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⑦求各朝代人名及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江苏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⑦求各朝代人名及简介,第1张

  春秋:赵无恤

  简介:赵襄子,三家分晋主力军,水漫智军大营,杀智伯。灭外族

  战国:秦始皇

  简介:统一全国,修筑长成,统一度量衡,焚书坑儒。但后期沉迷于求仙慕道,劳民伤财。

  秦:李斯

  简介: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汉:刘彻

  简介:汉武帝。汉族,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民族英雄。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三国:曹操

  简介:字孟德,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曹操一生征战,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精于兵法,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

  晋:王猛

  简介:字景略,,“关中良相惟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两人分别留下了各自的精彩。曾经被苻坚等时人誉为诸葛亮式的人物。

  南北朝:孝文帝(拓跋宏)

  简介:是一位卓越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他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隋:隋炀帝

  简介: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三征高丽等。但却是暴君,劳民伤财,挥霍无度。唐谥炀皇帝。

  唐:李世民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有个成语叫“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说他的,他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回答者: 夏祭冬寂 | 二级 | 2010-12-18 22:07

  五代十国

  五代(见五代十国)

  后梁

  后梁太祖朱晃

  朱温(见后梁太祖朱晃)

  张全义

  王彦章

  后唐

  后唐庄宗李存勗

  后晋

  后晋高祖石敬瑭

  桑维翰

  冯道

  后汉

  后汉高祖刘知远

  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

  王朴

  十国(见五代十国)

  前蜀

  前蜀高祖王建

  后蜀

  吴

  南唐

  南唐前主李昪

  吴越

  吴越王钱镠

  闽

  楚

  南汉

  南平

  荆南(见南平)

  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 辽国名人

  东丹国王李赞华春秋的名人

  ·鲁庄公

  ·鲁闵公

  ·鲁桓公

  ·鲁隐公

  ·鲁隐公

  ·柳下惠

  ·颜回

  ·吴起

  ·师文

  ·郑子仪

  ·高渠弥

  ·郑昭公

  ·祭仲

  ·郑庄公

  ·郑庄公

  ·郑武公

  ·子产

  ·陈厉公

  ·陈灵公

  ·孔子

  ·季孙行父

  ·廉吏楷模季文子

  ·左丘明

  ·曹刿

  ·鲁班

  ·伍子胥

  ·孙武

  ·吴王夫差

  ·吴王姬僚

  ·吴王阖闾

  ·吴王寿梦

  ·齐国商人范蠡

  ·西施

  ·范蠡

  ·鹿郢

  ·勾践

  ·允常

  ·晋献公

  ·晋惠公

  ·晋怀公

  ·晋文公

  ·晋灵公

  ·晋成公

  ·晋景公

  ·赵衰

  ·晋襄公

  ·子产

  ·叔向

  ·赵鞅

  ·李悝

  ·李冰

  ·商鞅

  ·晏婴

  ·吴王僚

  ·专诸

  ·赵衰

  ·百里奚

  ·蹇叔

  ·鲍叔牙

  ·狐偃

  ·介之推

  ·管仲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周桓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周平王

  ·秦襄公

  ·郑庄公

  ·孙膑

  ·庞涓

  ·孔子

  ·鬼谷子

  ·昌平君

  ·吴起

  ·伯禽

  ·微子

  ·墨子

  战国名人:

  屈原 即屈平。

  靳尚 战国时楚国大臣。

  宋玉 战国时文学家。楚国人。

  廉颇 战国时赵国将领。曾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有“负荆请罪”事。

  蔺相如 战国时赵国大臣。有“完璧归赵”事。

  触龙 战国时赵国大臣。一作触詟。

  赵胜(-前251) 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惠文王之弟,任赵相。“战国四君”之一。

卫青霍去病-帝国双壁

西汉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是中华有史以来比较强悍的时代,历时210年,赫赫武功又以汉武为最。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而汉武帝一人就独占了55年,他统治的时段又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英雄年代出了最耀眼的卫青、霍去病 – 两位出身卑微的杰出将领,被后人誉为“帝国双壁”,绝代双娇。没有任何后人成为象他们两个一样完美的组合。他们成为“汉朝精神”的象征,开创了农耕民族战胜游牧民族的先河,是文化发达的汉朝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匈奴的胜利,也是人类文明的胜利,使得文明能够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1. 公元前129年上谷(即名治所在河北怀来东南),边境告急,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率骑兵一万出上谷;直抵笼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匈奴人祭神的圣地,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卫青在战役地点的选择上,也确实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正是这种过人之处,使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横扫匈奴,转战千里大漠无一败绩,成为彪炳史册的一代战神!

