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关西。关中一般都是指哪些地方?
关中,或
关中平原
,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
冲积平原
,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
关中盆地
,其北部为陕北
黄土高原
,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
八百里秦川
"。
关外,就是三海关以东的整个
东北三省
。在黄河没有治理好的是侯,黄河发大水淹没的地区的人们(主要是山东,河南两省
黄泛区
的)无法生存,就跑到关外,也就是东北去生存,叫
闯关东
。
关东与关西
关东、关西主要是指以
关原
为界限,以东称为关东,以西就是关西了。
关原是由北面
伊吹
山,西面笹尾山、天满山,西南方向的松尾山,东南方向的
南宫山
所围成的东西四公里、南北两公里的盆地。是连接西北方向的北陆道、东南方向的
伊势
的要道,是野战的绝好场地(知道为什么在关原进行决战了吧?呵呵~~)。
其实关原是广义的,可以说沿伊吹山地、关原、
铃鹿
山地,我想赛车迷对这名字一定是非常熟悉吧?上野盆地、笠置山地一直到
纪伊
山地一线划分的。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
这就是一般的关东、关西的划分了。
「关东」和「关西」中的「关」字所表示的分界线。「关」是指「关卡」,具体地说在东西日本之间对来往行人进行检查的关卡有三处:东海道铃鹿(Suzuka,三重县)、北陆道不破(Fuwa,岐阜县)和东山道爱发(Arachi,福井县)。三处关卡以东叫「关东」,以西叫「关西」。据说这种说法始于十二世纪。后来,不知何时划分东西的标志又将这三处关卡改为以京都、大津(滋贺县)之间的逢坂(Osaka)关卡为基准了。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
古代关东通常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三国演义中,曹操、袁绍等18路诸侯伐董卓时,自称关东联军,主要是指虎牢关以东。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四盟),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唐统治时期,特别是灭亡高句丽以后,在已有的建制基础上,对今东北三省包括吉黑两省西部的内蒙部分地区,全面进行政治建制。后虽归并于渤海国治下,却仍然是唐代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辽金两代已把相当现今东北地区看成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故其军政机构皆以“东北”名之。
明代以后,关东地区又有了一个新名称,这就是人人皆知的“关东”。此称之义,是指耸立于河北与辽宁交界处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以东的地方,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泛称东北。又以山海关为限隔,则有关里(内)、关外之别称。东北这一区域概念的形成,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与长城特别是与山海关的修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所形成的“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辽东地区。而到了清代,关东的区名已经扩大,就是说已远远超出关东即盛京的范畴,把吉林、黑龙江也涵盖其内。
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日本关东地区由茨城县、栃木县、群马县、埼玉县、千叶县、东京都、神奈川县,共一都六县所构成。其以首都东京为中心,为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日本关西地区指以大阪府、京都府为中心的关原以西的地区,即包括:大阪府、京都府、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滋贺县、三重县,一共2府5县。
1、大阪府
大阪府是近畿地区乃至整个西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与交通中心。其人口总数名列东京都、神奈川县之后,位居全日本第三;人口密度仅次于东京都,位居全日本第二。大阪府的地方生产总值也仅次于东京都,位列日本第二。
古时,仁德天皇在此修建了难波高津宫(高津宫(高津神社)所在地即在难波高津宫的遗址上修建 );孝德天皇在这里修建了难波长柄丰碕宫(前难波宫);圣武天皇则修建了难波宫(后难波宫)。在迁都长冈京之前,大阪府一直是陪都所在。
2、京都府
京都府(きょうとふ京都府kyoutofu )是日本关西地区的都道府县之一,从公元794年建都开始到1868年迁都东京的一千多年间,京都一直是日本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京都是日本第七大城市,拥有140万人口。
京都被日本人称之为"心灵的故乡",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几个世纪以来,京都曾多次毁于战火,由于其珍贵的历史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京都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空袭。无数的寺庙、神社以及其他极具历史价值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3、兵库县
兵库县位于日本列岛中部的关西地区,北临日本海,南濒大阪湾,经濑户内海与太平洋相望,是日本唯一一个既临日本海,又接濑户内海的县,是近畿地区的中心之一,是关西地区面积最大的县。
由大城市、农山村和离岛等各种地区形成,气候和风土各异,各地可享受洗海水浴、滑雪乃至泡温泉等多种娱乐和休闲活动,被称为“日本的缩影”。
根据其历史、风土、产业等不同,可以分以下5个地区:摄津(神户、阪神)、播磨、但马、丹波、淡路。陆上交通便捷,是关西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有神户机场和神户港,毗邻位于兵库县与大阪府交界处的日本唯一24小时开放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
