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多少?
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恐怕是一个谁也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大得足以让国人心惊肉跳,大得足以让世人瞠目结舌。更值得国人关注的是,在这些巨大的数字中,属于历史上数次被侵略者掠夺的文物珍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以来流失的文物越来越多。记者长时间跟踪国内外一些比较可靠的文物资料库,对境外中国文物藏量较大的博物馆及它们所藏文物的来历,作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统计,结果如下: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大多数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被侵略者从中国非法劫掠流落海外。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古代绘画精品几乎都在馆中。这些文物珍品涵盖了近7000年中国历史,其中许多都是从未面世的孤品。如:为历代宫廷收藏珍品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摹本、初唐宗室李孝斌之子左武卫大将军李思训的《青绿山水图》、宋初江南画派代表人物巨然的《茂林迭嶂图》、北宋三大家之一的陕西画家范宽的《携琴访友图》、号称龙眠居士的安徽人李公麟的《华岩变相图》、宋大文豪苏轼的《墨竹图》。此外,还有商代青铜双羊尊、西周康侯青铜簋、邢侯簋、敦煌壁画、汉代玉雕驭龙、唐代黄玉坐犬等,这些也都成为了该馆的镇馆之宝。 --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这些文物均是在近代殖民主义时期从中国非法掠夺所得。卢浮宫博物馆羁留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其中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的收藏量达6千多件。其分馆吉美博物馆还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占该馆馆藏文物总数一半以上。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此外,巴黎等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数量均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法国国立图书馆收藏敦煌文物达1万多件,包括北魏的绢写本、隋朝的金写本、唐代的丝绣本、唐代金书、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 --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近200万件之多,绝大多数均为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被日本侵略军劫掠出境。仅东京国立博物馆一家,就藏有中国历代文物珍品9万余件。其中珍品、孤品不计其数,远远超过中国国内的普通博物馆,如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至今仍羁留其中;此外,分别存放于日本不同博物馆的王羲之《妹至帖》、《定武兰亭序》、《十七帖》、《集王圣教序》,还有前凉时代的《李柏尺牍稿》,也都是难得一见的稀世文物珍品。据中国政府统计,自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被日本掠夺的文化财产共1879箱,破坏的古迹达到741处,被抢中国文物多得无法估计,仅战后日本方面自己统计的数字就有360万件。 --德国各大博物馆都藏有大量的中国古代文物,据该国相关刊物披露:有据可查的总数大约在30万件左右。这些中国文物主要是通过两种渠道来到德国: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抢得、20世纪初借考古为名从中国盗得。仅以1902-1905年为例,三年间,德国考察队在吐鲁番、库车一带共运走古物400箱。其中有从未发现过的摩尼教创始人梅尼兹的肖像壁画以及许多珍奇的手写文书、纺织品、钱币等。但收藏这些文物的博物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几百幅壁画损失了一半以上,柏孜克里克的20余幅壁画全部化为灰烬,近300尊塑像毁坏了一半。 --"八国联军"之一的沙皇俄国,当年并没少从中国掠夺文物珍宝,奇怪的是战后人们却很少能从前苏联的博物馆里看到那些文物。记者就此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发现了其间的秘密:当年俄军掠夺的中国文物,一部分被流亡的沙俄旧贵族变卖到他们新的居住国,另一部分则因为当年中苏同属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苏联政府没有允许这些明显打着沙俄帝国侵略印记的"战利品"公开于市,而是把它们藏匿在一些研究机构里。记者在圣彼得堡的东方研究所藏品目录里,就发现了沙俄掠夺中国文物的蛛丝马迹,那里不仅有来自圆明园和故宫里的中国明清时期文物,而且还有更为珍贵的敦煌遗书12万件,该书藏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中国本土。而我国国内现存敦煌遗书也只有2万件,其余则被英、法、日、奥、瑞典等国瓜分。 --据不完全统计,加拿大各大文物机构共藏有中国古代文物近20万件,该国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中国文物研究专家鲁克思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的采访时,曾用流利的汉语声称:"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中国藏品有35万件,这些文物的精美珍稀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很多中国博物馆也没有我们的藏品丰富……"他还承认:这些中国文物中,大部分都是由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于1909年至1934年之间,在中国河南洛阳雇人"考察挖掘"而获得。据史料记载:当年,这个怀履光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就一直替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前后历时六年,共发掘10余座大型木椁墓,出土文物多达1万多件,其中仅东周王室珍宝就有数千件。 --美国媒体透露:近30年来,流入美国的中国文物大约有230万件,其中20多万件精品被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与英、法、日、俄等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大多数都是在最近20年左右的时间里,通过境外走私非法所得。如: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设有10个中国文物陈列室,其间不乏雕刻、绘画、铜器、陶瓷等各种类别的稀世珍品。