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至湖上的作者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晓至湖上的作者简介,第1张

厉鹗

(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参加“博学鸿词”考试,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与杭世骏齐名。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著有《樊榭山房集》、《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南湖雨中·厉鹗翻译如下:

1、南湖雨中的译文:

(1)夹竹夭桃蘸小红,水高鱼沪没芦丛。

夹竹桃的小花蕾蘸着一点红色点缀在树上,水里的鱼出没在芦苇丛中。

(2)南湖春物无人管,都付斜风细雨中。

如此富有情趣的春景,却无人欣赏、无人顾及,任凭其淹没于斜风细雨中。

2、全诗赏析:

诗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寄情,情景交融,浑成一体,起首的这一句描写的是水边近景,这里诗人轻轻移来形容与桃貌合神离的夹竹桃,倒也别致有趣。

第二句“水高鱼沪没芦丛”,表现的则是雨中湖面的远景。一近描,一远眺,一细巧,一粗放,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错落有致、阴阳兼济的美。

在描绘了一番南湖生机盎然的雨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感叹道:“无人管”,“都付”,是诗人对于春光流逝、人生如烟的深切感慨。

作者厉鹗的介绍和诗文特色:

1、作者厉鹗的介绍:

厉鹗,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杭州厉氏家族一世祖,“浙西词派”中坚人物,“江西词派说”首提者,是当代著名外交家、国际法泰斗厉声教的先祖。

2、厉鹗的诗文特色:

(1)吟咏山光水色:厉鹗一生创作了许多以山水为题材的诗词,一部《樊榭山房集》,几乎可以说是“十诗九山水”。从题材分类的角度来说,可以称他为山水诗人。

(2)抒发思古幽情:厉鹗不仅热爱自然,向往野逸,而且喜欢观赏古物,既爱那历尽沧桑、古朴斑驳的文物之美,也爱由此引发的思古幽情和远离现实的超脱之感。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中,有许多怀古咏物之作。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清代·厉鹗《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滩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孥音遥去,西卢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沉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过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风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秋夜 , 怀人孤独 注释 《百字令》:《念奴娇》之别名。

七里滩:又名七里泷,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西,两山夹峙,水流湍急。 

桐江:富春江流经桐庐县的一段称为“桐江”。 

当年高躅(zhuó):指东汉时严光隐居遗迹。今浙江桐庐县有严子陵钓鱼台,分东西二台,均高达二十余丈,下临富春江,严子陵曾居于此。高躅,高人的足迹。 

吹竹:吹奏管乐器,如箫、笛之类。 

万籁:自然界的各种音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鹤梦:陆游《秋夜》诗:“露浓惊鹤梦,月冷伴蛩愁。” 

挐音:船桨拨水的声音。挐,通“桡”,船桨。 

汐社:南宋遗民谢翱创立的文社。 赏析 诗人为追蹑高人的足迹,秋夜行船桐江之上,途经桐庐严陵山西的七里滩,想起了东汉高士严光来,当年他农耕垂钓于此,拒不接受汉光武帝刘秀的邀请出仕官场。尽管刘秀少年时与严光是同学,严光也还是不看皇帝与同学的情面而坚持他自己的立场。这一动机交待为全词奠定了基调,故后面的内容都与隐逸孤寂相连。为表现作者的清雅孤逸,又要道出这秀丽景色的难以忘怀,不牵出严光来是不能成章的。这清寂烟净的江林,这白云深卧的山谷也才真正配得上高蹈出世的严光。故词人接下去便展开对江月夜景的描写,以展现一种超世脱俗的隐逸心态。在隐逸的情调中又回荡起一种遗民之恨的淡淡哀伤。汐社是南宋遗民谢翱避难浙东时组织的诗社,文天祥死后,谢翱曾登桐江的西台,作《朱鸟歌》遥祭。但汐社已然成历史陈迹,那些狂迈不羁的隐逸之士也没有了踪影,这一切使词人变得更加孤独,字里行间渗透著词人的隐痛,过去的逸民尚可聚社吟唱,遥祭心中的英雄,但在词人所处的时间内,连逸民的影子都找不到了,何况是词调。只此一联想,词人的这种孤独感便有了重量,并从个体的孤独汇集到了群体的文化孤寂。一星在水、橹声遥去、寂寂冷萤、岸林藏烟、帆影摇空绿、白云卧深谷的景象描绘,表现出作者别致的构思和准确精到的刻划能力。用象征的手法抒发出蕴蓄胸中良久的深重的孤独感,同时又在观景中通过怀人忆史含蓄地表达出遗民的隐痛,全诗境界幽寂而透伤怨、缓平而藏奇峰、清俊之中含凝重,读之可以回味无穷。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余,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厉鹗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唐代·王昌龄《太湖秋夕》