龙城是匈奴人祭扫祖先的地方,是政治宗教中心,可以肯定的是,这里至少会有匈奴人,这就保证了他的出击不会落空 但让他选择龙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政治意义,直捣龙城其政治意义不亚于匈奴人打破长安城,至少汉朝的大小官员会这么认为,所以他既没有像姐夫公孙贺一样搞了一次蒙古草原几日游,又没有公孙敖、李广那么倒霉,损失惨重,落荒而回。

2. 雁门之战:公元前128 年(元朔元年)秋,匈奴骑兵二万入侵辽西郡(今辽宁西部、河北东北部一带),杀辽西太守,虏掠二千人;接着侵扰渔阳郡(今河北北部),杀伤渔阳守军一千余人,并包围将军韩安国部,韩安国所率骑兵险些被全歼。匈奴撤军时又乘机进攻雁门郡,杀掠一千余人。这时长城沿线一片烽烟,军情告急文书接连递往长安。武帝命卫青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郡出击,命李息率军从代郡出击匈奴。卫青率三万骑兵,长驱而进,卫青本人身先士卒,将士们更是奋勇争先。此时韩安国已病死,公孙敖、李广被贬为庶人,公孙贺被闲置。而将军李息,为景帝时期的材官将军,一向统领步卒,对骑兵作战并无经验。帝国选将时,捉襟见肘,幸好有卫青在。此战卫青部 “斩首虏数千人” ,匈奴大败而逃。卫青大获全胜,全甲兵而还。飞将军李广镇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西南)。

3. 河朔大捷 /漠南战役(西汉对匈奴的3大战役之一):公元前127年,匈奴再次入侵上谷和渔阳两郡,杀掳官民千余人,武帝闻报,大怒,决定更大规模地出击匈奴。卫青率四万骑兵从云中出塞向西迂回,在高阙(今内蒙古抗锦旗阴山西南长城口)与匈奴右贤王激战,然后直抵陇西,击败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俘获匈奴几千人,夺得牛羊一百多万头,收复贺兰山以东、狼山和大青山以南广大河套地区。漠南之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度过黄河至高阙,获首二千三百级。第二阶段大军过古要塞榆溪,攀越梓岭,再次度过黄河,讨伐匈奴蒲泥王、符离王,斩获首级三千多级。漠南之战总斩首数达五千多级,获牲畜百余万,车辎不可计数。此战后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基本不复存在,汉帝国再度收复了以前秦朝所修建的朔方郡,黄河以南地区俱为汉帝国所控制。捷报传到长安,武帝大喜,专门派使者前去慰劳,并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漠南之役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战果也不是很丰硕,汉军很有可能没有遇到匈奴的真正主力,但漠南之役的地缘意义十分重大。收复了河南地以后,汉帝国的东线防区和西线防区完全贯通,形成了一个通畅的战略走廊。以前东、西个边郡各自为战的情形不复存在。从此之后,汉军的各路出击,都可以互为犄角,相互配合。更重要的是,河南地的收复使防线向北推进了一大步,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从而彻底消除了匈奴人对关中和长安的威胁。汉武帝随后在河朔地区移民屯田,建立朔方郡,为将来对匈奴作战打好了根据地。为纪念此战,汉武帝改年号为元朔。

4. 公元前124年,�公元前124 年(元朔五年),匈奴右贤王因自己管辖的河南地被汉帝国占领而十分恼怒,他多次率兵侵扰朔方城。武帝于是决定大举反击。卫青率兵十万,分三路出塞攻击匈奴。:左路主力为卫青所部,约三万余骑从高阙出击;另有苏建、李沮、公孙贺、李蔡所部,从朔方出击,这几路皆受卫青节制。右路为李息、张次公率领,从右北平郡(今辽宁西北部、河北东北部)出击,目的是牵制左贤王部。卫青带三万骑兵日夜兼程,入塞六七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了匈奴右贤王营地,右贤王带数百名骑兵逃走,其军大败。这次战役俘虏匈奴裨王(小王)十多人,男女一万五千多人,牛羊百万多头,是一次巨大的胜利。现存史料里并没有提供这次战役的详细信息,但是我们从出击路线和战果可以推断出,这是一次非常漂亮的歼灭战。我们可以推断汉军的各路大军出塞六七百里之后,在阴山以北的区域对右贤王所部实现了合围,所以才有俘虏数目大、右贤王只率百骑逃跑的结果。我们从现存史料里找不到关于所获首级数目,但俘获的数目却远远超过了漠南之役。那么,最可能的情形是,右贤王的主力被汉军合围后,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大部投降。

这次战役虽被列于三大战役之外,但这次战役的规模超过了漠南之役。史书记载,此役俘虏右贤王以下的裨王十余人,男女众约一万五千余人,牲畜数十万以至百万。此前卫青只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将领。而公元前124年的战役说明,卫青已完全具备了帅才的素质,他已经有能力指挥多路大军进行大规模联合作战,而非过去那种仅仅擅长孤军深入式的闪电突袭。

捷报传来,武帝大喜过望。大军还至塞上后,武帝遣使者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归属其节制。

5. 公元前123 年(元朔六年)春,匈奴又侵入雁门、代郡、定襄等地。大将军卫青奉命从定襄郡出击,率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六将军以下十余万骑出击匈奴,进入茫茫沙漠,深入匈奴腹地“斩首数千级而还”。 卫青收军回驻定襄,休养士马,准备再战。