在该馆5000多幅中国古画中,有堪称国宝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图》、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的《五色鹦鹉》等;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藏有中国国宝石刻"昭陵六骏"中的"拳毛■"和"飒露紫"。而在中国本土碑林博物馆馆藏中,"六骏"中的这两骏却只能是复制品;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竟然将中国文物确定为该馆的主打收藏对象,现有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的陶瓷2000多件,玉器1200多件、青铜器800件,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此外,美国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古代善本书将近400种,约14万卷;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藏有中国家谱15万卷…… 以上数字,只是流失海外且有据可查的中国文物的一部分。一位在国家安全部门工作的朋友对记者说:"中国流失的文物,已经形成国际化一条龙经营。从盗掘到走私,直至出现在国外交易市场,常常几天之内就可以完成。"为了印证这位朋友的说法,记者走访了部分海关人员。他们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趋繁荣,海关的物品检查量大得惊人。因此,不少地方只能采取抽检的方式查验过关物品,抽检比例一般在5%。就照着这种低比例的抽检,每年查扣下来的走私文物仍数量可观。记者翻阅了近几年中国海关总署的有关记录,其中不少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2002年5月23日,罗湖海关从一名旅客行李中截获一堆装在蛇皮包里的青铜器,那位旅客自称是在广州旧货市场上花300元买来的"烂铜"。后来,经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这170件"烂铜",都是汉代文物,其中还有14件为国家级珍贵文物; --2003年3月28日,深圳海关成功破获一起走私国家珍贵古生物化石的案件,共截获国家限制出口文物共计2165件,其中还出现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这批走私化石数量之多、级别之高、时间跨度的连续,均属国内罕见。从无脊椎动物化石到有脊椎动物化石的品种之齐全,足可以组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古生物化石展览馆; --2003年12月22日,国家海关总署在天津把历年来查获的近9000件走私文物移交给国家文物局。 --2006年3月21日,大连海关的缉私人员在辽宁丹东大东港口岸检查一艘货船时,发现集装箱内没有货主申报出口的密度板材,而是藏着大量的古旧物品。后经辽宁省文物管理局专家鉴定,这12000件古旧物品绝大多数都是珍贵的中国文物,其中光是汉代瓦当就有1055件。 --2007年11月1日,杭州海关破获建关以来最大的一起文物走私案,共查获古生物化石15箱,计1177件。其中有古生物化石相框28盒、动植物化石717片、鳄鱼头化石2个、龟类化石19块、水晶状化石1箱、恐龙蛋化石21个、清晰整体脊椎动物化石5个、植物化石4大块、完整脊椎动物化石380块。 仅仅4个海关、仅仅一天时间、仅仅5%的抽检,竟然查扣了15512件文物(不包括天津海关)。假如按照所有海关、按照一年365天、按照100%的查验比例推算,中国文物每年会流失多少? 在我们拥有绝对主权的国家口岸,一批批弥足珍贵的中国文物,正在源源不断地被一些丧心病狂的不法之徒劫持到异国他乡,遭胁迫于丧权辱国之旅。为了让其中一些重要文物回国,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但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与财力,而且也承受了交织着屈辱与愤怒的心理煎熬。中国政府除开依据有关国际法不断向那些非法占有中国文物的国家提出索回文物的严正交涉之外,每年还拨出数千万资金去海外回购流失的文物。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家和收藏家,也通过多种渠道斥巨资去海外回买本国文物,或捐献国家,或藏宝于民。但即便如此,面对数量巨大的流失文物,这一切努力都只能是杯水车薪。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中国文物保卫战的文化含义决不亚于一场抗日战争!
美国公立大学获得的美国联邦政府及州政府的拨款远远高于私立大学,同时获得巨额捐赠。华盛顿大学和密西根大学一直保持全球大学财政支出和研究经费支出的前三位。 德克萨斯大学系统的捐赠基金为161亿美元,其中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捐赠基金为72亿美元 ,加利福尼亚大学系统的捐赠基金额为96亿美元,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捐赠基金达到71亿美元;华盛顿大学2011年财政支出达50多亿美元, 捐赠基金达20多亿美元,研究经费15亿美元,获得联邦政府拨款一直保持美国大学第二位。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经费2008年达8亿多美元。伊利诺伊大学仅在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经费就多达数亿美元,该校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的研究经费连年在全美名列第一。
1900年,随着几声炮响,北京的最后一道防线——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摧毁,外敌再一次来到了北京的城墙下。
紧接着,八国联军便侵入了北京,打开了紫禁城的大门。
无数中国的奇珍异宝、文物古籍,都被这些侵略者劫掠一空,大量属于我国的宝物,流落到了海外。
时至今日,我国都在想办法收回,这些散落在外的文物。
不过世事无常,我们在想办法收回,属于自己国家流落的文物,有的人却会因为种种个人原因,将文物捐赠出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在晚年捐赠了,大量翁氏家藏的翁氏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
那么翁氏家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份文物收藏,以至于翁万戈捐赠到国外,会在中国 社会 上引发一片骂声?他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由爱国华侨转变为人人喊打的“卖国贼”的故事,来一探究竟。
提到“翁”这个姓氏,很多中国人都会想到那个知名的 历史 人物,“两代帝王之师”、晚清著名文臣之一的 翁同龢(hé) 。
的确,翁氏家藏就与这个晚清名臣,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事实上,如果不是翁家世代为官,普通人家怎么可能有机会,积攒出被誉为“清末九大藏书之一”的家藏呢?
