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的由来与水有什么关系
关于赣的由来与水有什么关系分享如下:
赣一音gòng,义为赐予。又音gàn,水名,即赣江。赣江是江西最大的河流,所以江西别称赣。
在长江之滨,在鄱湖之畔,这一方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秀丽的风光和传奇的人物。浩浩赣江蜿蜒前行,横跨整个江西,奔腾的江水生生不息地滋养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代人。因此,对江西人而言,“赣“字是既是温暖家园,又是骨子里的精神支柱。
赣字见证了朝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革,更包含着丰富深厚的江西历史和文化。对于“赣”字的来源,民间流传着三种广为人知的说法。
据《山海经》记载:“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赣巨人当时主要出现在现在的赣州南部地区,因为赣巨人的存在,所以那条江叫赣江。
去过赣州的人大概都见过龟角尾下章贡合流的景观。赣江由章江和贡江交汇而成,因而“赣”字是左章右贡。
而“赣”字上面有个反文旁,是因为“贑”字是章和贡拼凑而成的字,在公文里为了表明这是一个字,“文”字就被当做上标放在“贑”字旁边,时间长了就成了“赣”字。
隋唐时期,赣州的名字是虔州。赣州山高林密,地形复杂,是宋代农民起义最多的地区之一。1152年,齐述带着4000多人在虔州发动兵变。
起义被镇压后,南宋满朝都在议论此事,觉得虔州的虔字带着虎头,有凶煞之气。所以一致决定去掉虎头,只留下文字,再取章和贡二字和文组合成了赣字,把虔州改名为赣州。
以上说法虽有趣,但并非是赣字的真正由来,经过江西历史学会前会长邵鸿先生的研究,在历史记载中,“赣“字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如孔门高足端木赐,字子贡,贡在古籍里常写成“赣”或“贑”,赣有赐予之意,名与字正相配合。
之后的历朝历代都出现了赣字的演变及应用说法,有专家学者认为,赣在上古时期是贡的异体字,而清代段玉裁则认为“赣之古义、古音,皆与贡不同。”但因资料有限,赣字的来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赣巨人的出处,见于《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文曰:“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古本作‘见人则笑’⑧),唇蔽其面,因即逃也。”在同书的卷十·海内南经中,“赣巨人又称‘袅阳’。”对此,晋代硕儒郭璞注曰:“《尔雅》云,拂拂。…海内经谓之赣巨人。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⑨
《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其内容多是根据传说,加以夸张想象而成故被古人斥为城恢怪不经”。所以若拘泥其个别字词的诞怪,便觉难以理解,实际上它包涵了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旧题夏禹、伯益作,而实际上是东周至汉初几个时期的多人作品。因此,在卷十《海内南经》中称“泉阳”;在卷十八《海内经》中则称“赣巨人。”据袁坷先生考证:海内南经作于春秋战国,海内经则作于汉初。⑩而江西古县名中,又确有泉阳县,在今江西都昌县都阳湖区,以此看来,此物似是以地名而名谓,如,赣巨人是因建汉设赣县后方有是称。注文引拂拂一说,显然与动物意义上的拂拂习性不符。值得注意的是,文末有“土俗呼为山都”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赣巨人除了称山都外,按袁注尚有“山操、山掺、山魅、山魁”等等称呼0而以山都最常见,实亦为山都的派生异称。如《赣州府志》记述于都县君山作“……每风雨后,听鼓吹声,山魁、木客为之唱舞。”0又,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述异记》也有:“南康有神,名日山都……,此神能变化隐身,罕睹其状,盖木客、山掺之类也。”0
