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五的史书记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格五的史书记载,第1张

“格五”是一种类似六博有机率成分的两人游戏,在两汉至南齐的史书中都出现过,历史上前汉的吾丘寿王,后汉的梁冀,南齐的沈文季都善于这种游戏。《汉书》中最早出现,颜师古的注是现存的文献中最早解释这一游戏的。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条记录:

《汉书》卷64《吾丘寿王传》:“吾丘寿王以善格五召待诏。”颜师古(581-645)的注文写道:

“苏林曰:‘博之类,不用箭,但行枭散。’孟康曰:‘格音各,行伍相各,故言各。’刘徳曰:‘格五,棋行。《簺法》曰:簺、白、乘、五,至五,格不得行,故云格五。’师古曰:‘即今戏之簺也,音先代反。’” 《后汉书》卷34《梁冀传》:“冀字伯卓……性嗜酒,能挽满、弹棋、格五、六博、蹴鞠、意钱之戏,又好臂鹰走狗,骋马斗鸡。”唐章怀太子李贤(654-684)的注文说:

“《前书》吾丘寿王善格五。《音义》云:‘簺也,音苏代反。’《说文》曰:‘簺,行棋相塞谓之簺。” 另外,《南齐书》卷44也有沈文季善格五的记载:“文季虽不学,发言必有辞采,当世称其应对。尤善簺及弹棋。簺用五子。”

从以上的引文看,“格五”又叫做“簺”,在两汉至南北朝是一种著名的游戏,甚至有《簺法》、《簺经》等关于它的专门著作。颜师古和李贤都是初唐人,他们分别注《汉书》和《后汉书》,依据的大约是相同的书籍。从他们的注文看,“格五”这一游戏的精要之处是“行棋相塞”,有使用投子决定步数,具有『塞』、『白』、『乘』、『五』这四种采名,其中掷到『五』就不能移动,所以又称格五。颜师古说“今戏之簺也”,大约唐朝初期或稍前,游戏以“簺”的名称流传,所以后来知道“格五”的人就少了。。

“格五”或“簺”唐以后肯定又有变化,它的具体下法,后代就不甚了了,所以不少学者就纷纷做出考证。关于“格五”的考证条目,见于宋初杨侃的《两汉博闻》、稍后黄朝英的《靖康缃素杂记》,以及著名的《说郛》、《玉芝堂谈荟》、《通雅》等很多书籍。这些书除了引《汉书》、《后汉书》的注文之外,还将“格五”和另一种叫做“蹙融”的游戏联系起来,认为宋时的“蹙融”就是古时的“格五”。但游戏到底该写作“蹙融”还是写作“蹙戎”,则又有争论。从这点看,“蹙融”或“蹙戎”是唐宋时的口语,而它是不是就是古时的“格五”,则很难说。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的《贬误》一条写道:

“小戏中于奕局一枰,各布五子,角迟速,名‘蹙融’。予因读《坐右方》,谓之‘蹙戎’。”

《酉阳杂俎》的这一条目暗示了两点。第一,段成式虽然说‘蹙融’应该写作‘蹙戎’,自己却没有说它是古时的“格五”。从“贬误”的写作动机看,不那样说,就说明段不认为“蹙戎”和“格五”是同一种游戏。第二,从游戏的着法看,“格五”则是“行棋相塞”,是偏着于“格”、“塞”,让别人动弹不得的游戏,而“蹙戎”则注重于让自己的棋子尽快到达目的地。所以,我很怀疑黄朝英和沈括的说法。依我看,“蹙戎”或许与“格五”有相似之处,甚至是从“格五”发展而来,但它不是“格五”。可以断言,至迟至宋朝,“格五”的名称之存在于当时的古籍之中,现实中已然没有它了。另外,“格五”用的是五个棋子,但“蹙戎”的棋子数有说五个,有说六个的(引文从略),也许说明它们是规则的变体。 相似地,《事物原始》说:“格五,即今之挨三顶五擦七呆八之棋也。”也只能理解为“今之挨三顶五擦七呆八之棋”是从“格五”发展或变化而来,而不是“格五”游戏本身。当代有专家说“格五”经千年的发展变化,成了今天的跳棋,这虽然没有文献的“硬”证据,但从相似性看,倒也是合理的结论。