翁氏家藏,缘起于 翁同龢 的父亲,翁心存。
翁心存一朝进士及第,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授读同治帝,一举便将翁氏一脉的命运,给彻底改写了。
翁氏的族人,开始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
尤其是翁心存的几个孩子,在翁心存的悉心教导之下,翁同书、翁同爵、 翁同龢 三兄弟,都先后考上进士为官。
而兄弟几人继承的,不光是父亲翁心存念书的好头脑,还有喜欢收集古书、字画鉴赏的爱好。
翁心存和翁同书两人,皆耗费大量银钱,购买倒闭的书斋,购得大量藏书精品。这样大规模的购进,也让翁氏家藏的藏书数量,急剧增多。
翁心存离世前,将家中的收藏分成了两份,分别交给了 翁同龢 和翁同书兄弟俩继承。
翁同书一脉的继承十分顺畅,但是到 翁同龢 这里,就有些坎坷了。
他一生无子,在家族里选了哥哥翁同爵的儿子翁曾翰,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原本是看中翁曾翰活泼 健康 的体魄,可没想到翁曾翰英年早逝,唯一的孩子也是体弱多病,不满一岁就夭折了。
翁同龢 一脉,再度面临绝嗣的危机。为此,他只能故技重施,采用过继的办法。
翁同龢 生前,很喜欢翁同书的后代 翁之憙 ,于是便选了他的一个孩子过继。
那个被选中,尚在襁褓的孩子,就是翁万戈。
翁万戈,名义上是 翁同龢 的后人,但实际上却是翁同书的曾孙。他和自己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分别为 翁同龢 和翁同书,两脉藏书的继承人。
翁万戈,虽然获得了一笔天降之财,但是这对他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作为继承人,他从小就要接受严苛的家族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文书典籍,要满足家族对继承人的高要求。
可是小小的翁万戈,却连见这些收藏的机会,都没有。
其一是因为翁万戈年纪太小,按照家族规定,他要年满三十岁才能有资格接手翁氏家藏。
其二是因为时局纷乱,翁氏后人为了保全家藏,一直都在转移家藏的位置,除了少数核心的族人,根本没人知道家藏的具体位置。
翁氏家藏,在 翁同龢 过世后,一共经历了两次大型转移。
一次是从北京的宅子,转移到了江苏常熟的老家,还有一次就是,从常熟转移到了,翁氏后人居住的天津。
在翁万戈长大之前,他的那一部分家藏,一直是由他的母亲胡氏,和他的父亲 翁之憙 看管。一同被放在一处的,还有翁同书那一脉的家藏。
1948年秋天,一个在国外旅居10年的男人,带着自己的妻女远渡重洋,回到了自己东方的故乡。
他的本意。是希望自己从没见过祖国的女儿。可以回来见见故乡。
同时,自己已经年满三十岁,家里早就来信让他回国一趟,接手一份家族遗产。
这个男人正是翁万戈,他因为躲避国内的战火和完成求学,一直漂流在海外。
翁万戈,从小就知道自己将会在30岁的时候,继承一份丰厚的收藏,所以在收到信之后,他立刻就启程回国了。
虽然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好好保护家族的收藏,但是当翁万戈来到,家族在天津置办的藏书楼时,他还是被狠狠震惊到了。
眼前浩如烟海的收藏,还不是翁氏家藏的全部。他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已经将他那一脉的收藏,转移离开了,剩下的才是眼前的这些。
小的时候,他在家族故地江苏常熟,接受传统中式教育。后来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机工程系。
次年,也就是1938年,他为了躲避战乱去了美国。
那时的翁万戈,只带了2000美元便只身远渡重洋,也算他运气好,经人介绍考上了 以工程著称的 美国普渡大学,并获得该校机电工程硕士学位。
但是翁万戈在国内、国外四年的学习中,深感自己并不适合机电工程,于是毅然转行,改学艺术,并考取了威斯康辛大学美术系。
之后,他便一直留在美国,娶妻生子。
所以,这还是翁万戈第一次,亲眼看见自己继承的这些收藏。
翁万戈行走在书楼里,看着眼前那一份份,承载着时代岁月和 历史 文化积淀的古书字画。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他知道不管是出于 历史 传承,还是家族传承,自己都必须要保护好眼前的这些收藏,哪怕是赌上余下的人生。
但准备定居,并守护收藏的翁万戈,很快在天津就得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那就是辽沈战役即将打响,这里也即将陷入战火当中。
战火无情,哪怕是只有一颗炮弹,落在书楼附近,都会轻易毁了这些收藏。
翁万戈无奈,只得放弃定居的想法,立刻开始着手转移这些收藏。
起先,翁万戈想仿照家族中的先人,将收藏从北京转移到天津的行为,想要秘密把这批收藏,从天津运往上海。
于是,他带着妻女前往上海,希望能在上海,寻找到合适的地方,收藏这批文物典籍。
但他的想法,很快就被现实狠狠戳破了。
由于战争原因,国民党占领的区域,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翁万戈后来回忆说,当时上海虽然不是战区,但是也受到影响。
物价飞涨,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每日都有人拿着大额的钞票,去哄抢物资。
翁万戈也深受通货膨胀的苦楚,他在美国的积蓄逐渐被榨干,坚持到10月,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难以为继。
万不得已之下,他也只能选择趁着还有机会,重返美国,而这些文物遗产,自然也跟着被全部带到了美国。
毕竟那个时候,翁氏家族的其他人,都已经自顾不暇。除了他们,翁万戈能将这些收藏,放心托付给谁呢?