6. 同年夏天,卫青率六位将军再次从定襄出击,挥师北进,直入匈奴内百余里,“斩首虏万余人”。但由于轻敌,苏建、赵信率所部三千余骑遭遇匈奴单于所率主力,激战一日,汉军寡不敌众,死伤殆尽。赵信率八百余骑投降匈奴,苏建只身而还。后来单于听了赵信的建议,远走漠北。此役虽有一万数千首级的斩获,但损失了两支骑兵,且赵信投降匈奴。功过相抵,卫青没有得到赏赐。苏建被贬为庶人。

这一年,张骞参予了这次战事。武帝以张骞曾经留居匈奴十余年,熟悉当地情况,令其为校尉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征匈奴。由于张骞熟悉地形,了解沙漠地区的水草地,使得汉军饮水“不乏”。大军凯旋之后,论功行赏,封张骞为博望侯。

这一战役的另一个亮点是霍去病。二十岁的霍去病为骠姚校尉,所部只有轻骑兵八百人。霍去病率其部驰驱数百里,奔袭敌营,予敌以重创,“斩捕首虏过当”,即斩获超过损失之数。武帝以霍去病为首功,封霍去病为冠军侯。也是天佑去病,没有使他遭遇匈奴主力,成全了这位武帝时代最年轻的新锐将军。

7. 河西之役。公元前121 年(元狩二年)春天,武帝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一万精锐骑兵,从陇西郡(今甘肃西部)出击,越过焉支山仍然向北进军一千余里,历时六个月,俘获匈奴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捕斩“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战利品中有休屠王祭天金人一座。

8. 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精锐骑兵从北地郡(今甘肃北部、宁夏南都一带)出击,霍去病率领所部深入匈奴境二千余里,越过居延,过小月氏,直抵祁连山(在今酒泉、玉门以南的甘青边境),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大败匈奴军。此役斩首三万二百级,俘获大量匈奴王公以下的贵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西之役。

9. 同年秋天,霍去病受降浑邪王和休屠王所部四万余人。匈奴军在河西的势力完全被歼灭。不久,汉帝国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汉与西域之间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

自卫青的漠南之役、霍去病的河西之役后,匈奴在漠南的势力基本已经不复存在。武帝此时,又在酝酿汉击匈奴历次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漠北之役。

10. 公元前119年,为了消灭匈奴的有生力量,又选十万骑兵,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霍少挑选了精兵剩下的归卫青),选随军和马四万匹,步兵和辎重兵数十万人,分道进入大漠。卫青从定襄出发,负责进攻匈奴左贤王部匈奴王庭。霍去病代郡出发,负责进攻单于主力。

人算不如天算,卫青深入漠北千余里,越过茫茫沙漠,遇到了伊稚斜单于的主力,匈奴兵已严阵以待,双方展开激战。卫青让军队用武刚车(一种有车棚的战车)围成坚固的营垒,把最精锐的骑兵隐蔽在营垒中,而且两侧设有伏兵,这样形成对敌兵的合围之势,然后派五千骑兵出击敌军。单于看了非常得意,以为营垒中只有老弱和辎重,使用一万骑兵起直扑过去,双方恶战直到黄昏,将士疲惫。卫青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武刚车推开,营内铁骑冲出,分两路直朝单于大军包抄过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单于一见,自知上当中计,赶紧带兵撤退,逃向西北,卫青率部追赶,直至寘(zhì)颜山赵信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中戈壁省翁金河东),烧掉匈奴储积在赵信城的大批军粮,捕斩一万九千人,使匈奴主力大伤。霍去病率兵出代郡两千多里,击败了右贤王的主力。这次抗击匈奴的胜利,使匈奴元气大伤,这也是汉朝自抗击匈奴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公元前119 年(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深入漠北,另有步兵数十万人做为后军,担任运输的军马达数万匹。军容鼎盛,天下震动。李广、公孙贺、赵食、曹襄等部,随卫青出征。卫青率领所部出塞后,侦知单于所在的位置。于是卫青亲率精锐骑兵出塞千余里,直抵漠北单于本部所在地。此时单于率本部大军临阵以待。

到了战场后卫青果断的进行了部署。首先他迅速组织兵力部署了防御工事。汉军以武刚车自环为营,武刚车两侧有盾牌和长矛,一旦环接后,可以形成很坚固的防御工事。这样弓弩手就可以以此为屏障对匈奴军进行远距离攻击。接着卫青组织了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发动主动进攻。此时单于派匈奴骑兵一万余人,也向汉军发起了冲锋,两军开始混战。此时太阳即将下山,忽起大风,“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这大概是我们现在说的沙尘暴。卫青这时命汉军对匈奴军进行两翼包抄,匈奴军渐渐不敌。但不幸李广迷失方向没有能够及时和卫青会和形成包抄,单于见战况不好,率数百骑突围而去。混战中两军死伤相当。得知单于遁逃后,卫青命轻骑连夜追赶,自己率主力紧随其后。后来一直追到寘颜山赵信城,这里有匈奴最大的军粮库,撤军时汉军将军粮库付之一炬。