综上所论,我们想说的是:“格五”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千把年以来已不见了。进一步说,这个名称,老百姓和一般的学者们很久以来都不知道了。自然而得的推论是:口语中与“格五”有关的词汇,因为大众对“格五”的陌生而成了“没有来历”的词了。

闽南话中有“格五空”、“格五人”一类的词汇,指的是“好与他人‘抬杠’,‘过不去’”,或者是“思维、言谈、行动(故意)不循常理”的个性。这些词,便是来源于“格五”这种游戏。“格骨”,以及语音讹变而来的“假骨”,自然也是由此游戏而来。

■九头鸟与楚文化

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恐怕没有比“九头鸟”更合适的了。“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然而,九头鸟究竟是何物?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而且对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楚文化的特殊性格,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楚人的九凤神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山海经》,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句曰九凤。”

“九凤”所居的“大荒之中”,虽不知其确切范围,却可以肯定包括楚地在内,因为楚人之先帝颛顼,与他的九个嫔妃皆葬于此。《山海经•大荒北经》开篇就说:“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该书《海内东经》则说:“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附禺即鲋鱼,古字通用。楚人血统的屈原,在《离骚》中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这高阳即帝颛顼。颛顼葬于汉水,九凤与颛顼同在一地,可见九凤是楚人所崇拜的九头神鸟。

“九凤”的神性,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与龙并称。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山海经•南山经》中说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郭璞注:“凤,瑞应鸟。”《说文》:“凤,神鸟也。。。。。。。见则天下大安宁。”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古代有的帝王,如少昊,周成王即位时,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据肖兵同志考证,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最早就出自屈原的《天问》。先秦典籍中,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如《论语•微子》中,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庄子•人间世》中,也有类似的记录。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都是著名的发现。尤其是马王堆帛画,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就有几只大鸟环绕。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至今,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

说过“凤”,再来说“九”。九,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天高曰九重,地深曰九泉,疆域广曰九域,数量大曰九钧,时间长曰九天九夜,危险大曰九死一生。。。。。。。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为什么“九”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据有的学者研究,这乃是因为“九”的本意是“九头龙”(或九头蛇)之故。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如《山海经》中就有“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的神话,“九首人面蛇身而青”的相柳、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

在楚文化中,崇“九”传统也很明显。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就叫做“九歌”。这是屈原被放逐时,“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故而“更定其词”,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九章”,他的学生宋玉则有“九辩”。《选游》一诗中,屈原曾写道:“朝濯发于阳谷兮,夕晞余身于九阳。”《楚辞》中许多地方用到“九”字、如九天、九畹、九州、九疑、九坑、九河、九重、九子、九则、九首、九衢、九合、九折、九年、九逝、九关、九千、九侯等等;连帝颛顼的后宫,也是“九嫔”。可见“九”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

综上所述,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

二、从鸟神到鸟怪

《山海经》中的九凤,是一个鸟神或神鸟无疑。然而,此后,九凤却从中国文献上神秘地消失了,取而代之出现的种种冠以其它名称的九头鸟,不仅完全丧失了神性,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每况愈下,成了一个道道地地的鸟怪。

从汉末至唐宋,古文献中的“九头鸟”有着种种不同的称呼,主要的是:

(一)九头鸟之别称

“九头鸟”一名,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

然而九头鸟之别称,古籍中甚为繁夥。《正字通》云: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 ……

《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

以上所见,就有“鸧鸆”、“逆鸧”、“鬼车鸟”、“鬼车”等等异名。由这些异名再加考索,则又会发现很多其他名称。如“鸧鸆”,是一种鸟名,但是在晋郭璞的《江赋》里,就有一种“奇鸧九头”,这种“奇鸧”也就是九头鸟。我们从下面的文章里将可以看出九头鸟的其他很多异名别称。

(二)九头鸟之基本特征

1、“九头”还是“十头”?