山都在古文献中,常与木客相提并论。如《太平寰宇记》载:“汀州……地多瘴病,山都、木客丛萃其中。”0还有前引文所述及到的。那么,“山都”究竟是何物呢据《太平御览》载:“《述异记》云:南康有神,名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披之,于深山树中作巢。……赣县西北十五里,有古塘名‘佘公塘’,上有大梓树,可二十围,树老中空,山都穴焉。宋元嘉元年,县治民袁道训、道灵兄弟二人伐树取巢还家。山都见形谓曰:‘我处荒野何豫汝事,巨木可用岂可胜数,树有我巢,故伐倒之,今当焚汝宇,以报汝之无道夕。三更火起,合宅荡尽。’,⑩
这条文献说明山都也是人形(即黄发黑肤矮身),有语言(责问袁氏兄弟伐树取巢),有复仇意识(半夜纵火烧袁氏房舍);有居所,即巢居。这显然是人类行为。又据《南康记》曰:“山都形如昆仑人,通身生毛,见人辄闭眼张口如笑,好在深涧中翻石觅蟹瞰之。’,⑩“昆仑人”即黑人。⑩这条文献可作“黑身有毛、见人则笑”的赣巨人的注脚。
另据《中肃纪闻》云:“州初置长汀,长汀大树千余株,皆豫章迫隘以新造州府,故伐斩林木。凡斩伐诸树,其树皆枫松,大径二三丈,高者三百丈,山都所居。其高者曰‘人都’……人都即如人形而卑小,男子妇女自为配偶。……尽能人言,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亦鬼之流也。”⑩《异物志》也载:“庐陵大山之间,有山都,似人裸身,见人便走,自有男女,可长四五尺,能叫唤,常在幽昧之中,似魅魅鬼物。”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山都高度是“可长四五尺。”《太平寰宇记》在引此条时则称;“大山穷谷之间,有山都人。”⑩明确其为人
综合以上及有关材料看:“赣巨人”(山都)和“木客”主要活动在以赣南为中心,及其周边地区的山区。早期可北到安徽、浙江等山区。宋以后在城有篇失,但在福建宋代还有木客,广西则直至明代仍有发现,显示呈向西南逐步消亡的趋势。现将其有关特征综述如下:
1)人类体质方面。(D比一般人矮小。如山都“人形而卑小”高二至五尺。木客则“形似小儿。”唯郭注赣巨人称丈许,而这与他赣巨人即山都的注文显然有抵触二更不合情理,疑为传误或望文生义。(2)皮肤黑色。赣巨人是“黑色有毛”,山都也是形如昆仑人,通身生毛,黑色赤目。并称山都、木客为“鬼类”。这鬼类便实指人黑。如《萍州可谈》载:“广中富人多蓄隽叹……色黑如墨,唇红齿白,发卷而黄,……谓之‘昆仑人”,⑧。(3)有人类语言并通汉语。(4)披发健走,“手脚爪如钩利”。
2)物质文化方面。(1)能劳动做交易,如木客会砍杉杭易刀斧,制精器出售;山都善翻石觅蟹。(2)有原始的居宿方式,即住山崖石室或巢居。(3)有衣服。(4)懂使用火。
3)精神文化方面。(l)有葬礼和特殊葬俗,如木客“哭泣殡葬,酒食设人”和葬在“高岸树秒或藏石案中”。(2)能饮酒作诗。(3)有歌舞娱乐。“山都、木客为其舞唱之节”。(4)有婚姻,山都是“男子妇女自为配偶(较原始),木客是婚通莫摇。(5)不愿与外人接触,即“遥见分明,近则藏隐“闻其声而不见其形”等等。
有关“江西老表”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湖南人认为自己祖上与江西人是表亲戚关系,因此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二是赣地的先人们相信风水,为了在迁移途中便于掌握方向常带着表(罗盘),因此称江西人为“老表”。
此外,有些明清以来至近代江西向外省的移民,也保持了“老表”的称谓,如湖南、闽北、皖西南等地。
扩展资料江西老表的来历:
1、客家人之间的称谓。
源于赣南客家地区,从粤东迁来的广东人称当地人为“老表”(因为两地人同是客家人),后来流传到江西全境,成为“老乡”的别称。
2、朱元璋得救以老表名义称呼。
相传朱元璋未当皇帝时在江西遇难获救,为了报答当年江西人的恩情,曾许诺若得天下,江西人如遇事可以老表名义直接找他。
3、宗教图腾信仰。
可追溯到图腾时代。“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示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
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