太湖秋夕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秋夜湖泊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夜 , 赞美 , 工人 , 劳动早教古诗100首金风淡荡,渐秋光老、清宵永。小院新晴天气,轻烟乍敛,皓月当轩练净。对千里寒光,念幽期阻、当残景。早是多愁多病。那堪细把,旧约前欢重省。最苦碧云信断,仙乡路杳,归雁难倩。每高歌、强遣离怀,奈惨咽、翻成心耿耿。漏残露冷。空赢得、悄悄无言,愁绪终难整。又是立尽,梧桐碎影。——宋代·柳永《倾杯·金风淡荡》

倾杯·金风淡荡

宋代 : 柳永

秋夜 , 抒情怀人

王守仁

1472-1529 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

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阳明学派创始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谥文成。发展陆九渊学说,改造程朱理学,提出“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其学说在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生培养学生无数,创办书院数十所,对促进明代书院的发展和学术繁荣有着卓著的贡献。晚年曾在浙江各地讲学,万松书院是他经常到访的地方,使万松书院深受“心学”影响。明嘉靖四年(1525),受提学佥事万信汝之请,为万松书院撰写重修碑记。

田艺衡

字子艺,明末清初钱塘人。田汝成之子。以岁贡生为徽州训导,罢归。曾任应天(今南京)府学教授。博学,工诗文。少年时即以诗赋著名。其文“神采中涵,奇辉外射”。为人“高旷磊落,不可羁絷”。著作颇丰,有《田子艺集》、《煮泉小品》、《留青日札》、《玉笑拾零》等。曾访问讲学于杭州各大书院。有《游万松书院侍宗师与杨秋官弈见湖亭修真率会晚别江津有作》诗。

张文炳

字虎别,又字阁如,沧州(今河北沧县)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官广东布政司参议。以刚直著称。间画墨竹,清劲拔俗,《清画家诗史》有记。张氏世代诗家,祖孙数代享有诗名。其中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镒、张九铖、张九键等张氏祖孙与岳麓书院读书任职,被传为佳话。《清史列传》、《国朝先正事略》等书中有传。著有《退谷诗抄》24卷。曾访问讲学于万松书院,书院西侧石林中有其摩崖题记“卓尔”等。

朱彝尊

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年少时曾走南闯北,云游四方。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以布衣授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篡修《明史》。生而秉异,书经目不遗。诗、文、考据样样精通,康熙爱其才,曾御赐“研经博物”额。曾被邀至敷文书院讲学,并亲撰:“入则孝,出则悌,守先师之道以待后学;颂其诗,读其书,友天下之士尚论古人”联。其学识渊博,工诗词古文,著述甚丰,有著《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又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万年茂

字少怀,号南泉,湖北黄冈人。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乾隆三十八年(1773)聘为岳麓书院山长,五十七(1792)年重赴鹿鸣宴。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除任职岳麓之外,还先后在麟山、涑水、鹭州等书院任职。学徒甚众,被学者尊信为书院“山斗”。著有《周易图说》6卷。乾隆五年(1740)至书院讲学,其精辟的演讲深受书院师生的欢迎,诸生立碑勒石以记。

金志章

初名士奇,字绘卣,号江声,清钱塘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由内阁中书迁侍读,出为直隶口北道。续修《两镇三半志》。归田后,以游历、著述为业。金志章性格豪放,喜好游历山水,爬登山路,终日不厌,被人称为“烟霞水石间客”。潜心诗文,与厉鹗、杭世骏等齐名于世。纂辑《吴山志》20卷、《吴山伍公庙志》6卷,著《江声草堂诗集》8卷。乾隆初年,受山长鲁曾煜之请,常在万松书院讲学。书院新建玉壶、留月两台,曾撰诗志喜。

胡 敬

字以庄,号书农,仁和人。清代著名教育家,嘉庆十年(1805)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曾主讲西湖崇文书院20余年,与敷文书院山长张鉴相交甚契,为敷文书院撰“闭户自精,云无心以出岫;登高能赋,文异水而涌泉”联,亦曾讲学于敷文书院。