九头鸟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有九个头。但是关于这九个头,也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些人说它本来有十个头。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一首为犬所噬。

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

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又有些人说它原本只有九个头,其中一个头受伤滴血永不愈合。如前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九头皆鸣。

又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

以上传说中,以《齐东野语》所记的那个“十脰(脖子)九头”的模样最为吓人,试想九个鸟头之外,还有一个鸟脖子在那里流滴鲜血,那多么可怕?

2、其他外貌特征

“色赤,似鸭。”(《三国典略》)

“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正字通》)案:“鸺鶹”今名猫头鹰。晋张华《博物志》佚文:“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酉阳杂俎•羽篇》、《玄中记》)

“身圆如箕,十脰环簇……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齐东野语》)

“其状如大蝴蝶。”(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3、滴血为灾

“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古小说钩沈》引《玄中记》)

“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岭表录异》卷中)

“血滴人家为灾咎。”(《齐东野语》卷十九)

4、昼伏夜出,鸣声丑恶难听

“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博物志》佚文)

“正月夜多鬼鸟度。”(《荆楚岁时记》)

“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表录异》卷中)

“昼盲夜了。”(《正字通》)

“夜飞昼隐。”(《酉阳杂俎•羽篇》)

“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 (《酉阳杂俎•羽篇》)

“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 (《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

5、滴血或落毛,危害小儿

“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水经注•江水》)

“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酉阳杂俎•羽篇》)

“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玄中记》)

“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猗觉寮杂记》卷下)

6、其他特征

“爱入人家烁人魂气。”(《岭表录异》卷中)

“见火光辄堕。”(《正字通》)

关于九头鸟的特征,宋梅尧臣《古风》一诗说得比较详细,今录如下:

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

自从狗啮一首落,断头至今清血流。

迩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辄惊堕。

有时馀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

(三)民间关于九头鸟之禁忌

由于九头鸟是一种凶鸟,民间对它畏惧有加,于是有种种对它的禁忌和防御它的办法。

1、禁忌

“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水经注•江水》)

“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酉阳杂俎•羽篇》)

“小儿之衣不欲夜露。”(《玄中记》)

2、禳解及驱除

“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齐东野语》卷十九)

“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引小说)

“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荆楚岁时记》)

(四)九头鸟传说之来源

九头鸟的传说起源甚早,传播极广,在久远的传播之中,各时代各地区差异很多,要追溯其最初的起源十分困难。从现存古籍文献中,我们找到几个起源。

1、起源于“九尾鸟”

《广韵》:“鸧鸹,《韩诗》云:孔子渡江,见之异,众莫能名。孔子尝闻河上人歌曰:‘鸹兮鸧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长兮。’”

这种“一身九尾”的鸟,曾经被孔子看到过,当时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只觉得它非常怪异。后来有人将它叫做“鸧鸹”,也就是猫头鹰一类的鸟类。九头鸟也许就是从九尾鸟演变而成的一种传说凶鸟。

2、起源于天帝游女的传说

《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姑获鸟夜飞昼藏,盖鬼神类。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女人。一名天帝少女,一名夜行游女。……一名隐飞。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以为子。今时小儿之衣不欲夜露者,为此物爱以血点其衣为志,即取小儿也。故世人名为鬼鸟,荆州为多。昔豫章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人,……匍匐往,先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去就毛衣,衣之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以衣迎三女,三女儿得衣亦飞去。今谓之鬼车。