濑户内海是沟通日本南北东西的天然通道;位于濑户内海入口处的神户是出太平洋最重要的港口,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港口。
4、奈良县
奈良县位于日本纪伊半岛中央,四周为大阪府、京都府、和歌山县、三重县所环绕,属内陆县。由被称为“近畿之屋顶”的纪伊山地及扩展至北侧的平原组成,土地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山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大,森林覆盖率为77%,大约90%的人口集聚在县北部的奈良盆地及其周边地区。
自710年至794年奈良县曾是日本的首都,称为“平城京”,是日本文化、艺术和工艺的摇篮。在佛教传入日本的公元6世纪至8世纪期间,奈良一直作为日本的政治、文化中心而繁荣。公元710年,仿效中国唐代的长安城而创建的大规模国际首都“平城京”,作为历史性的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之中。
5、和歌山县
和歌山县(Wakayama-Ken),地处日本最大的半岛“纪伊半岛”的西南面,面向太平洋,东部与东北部分别与三重县、奈良县以及大阪府接壤,土地面积占全日本面积的125%,居第30位。
有长约650公里的海岸线、郁郁葱葱的广袤山林,木材资源丰富,有“山海之国”、“木材王国”、“果树王国”之称。林业、家具制造等行业比较发达;渔港众多,渔业是主要产业;工业以钢铁为主。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闷热,冬季气候平稳,除山区之外,几乎不下雪。
扩展资料:
关原作为关东、关西的分界线 ,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日本历史上的关原之战即发生于此。
关原是由北面伊吹山,西面笹尾山、天满山,西南方向的松尾山,东南方向的南宫山所围成的东西四公里、南北两公里的盆地。是连接西北方向的北陆道、东南方向的伊势的要道,是野战的绝好场地。
其实关原是广义的,可以说沿伊吹山地、关原、铃鹿山地,我想赛车迷对这名字一定是非常熟悉吧?上野盆地、笠置山地一直到纪伊山地一线划分的。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关”就是山海关,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东北和华北的分隔处。
“关东”就是东北。
“闯”就是政府不让你来你偏来,跟偷渡差不多。
清末山东饥荒民乱,许多人迁徙东北(东北曾经是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所以禁止汉人涉足),到了清末,朝廷对地方的掌控能力已经不足,在加之日俄在东北的势力蚕食,也就默认了汉人前往定居。所以,现在东三省还是有相当的汉人,就是当年“闯关东”时候移民过去的。
具体定义如下:
1、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叫闯关东。
2、闯关东的原因是内地经过长期的人口增殖,使人口达到饱和,不可能人人有土地种。于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为了谋生计,便到地广人稀的满人的“龙兴之地”去淘金、种地;
3、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从此开禁放垦,鼓励移民实边,以振兴关外的经济。
人们为何要"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群中,以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多,而其中山东为"最”1911年,东三省人口总计1841万人,其中约有1000万人都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仍然高居不下,据不完全统计,从1912年到1949年,流入关东的人口接近2000万人,其中1927、1928、和1929年连续三年都超过百万人之多规模如此庞大,难怪"闯关东”被人视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移民运动之一”,也被誉为"近代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
人们不顾一切"闯关东”之举, 到底有什么迫切的理由呢?
人口压力:清代"康乾盛世”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许多地方土地面积小,人口众多。当时,社会发展不发达,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粮食产量也不足。人民无法得到必要的生存保障,无法生存,他们自然 就会去找寻出路。
天灾人祸:近代史上华北平原地区自然灾害多发,旱灾、水灾、虫灾频频发生,土地根本就产不出足够的粮食这种灾害的多发性、严重性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也可想而知,为了生存,"闯关东”就成为当时的一条出路;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满清后期,兵灾匪患连年不断,西方列强也也时不时的来欺负一下大清朝,华北平原地区的人民经常承担一些朝廷赔偿款项的额度,<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这些都增加着人民的负担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时,就会逃亡, 至外地谋生。
当时关东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土地肥沃,绵延数千里,迅速吸引了无数人聚集,人口的聚集很快推动了当地的繁荣;关东也靠近大海,无论是农业还是商业,都是所有移民的第一选择。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当时热衷于"闯入关东”的原因所在。
本文2023-08-05 07:5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