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起,到灭齐时止,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从此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帝国时代。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公元前229年王翦大破赵军,杀了赵葱,俘虏了赵王;公元前225年,秦王政派将军王贲攻魏,魏王出降,魏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国之君,楚国灭亡;公元前222年,秦王政派王贲攻燕的辽东,虏燕王喜,灭亡了燕国;公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他的这一个举动可以说是很有先见之明了,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他所倡导的。
在这过程中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秦始皇能统一六国不只是凭自己的力量,而是秦国的各位君主为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说的秦灭六国顺序与史书上的不符,因此才会引起人们对秦灭六国顺序有很大的兴趣。
秦灭六国顺序时间久远,人们心中的标准不同,因此说的也不同,造成误差。秦灭六国的顺序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里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些版本里,是以君王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土地已经被没收但是君王还扛着的,就不算。有些版本里,不管你君王愿意不愿意,只要国都打下来了,就算灭国完成。还有些版本,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都被消灭了才算灭国的标准。当时的百姓都可能以为自己优先被攻打,除了秦国的君王,史官估计也搞不清楚标准和顺序。
但总体思路还是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有些强国是需要多次攻打的,才能做到灭国。不像弱小的韩国。因为韩国的实力比较弱,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攻打,韩国没点抵抗就被灭掉了。
秦灭六国顺序就算有出入,结果都是一样的。秦国也喜欢先向邻国动手。邻国赵国正好在非常惨的一年,地震、饥荒等自然灾害严重的时候,秦国派王翦、杨端进行攻击,打得赵国措手不及,直接能力被削弱了大半。打完后秦国又使用反间计来杀掉赵国英勇的主将。最后直接杀过去,灭掉了赵国,珍整个流程非常流畅。
用各种计谋和手段,专挑弱的下手,真是“老太太吃柿子--专挑软的捏”。不管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还是齐、楚、燕、韩、赵、魏、秦等等,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加。本身发展也是硬实力,这时候就算顺序稍有变化也并不影响,毕竟后期的国直接选择投降
所谓“表”,就是用表格的方式,记载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史记中有表十篇,分为三类:即世表、年表、月表。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史迹疏略,无确切年代可考故作《三代世表》。西周共和元年以后,即使有了确切的年代,故作《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从亲王到刘邦称帝,这五年是剧烈变革的年代,时间隔得近,史迹清楚,故作《秦楚之际月表》。
《六国年表》并不是秦国排在第一位,而是以秦国为参照因为司马迁在读秦国史书《秦记》时,想到秦国焚书坑儒,把有关战国七雄其他六国的史书都烧掉了,十分痛心,只有秦国的历史有确切记录,于是又依据秦史重新编排史料,把这六国的历史又编写出来。
因为在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中有关秦国及秦朝的记载都很详细,所以在对战国七雄的时间梳理上没有把秦国写在其中,所以是《六国年表》
秦国在六国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和突出。在战国时期,六国(秦、齐、楚、燕、赵、魏)之间相互争斗,秦国利用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逐渐成为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北方,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土地。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通过多次战争和外交手段,不断征服其他的六国。最终,秦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大陆,建立了秦朝。
秦国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国的法制改革、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奠定了中国统一国家的基础,为后来的汉朝和其他王朝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基础。
总之,秦国在六国中的地位是独特而突出的,通过实力和手段,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变法,其实说白了就是王权和贵族的博弈。 至古这种博弈就一直存在,当王权强势时,贵族就会被削弱,而王权孱弱时,贵族特权就强势,所谓变法成功,最关键还在于当权者的魄力,这是主观原因。
秦孝公的作用就是给执法的商鞅一个有力的支持。商鞅是魏国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受到重用,而且还是一个得罪人的左庶长。商鞅的政策不可谓不是铁腕,开阡陌,废贵族,解放奴隶,哪样不是得罪人的事,而且都是实权派的人物。这样的事可不是一个商鞅可以处理的,完全需要秦孝公的支持,及绝对的信任。在秦国就没有任何人敢于向自己的王权挑战,这是成功的关键。
客观的原因:
一:秦人团结的性格。秦部族一直是挣扎在狄戎世界里的弃儿,他们能够存活下来完全依靠着自身无比的凝聚力与勇气。一旦王有诏命,一定举国皆兵,死不旋踵,敌人越强,他们越团结。这就是魏国武侯时代,吴起曾经攻入关中却无法灭亡秦国的原因。也同样是这种凝聚力,当秦献公耗尽所有后备军事力量时,秦国依然是团结的。这是秦献公留给秦孝公最宝贵的财富;
其二,秦国的落后的客观条件。人民的虽忠诚,但是没有人愿意如此贫困,包括贵族与百姓都希望秦国能够富强起来,他们迫切需要政府有一些改革,这也是秦国求贤令诞生的原因,隐含着大伙的一种期待,而不是一开始就坚决抵触;
其三,秦国的贵族性质不同,在秦国,贵族无非也就是个称号,和当时其它国家的贵族完全不同,在对外战争中,贵族子弟一律成军。
其四贵族们必须参军为国杀敌,这也给了他们立功升爵的好机会,他们的贵族称号绝对不是虚的,而是真刀真枪杀出来的,因此,军功勋爵制度对他们的影响不大,所以,他们的反抗并不激烈。而且开阡陌会获得更多的粮食收益,同样的立功受封,其分得的土地获得的财富会更多;
其五,秦国是实现全民皆兵的范本,其民众均受过军事化管理,对政府指令以服从为主。
事实上秦国和其它国家变法还有很大区别的,在齐国,赵国,魏国 韩国。他们的农业比较发达,经济,文化程度都比较高,旧的贵族势力根深蒂固,变法改革很难彻底,即便当朝地改变了,第二代君王,又会产生新的贵族势力,以致改革失败,就像韩国有申不害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魏国有魏文侯变法等等,这些变法,几乎无一例外以失败告终。所以说如果秦国的变法不彻底,他可能会比其经六国的情况更糟糕!!!!
秦国统一六国的顺序是怎样的?
本文2023-11-03 03:33: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