此役中,卫青表现出杰出的捕捉战机的能力,战役初期他及时改变计划,对单于主力进行纵深追击。在与匈奴进行决战时,他冷静沉着,部署中有功有防,颇有法度。他发挥汉军战车和弓弩的优势,有效的部署了防御工事。接着他采取了主动进攻的姿态,派出攻击力很强的精锐骑兵首先进攻敌军,激战正酣时又以两翼包抄敌人,最终使匈奴人阵营大乱。现在已无法考证单于所部的兵力。但大致可以做一些推想。因为此战发生于单于驻地,单于所率的主力部队在数量上一定超过汉军。由于匈奴预先也有所准备,况且双方交战时天色已黑,所以此战卫青部共斩获一万九千余级,少于于霍去病一路。但这是一所前所未有的硬仗。卫青在此役中充分表现出了一代名将指挥若定的风范和杰出的军事才能。

然而汉帝国计算军功的规则是,杀死、俘获敌人数减去我方损失人数才可以做为计功的依据。而有些苦仗、硬仗,战损比相当,就无法得到更高的赏赐了。事实上一些苦仗、硬仗的军事意义更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卫青在漠北之战中所取得的成绩不下于霍去病。根据这个记功规则,也可以找到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李广一生硬仗太多,虽沉重打击了敌人,己方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所以一直难以封侯。

卫青早先命令前将军李广、右将军赵食其率军从东路进入漠北,后来李广部迷路,并未按指定时间到达漠北。漠北决战之后,卫青引军北还,于半道与李广、赵食其相遇。如果李广和赵食其能即时抵达战场,此役的战果无疑会更大,那么卫青部很有可能象霍去病部一样,能够实现合围,进而全歼敌军。

骠骑将军霍去病一路,从代郡、右北平郡出击,疾驰二千余里,越过大漠,大败匈奴左贤王部,斩获七万余人。这一役霍去病 “包饺子”成功,将左贤王部全部包围。一场鏖战下来,匈奴人大多数缴械投降。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汉威播于漠北。此次漠北之役两路军合计斩获约九万,而汉军一方损失士卒亦达数万、战马损失达十一万匹。

经过漠南之役、河西之役和漠北之役后,匈奴右贤王部、河西诸王部、单于本部,及左贤王部的主力均受到惨重打击。从此匈奴一蹶不振,再也没有与汉帝国一决胜负的实力。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再也没有发生匈奴人掳掠汉边的事。战后刀剑入库,马放南山,卫青此役后直到去世,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没有再率军出击过匈奴。

大将军卫青一生共七次出击匈奴,无一次败绩。与前代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蒙恬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汉击匈奴的战法由他而正式确立下来,从这一点来看,卫青是一位军事上的开创者。后来的霍去病、李广利、赵充国无不效法于他。在世界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国家,在军事上很少能是游牧民族的对手。卫青、霍去病所取得的杰出战例,是农耕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教科书。

卫霍生是汉武帝最信任的人,是仅有的两个汉武帝生前下诏陪葬自己与茂陵的人,卫青墓冢仿照塞北阴山(匈奴内的一座山,后人也叫庐山)的形状修建,霍去病墓冢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修建,以象征两人一生远征匈奴纵横漠北的赫赫战功。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相信万事万物都有其自己的规律。很多事情都会斟酌而行,更何况取名字这种大事情,看名字我们不能看单个要看整体,不可单看霍去病中的“病”字,而是要去看看,而是要去看整体,霍去病中的“去病”就是疾病退散的意思,希望取名字的人一生都不要得病。

其实我们通过古籍我们并不难发现,古时候很多人的名字中都带有“病”字,可是如果连着一起看的话那么就不是代表“病”本身的含义了。我们都知道古时候有个历史名人叫做霍去病,他的名字就是不是单指的病,而是“去病”的意思,相信这样看来我们就很容易清楚看,父母为他取这样的名字,是希望他能够是把能够一帆风顺、前途不受阻挠的希望寄予其中。

在古时候这种“去病”写入名字里面是非常正常的,也是一种潮流,并不是单单只有霍去病一个人是这个名字,只是因为他比较出名而已,在以前甚至现在的许多族谱和名册中,经常能够看自己亲人的“刘去病”、“赵去病”、这样的名字。这些名字不只是随大流,其中都包含着父母对自己子女最深的眷恋,希望孩子一生能够远离疾病,前程似锦。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文化不断的进步,现代人民对取名的忌讳也有所不同。民间有“贱名好养活”的想法,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信奉名字能够寓示孩子的成长,所以还是会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

先秦时期,「名」是幼时在家供亲长称呼之用,通常称「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晋成公名黑臀,鲁成公名黑肱,齐桓公名小白……

那么,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乃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之。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复名在两周时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臼,周哀王名去疾,郑庄公名寤生,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 “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