这是最早的关于仙女下凡的传说故事。仙女下凡之后,穿着毛衣是鸟,脱下毛衣是女。她在与豫章男子结婚生女后,回到天上,后来又把三个女儿都接走了。所谓“鸟无子,喜取人子养之”,指她飞回天上未接女儿时,再到凡间来寻找女儿。为了防止她把别人家的小儿当成自己的女儿接走,于是民间形成了这种对它的禁忌。这个传说一直延续下来,各个时代有各自不同的版本。如:

《搜神记》卷十四:

豫章新豫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云,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水经注•江水》:

阳新县地多女鸟。《玄中记》曰,阳新男子,于水次得之,遂与共居,生二女,悉衣羽而去。豫章间养儿,不露其衣,言是鸟多落尘于儿衣中,则令儿病。故亦谓之夜飞游女矣。

《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略云:

昔有田昆仑者,家贫未娶。禾熟时见三女于池洗浴,其二抱天衣飞去,昆仑攫得小者天衣,遂挟以为妻,携回见母。经年产子,名曰田章。昆仑被点兵西行,三年不返。女乃向母索看天衣,屡经恳求,母不忍拂其意,即发藏畀之。女著衣便腾空上天而去,虽母哀号,不之顾也。然终念儿子,乃与二姊复下凡游戏,冀见其儿。其时田章五岁,受董仲先生教来觅母。三女遂将天衣共乘小儿上天。天公怜悯外甥,遂教其方术伎能。经四五日,儿年已十五矣。天公即与以文书八卷,令其下凡。儿三才俱晓,天子闻知,即召为宰相。后犯事,遂流配西荒之地。……

3、起源于“女岐”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注:“女岐,神女,无夫而生九子也。”

丁晏笺:“女岐,或称九子母。”

这是古代楚国关于神女女岐的传说。从女岐无合(无夫)而生了九个儿子,那么她九个儿子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取之于人”,于是民间就有对她的禁忌,认为她会时常下凡来取人之子。又由“九子”演变成“九头”之说,后又与“天帝游女”或姑获鸟等传说糅和流传,形成九头鸟的传说。

4、产妇所化的厉鬼

这个起源说法仅见于《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作为一个流传久远的传说,九头鸟传说肯定是一个多源而又分派的传说故事,要完全弄清它的源头和流变,尚须进一步的考证。

三、古籍中关于九头鸟的有关资料

1、《楚辞•天问》:

见前引

2、《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

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3、《文选》晋郭景纯(璞)《江赋》:

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

4、张华《博物志》佚文:

鸺鹠鸟,一名鸱鸺,昼目无所见,夜则至明。

5、鲁迅《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

见前引

6、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四:

见前引

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见前引

8、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正月夜多鬼鸟度,家家槌床打户,捩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9、《广韵•鸧鸹》:

见前引

10、《敦煌变文集•句道兴〈搜神记〉》

见前引

11、《正字通》:

鸧鸆,一名鬼车鸟,一名九头鸟,状如鸺鹠,大者翼广丈许,昼盲夜了,见火光辄堕。

12、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六《羽》:

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13、又:

鬼车鸟,相传此鸟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为犬所噬。秦中天阴,有时有声,声如力车鸣,或言是水鸡过也。……《白泽图》谓之苍鸆,《帝鹄书》谓之逆鸧。

14、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云:

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

15、宋梅尧臣《古风》诗:

见前引

16、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

鬼车,俗称九头鸟,……世传此鸟昔有十首,为犬噬其一,至今血滴人家为灾咎。故闻者,必叱犬灭灯,以速其过泽国。……身圆如箕,十脰环簇,其九有头,其一独无而鲜血点滴,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当飞时十八翼,霍霍竞进,不相为用,至有争拗折伤者。

17、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下:

岭外有虫名暗夜,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其状如大蝴蝶。

18、明杨慎《杨升庵全集》卷八一《鬼车》条:

《小说》:周公居东周,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馀九首。

■为什么称湖北人是“九头鸟”?

