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多少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6收藏

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多少克,第1张

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375克。

倪海厦老师是台湾人,台湾一钱等于375克,所以倪师一钱等于4克(375克),二钱等于8克(75克),三钱12克(1125克),4钱等于15克,5钱等于18克(1875克),六钱等于24克(225克),一两等于38克(375克)。

倪海厦老师在讲《伤寒论》第四集的时候说,有一个很有名的经方家陆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叫王朴庄,是乾隆末期,嘉庆年间,很有名的一个名医,根据他们考证,汉制的8两,就是今制的6钱,所以桂枝3两,差不多23钱,就按3钱来算。

倪海厦

倪海厦出生于台湾,最后入美国籍,自幼喜欢漫画,喜欢临摹,还喜欢音乐,自学吉他。从小展现出超强的自学能力。倪海厦与中医结缘,是源于他给二姐治疗,家人发现了他的中医天赋,倪海厦踏上了中医学习的历程。

倪海厦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名中医周左宇,是解放前被带到台湾的,周左宇非常喜欢倪海厦,一开始倪海厦对针灸并不感冒,觉得几根针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当看到很多病人在几根针之后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倪海厦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主动拜师,踏入中医领域。

一两等于156克

我赞成古方用古代剂量。我曾经用肾着汤治一病人,就是用一两等于156克的,不过就用了2剂,病人在这之前连路都不能走的病竟然好了。

李可先生首用古代剂量,特别对危重病人救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光大中医精神的楷模。

以下来自《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民间中医版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 石①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

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②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①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②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

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

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 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

枳实1 枚 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 约40 克

厚朴1 尺 约30 克

竹叶一握 约12 克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来源:人民日报 郝万山: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多少克

我在这里顺便要说,汉代一两等于多少克?等于15625 克,汉代的一两等于现在的15625 克,汉代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0 克,怎么知道的,看文物啊。我们北京历史博物馆就藏着一个汉代的铜权,那是张仲景在世的时候,当时汉代的国家的农业部叫做司农铜权,按照当时的权的系列,它应当是重 12 斤,我们今天拿了一约,除以 12,等于 250 克,所以汉代的一斤就是 250 克,汉代的斤和两的进位是16 进制,16 两等于1斤,所以它的一两等于15625 克,我们为了换算方便,就是汉代的一两是15克。

对大青龙汤来说,它的剂量是几次的治疗量呢?我们看服法,“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是三次治疗量,吃了一次以后,出了汗,后面的药就不要吃了,这样的话,麻黄用了六两,一次的量是多少呢?30 克,麻黄一次的量是30 克,桂枝用了二两,一次的量是 10 克,甘草二两,一次的量是10 克,杏仁 40 枚,我上午说了 10 枚杏仁大约是4 克,现在40 枚大约是16 克,16 除以3,5 克的杏仁,生姜 3 两,一次15 克,一次治疗量是 15 克,大枣 10 枚,这是三次量,一次量大概是 3枚吧,“石膏如鸡子大”。

我们今天的杂交鸡的鸡蛋很大,有的大的鸡蛋有60 克左右,汉代没有杂交鸡,鸡蛋都是那小小的笨蛋,苯鸡的蛋,土鸡的蛋,在台湾叫土鸡,在我们大陆叫笨鸡,笨鸡下的蛋就叫笨蛋。这个笨蛋很小,一个也就30 克左右,所以这里的石膏用的量并不大,那么大一块儿石膏,也就是三四十克吧,分三次来吃,那一次就10 克左右,石膏用的量不多,麻黄的量远远大于石膏的量,所以它是以寒邪闭郁肌表为主,寒大于热,加一点石膏来清里热。

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多少克

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375克。倪海厦老师是台湾人,台湾一钱等于375克,所以倪师一钱等于4克(375克),二钱等于8克(75克),三钱12克(1125...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