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密,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曾诏日:“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两晋朝廷曾多次讨论避讳,使讳制更趋复杂。东晋避后妃讳特多,并列入讳榜,令天下同讳,是一朝同制。

由于秦汉以来讳制越来越密,这就势必产生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也必然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甚至追改古书,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

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

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十九国,少数民族纷入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这一来,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

另外,魏晋以后,人们逐渐又把表示行辈的字从字转向名,这就是现在的家谱中一般的行辈字派了。单名就变得不现实了。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隋,唐

平阳公主

南北朝统一,但是乱世还没有结束,不久中国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状态。这次分裂的时间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渊只用了7年时间就击败群雄,再一次统一了天下。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统天下,历史上只有汉高祖刘邦胜过李渊。但是汉高祖击败项羽,当上皇帝后,全国仍然动荡不休。汉高祖直到死前不久还在亲自镇压叛乱。而唐朝却不存在这个问题。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因为唐高祖李渊有一群杰出的儿女。这群儿女中功绩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儿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女儿,当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么,正史上却没有记载。中国的史书对待女子的态度至五代为之一变。五代以前,不论何种女子,史书上多半会留下她们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后那样由于前秦存在的时间极短,历史纪录未必完整而没有留下姓名的。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开纪录在史册中了。越是尊贵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谓的“女贼”往往在史书上被直呼其名。纪录平阳公主事迹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一作于后晋,一作于北宋,但无一记载平阳公主的名字和年龄。所以弄得后世写武侠小说的如黄易者只好给她胡乱起个名字叫李秀宁。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平阳公主排行老三。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阳公主的母亲是李渊的原配窦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亲。说起这位窦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窦氏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兴平)人,父亲窦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帅之一(窦毅官封上柱国。这个官名没有对应的现代官名。北周设八个柱国大将军统领全国官兵。勉强翻译可译为方面军司令。但是实际上这个官衔的荣誉性大于实际权力。所以和本朝开国时所封的元帅相仿。)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从小就很聪明,深受武帝喜爱,把她留在宫中当自己的女儿抚养。当时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个。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当皇后。但是武帝对这个政治婚姻很不满意,经常让突厥公主守空房。窦氏就经常劝说舅舅多忍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胁,全力对付南方的陈和东面的北齐。

不久,隋文帝杨坚篡夺北周皇位。窦氏恨恨地说:“我恨自己不是男子,无法为舅舅家扫除祸患。”吓得父亲赶紧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说!这是灭门之罪!”不过窦毅由此认为自己的女儿不是等闲之辈,当然不能随便嫁人。于是到了女儿谈婚论嫁的年纪,就搞了个比武招亲的办法。当然,这个比武招亲可不是象武侠小说里那样摆个擂台让大家上去和窦氏对打。窦毅让人在大门上画了两只孔雀,有意招亲的必须在百步外射两箭。凡是两箭各射中一只孔雀眼睛的,就招为女婿。根据现在的正史记载,李渊是相当平庸的一个人。但是他别的好处没有,箭法倒是相当高超的。几十人来应试,只有李渊两箭都射中了。

窦氏嫁给李渊后成了他的贤内助。李渊的脸上皱纹多,隋炀帝便戏称李渊“阿婆”李渊回到家很不高兴。窦氏问清原因,马上安慰他:“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国公,唐和堂谐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当时,天子的金銮宝殿也叫做明堂。窦氏指的是李渊将来要做皇帝,取代隋炀帝。

由于长在宫廷,窦氏对宫廷政治颇多心得。李渊养了不少骏马,窦氏就劝他献给爱马的隋炀帝:“皇上喜欢鹰和马,您是知道的,现在应该把骏马献给皇上,不该自己留著,否则会招人诬陷。”李渊开始还舍不得他的骏马,后来真的被隋炀帝责问,才赶紧献了上去。窦氏在四十五岁时去世,李渊这才细细琢磨亡妻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经常给隋炀帝送骏马鹰犬,隋炀帝果然异常高兴,很快升李渊为将军。李渊流著泪对儿女说:“我如果早点听你们母亲的话,早就做上这种官了。”

扯了这许多题外话,只是想说明李渊如此平庸的一个人,为何会有杰出的儿女。

隋炀帝其实并不能算是个标准的亡国之君。其文才武略决不输于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输于李世民。这两个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极好的名声,都立下了盖世无双的功劳,都是靠了血腥的政变才上了台。上台之后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问题是,隋炀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纳谏的虚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这遂导致他不顾国力开凿大运河,又远征高丽。结果弄得天下大乱。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脑袋。

在这乱纷纷的时局中,李渊的胜出机会起初并没有那么大。他的地盘在遥远的山西边境,远离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手下兵力也不足,不过万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对突厥的进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长安,身边只有一个次子李世民跟着。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诱惑力超过任何一种亲情,在周围包括李世民在内的众人的怂恿下,李渊于隋大业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于家人都在长安作人质,李渊不敢明目张胆的称王称帝,对外他宣称领兵离开自己的防地是为了到江都去接应被困在那里的隋炀帝。可是他的进军路线不是东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长安。这么干连李渊自己都说是“掩耳盗铃”。当然更瞒不过在长安留守的隋朝官员。长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渊的家人。逮捕名单中就包括了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绍。