孙星衍

字渊如,又字季仇,江苏阳湖(今武进)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主讲于杭州诂经精舍。著有《尚书今古文注疏》、《周易集解》、《寰宇访碑录》、《孙渊如诗文集》等数十种。曾在书院访问讲学。

厉 鹗

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荐举博学宏词。博闻强记,尤熟谙宋、辽史事。著有《宋诗纪事》、《南宋院画录》、《辽史拾遗》、《樊榭山房集》等。乾隆八年(1743),受山长鲁曾煜(秋塍)之请在书院访问讲学,

戴 熙

字醇士,号鹿床,钱塘人。道光十二年(1832)进士,次年授编修。十八年出任广东学政,后升翰林院侍讲。二十八年授兵部右侍郎,次年乞求归里,主讲杭州崇文书院。工诗书画,为世推重,与汤贻汾齐名,并称“汤戴”。著有《习若斋诗文集》、《习若斋画絮》等。亦曾讲学于敷文书院。

孙衣言

字琴西,号逊斋,浙江瑞安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曾主讲于杭州紫阳书院。道光三十年(1850)授编修,参与《宣宗实录》编纂。后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光绪五年(1879)诏为太仆寺卿,因病未赴任。孙衣言治学严谨,出入经史,务求曲尽事理。学术承永嘉学派,治经世之学,着重知古,是重振永嘉经世之学之巨子。于诗尤工,诗传至海外,著有《逊学斋诗文抄》。平生重视乡邦文献,归田后,搜采乡邦轶事史志,编成《欧海轶闻》。亦曾讲学于敷文书院。

《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是厉鹗的两部力作,受到时人的好评。《四库全书总目》评价道: “(《宋诗纪事》)全书网罗赅备,自序称阅书三千八百一十二家。今江南浙江所采遗书中,经其签题自某处钞至某处,以及经其点勘题识者,往往而是。则其用力亦云勤矣。考有宋一代之诗话者,终以是书为渊海,非胡仔诸家所能比较长短也。”“(《辽史拾遗》)拾辽史之遗,有注有补,均摘录旧文为纲,而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悉分析考证,缀以按语。……采辑散佚,足备考证。”

丰富的著述并不能使诗人的生活得到改善,不得已,他决定另谋出路。十三年(1748年),他忽生宦情,决定以举人候选县令,应铨入都。朋友们认为他不宜担任此职,加以劝阻。他只得说出自己的苦衷,是为了求得俸禄以侍养老母。当他北上来到天津时,老友查为仁将他留住水西庄。在这里,他意外地看到了查为仁为南宋周密的《绝妙好词》所作的笺注。他与为仁有同好,也曾收集过有关《绝妙好词》的材料。为仁所作,使他分外高兴。对学术的热爱战胜了对仕宦的追求,他放弃入都的打算,和为仁同撰《绝妙好词笺》。几个月后,著作完成,他返棹南归。

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南巡,厉鹗与吴城共撰《迎銮新曲》进呈。吴城所作为《群仙祝寿》,厉鹗所作为《百灵效瑞》。十七年(1752年)秋天,厉鹗病重。九月十日,他对汪沆说道:“予平生不谐于俗,所为诗文亦不谐于俗,故不欲向不知我者索序。诗词二集,已自序而授之梓,尚留小文二册藏敝箧,子知我者也,他日曷为我序而存之。”第二天,厉鹗辞世。

厉鹗的死使朋友们十分悲痛,他们哀叹:“今而后江淮之吟事衰矣!”马曰璐也哭道:“大雅今谁续,哀鸿亦叫群。情深携庾信,义重哭刘蕡。望远无来辙,呼天有断云。那堪闻笛后,又作死生分。”

厉鹗的一生正如他在《六十生日答吴苇村见贻之作》一诗中所概括的,“我生少孤露,力学恨不早。孱躯复多病,肤理久枯槁。干进懒无术,退耕苦难饱。帐下第温岐,归敝庐孟浩。风尖耻作吏,山水事幽讨。结托贤友生,耽吟忘潦倒。”他的诗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于王士禛、朱彝尊之外,“独辟蹊径”,与金农的书画齐名,人称“髯金瘦厉”。他不修威仪,常曳步缓行,仰天摇首,即使在大路上,也常有吟咏之意。因此,又被人笑称为“诗魔”。 他的著作除上面提到的诸书外,还有《樊榭山房集》。

晓至湖上的作者简介

厉鹗(1692─1752)清代诗人。字太鸿,号樊榭,钱塘人。公元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考中举人,但未能考中进士。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参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