,会有多个异体字.记得哪个就用哪个,想起哪个用哪个,无须费神,因为用哪个都同样表达意思.

其三,在书法上.古人用字,以手写为主,不象现代人,动不动就打印的.在写的时候更为讲究美观.为了整一版面的字在结构上的呼应、布局,会花费很多功夫。而在某些时候,用正字会显得不协调,故以通假替代。

其四,文人的劣根性。爱掉书包,显示自己的学问渊博。用生僻字是很不错的一个办法。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茴香豆的茴也就那么一个茴就够用了,他偏还要生出四种写法。

一、通假字与假借字。假借是六书里造字办法之一,语言里有某一个词没有字去表示它,于是选用一个和它同音的字去表示。例如用本义是小麦的“来”表示动作来去的“来”,用本义是鸟名的“难”去表示困难的“难”,用本义是蜥蜴的“易”去表示容易的“易”等都使用的是假借义,按照前人的解释,通假字必须是本有其字,但是书写时却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中“距”通“拒”等都是本字存在,书写的时候没有使用,而是临时用一个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这就是通假。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智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三、通假字与异体字。汉字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使用地域广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同一个字北方和南方不一样,在收字时排在一起,形成异体字。如“小惠未褊”《曹刿论战》中“褊”和“遍”,再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是互为异体字。我们所说的异体字是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在古籍中,异体字繁多,应注意与通假字的区别。如“修”和“惰”音同,在修饰、修定、修行、修业、修理等意义上可以通用,似乎是异体字,但两者的本义不同,“修”从“乡”、本义为修饰,“惰”从“肉”,本义为干肉,在表示干肉一意义时只能写作“惰”,可见,“惰”和“修”是通假关系,而非异体关系。

先说说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常见特殊句式有四类: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其中前三种好判断,最难得就是最后一个倒装句,因为倒装句又可以分四类:谓语前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然后再聊一聊通假字

通假字,在古文中实际上与本体字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不过,因为我们现代以词义统一了汉字,为了方便我们现代人理解,而把它们看做通假字。在我们现代人眼里它们就是错别字。重点!重点!重点!词义!只要掌握了词义,通假字就不是问题了。

最后一问

实词通俗的说就是简单易懂的。

虚词通俗的说就是复杂隐晦的。

所以说文科难有标准化的答案,思路不同,想法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

文字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指音同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中学语文教材中,把一部分古今字也作为通假字来看待

通假字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书写或传抄是笔误,或为图省事有意写了笔画较少的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别字,后人沿用下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了通假字在阅读文言文时,如果遇到某个字在句中用它的本义、引申义都解释不通时,就可以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如:“且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鸿门宴》)一句中,如果把“蚤”解释为“跳蚤”,这句话的意思就不可理解了这时,如果从同音字角度找答案,把“蚤”看成“早”,全句的意思也就明白了,因此,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一句中,“蚤”通“早”如上所说,古书中的通假字是同音(或近音)代替的产物,但这并不是说所有同音字都可以互相借用这里的借用是有条件的一般地说,以下三种情形可以通假:

(1)、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句中“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

(2)、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如:“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墨子.公输》)句中“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

(3)、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句中“指”通“旨”,“旨”是“指”的声旁字

另外,音同或音近的字,也可以通假如前面所列举的“蚤”通“早”就是一例了解和掌握相当数量的通假字,学会通假字的辨认方法,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古文中的错别字,为什么称“通假字”,是不是现代学者给古圣先贤留面子?

其实,古人用通假字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其一,社会对文字的使用没有统一的严格的标准.除了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车同轨”之外,就没有哪个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