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
4、女性外嫁后互相为亲戚。
江西原多以姓命名的村庄,如:“王家村、李家村、张家堡等”村中男丁多为一个姓氏一个宗族,村中建有宗亲祠堂,而女性有不远嫁的习俗,导致邻村远房表兄弟姐妹较多,外地人戏称:“江西老表”。
说到江西人其实大家也知道的,他们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称呼,那就是江西老表,好像不管是什么江西人好像都可以叫江西老表啊,那么有的网友也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个当然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
当湖南人叫江西老表的时候,无论是湖南人,还是江西人,都会感到格外的亲切。江西老表,实际上是湖南人专门用来称呼江西人的。由于这句话名气太大,传到了全国,江西老表就成了江西人的代称。
湖南人为什么称江西人为老表?很简单啊,因为他们和江西人是亲戚。
有这么一种说法。
每逢王朝末世,湖北、湖南作为四战之地,成天战乱,人口骤减。等到新王朝要稳定局势的时候,急需增加两湖地区的人口。可是两湖地区人口不多,怎么办?就从邻近的江西迁入大量人口。比如南宋末年,元朝末年,明朝末年,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大量江西人迁到两湖,这就是江西填湖广。而更远点的四川也是兵荒马乱导致人口骤减,湖广人口又大量迁入四川。这句话相信你也知道,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很多湖南名人的祖籍都在江西,比如魏源,还有我们最熟悉的那些人物,他们的祖籍也在江西。有些祖籍江西的湖南人要回江西祭祖,就称呼江西人为老表,说我们祖上也是江西人,咱们湘赣一家亲。
所以,湖南和江西的关系非常好。咱们都知道,湖南是全天下有名的爱吃辣,其实江西人同样能吃辣。就有了一种说法,湖南人和江西人是一家人,所以都能吃辣子。
有这么一个数据,说有三千多部湖南人的族谱,其中有六成左右自述来自江西,尤其是赣南地区。还有一个数据可以印证,说是在鄂湘两省的人口中,有90%以上来自外省人的迁入,其中有差不多七成祖籍在江西。
关于江西老表,还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在争天下时,他遇到了一个最危险的对手——汉王陈友谅。陈友谅割据湖广,兵强船壮,企图消灭朱元璋。公元1363年,陈友谅水军杀向江西南昌,把吴军杀得七零八落,朱元璋本人差点被俘,逃进一眼望不到头的鄱阳湖边。
这里是余干县地界的康郎山。老百姓善良朴实,听说吴王有难,说吴王对百姓秋毫无犯,爱民如子,我们岂有不帮之理。百姓们就把朱元璋等人藏起来,给吃给喝,还负责治病。等朱元璋伤好后,问这些人的身世。领头的老人说我们姓陈,朱元璋高兴地说我母亲也姓陈,咱们是一家人,我是你们的姑表兄弟。
朱元璋回去后,养精蓄锐,然后率军西进到康郎山。老百姓心向吴王,帮助朱元璋灭掉了强大的陈友谅。朱元璋说我能有天下,江西老表居功甚伟。等他建立明朝后,康郎山的百姓却遭到了水灾,没办法,老百姓找几个胆大点的年轻人去南京找皇帝。
看门的太监不让他们进,他们情急之下就擂起了鼓,把正在睡觉的朱元璋给吵醒了。朱元璋一脸不高兴,说谁这么放肆?太监说是三个江西人,他们自称是皇上的老表。朱元璋一听,睡意全无,忙起来说为什么不早说,他们确实是朕的老表。朱元璋赶紧让人打开中门,以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江西老表。
朱元璋听说江西老表遭灾,立刻调拨钱粮救灾。这事一传开,大家这才知道知道朱皇帝原来和江西人是老表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被认为太过冷门,反而可能最有真实性。说江西人擅长风水,出门时总要带个罗盘。当时称罗盘为表,时间一长,大家就称带罗盘的江西人为江西老表……
1、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取得了显著成绩。