1948年11月,翁万戈和自己的太太、女儿,搭乘美国的飞机,离开中国。
在离开上海之前,翁万戈托人将所有的家藏装箱。
为了应付美国人在海上的临检抽查,翁万戈只能忍痛放弃,那些容易引人注意的古董器物,只装些外国人看不懂的各类书籍和字画,以及一些中国的文房四宝。
那时的海上运输,远没有今天安全系数高,速度慢不说,还经常沉船。
但是翁万戈,此时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将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断。
他在心里向上天祈祷,如果老天愿意让翁氏家藏逃过此劫,他愿意用一生,来守护这些家族的宝物。
经过漫长的数月航行,1949年春天,翁万戈到达美国,并收到了所有的文物,基本都完好无损。
由此,翁万戈也开始了,自己长达数十年的守护任务。
而这部分的翁氏家藏,便一直流落海外,直到几十年后的1985年,才重新现世。
时代不断变化,翁氏族人面对 历史 的变迁,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守护家藏的方式。
1951年,自知已无力保护自己所继承的翁同书一脉藏品, 翁之憙 将自己拥有的五代收藏,分成五批,全部捐献给了北京博物馆。
而远在美国的翁万戈,还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
他依旧秉承着翁氏过去低调、不显露的收藏路线,将自己的那一部分家藏,仔细地收藏了起来,连自己的妻女都不允许接触。
翁万戈再次去往国外后,就一直充当着中西文化的桥梁。
他利用自己从事摄影,**制作的工作,极力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可以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后来,翁万戈转战影视器材行业,认识了很多**制作商。
在一次商界朋友的聚会中,翁万戈结识了一位,名叫司徒慧敏的**艺术家,两个人成为了朋友。
后来没多久,司徒慧敏便回国发展,和翁万戈断了联系。
那个时候的两人,都不知道这段友谊,在日后还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1978年,60岁的翁万戈退休。
之后数年,翁万戈就沉浸在,整理收藏和研究收藏里。
一直到1985年,一位美国教授找上了翁万戈,他得知翁万戈的手里,有很珍贵的中国古代书籍,于是就向翁万戈提出了,借用展览的要求。
翁万戈原本不准备答应,但是考虑到,那是一场多国都会参与的大型展览,如果出借书籍,或许可以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还是将收藏的十种宋代书籍,借了出去。
正是翁万戈的这一次出借,让消失已久的翁氏家藏,重新出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1985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中国善本书展”中,有翁氏藏书的出现。这一则消息,一传回国内,立刻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
很多专家学者,纷纷联系有关部门,希望国家可以购买一些翁氏的书籍,不要让这些珍贵的国家文物,流落海外。
而负责这次接洽的不是别人,正是已经归国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司徒慧敏。
这一次的接触,让翁万戈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之后他每年都要回国一次。
每一次,翁万戈都会去往不同的省份和城市,似乎是要把自己过去几十年,没看到的故国,全部重新看一遍,好弥补自己的遗憾。
在游览期间,很少有人能发现,翁万戈的华侨身份。
因为翁万戈虽然年过半百,离开中国几十年,但他的中国话却一点都不生疏,而且从来不会混洋腔。
兴致来了,还能说几句上海话,他把自己的根,扎在中国这片广袤土地上。
1990年,翁万戈将自己继承的翁氏祖宅,捐赠给了故乡常熟,也就是现在的 翁同龢 纪念馆。
2000年,经过多方商谈,翁万戈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达成合作,转让自己的部分藏书。
就像当初,他将收藏悄无声息的带走一样,翁万戈和妻子,这次也悄无声息的,带着542册古书,又回到了中国。
这批翁氏藏书,顺利转让给上海图书馆。
翁万戈的古书一拿出来,很多专家都忍不住感叹,这是目前保存的最重要、最完整的中国古籍善本。被誉为“海外文物文献分量最重的一份藏书”。
可见,翁万戈在保存书籍上,下了多少的功夫。
一句“ 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 ” 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他戏称,自己对这些收藏,比对自己孩子还细心。这些年的整理,几乎把自己,都锻炼成了文物保护专家。
后来上海图书馆,以协商转让的方式,购入了这一批翁氏藏书,共斥资450万美元。
那时人们对这件事情颇有微词的地方在于,相比较那些捐赠的慈善家,翁万戈是采取拍卖的方式。
这不免让人觉得,他是有借自家的藏书来牟利的心思,是打着爱国的名号,行圈钱之事。
尤其是对比,翁万戈的亲生父亲 翁之憙 的做法,翁万戈的行为,不免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非常理智的,认为这批藏品,是属于翁家先祖积攒下来的。
翁之憙 愿意无偿捐,是人家愿意,我们不能强逼着翁万戈,也无偿捐赠啊。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人们对于翁万戈的看法,仍然是保持着正面态度。
2008年,翁万戈曾带着一批收藏,来到中国开办了展览。这也是中国人民,第一次亲眼看见,《长江万里图》这件稀世珍宝。
这是 翁同龢 生前最喜欢的藏品,为了得到这幅画,翁同龢甚至不惜花重金,挪用买房款。
国家一直想要收购这件藏品,但是翁万戈一直没有同意。对于这幅和翁家,关系匪浅的画作,翁万戈一直难以割舍。
后续的几年里,翁万戈一直在陆陆续续的向中国捐赠,一些翁氏家藏。
2010年,北京大学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吴斌《勺园祓禊图》。
2015年12月, 上海图书馆收到了,翁万戈捐赠的包括 47册《翁同龢日记》在内的珍贵翁氏文献。
2016年,当初留在常熟的一部分翁氏藏书,被翁万戈的子侄,全数捐给了图书馆、博物馆。
南京图书馆得了7000余册,常熟图书馆1712册,部分极具 历史 价值的被收入了常熟博物馆。例如《皇家兵制考》和《笏斋日记》手稿等。
2018年,已经100岁的翁万戈,进行了人生中,最后的两次捐赠。
一次,是将明代沈周《临戴文进谢安东山图》轴,和清代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两件巨幅绘画珍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这一次的捐赠,翁万戈赢得了,国内媒体的一片赞誉之声。
可另一次捐赠,不但让这些赞誉烟消云散,同时还为他带去了极大的争议。
就在翁万戈结束了对中国的捐赠之后,同年 7月28日 ,他又 于自己百岁诞辰当天宣布, 将共计183 件书画藏品,无偿捐赠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这样的捐赠,无疑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无法理解翁万戈的行为。
他们认为,作为经历过战火、经历过山河破碎的人,怎么会将中国的宝贝,交给外国人?