这位柴绍先生在唐朝的凌烟阁24功臣中排名第14,谋略出众,善于以少胜多,消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都有他一份。消灭唐朝最后一个对手梁师都他还是主将。李贺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不过大业13年时,柴绍可没有诗中的这股英雄气概。听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还对老婆说:“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会合。我们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会有危险,你说怎么办?”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带着目标太大,自己一个人逃跑胜算就大一点。平阳公主何等聪明,当然看的出这里面的潜台词。但是她的胆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说:“你尽管一个人走,我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到时候自有办法。”于是柴绍就心安理得独自逃走了。

平阳公主说她是妇道人家躲起来很容易不过是为了宽柴绍的心,但是她的确有自己的计划。柴绍离开后,平阳公主立刻动身回到鄠县(今陕西户县)的李氏庄园,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将产业变卖,招兵买马,公开与朝廷对抗。当时天下大乱,长安虽然还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围的州县到处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领是西域来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几万人。平阳公主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归降。不知道马三宝使了什么手段,势力远远超过平阳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愿做平阳公主的手下。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冈山时收编王佐,袁文才颇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实,不知道当时是否想起过这段历史。

言归正传,平阳公主收编了何潘仁后又连续收编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土匪,势力大增。在此期间,朝廷不断派兵攻打平阳公主。平阳公主不但打败了每一次进攻,而且趁机扩大战果,连续夺取了鄠县,武功,周至,始平等县。队伍也扩张到了7万多人。平阳公主收编的这帮手下都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兵源来自原来不相统属的系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收编的乌合之众变为一支百战百胜的劲旅,取得如此大的战绩,平阳公主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实在是出类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很高兴的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他派柴绍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民会师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长安。柴绍属于李世民的部下,与平阳公主平级。夫妻二人各领一军,各自有各自的指挥部(幕府)。平阳公主的这一万多精兵就称为“娘子军”。11月9日,攻克长安。

平阳公主在关中行动的意义对建立李唐王朝来说是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前面说过,李渊是个很平庸的人。虽然很有野心,却是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人。起兵之后稍稍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曾经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亏李世民苦劝,才勉强前进。他在渡黄河以前一直在与隋将屈突通缠斗。后来采取李世民的计策,用少量兵力牵制屈突通,主力直攻关中。如果没有平阳公主在关中接应,这一招就成了孤军深入,是极为冒险的。要是进攻长安不利,则后路势必让屈突通切断,那时就真成了瓮中之鳖了。

长安之战后,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6年之后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书上才突如其来地记了一笔她的死讯。而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是以军礼下葬(前后部羽葆鼓吹、大辂、麾幢、班剑四十人、虎贲甲卒)。为什么会这样,前面已经分析过,中国的史籍一贯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惯带兵的女人。古籍都是历代一再删削过的。平阳公主的事迹大概就是这样湮没的。不过根据种种史籍中的蛛丝马迹,对这六年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来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长安之后,平阳公主继续领兵作战为大唐打江山。李渊虽然攻克了长安,但是他不过大致控制了半个关中。他的四周都是敌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刻面对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和凉州(今甘肃武威)李轨。从唐武德元年七月薛举派兵大败唐军于浅水原开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轨占河西五郡为止,李渊好不容易才安定了关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气,刘武周就抄了李渊的后路,攻占了李渊的老巢山西。李渊命李世民征讨。李世民用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灭王世充。这一役唐军围城打援,把前来援救王世充的窦建德一起干掉了。这几仗柴绍都有份参加。如果说平阳公主这时在长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为杰出的将领,她当然是要参加这些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的。窦建德覆灭后,余部推刘黑闼为主,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圆朗、高开道亦举兵响应。他们北联突厥,不到半年尽复窦建德旧地。平阳公主这时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太行山脉西侧“井陉”西口,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与河北省交界,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井陉”是晋中和冀中地区之间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韩信灭赵就是走的这条路线。山西是中原和关中地区的屏障,无山西则中原和关中不稳,平阳公主率军驻守娘子关,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敌人从“井陉”进入山西。

由于没有打败刘武周夺回山西前平阳公主不可能驻守在此,所以平阳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进驻娘子关。那么她之前都在做什么呢?当然是在打仗。在没有一天不打仗的情况下,李渊怎么可能让平阳公主这样一员良将闲置3年多后又突然启用呢?