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创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他荐拔和指导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散文家,对他们的散文创作发生过很大影响。他的平易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2、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黄庭坚的诗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为学习对象,构建并提出了“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成为江西诗派作诗的理论纲领和创作原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宋代大诗人之一,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一代大文豪苏轼。
3、文天祥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文天祥在文学研究上除了《御试策—道》这篇哲学专著外,文天祥创造诗、词最多,除了《指南录》和《指南后录》和《吟啸集》外,还有《集杜诗》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词等。这是最有价值的著作,称之为史诗。此外还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诗稿。
4、朱熹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的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四书集注》等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5、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
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欧阳修
-黄庭坚
-文天祥
-朱熹
-陶渊明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星子县。彭泽县令,我们江西人江西人江西人呐陶渊明的人物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死后其好友暗赠谥号靖节先生,浔阳人(一说宜丰人)。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汉族(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考证陶为奚族人,但其证据略显薄弱)。(《宋书》隐逸传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谥称靖节居士,宜丰县澄塘镇秀溪村人。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有陶渊明"始家宜丰"的记载。宜丰旧《图经》亦有此说。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的元勋重臣,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作过武昌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29岁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后任彭泽县令。因不事权贵,弃官隐居栗里(今星子县境内)。52岁时偕少子陶佟回归宜丰故里,四年后返浔阳,逝于柴桑。陶佟留居故里。今澄塘镇秀溪、故村等处陶姓人皆为陶佟之后裔。历代方志载宜丰境内有南山、柳斋、菊轩、东篱、洗墨池、藏书礅、故里桥、靖节桥、我公桥、舒啸台、赋诗湾、顾渊石、醉卧石、渊明洞、读书堂、靖节祠等陶渊明遣迹及其纪念建筑。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东晋彭泽县古浔阳。今九江彭泽县。 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各个地方应该都会有约定俗成的表示亲热的方式吧,就像钥匙一样,一个称呼,一个手势,就能开启你与当地人的屏障。你若是身处江西,尤其在素有“中州清淑之气”的赣南,有一个很好地与当地人沟通的秘诀——亲热地称呼一句“老表”!可别小看这个似乎有些土气地称号喔,它在江西是拉近陌生人之间关系的桥梁,说不定好客的主人还会因此把你请到家里,尝一尝客家人独有的“擂茶”呢!而江西人自己也相互以称呼“老表”取代“同志”“老乡”等说法,朴实中平添一份亲切。