要知道,美国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的过去有关中国的 历史 文物,都是他们从中国这里抢来的,代表的都是中国曾经屈辱的 历史 。
当时,翁万戈的这一行为,被愤怒人们定义为“卖国”。
网上声讨他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认为翁万戈数典忘祖,不配做支持戊戌变法的 翁同龢 后代。
虽然翁万戈解释,是因为他希望这些收藏,可以获得更好的保护。
但这份解释,无疑是更加激怒了网友,认为翁万戈是在内涵国内的博物馆,不如外国的博物馆,是在给自己的无耻行为找借口。
捐献文物给美国博物馆,这件事情的确是翁万戈做的不好,他没有体谅中国群众的家国情怀,没考虑 历史 因素。
但是对于翁万戈本人,我们应该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评价。
首先翁氏家藏,在中国文物古籍收藏史上,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
翁万戈在时局动荡、战火硝烟中,拼尽全力将这批收藏保存完好。
这本身,就是对中国古籍收藏的一个巨大贡献。没有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部分 历史 古籍和书画收藏。
其次,翁万戈在国内,也捐赠了许多的古籍,回馈了 社会 。
虽然,他没有做到像他的亲生父亲那样,完全出于家国大义和保护收藏的无私想法全部捐献。
但说他数典忘祖、“卖国”,委实有些难听和偏颇。
其实纵观翁万戈的一生,他是很矛盾的。
自小被过继,虽然是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可是到他一百岁的时候,他人生中绝大多数时间,其实都是在美国度过的。
他有美国绿卡,他的子女后代,也都在美国学习生活,你很难说他究竟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
即便他有家国情怀,不忘自己的故乡,他也必须要为自己的家庭做考虑,为孩子考虑。
我们不难发现,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对于波士顿博物馆来讲,价值是十分巨大的。
他的子女,可以通过这一次的捐赠,在波士顿博物馆获得工作,还可以打开一条,走进美国上流 社会 的道路。
对于翁万戈这一次的捐赠,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年迈的父亲,在竭尽全力为自己子女规划未来。
为此,他不惜牺牲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国累积的名声和自己的晚节。
在中国 历史 上,外籍华人回馈祖国捐赠文物的事件,比比皆是。
很多爱国的收藏家,也都愿意将自己有价值的收藏,捐献给国家。
他们不一定都是名人,而且大都一直默默捐赠,从不求回报。
比如23岁继承遗产的爱国华侨赵泰来,他花费20年的时间,将自己继承到的6万余件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国家。
而他也因此,在2008年,获得中国首届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年度杰出人物”。
可是,我们不能强求每一个拥有文物的人,都这样无私的奉献。
翁万戈并不是不爱国,从他过往的种种行为,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深沉的感情。
只是家国情怀,最终没有抵过自己内心,对孩子未来的担忧。
逝者已矣,翁万戈先生已于2020年 12月9日,在家 辞世,享年102岁。
翁家家藏的传奇故事,也伴随着他的离逝,一起离开了时代的舞台。
翁万戈的一生,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他继承了人人羡慕的翁氏家藏,同时也背负上了保护它的使命,决不能让家藏被损毁。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家藏是属于翁万戈的,同时也是属于国家的。
翁万戈作为主人很清楚这些文物身上附加的意义,所以这些文物的归属只有两个,要么继续在翁家传承下去,要么就要回归祖国。
而翁万戈一直以来也是这么打算的,在自己100岁之前,他一直在陆续捐赠翁家家藏。
只是人老了之后难免会心软,相比较遥远的祖国,他更加看重自己的孩子。他担心自己的孩子的未来,也舍不得自己守了一辈子的收藏,离开自己太远。
一时的糊涂,便是晚节不保。
虽然翁万戈的行为,让他的子女享受到了实在的好处,但是通过出卖自己家族收藏的国家宝物,来交换这一切,也还是让人难以接受。
只希望后人能引以为鉴,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可以多考虑国家大义,而非个人私利。
据报道,此次陈氏家族“慷慨解囊”捐出的赠款,占到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近期筹资计划目标的75%以上,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原先计划在2018年前筹资45亿美元。
这次陈氏家族对哈佛的巨额捐赠,也让这个神秘的中国富豪家庭和晨兴基金掌门人陈乐宗先生,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舆论界和媒体界发出了不同的质疑和探寻。陈乐宗是何许人也?
很少接受采访的陈乐宗非常低调,在网上很难搜到和他有关的全面详细资料,而捐赠哈佛的新闻也不是晨兴所发布,是哈佛首先发布的。陈乐宗从一位成功的投资家、科学家,到低调的慈善家,如今再到支持教育,陈乐宗先生的人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角色间的转换,所有的角色背后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以个人力量推动世界的改变,以生命改变生命。
而他旗下的晨兴创投早已在业内全球闻名,曾成功地投资了众多耳熟能详的高科技公司,如搜狐、迅雷、携程、YY等一大批在美国上市的公司,近期在国内比较有名的是大手笔投资了雷军小米手机,是小米最大的投资方。
“您对财富的终极态度是什么?”