楚民族是一个崇拜龙凤的民族。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他们尤其喜欢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刚刚即位时,整天寻欢作乐不问国事。伍举便进谏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不鸣,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这鸟飞能冲天,自然便联想起楚人所景仰的那大得“不知其几千里”,“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鹏者,凤也”。其凤后观有一头,上看有一头藏于身下,前看仰首观云。在古人的观念中,凤是一种神鸟。《山海经》说:“火荒之中------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凤鸟飞腾,继之以日夜”,“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三凤其展鸣,惊天地,泣鬼神兮”, 三凤九头,“其志大兮,其慧远兮。”古时楚国辖湖北、湖南两地。自古英才辈出,而荆楚之地,又是楚文化的中心。湖北人勤劳且聪慧,举国皆知,故有一说:“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

九头鸟的传说,请参见:

http://wwwjoyzen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9&ID=2585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的来历?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安庆佬”据说这句话源于清代,说起来也有两三百年的历史了,也是在那时侯,安庆人也确实了得,文坛出了霸主桐城派,“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还出了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张姚二姓,占却半部缙绅”“六尺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在一定意义上说,一部安庆的文化史,同时也是安徽文化史,安庆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安徽的发展史,其重叠部分有十之八九。

·F77917根据网络资料综合整理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而且我们国家的文字出现得很早,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书籍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看要想读古籍,要从哪里开始读。

第一个我推荐的是易经,这个也是我们的高中班主任推荐的,他是一个毕业于汉语言文学的高材生,经常给我们推荐书,易经是一本神书,现在我们遇到的那些算命先生他们可能就是在易经里边小有成就才敢出来混,没错,已经里边有很多对算命的描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第二个推荐的是山海经,山海经里边都是一些传奇的故事,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了解西方的神话,什么宙斯啊雷神死神雅典娜之类的,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那些神话人物仅仅局限于西游记里边的描写。山海经里边记载了很多那些奇珍异兽,比如饕餮貔貅之类的,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都要了解一下。

第三个是论语了,我们国家是推崇儒家文化的,而论语里边记载的大部分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言行,我们国家的孔子学院已经走上了世界,所以论语还是值得去看一下的。

聊斋志异,庄子,论语,老子,史记本纪世家列传,周髀算经,史记天官书历书,博物志、酉阳杂俎等,新唐书、明史等历算章节,新仪象法要,测量法义……

上边说的都是我们国家的古籍,如果你能把这些文章都读一遍的话可能要花不少的时间,就当是你空闲时候的娱乐消遣吧。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没食子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没食子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状 28 化学成份 29 炮制 210 性味 211 归经 212 功能主治 213 没食子的用法用量 214 注意 215 附方 216 各家论述 2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没食子 没食子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méi shí zǐ

2 《辞典》:没食子

21 出处

《海药本草》

22 拼音名

Méi Shí Zǐ

23 没食子的别名

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

24 来源

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通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25 原形态

没食子蜂:体小,长约6毫米。色黑。头部有复眼1对;单眼3个。触角1对,正直而细长。翅2对,膜质,透明;前翅无缘纹,翅脉亦少,静止时平迭。足3对,发达。腹部呈球形而侧扁;雌虫的腹下有直沟,中藏产卵器。幼虫形如蛆,体极微小。

没食子蜂寄生于没食子树上,当雌虫产卵时,先以产卵器刺伤植物的幼芽,旋即产卵于伤口中,至孵化成幼虫后,能分泌含有酶的液体,使植物细胞中的淀粉迅速转变为糖,而 植物细胞的分生。当幼虫周围细胞中的淀粉粒消失,遂起收缩而形成虫瘿,幼虫成长后,即穿孔飞去。

26 生境分布

产希腊、土耳其、伊朗等地。

27 性状

干燥虫瘿,略呈球形,有短柄;直径1~25厘米,外表灰色或灰褐色,有疣状突起。质坚厚,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或淡**,有光泽。常见有幼蜂的尸体。虫已飞出者,则中间有一孔道,与表面的小孔相连,内部并遗有虫壳。无臭,味涩而苦。以个大,体重,色灰者为佳,已穿孔者,品质较次。