江西人对“老表”的青睐由来已久,最早的说法恐怕要追溯到图腾时代。据考,“表”在旧时多指木,如《宣公十二年》:“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杜注:“表,所指木。”而清江吴城遗址发掘清理出商代红土祭坛“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柱洞上百个,多成行排列或间有错叠。”这显然是江淮流域及江南展延区东夷族群原始崇拜物教图腾表柱信仰。在商中期到战国末“老表”就有文字记载。于是便有说法说“老表”本是图腾表柱的土俗语,是图腾印象在江西族群中的记忆残留。
这样的图腾溯源虽然能把“老表”的起源向前推移,但毕竟涉及到很多古代文献,历史考证的东西,能够理解并接受的人并不多。老百姓们更倾向于按今天的思维方式,把“老表”理解为姑表亲。但究竟是江西省的表亲呢,还是江西与相邻省份的表亲关系呢,这在传说中,又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有人说,“老表”的称谓是江西客家人为着适应陌生的生存环境而自发倡起的。秦汉以来,中原汉人或被贬,或驻扎,或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举族南迁,大都定居于关山重重阻隔的闽、粤、赣山区。土著人自诩为“坐地虎”,称客家人(即中原汉人)为“过山虎”。土客相争,夺田夺山,两虎相头甚为激烈。而彼此不同籍、不同姓、不同宗的客家人,便睿智地用“老表”这种似亲非亲、似故非故的称呼来加强与其他客家人的感情,以达到携手团结、同舟共济、患难相依的目的。久而久之,“老表”便约定俗成,成了江西客家人之间联谊,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亲切称谓。
另一种说法也关乎迁徙,却不是迁入江西,而是迁出江西,“老表”则是周边省份赋予江西始祖的昵称。历史原因恐怕在于江西纳入全国政治版图不算很早,秦代以后广州福建等省划入,地理位置才逐渐显露,但仍以农业为主,因人口过早饱和,江西人大都为稼穑耕垦奔走四方,多在穷乡僻壤之间。福建人觉得只有他们才能叫江西人“老表”;广东人也认为自己和江西人有着姑表亲缘;湖北则有传说,是当年湖北人曾被杀戮一空,后来是靠着江西的三兄弟迁徙过来,才得以传承,至今仍有地方存有纪念这三兄弟的祠堂;更多的还得数湖南人,在邹华亨先生的《湖南家谱简》中这样陈述道:“迁湘始祖多来自江西。现所见湖南家谱中,在缕述世系源流时,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庐陵、吉水,南昌府的丰城、南昌诸县。……元末明初的连年的战祸和兵燹,使湖南大部分地区田园荒芜,庐舍成为废墟,原有居民大量散亡。随后,苏、浙、皖、闽、赣人,特别是江西人大批涌进湖南……民谣便传出‘江西填湖广’的说法。现在,湖南人一讲江西人,多称江西老表,笔者茫然不知何意,鉴于湖南人的祖先多来自江西的历史渊源,姑妄释之:表,有表亲之意,指父亲姊妹和母亲兄弟姊妹所生的孩子都称表亲;老,祖宗之谓也。‘老表’即祖宗的表亲,‘江西老表’,指江西、湖南两省人的祖宗存在表亲关系,是湖南人对江西人的一种昵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说法虽不得到大众的认可,却也颇有趣味,不妨颉之一二,以飨读者。
赣南是风水文化的发祥地,赣南客家笃信风水在地方志上也有载:“好谈风水,多惑形家言,清明、冬至改葬者纷纷。” “俗信风水,往往葬后十余年,自行开视,以验穴之吉”。 唐朝末年杨筠松避居赣南,开创风水“形势派”。有人便根据这些史实,判断赣地先人相信风水,同时为了在迁徙中便于掌握方向,江西人爱随身携带一只表,即古时的罗盘,因此被外乡人称为“老表”。