曾经面对记者采访,陈乐宗微笑地说:“财富是身外物,我有我的生活方式,财富再多我也不会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我个人的生活需求非常简单,有一些事情我是不会做的。我不会开什么名贵的汽车,我开的就是一个普通大众汽车,我觉得机器啊什么,性能,质量都很好,足够了。”
2014年,陈启宗、陈乐宗兄弟以295亿美元的资产总额在福布斯香港富豪排行榜上位列第17位。但生活中陈乐宗非常简朴低调,带的是普通电子石英表,开的是普通大众车。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他和他的家族对社会公益和教育的支持,却一郑千金,不计任何回报地慷慨大度。
除了企业家和投资家外,陈乐宗本人的另一个身份是生物科学家,曾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研究员。他说:“因为我自己是搞科学的,所以我对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支持比较多。”
陈乐宗和陈启宗弟兄俩所属的陈氏家族,在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兄弟俩是很多全球经济组织、机构、甚至美国总统家的座上贵宾。陈氏家族的财富史源远流长,兄弟二人的父亲陈曾熙1923年就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富豪家庭。“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似乎和这个家族无缘。
为什么这个家族如此乐善好施但又异常低调?
一方面,和陈乐宗的父亲有关,他小时候,父亲已经是成功的商人,但每逢有穷人在教育上需要帮助,父亲都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父亲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他们也延续了家族的传承。所以,此次捐赠,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以表纪念。
另一方面,陈乐宗从小是在香港的教会学校长大的,在那里度过了小学和中学。在那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信奉基督,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直到现在,在他的演讲中还常常引用《圣经》中的金句。作为一个商人、一个科学家、慈善家等多重身份,他用自己的方式来践行上帝赋予他的使命和呼召。陈乐宗在香港大学崇基书院讲演时,勉励那些莘莘学子,引用圣经的话语。旧约《圣经》〈箴言〉四章二十三节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
陈乐宗认为当前商业社会已经彻底堕落,人们的贪婪和无底限导致了金融危机。改变世界的方式是什么?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陈乐宗看来,改变人灵魂可能是最难的,但改变是有可能的。陈乐宗透过支持教育、慈善、文化等渠道,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改变世界。对抗急功近利的“香港中环价值观”,也对抗贪婪“华尔街的价值观”。
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毕业典礼演讲中,陈乐宗如此勉励面对那些即将毕业的精英学子:“倘若人类在消弭战争丶犯罪丶仇恨和贪婪等臻善功夫上成绩乏善可陈,只望我们在改善人类健康方面会有较佳的表现。”他在多个场合表达,“我不忘神说,’ 因为多给谁,就向谁多取’这个托负,并对他的恩典永怀感激。”
很多网友质疑:为什么这么大手笔的捐助,给了并不缺钱的美国的哈佛大学,而不捐助中国的大学或中国的慈善机构?
陈乐宗本身是哈佛大学校友,上世纪70年代先后在该校公共卫生学院获得硕士及放射生物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医学院从事癌症方面的研究工作,而校友捐款回馈母校是哈佛优良的历史传统。
捐资大学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悠久的传统,这来源于优良的文化传统,也来源于长久积累的优质校友网络,良好的信用机制是有力保障。陈乐宗本人不仅长期捐赠自己的母校哈佛大学,而且还一直承担为母校募款的职责。他说,“基本上,无论你捐哪一所美国大学,都有相当的信心这个钱不会乱花。法律的制约,还是民间的风气都是保障。”
陈乐宗分享了一个最近的案例,上世纪60年代有个家族基金捐了一笔钱向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捐赠了一笔很可观的钱。当时捐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在美国政府做外交的人才,但是近年这个家族却发现他们的捐赠学校却没有用在培养这样的人才方面。后来这个基金就将普林斯顿大学告上了法庭。陈乐宗说:“美国的私立大学财政对外的透明度是很高的。每个大学只要是非盈利性质的,管理层里高管的工资多少都要披露的。比如哈佛大学校长一年工资多少上网都查得到。”
陈乐宗说:“你看美国的大学,现在美国顶尖的大学都是所谓私立大学,当然他们私立也是非盈利性质的。如果你回看50年前,全美国最强的大学是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但是随着加州政府财政不好,类似伯克利这样依靠公费运营的大学就在走下坡路。去年,哈佛大学启动了一个募捐的计划,目标是要募集65亿美元,在美国,除了哈佛,还有很多其他大学,都是以多少个10亿美元为目标去募捐的,像宾州大学,斯坦福啊,最近都在搞这种计划。美国私立大学的抬头,可以显示出民间捐赠是大学能保持优质教育的一个源泉。”
事实上,陈氏家族在中国对教育也有很多的捐助和支持,如中科院晨兴数学基金、在北大、复旦和浙大等大学设立的奖学金等,在香港捐建了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等等,数不胜数。
为什么捐赠给哈佛公共卫生学院,锁定在公共卫生医疗范围和领域?
