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样的佛经可以让人平心静气
读佛经,咒,佛号,都可以静心, 更重要的是 想静心 关键是 先 治疗 我们的 贪 嗔 痴贪 嗔 痴 一灭 不用去 除妄想 都没什么好想的了贪 嗔 痴 猛烈 怎么压制 心也要躁动
不是熄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 心静不下来,怎么办? ——谈“静心”与“净心” “心静不下来,怎么办?”常有师兄 谈到这个问题。 学佛首先第一步通常是先学习什么是正确的观念言行,什么是错误的。换句话说,首先最关键的问题不是心能不能安静的下来,而是你的观念对不对。 观念对了,慢慢自然就会比较容易宁静,即使还不宁静专注,问题也不特别大; 如果观念先不对,静下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吃镇定剂也可以安静些,很多人做坏事打坏主意偶尔也可以很宁静专注,有啥用呢?? 所以,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先有正确的观点,然后把心专注在正念上,这样用处就大了。 我们先思考 “为什么 心要静下来”?大多是心里烦乱,大家都会觉的那是一种 不舒爽的 状态。 这其中有一个问题,是不是心里有念头 有想事情,就一定不清爽呢? 如果我们误以为一定要没有念头,没有思想,才可以没有烦恼,一直安乐, 那我们烦恼的时候可能就会希望 自己是一块石头,或者一颗树,甚至羡慕起小猪猪,以为那样就可以没有什么烦恼。问题是仅仅逃避,我们可能可以暂时不想,不可能永远不想。如果有以为佛法就是教人这样的“静心”,那就是很大的误会了,我们去学石头,木头,就可以了,那不是学佛。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实并非有思想就有烦恼。而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想乱七八糟的事情,如果心里都是“正确”的念想,即使比较多,有些 乱,我们也一样没有什么烦恼。 这里涉及大到两个概念一个是“静心”,一个是““净心”。 想“静心”其实 关键是 先 治疗 我们的 贪 嗔 痴,贪 嗔 痴 一灭,不 用去 除妄想 都没什么好想的了。相反,如果 贪 嗔 痴 猛烈 怎么压制心也要躁动 。所以古德说 “不是熄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思量”,我们初学者往往并没有办法 一开始就去 “静心”,什么都不想,而是应该先“净心”,心里 安住在正确的观念上,心里只有慈悲和智慧,只想如何能给自他带来真正恒久 安乐,慢慢的 就觉的其他无益的事情没有必要去想了, 烦躁的心也自然会渐渐消歇下来。 总结,并不一定要“静心”,没有想法,才没有烦恼。我们开始慢慢“净心”,转变我们的观念,建立起正知正见,把心安住在上面,或者想的与慈悲相应,或者与智慧相应,也没有什么烦恼,安住的久了,养成了习惯, 不需要刻意,自然而然,心静坦然。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
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允”就是诚信的意思。
据史书记载,尧舜时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春秋,统治者以身作则,修正心灵,文明治世,教化万民,造就了尧天舜日,五风十雨、麦收双禾,麒麟在野、凤凰鸣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四书-中庸》写道:"子曰(孔子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赞誉了中华祖先以仁德为治国之本的聪明睿智。
人有三心:一是道心,二是人心,三是血肉心(即心脏)。道心也叫良心、元神、自性、佛性,是人的天赋本性(自然属性),先天而存,无形无相,永恒不灭、清静无为,纯洁妙明,不易发现。人心也叫妄心、识神、禀性、习性(社会属性),后来而有,思善思恶,躁动不安,人喻"心猿意马",前两心均属人的精神范畴。心脏是物质体,是人体造血器官和血液循环的动力泵。
人心对声色货利的欲望追求而产生贪嗔痴爱的念头,极大地危害着至善本性(道心),昧天良于昏暗不明之中,使妙明道心的明度逐渐微小,如乌云蔽日,暗淡无光,从而丧失理智,一念之差,悔恨千古,所以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惟"字作思想意识讲,古代文言叫思维,现代名词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养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老子叫抱元守一,一就是理性,所以说一者理也;元是元神,即精神。
允执厥中:"允执"就是平心静气、静观执守,不离自性。"厥"字虚词,厥中就是其中。中是天性的所在地,精神的集中点,即祖窍。允执厥中简称为执中,即守性不移,守死善道,如如不动,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迁不移,不偏不离……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欲观窍,无欲观妙,抱元守一;《心经》说的观自在菩萨;《黄帝内经》说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为什么要执中、守一?因为中是人的心灵自性,是宇宙灵源一本散万殊的"一",这个小真空、小宇宙能通天彻地、通晓人生、社会、自然万物的真理。《易经--文言传》有"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概括了周文王修正心灵的真实体会。"黄中"是人的天性的别名,是真空之子,生于天地先,位居天地中,是人的生命能源,一身之君,主宰人的一切功能。"黄中"的集中点即是上丹田,田是土地之意,上丹田位居人的中央所在地,五行中央属土,色黄,所以叫黄中,道家叫黄庭。黄中直通理天能源,所以叫黄中通理。执中精一,独守黄中,参悟宇宙自然育化天地万物、万物回归自然的原理,就是穷理尽性,穷神知化。人的理性与自然真空理气合而为一就叫作天人合一。所以古圣贤才说:穷理尽性达天命,执中精一万法通。