还有说法更玄,与张天师有关。众所周知,张天师擅长划符,即划裱。他曾“占得天下年熟三十七年,但人民多灾难。乃是皇王大帝旨懿,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下凡察看人间善恶,善者多传于人,免得一家灾难。若抄得一张与人免得一家灾难,抄得十张免得十家之灾。”他的符裱得到皇上的赞赏,民间便流传出“江西老裱”,后来才异化为“老表”。
不过,将“老表”一词传播开去的还得归功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史上,在朱元璋的本纪中有一段关于他与汉王陈友谅在江西的战争。陈友谅是另一支起义的首领,在战争初期,他曾陈友谅曾出动巨舰数十艘,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慌不择路,狼狈逃命。朱元璋本人也身中数箭,伤势严重。幸亏当地乡民及时帮他疗伤,朱元璋这才很快的康复起来,最终东山再起,打败陈友谅,为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朱元璋为了感谢江西的乡民,应允他们说,将来自己若是发了迹,乡亲们只要说是“江西老表”,便一定会得到款待。果不其然,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后没过几年,江西连年水灾,老百姓挣扎在饥寒交迫之中,苦不堪言。乡亲们想起当年朱元璋的承诺,便当真到应天府去找皇帝。朱元璋接见了江西“老表”,问明了缘由,拨出大批银钱粮草赈济江西灾民。自此以后,“江西老表”便在全国各地传开了。至于到底是江西哪个地区的乡民救了朱元璋,则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余干县的康郎山,有的说是庐山山脚,也有的说是赣南山区的南康县,总之各持一词,但都寄托了江西人对“老表”一词的深切情谊。
然而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似乎一直都不得到后人的认可,他可以杀掉与他经历过腥风血雨的生死将领,难道真的会在乎几个小小的“江西老表”吗?于是,便又有了另一种传闻。
话说1368年,朱元璋灭元,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他手下的各路人马,纷纷人京向他朝拜和庆贺。他见如此多的人马一下涌人京城,不但住宿困难,自己也难于应付。于是赶紧下令,要各路人马按顺序进京。当他听说西南的一路人马日夜兼程,已达长沙府时,就急传口谕,命这支人马“在长沙歇息三天,然后听旨进京。”手下人听错口谕,误将“歇息”听成是“血洗”——“在长沙血洗三天”。皇帝金口玉牙,出口成旨,违旨者斩。于是明军在长沙府进行了一场血腥的大屠杀。他们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幼,杀得长沙十室九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不见人迹。
却说过了许多年,有一天,从江西那边“吱呀,吱呀”推过来一辆土车子,车子上坐着一美丽的少女,少女的身后是一位英俊的青年男子。他稳稳地推着车,赶着路,出江西,过浏阳,一路来到长沙东乡,见这里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在这里任下了,男耕女织,安居乐业,繁衍后代,直至百岁而终。
以后许多长沙人都视从江西过来的那对少男少女为自己的祖先;江西是他们的父母之地,江西人是他们的亲戚。于是,称呼江西人为老表。
无独有偶。驰名中外的陈毅元帅,当初在赣粤边区坚持游击战争时,同样与赣南老表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结下了没齿难忘的深情厚谊。全国胜利后,陈毅当上了元帅、副总理,当年和他在赣粤山区风餐野露、同床共眠的游击队员朱赞珍进京拜访陈老总。电话打进去工作人员不明来者身份不予通报。朱赞珍的犟脾气来了,怒发冲冠地大喊:“岂有此理!就说我是信丰的朱老表!”陈毅一听,赶紧吩咐秘书派专车迎接。两人相见,朱赞珍热泪盈眶,抬手捶陈毅一拳,亲昵道:“崽古头(意指带兵的人),我还以为你忘了我们作田老表呢!”陈毅抱着他的肩膀说:“哪里哪里,苟富贵,毋相忘。老表同志哥,你瞧我陈毅是那号角色吗?赣南老表与我陈毅情同手足,恩胜父母,我岂敢忘怀!”60年代初,时任江西省委副书记的刘俊秀进京汇报工作,周总理向毛主席介绍道:“这位就是江西老表刘俊秀。”毛泽东呵呵笑道:“稀客稀客!呵,江西老表出了名哩。”