陈乐宗曾公开表示,医学往往聚焦于个体治疗,但预防性公共卫生计划能够影响整个社会。 “如果你看看这个世界,你会发现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公共卫生,”他告诉英国《金融时报》,他提到了当前的埃博拉(Ebola)危机。 “如果我们要有效应对全球健康威胁的话,公共卫生肯定是这个解决方案的一部分。”陈乐宗说。
高科技的发展,可以拯救更多人的健康和生命,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陈乐宗说:“小孩肺炎这个疫苗,现在在美国一个小孩打这个疫苗要260美元,那这个价格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的小孩没法能负担这种疫苗。那么能把这个疫苗价格下降的,也只有靠新的科技。所以我前几年就开始做这个事儿,跟哈佛大学一个教授合作,用新的技术把这个疫苗的生产的成本降下来。希望有一天就不是260块,可能是26块,可能2块6毛。这样就大量的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小孩也能用得上,得以帮助更多人。”
作为美国最高等级的公共卫生培训机构,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不仅为医疗体系进行最先进的科学研究,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人才,也为政府决策提供和影响决策的政策分析。这个学院有着辉煌的历史,学院的研究成果挽救了全球无数生命,或是减轻了人们的痛苦;学院教人们如何吃得更健康,让新出生的婴儿避免感染艾滋病毒,推动美国通过清洁空气条例,帮助人道主义救援人员在灾难中更有效率地工作,转变整个公共卫生领域的观念和实践。
中国目前有非常严重的雾霾(PM25)问题,美国也曾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危机,正是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清洁空气法案》(1963 年),最终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环境和健康保护。
中国基本实现了农村医保,哈佛公共卫生学院萧庆伦教授可以说功不可没。他长期在中国最基层调研和考察,与中国的卫生部门的官员讨论,从而设计出将中国贫民纳入保障的医保政策,并最终被采纳,惠及数亿人。分析家认为,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的优异成绩和良好传统,都应该是陈乐宗和他家族的晨兴基金愿意倾力支持的原因。
生命不只是科学,还有很多未知需要探索。在香港崇基书院对青年学子的演讲,更能表达他的立场,他说:“人的内心世界除了人的魂还有人的灵,灵是令人能与神交通的器官,人需要与神有交通,如藉祈祷丶灵修丶祟拜,在这交通中,神就把衪那圣洁丶公义与慈爱的属性传输到人里,成为人的美德,所以人与神的沟通是高尚道德的泉源,是抵抗诱感力量的供应站。理性与灵性,属两个不同的境界,在一个多维的内心世界里,二者不但可以兼容并包,并且可以相辅相成。2006年哈佛大学课程改革委员会提出建议在哈佛大学本科生课程里,加入一门「理性与信仰」的必修课,无论个人在这问题上最终的结论如何,信仰是每个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文章来源自网络,港漂圈我编辑整理
甲午中日战争的落败,使得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庞大古老的古老帝国成为了一块任人宰割的肥肉,各大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瓦解中国的步伐。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给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八国联军表面上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实际上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
为什么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企图侵略我国?除了清朝晚期我国的综合国力孱弱以外,更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未曾断绝的古老国家,光是紫禁城内,就有数之不尽的珍贵文物财产。1900年8月14日,北京沦陷,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这一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遭到列强军队的毒手。世界闻名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毁于这场浩劫之中,成为一片废墟。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彻底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中国珍贵文物遗失海外
这场浩劫,不仅给中国的政治经济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化方面更是伤痕累累。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文物数量不说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也绝对排得上前列。然而我们都知道,各国列强进入北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就是源源不断地搬走那些宫城内的文物。小件的直接搬走,拿不动的就放火破坏。时至今日,我们想要重新收回这些文物,竟然只能够通过竞价购买的方式。
《永乐大典》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在历史上这部书只有两套,其中正本已经神秘失踪,不知道是否存在于永陵当中,但大典的副本一直被保管在京城中,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之后,这一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结晶的古书,惨遭列强的洗劫,全书共有22877卷,大约37亿字,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古代巨著。但经过了战乱和火灾之后,竟只剩下800多卷,分散在世界各地,由此可见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带来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步入20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着重对中华传统文物进行保护,比如说翁氏一族。翁同龢,晚清时期著名政治家,他除了在政治上有很大作为之外,在文物收藏及保护上同样颇有影响。面对大量文物流失海外,翁同龢花费重金,将这些珍贵的文物从各地购回并收藏于家中。然而翁同一生没有子嗣,为了能够让这些文物在翁家传承下去,他在离世后将这些文物传给了哥哥翁同爵的儿子,又辗转到翁同书一脉,最终到了翁万戈的手里。
个人之力保护传承中华文物
翁万戈,他是清朝重臣之后,家藏183件国宝无偿捐美国,我国想花钱买却遭拒。翁万戈是翁同龢的五世孙,也是著名的华人社会活动家。翁万戈出生于1918年的上海,在他年满两岁的时候,这笔庞大的文物遗产就传承到了他的手中。但这个年纪的翁万戈,显然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的珍贵价值。他的童年和其他的孩子一样求学读书,直到他20岁也就是1938年,翁万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家族那些文物的真正价值。