28 化学成份

含没食子鞣质50~70%,没食子酸2~4%及并没食子酸、树脂等。

29 炮制

洗净,晒干,捣碎。

210 性味

苦,温。

①唐本草》:"味苦,温,无毒。"

②《海药本草》:"温平,无毒。"

211 归经

入肺、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肾,兼入脾、胃。"

③《会约医镜》:"入肺、肾二经。"

212 功能主治

固气,涩精,敛肺,止血。治大肠虚滑,泻痢不止,便血,遗精,阴汗,咳嗽,咯血,齿痛,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

①《药性论》:"治大人小儿大腹冷、滑利不禁。"

②《唐本草》:"主赤白利,肠滑,生肌肉。"

③《海药本草》:"主肠虚冷痢,益血生精,和气安神,治阴毒痿,烧灰用。"

④《开宝本草》:"主小儿疳露,治阴疮,阴汗,温中和气。"

⑤《本草从新》:"涩精固气,强阴助阳,止遗淋。"

⑥《现代实用中药》:"治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咯血,咳血等症;外用于刀伤出血,慢性皮肤病等症。"

213 没食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214 注意

凡泻痢初起,湿热内郁或有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赤白痢由于湿热郁于肠胃;兼积滞多者不宜用。"

②《本草从新》:"性偏止涩,不宜多用独用。"

215 附方

①治小儿洞泄下痢,羸困:没石子(微煨),诃黎勒(煨)用皮半两。为细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普济方》没石子散)

②治小儿肠虚受热下痢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没石子、地榆各五钱,黄柏(锉、蜜炒)二两,黄连(炒、锉)一两五钱,酸石榴皮一两。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局方》没石子丸)

③治血痢,不问远近:没石子一两。细研,以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普济方》)

④治产后痢:没石子一个。烧,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即酒服,热即饮下。(《子母秘录》)

⑤治痔疾,下血无度,或发或歇:没石子三枚(烧灰),樗根白皮三两(锉、炒微黄),益母草三分,神曲二两(微炒),柏叶一两,桑耳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没石子散)

⑥治阴汗:没石子烧灰,先以微温(汤)浴了,即以帛微裛后,傅灰囊上。(张仲景方)

⑦治小儿一切口疮,止疼痛:没石子三分(微火炙),甘草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疮上薄掺,盖令徧。(《圣惠方》)

⑧治牙齿疼痛:没石子不拘多少,捣罗为散。以绵裹一钱,当痛处咬之即定,有涎吐之。(《圣济总录》没石子散)

⑨治鼻面酒皶: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世医得效方》)

216 各家论述

《本草求真》:"没食子,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腹冷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

217 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 化痔栓

肠给药,禁止内服。2忌烟酒及辛辣、油腻、 性食物。3保持大便通畅。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老鹳草软膏

,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没食子圆

拼音:méishízǐyuán处方:没食子、地榆,各半两;黄檗(蜜炒)二两,黄连(炒)一两半,酸石

痔炎消颗粒

g(无蔗糖),一日3次。注意:孕妇慎用;忌食辛辣食物。规格:(1)每袋装10g(2)每袋装3g(无

黑铅丹

(出山)黑铅1斤(将2蚕砂炒成末),青盐6两,没食子4两,升麻2两,石膏8两,香附子4两(炒焦黑)

更多用到中药没食子的方剂

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 化痔栓

肠给药,禁止内服。2忌烟酒及辛辣、油腻、 性食物。3保持大便通畅。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

周氏回生丸

0粒重15g,需密封贮藏。孕妇忌服。时疫止泻丸没有收入部颁基周氏回生丸名。周氏回生丸在其中。周氏

老鹳草软膏

,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没食子酸对照品、槲皮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