江西人喜欢自诩“老表”,外乡人也以“老表”表达他们对江西人的亲热和欢迎。也正因此,江西人对表亲自然而然地怀着一种潜意识的眷恋情感,尤其表现在对舅舅的尊重程度上,更是外地人无法比拟的。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制及父系氏族制早期,因性关系混乱,舅舅与外甥间便存在一种理所当然的权利和义务。舅舅作为甥儿甥女最亲的男性长辈,与姊妹一起承担抚养教育下一代的职责,年老后由甥儿甥女供养,职位(酋长,祭师等)和个人财产也由甥儿甥女继承。很多地方至今仍有“天上的雷公,地下的舅公”的说法,这是一种母系氏族制的残留,但在江西却有许多仪式把这一“尊舅”传统保存了下来。
就拿赣州的结婚仪式来看,外甥结婚,舅舅是上宾。在举行婚礼的这一天,还要由舅舅在厅堂的显眼处挂上一块木匾(现多用玻璃镜代替),上书外甥的名号以及吉祥词语,在挂的时候,舅舅口中还需不停地念吉祥祝词,这一仪式称为挂号牌。
还有,客家人嫁女儿,都有送嫁的习俗。在送嫁的人中,最重要的是送嫁舅,也就是新娘的弟弟(一般是最小的弟弟),这是必不可少的人物。如果没有亲弟弟,就要请与自己最亲的堂弟去。送嫁舅的任务是给姐姐拿钱袋子(过去是抱钱箱子)。新娘在出嫁前要向父母及亲戚朋友哭嫁,哭嫁所得的钱就放在这个钱袋子里。按照客家人的规定,新娘出嫁时身上是不允许带着娘家的钱出门的,于是只能让送嫁的弟弟拿着钱袋子。送嫁舅是嘉宾中的嘉宾,贵客中的贵客。新郎要对他特别敬重和热情周到地服侍,不敢有任何的怠慢。送嫁舅不会同时和姐姐进男方家的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新郎家要吹吹打打去门外迎接送嫁舅,同时还要给送嫁舅一个大红包。有的送嫁舅比较调皮或是想多捞几个红包,总要在外面磨磨蹭蹭捱上很长一段时间。送嫁舅进门后,新郎家要立即端上一碗满碗给他吃。此外,新郎要想拿到钱袋子,又要包上几个红包。开席的时候,男方家要进行安席的礼节,毫无疑问,送嫁舅不论年龄大小,是要坐上席的。安席也要吹吹打打,放鞭炮,有的送嫁舅在这时会躲藏起来,新郎左找右找找到后,又要包红包他才会入席。闹洞房的时候,送嫁舅一般会陪伴在姐姐的身旁。等夜深人静闹洞房的人散去后,有的送嫁舅特别是年幼的送嫁舅会赖在那里,不肯离开,说要同姐姐睡。这时新郎又要费一番心思,采取软硬兼施,用红包引诱等办法,把送嫁舅哄走。此时,不管新郎和男方家人的性子多么急,脾气多么躁,都会忍耐着。充分表现出江西人在对待舅方的态度上丝毫不敢含糊。
而且,每逢摆酒席,每张八仙桌上,只要有舅舅,都是必须坐上席的。这种表亲关系是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的。
江西人就是这样可爱地真心喜欢着“老表”的称呼,并热情招呼着南来北往的客人们,身体力行地充当好全国人民的“老表”角色!
江西经济文化全国数一数二。
江西人,又称“赣人”,广义上说是指世居地、父母世居地、父母出生地、出生地、祖籍地、户籍地、长久居住地、长久工作地在中国江西省境内(包括南昌、九江、赣州、宜春、上饶、景德镇、吉安、抚州、萍乡、新余、鹰潭11个地级城市的人),被认为或自我认同为江西人的群体或个人。狭义上说是指如今江西省境内的全部人口,即拥有江西户籍的个人。以语言划分的方式,江西人主要以汉语赣方言为母语。此外还有部分其它汉语的方言使用人口。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古到今曾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等。江西人朴实厚道,内敛含蓄,勇敢而坚定,精明智慧,但缺少一点创新和踏实精神。他们不喜张扬,不太擅长于表达,善于左右逢源,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尤其是“江西老表”的称谓,会让人倍感亲切和亲近。江西的女人,特别是女孩子大多清纯可爱,温柔娴淑,且知书达理。而女人则贤淑良德,勤劳聪慧,而且厨艺都比较好。
赣的由来与水有什么关系
本文2023-11-03 06:37: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