翁同龢收藏的这些文物,既有书法字画,也有文房四宝,更有非常著名的南宋宫廷画卷《长江万里图》,这些珍贵的文物被藏于家中,很显然是不安全的。这是因为上个世纪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战火动乱不断,一枚炮弹,甚至一场火灾,就有可能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毁于一旦,为了保护家族文物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了能够延续文物的价值。翁万戈在美国留学时决定,将这些文物飘洋过海运到美国,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它们被更好地保存起来。
在上个世纪的1948年,翁同龢留下的这些珍贵文物,乘上了前往美国的货轮。足足用了几个月的时间,这些文物才终于到了美国,被运到了翁万戈的家中。虽然远渡重洋,但幸运的是这些文物并没有受到什么创伤,被完好的运输了过来。自此,这些珍贵的文物离开了中国,进去了美国的土地。
在此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虽然新中国已经成立,但翁万戈并没有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而是留在了异乡的土地,向美国介绍并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几十年里,除了在各地发表演讲之外,翁万戈先生还亲自参与并制作了十多部纪录片和教育片,专门负责介绍中华文化,为我国的文化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那些远渡重洋的文物,也被他完好地保存了下来。翁万戈先生在新罕布什尔州郊区的住所,一直吸引着很多中华文化爱好者前去拜访,去参观并欣赏那些珍贵的文物。
国家珍宝被无偿捐献
在公元2000年,翁万戈先生做出了一个举动,将家族收藏的80多种,542册宋元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通过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虽说这是一笔买卖行为,但实际上这是很合理的。毕竟翁同龢在搜集并收藏这些文物的时候,花费了很大一笔财产,翁万戈作为文物的继承者,完全有理由将它们通过出售的方式给予国家。而且这个价格绝对称不上很高,完全是半卖半送的形式捐赠给我国,算是为国家收藏传承文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在18年之后,一件事情的出现将翁万戈推上了风口浪尖。他是清朝重臣之后,家藏183件国宝无偿捐美国。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向全世界宣布,接受了来自翁万戈先生的无偿捐赠,其中包括了前文提到的非常珍重的《长江万里图》。这100多件中国文物,横跨中国近14个世纪,历经了五个朝代,除了文学价值以外,还具备了深厚的历史价值。此次捐赠,让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倍感兴奋。
翁万戈的这一举动,美国人在感到开心的同时,国人却是疑惑与不满。这都是中国的文物,为什么非要捐献给国外呢?而且我国想花钱买却遭拒,翁万戈先生婉拒了我们的要求,表示自己不会随意将这些文物出售,结果却无偿捐赠给了美国,这难免不会让人产生一些其他想法。有人或许认为,这些文物回到祖国,或许会因为保存方式的不当让它们受损。但实际上,中国的文物保护能力早已不可与同日而语,故宫当中有那么多珍贵的文物,我们仍然保存的很好,因此这种说法是完全说不通的,至于翁万戈本人的想法是什么,或许只有他本人知道。
但不管怎么说,这件事情已经木已成舟,我们只能接受这一事实。虽然感到惋惜,但我们可以换一种角度想,如果不是翁万戈先生在上个世纪将这些文物运到国外,或许因为战乱,这些文物可能已经毁于炮火。现在它们虽然不在中国的博物馆中,但毕竟仍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也算是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只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能够足够强大,将这些遗落在海外的国宝能够带回祖国,让它们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存。
世界上不可能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对于社会上的财富资源,每个人能够分得的大小也是不同的。自从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一批人借着改革的“东风”富了起来,他们有的是依靠着国家的政策倾向,有的是赶在行业发展的风口,还有的是以这殷实的家境为后盾。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人能够先富起来,个人能力是出色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社会给了他们富起来的机会。
财富来源于社会,最终也要回归于社会,这样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才得以正常运转。对于大多数富豪而言,他们的钱是花不完的,这样一来,捐款就成为了许多富豪“花大钱”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获得好的声誉,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到那些贫困地区,或者灾区的民众,也算是回馈了社会。
不过,捐款这种事,有时候也会受到争议,比如地产行业巨头潘石屹的妻子张欣,她曾一次捐出过6亿的资产,但这6亿并不是给中国人民,而是给了美国的哈佛大学。SOHO中国是潘石屹和张欣一同创办并经营的,至今已有26年的历史,他们夫妇借助该企业,从中国社会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却将这6亿资产全部捐给了美国的哈佛的大学,自然是引起了国人的不满。
对于捐款的初衷,要从张欣以前的人生经历说起,她于1965年出生于北京,家境普通。1979年,年仅14岁的张欣前往了香港,进入工厂成为了一名打工妹,但是她不甘人后,经过自己不断努力地学习成功考取了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成为了一名留学生。对于张欣而言,国外留学的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毕业后,张欣进入了众人羡慕的华尔街工作,并成为了一名高管。
1994年,他认识了潘石屹,两人迅速陷入了爱河,也就是在同一年,他们一同创办了SOHO中国,而张欣,则成为了这家公司的CEO。自从2007年该公司上市以来,根据有关数据显示,SOHO中国每年平均能够从国内赚到16亿,这也使得他们夫妇二人成为了财富榜的常客。
从张欣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就是她求学的时候,因此在她功成名就后,就想着能够给中国留学生提供一些帮助。也就是说,张欣的这6亿虽然是捐给哈佛大学,但按照约定,是用来资助中国在哈佛留学的那些留学生的,帮助他们能够更好更顺利的完成学业,早日回报祖国。不过,就算是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大部分民众还是不买账,他们认为能够考入哈佛这种顶级名校的留学生,家境必然是不错的,真正需要帮助的,是那些生在贫困地区,不能够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的学生。
不管怎么说,事情已经发生了,张欣的行为不管对错与否,也只能够由后人评说了。
现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有多少?
本文2023-11-03 04:45: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