平阳公主最后死于何种原因,史书上没有说。李世民生于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时他18岁,李建成大李世民10岁左右为28岁,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岁左右为16岁。如果平阳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应该是至少16岁了。再小就不可能为老爹在关中抢地盘了。但是16岁又不太可能。因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双胞胎,否则很少有人能够连续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渊起兵时她的年龄应该是20到26岁之间。这样,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龄应该介于26至32岁之间,万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么去世时不过22岁而已。古人的寿命虽然不长。但以这样的年龄去世,对于身体强壮的武将来说,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结合她死时以军礼下葬,大胆推测一下,应该是战死或负了重伤回到长安后创发而死的。

她战死的情况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性是在与突厥作战时身亡。当时中国内乱,北方军阀包括李渊在内都和突厥结盟。利用突厥攻击自己的敌人。突厥也不把结盟当一回事,经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经常侵犯的地区。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在实行消灭刘黑闼作战时身亡。622年11月,李渊派李建成统兵讨伐刘黑闼,开始双方互有胜负。直到12月25日才将其彻底击溃。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当然会率部参战。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于此时,则其尸体运回长安差不多要半个月。由于是公主,下葬的准备工作也差不多半个月。则时间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强人很多,公主女强人尤其多。平阳公主开风气之先,之后又有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但是论才能和功绩都比不上平阳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杨门女将,在丈夫,儿子死后仍然能够挂帅出征,抵抗外敌,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俘获匈奴的相国和当户,并杀死匈奴单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十九岁的霍去病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5人及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浑邪王及部众4万人,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匈奴为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霍去病石刻雕像(12张)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22岁)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仅24岁(虚岁)。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 马踏匈奴2

  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儿子,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怀孕后发生了馆陶公主绑架且欲杀卫青一事,事情败露后卫子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卫青被任命为建章监,与长兄卫长君一起加官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常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秦只能寄希望于修筑长城进行消极防御而汉朝却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时任太中大夫的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出身“骑奴”,第一次出塞领兵的卫青,出上谷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敌七百。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漠南之战,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卫青领军二出定襄,史称漠南之战。十八岁的霍去病第二次跟从卫青出征(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卫青任命霍去病为嫖姚校尉, 霍去病雕像

  带领八百骑兵,做为一支奇兵脱离大军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奇袭匈奴,打击匈奴的软肋。(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赴利:奔向有利之处,以消灭敌人)此仗霍去病斩敌2028人,杀匈奴单于祖父,俘虏单于的国相及叔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食邑二千五百户。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河西大战,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此战后,汉武帝益封霍去病二千二百户。

  河西受降,列郡祈连

  卧虎石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作战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阏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饮马翰海,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加尔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三岁。此仗后,汉武帝益封霍去病五千八百户。

  纵死犹闻侠骨香

  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关系亲厚,两人虽然战功显赫,权倾朝野,但从不结党,更不养士(门客),苏建曾经劝告卫青养士以得到好名声,卫青认为养士会让天子忌讳,而且作为臣子只需要奉法遵职就可以了,何必去养士呢?而霍去病也跟舅舅卫青抱有同一种看法。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设置大司马位,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皆加官为大司马。同时下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相同。秩禄,即俸禄。卫青和霍去病因为有了大司马这一加官称号,得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刘彻于建元二年(前139)罢太尉之位,直到设置大司马位,作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大举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可进入内朝参决政事,秉掌枢机,以代替太尉之职。 霍去病的声望超过了他的舅舅卫青,过去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许多故旧,都转到了霍去病门下。但是霍去病与舅舅卫青的关系亲厚,李敢因为错怨是卫青导致了父亲李广的自杀,于是击伤了大将军。霍去病知道后,射杀了李敢为舅舅报仇。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了。谥封景桓侯。取义“并武与广地”,彰显其克敌服远、英勇作战、扩充疆土之意。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封狼居胥这个成语是霍去病创造的,其原意是指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的仪式,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这座山是汉朝时期匈奴祭祀的圣地,霍去病作为汉朝的将军,在敌人的圣地举行祭祀的仪式,这在战争年代就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所以封狼居胥被后人引申为华夏族武将的最高荣耀之一,想要达到封狼居胥的荣耀,至少要有三个标准:

1、对外战争的距离足够远

汉朝都城长安到狼居胥山的直线距离是1600多公里,霍去病参与漠北之战最远到达了瀚海,也就是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直线距离将近2000公里,在战争中,霍去病走的又不可能是直线,因此漠北之战的距离超过了2000公里。

如此远距离的战争对于今天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当时华夏族对外战争的天花板,古代战争很难解决补给与运输工具的问题,如此长距离的长途奔袭对于战争参与方来说,消耗是无比巨大的。

别说汉朝,就是一千多年后的蒙古骑兵,其行军速度也只有80~95公里/天,每个骑兵至少要有两匹马,还得随身携带所有的补给才能完成远征,从这里看,汉朝时期的霍去病创造了封狼居胥的战功绝对是前无古人的。

2、对外战争的战果足够大

光是漠北之战,霍去病就歼灭敌人70400人,甚至超过了霍去病手下军队的数量,还俘虏了匈奴都尉以上的贵族83人,这个战果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极其辉煌的,战果足够大,所以被称为封狼居胥。

3、战争的主体是华夏族与外族。

能被称为封狼居胥的战功,一定是华夏族与外族的战争,华夏内部的战争肯定不算的,不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两千多年前的战争,因此在讨论封狼居胥时,战争的主体必须是华夏族与当时的外族。

用这三个标准来看待冷兵器时代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武将,有哪些人能够称得上封狼居胥呢?