痔炎消颗粒

g(无蔗糖),一日3次。注意:孕妇慎用;忌食辛辣食物。规格:(1)每袋装10g(2)每袋装3g(无

消痔软膏

盖。一次2~3g,一日2次。注意:忌食辛辣、厚味食物。规格:每支装(1)25g(2)5g贮藏:密

更多用到中药没食子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没食子 《寿世保元》:[卷六]牙齿

)骨碎补(刮去皮毛炒七次一两五钱)青盐(二两)没食子(公母成对二两)上共为细末。每早擦牙。滚水咽下

《先哲医话》:[卷上]华冈青洲

征也。喘息剧者,麻杏甘石汤,或麦门冬汤,方中加没食子效。盖没食子能祛胸中胶痰,而世医知者鲜矣。(拙

《本草新编》:[卷之四(征集)]没食子

没食子,一名无食子。味苦,气温,无毒。切忌犯铜、铁器。入骨,入肾。益血生精,安神和气,可染鬓发。治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二十本部下品之上]木之木

植生无食子主赤白痢肠滑生肌肉(名医所录)名没食子墨食子没石子苗〔唐本注云〕生沙碛间者树似柽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痈、疽

瓜的笔顺:撇、撇、竖提、点、捺。

“瓜”这个字,在汉语中常常用来表示某种植物的果实或者类似果实的形状。在汉语中,瓜的最初含义是指冬瓜、西瓜、黄瓜等植物的果实。这些植物的果实具有类似瓜的形状,因此被称作瓜。

除了指植物的果实,瓜还可以用来形容某些类似瓜形的物品或者形状。比如,瓜片指一种形状类似瓜的茶叶,瓜皮指一种类似瓜皮的服装材质,瓜棱指一种类似瓜棱的装饰线条等等。

瓜在汉语中还有许多与植物相关的含义。比如,瓜田李下指农作物的生长的田地,也用来比喻人的品行高洁、清白无瑕。瓜分指将一个整体分成若干部分,也用来比喻分割、分配某物。

此外,瓜在汉语中还有一些与植物无关的含义。比如,瓜代指代替、轮替,瓜葛指牵连、关系,也用来形容远亲。瓜井指一种梯田状的田地,也用来比喻井的形状。瓜熟蒂落指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也用来比喻时机成熟、事态发展。

瓜古籍释义:

《唐韵》《正韵》古华切。《集韵》《韵会》姑华切,𠀤音騧。《说文》:㼌也。象形。《诗·豳风》:七月食瓜。《礼·曲礼》: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又《月令》:孟夏之月,王瓜生。注:王瓜,萆挈也。《前汉·食货志》:菜茹有畦瓜瓠果蓏。

《齐民要术》:二月辰日宜种瓜。《广雅》:龙蹄兽掌,羊骹兔头,桂支蜜筩,𤬒蛌貍头,皆瓜属也。又木瓜。《诗·衞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传: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又天瓜,栝楼别名。见《本草纲目》。又昆仑瓜,茄子别名。见《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 传说晋刘伯玉妻段氏甚妒忌。伯玉尝诵《洛神赋》,曰:娶妇如吾无憾矣!其妻恨曰:君何得以水神美而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乃投水而死,后因称其投水处为妒妇津。相传妇人渡此津,必坏衣毁妆,否则即风波大作。事见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酉阳杂俎》 <<山海经>> <<穆天子传 >> <<茶经>> << 逸周书>> <<老乞大>> <<朴通事>> <<杂事秘辛>> <<古今注>> <<搜神后记>> <<大业拾遗记>> <<玄怪录>> <<次柳氏旧闻>> <<明皇杂录>> <<因话录>> <<奉天录》 《广异记》 《封氏闻见记》 《独异志》 《桂苑丛谈》 《历代崇道记》 《河东记》。。。。。。《四库全书》里面都有啊,我有四库全书的电子档,你要的话我发给你,你告诉我你的邮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