十六字心法是上古明君明心之法,是最上乘真功正法。三教圣人立教传法皆以明心为本,法有差异,所以说万法一理,明心为万圣之纲。先圣大德为后代子孙指明了一条正心修身、通达自然真理的光明大道,树立了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光辉楷模。
《尚书·大禹谟》
记叙大禹、伯益、皋陶在帝舜面前讨论政事的对话,同时也记录帝舜禅让帝位给大禹,大禹谦让的经过,最后是大禹征讨苗民,开拓疆域的记载。
文章主旨:《尚书》是流传至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历史文化汇编,我认为主旨就是记录远古时的君臣言行。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以逐渐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但人们似乎并不快乐。
回望过去:成群结队的农人,以广阔的水田为画布,用嫩绿的秧苗做画笔,于一起一伏间,一畦畦,一垄垄的稻田瞬间变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他们尽管劳累,但脸上的神情是欢快的。
麦收时节,人们在烈日与酷暑中,头顶草帽,肩搭毛巾,手持镰刀在金黄的麦浪中,你追我赶,争先恐后。
一片片麦子顺势躺倒,农人们擦擦被汗浸湿的脸颊, 抬眼望一望无垠的麦田,丰收的喜悦悉数写在脸上,他们是幸福的。
现如今,田野上,春种时节田野上充斥的是播种机插秧机,秋收时节田野里轰鸣的是收割机,打谷场上是脱粒机。
家庭里:洗衣有全自动洗衣机,熨衣有蒸汽挂烫机,刷锅洗碗有洗碗机消毒柜,拖地有扫地机器人,厨房有破壁机,电饼铛,微波炉,电烤箱,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人们整天开着汽车,吃着大餐,吹着空调,刷着手机,但人们快乐吗?幸福吗健康吗?
对工作无休止的抱怨,对孩子对爱人各种不满,导致我们身心俱疲,失眠、易怒, 我们的生活似乎并不快乐,并不幸福。
有人说,你之所以不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因此,享受简单生活,以劳动充实你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快乐呢!
最近,读了《诗经》中《芣苢》这首诗,深以为然。这种劳动带给人的快乐虽沉寂许久,读来却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以整齐的句式,轻快明朗的节奏,粗朴无华的语言, 为我们描绘出三五成群的田家妇女,于风光旖旎之日,平原绣野之中,欢快如花间蝴蝶般,采摘车前子的情景。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采摘,采呀采呀采起来。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采摘,采呀采呀采到了。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一片一片摘下来。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采摘,一把一把捋下来。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采摘,提起衣襟装起来。
郁郁葱葱的车前子啊,我们一起来采摘,掖起衣襟兜回来。
《诗经》中的民歌大都采用重章复沓的手法,《芣苢》中更为突出,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美。
切合采摘芣苢劳动的轻快动作节拍, 从他们轻快的动作,欢愉的歌声中读出了他们的喜悦。这是采摘劳动带来的快乐情趣,这是歌唱者丰收的喜悦,这是现代人遗失的美好体验。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是啊, 他们为何那么心旷神怡,把繁重的田间劳作看得如此快乐呢,我想应该是他们都有一颗简单的心吧!
我曾有疑问,这群女子采摘车前子干什么呢?查阅古籍,一种观点是车前子可以“受胎多子,且治愈难产”,另一种说法就是它可以治疗麻风病。还有人说他们采野菜的目的就是为了充饥。
这首民歌选自《诗经》(《周南》),反映的周代的百姓的生活状况,那个时期生活的困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治病也好,充饥也罢,生活的艰辛略见一斑。
但这样一群为家中的茶米油盐小心算计的主妇们,能在这样简单的劳动中体验到如此的快乐与幸福,这是何等的一种心态啊!
你之所以不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太少,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 放下贪念,放下攀比,你就会拥有简单的快乐。
到劳动中去寻求快乐,不去计较工作中得失;到劳动中寻求快乐,不去计较夫妻之间谁付出的多少,到劳动中寻求快乐,不去计较邻里间小嫌怨。
你会发现,生活会越来越美好,心情越来越快乐!
读什么样的佛经可以让人平心静气
本文2023-11-03 07:09: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