一、汉朝:霍去病、卫青、李广利、陈汤、窦宪、马援

1、霍去病

霍去病创造了封狼居胥的战绩,主要靠的就是上面说的三个标准,霍去病参与了多场长距离突袭,比如河西之战,霍去病从陇西出发,过甘肃兰州、永登,越过乌鞘岭与燕支山,大战匈奴,深入匈奴境内2000余里,贯穿了整个河西走廊。

再比如漠北之战,深入漠北2000公里,距离非常遥远,在冷兵器时代就是天花板,再加上回军的路线,一个来回4000公里,这种远距离战争在当时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霍去病在所有的战争中共斩获敌人11万多人,迫降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部将民众数万人,这种战绩在当时也是无人可比的。

再加上霍去病的战争是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所以霍去病创造的战绩叫封狼居胥,成为武将最高战绩。

2、卫青

世人皆知霍去病封狼居胥,很少有人知道卫青战绩同样惊人,卫青的军事才能与领导才能还要高于霍去病,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卫青是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第一个取得胜利的将军,这便是龙城之战,卫青攻破了匈奴祭天圣地龙城,在此战中卫青俘虏了700人,而汉武帝派出去的其他三路大军都是失败,卫青的军事才能显露出来。

卫青在河南之战中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然后一路向西迂回,突袭匈奴白羊王和楼烦王,歼敌数千人,俘虏3071人及百万头牛羊,收复了整个河套地区,卫青行军一千多里,算是一个千里大迂回的战役,符合距离远、战绩大及与外敌作战的三大标准。

漠南之战中,卫青率领3万骑兵出内蒙古计兰山口,突袭匈奴右贤王,前后行军一千多里,卫青包围了右贤王,俘虏了15万匈奴人,数十万头牲畜,第二年,卫青出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合计斩杀和俘虏敌人1万余人。

漠北之战中,卫青再次出定襄,向北行军一千多里,与匈奴单于主力相遇,此战中卫青斩敌19万余人,要不是李广和赵食其迷路未能包围匈奴单于,卫青还可能扩大战果,从卫青的战绩来看,完全符合封狼居胥的三个标准,只是战绩比霍去病稍微差了一点而已。

3、李广利

总有人嘲笑李广利是个常败将军,事实上,李广利是西汉时期仅次于卫青、霍去病的军事将领,别的战役不说,李广利一生最著名的战役就是两次远征大宛,第二次取得了成功

大宛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从当时的汉朝到大宛有一万多里,大宛盛产宝马,汉武帝因为对匈奴发动战争,急需大量好马,因此向大宛求马,大宛不同意,还杀害了汉朝使者,于是汉武帝派出李广利发动军事行动以获取战略物资宝马。

李广利一共有两次远征大宛,第一次是失败了,第二次才成功,李广利远征大宛的距离比霍去病远征漠北还要远,霍去病单程的距离是4000多公里,李广利是5000多公里,所有的补给要么是自己携带,要么是在中途补充,难度相当大。

要知道在当时,没有GPS,没有手机,靠着问路与向导,从汉朝一路向西还不迷路就已经不容易了,李广利不仅没迷路还打败了大宛,杀死了大宛国王,拿到了大宛的宝马,成功地完成任务并且平安地回到了汉朝,前后历时四年。

李广利远征大宛不仅仅是汉朝的一次远征,其产生的意义重大,让汉朝的威名在西域远扬,让杀害汉朝使者的西域诸国胆战心惊,让汉朝的国威让西域扬名,并且符合封狼居胥的三个标准,因此李广利也可称为封狼居胥。

4、陈汤

陈汤是西汉晚期的著名将领,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出自陈汤上给皇帝的奏章,陈汤最大的功绩就是消灭了北匈奴郅支单于

陈汤是当时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副校尉,与西域校尉甘延寿一起假借皇帝命令,征发西域诸国的军队以及汉朝在西域屯田的军队,一起讨伐郅支单于。

陈汤从西域都护府(新疆轮台县)出发,翻越了葱岭到达了大宛,然后又经过了乌孙到达了康居国的边界,经过阗池(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到达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江布尔州江布尔市),前后行军数千公里。

在郅支城打败了匈奴单于,汉军攻破了城池,斩杀了郅支单于以及匈奴贵族1518人,俘虏及收降了一千多人,彻底消灭了北匈奴,解决了汉朝最大的边患,让西域诸国臣服于汉朝,使得汉朝国威大增。

从封狼居胥的三个标准来看,陈汤是符合的,一是远征,陈汤行军数千公里,二是战绩大,斩杀匈奴单于

江苏教育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⑦求各朝代人名及简介

  春秋:赵无恤  简介:赵襄子,三家分晋主力军,水漫智军大营,杀智伯。灭外族  战国:秦始皇  简介:统一全国,修筑长成,统一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