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3收藏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第1张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震动中外的考古奇迹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古代泥塑艺术的宝库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东6公里的西杨村南,西距秦始皇帝陵1225米,是秦始皇陵园中最大的一组陪葬坑,坑中所埋藏的浩大俑群是秦王朝强大军队的缩影。 1974年西杨村农民打井时发现了震惊中外的秦始皇兵马俑。它是由三个大小不同的坑组成,分别编号为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共有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8000件,实用兵器数以万计。

俑坑中陶俑、陶马按古代军队的编队排列。一号坑内是由6000多件陶俑、陶马及40余辆战车组成的长方形军阵;二号坑为步兵曲型混合军阵,有陶俑900多件、战车89辆、驾车陶马356匹、鞍马100余匹;三号坑中有68件陶俑、4匹陶马和1辆战车,它是一、二号坑军团的统帅部。 出土的各类陶俑,按照不同身份分为将军俑、军吏俑、武士俑等几个级别,其服饰、冠带、神姿各不相同,千姿百态,几千件俑没有一张相同的脸。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最伟大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兵马俑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财富。

1.陶俑的制作工艺

秦俑坑出土的数以千计的武士俑,在清理和修复过程中,经过考古学家的反复观察、对比、研究,总结出了陶俑的制作方法的共同规律。概括来讲,陶俑的制作是塑模结合,以塑为主。即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经二次复泥加以修饰和刻划细部。俑头、手借助于模制成粗胎,再进行细部的刻画。躯干部分则采用手塑。在头、手、躯干分别制作完成后,再组装套合为完整陶俑。

俑头的制作,首先采用合模法或单模制作与手塑结合制成俑头的粗胎。在出土秦俑中,使用单模和手塑结合制作的陶俑数量较少,大多数俑头是使用合模法制作完成的。合模法一般是将俑头分为大致相等的前后两半,分别用单片模制作,然后将两片单模相合粘接成完整的俑头大型,再进行面部五官部位的细部刻画处理。陶俑的双耳大多采用单模单独制作成型后,贴接于头的两侧。俑的发髻,有的采用在后脑堆泥雕刻成型;另一种系单独模制后贴于头顶。发辫有的是在头上相应的部位刻削成凹槽,将预制的发辫嵌镶在凹槽内。发辫为浅浮雕。

俑头的细部雕饰,重点是面部的五官、胡须及发纹,面部的五官是在模制的基础上通过对细节的雕刻、修饰,刻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如陶俑的眉骨、眉毛有的雕成山岳形,有的雕成弯月形、柳叶形,在眉骨上用阴线刻画出细细的眉毛。陶俑眼部和口部刻画也于细微处颇具匠心。怒目者眼球雕塑得暴出;举目仰视者,上眼皮与眉骨交接处凹陷;性情恬静者,口缝与嘴刻画成直线;表情严肃者,口角折纹下垂。

每个陶俑的表情不同,其面部的肌肉也相应地有所变化。神态孔武者,眉间的肌肉雕得隆起,年老者,在额头刻画出皱纹;年轻者,用刮抹的技法使面部肌肉圆润丰满。面部的三庭、五岳的肌肉的厚薄,骨胳高低起伏的变化,经过细致刻画都表现得十分合理。

陶俑的胡须有的是刻画出来的,有的是贴接上去的,如双角自然下垂的八字胡,大部分是采用减地法刻成的,上面再用阴线刻出细细的胡丝;平八字形的两片板状小胡,一般是贴接泥片再刻胡丝;圈腮大胡,是用堆泥或贴接泥片再经刮削、雕刻而成。

陶俑的发型变化多样,其雕刻方法也各不相同。篦纹型发式,是在头的初胎上覆层薄泥,再用蓖状工具刮划出发纹;弦纹发式,是在俑头的初胎上覆厚泥,再用棒状工具由下而上一圈圈刮划而成螺旋纹状,额角的鬓发,多数是用蓖状的工具刻划出发纹。为了表现出人物的不同个性特征,有的在额角堆泥,雕成凸起的绳索状鬓发,藉以显示人物性格的粗旷。经过细部的雕饰、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特征。

陶俑躯干的塑造,先用泥作成粗胎,在粗胎大型上再进行细部特征的刻画,如衣纹、铠甲、腰带、带钩等等,陶俑躯干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叠塑制作而成。首先制作陶俑站立的脚踏板,脚踏板都是用方形的模具制作,制作方法和今天农村脱泥坯的方法相同。脚踏板制成后,塑造陶俑的双脚,并在其上接塑双腿及短裤,由于腿部的装束不同,俑腿有实心和空心两种,实心俑腿一般是将泥片折叠反复锤打成圆柱形的泥棒,再接塑在脚跟上,为了显现俑腿筋骨,肌肉的变化关系,要再进行细部的刮削修整。空心腿的作法是用卷泥片法或泥条盘筑法制成。陶俑下身短裤的制作,是在实心腿和空心腿的上段外侧拍印一周粗绳纹,把预制的泥片包裹在上面塑成短裤的裤管。

接着,是塑造陶俑的躯干。陶俑的躯干都是空腔,是用泥条盘筑法塑成。首先是以泥块将俑的双腿连为一个整体。在上部沿周边堆泥作成高约10厘米、厚4~8厘米的椭圆形式长方形的底盘。待俑躯干的基盘阴干后,在底盘上用泥条盘筑法开始塑造躯干。陶俑躯干部位高1.1~1.2米,不可能用泥条一次盘筑塑成,一般是以腰为界分成上下两段制作,即先将下段的体腔,一次盘筑成型后,待稍微阴干后再作上段。为了使盘筑的泥条接茬密实,在内侧以麻布等编织物衬底,并用木锤等锤打。

待陶俑躯干的大型塑好阴干后,开始粘接俑的双臂。陶俑的双臂为空心,直形臂一般用泥条盘筑法制作成型,曲形臂是以肘处分为两节分别制作粘合而成。俑的双臂粘接于躯干胸腔两侧后,为了增强接茬处的附着力,在粘接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固,并在下端以丁字形木架支撑。

陶俑的手都是单独制成的,伸掌形俑手的制作有以两片模制粘合而成,握掌形手是用捏塑结合制作,并刻画出指甲、关节、手纹及筋骨和皮肉、使俑手“皮肉明备,骨节暗全”。俑手制成后插接于陶俑双臂袖管内。

经过这些工序,陶俑躯干的大型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对陶俑作进一步的细致雕饰。衣纹的雕饰,是在躯干的粗胎上以细泥涂覆,覆泥后经过打磨抹光、刻画、塑造衣襟、衣角、领口,以及衣服的各种裙纹。衣角、衣领采用浮雕加阴线刻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纹饰则作成浅浮雕的效果。俑腰间束的革带多用减地法刻出外形,再在上面刻划或模印三角形、菱形等花纹。带钩则采用贴泥作成浅浮雕或高浮雕的效果。铠甲有的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有的是在粗胎上覆细泥,雕成浅浮雕效果。甲钉、联甲带等通常以单模制成后粘于甲片之上。

2.陶马的制作工艺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陶马,形体高大,栩栩如生。经过考古学家多年来的反复观察、对比、分析,了解了秦人制作陶马的工艺过程。秦人在制作陶马时,一般是先将马的头、颈、躯干、四肢及尾等分别制作,然后拼装粘合成为粗胎,经过二次覆泥修饰,雕刻成型。阴干后入窑焙烧,最后绘彩。

马头有窄狭和宽博两种,作法也随之相异,前者主要借助于模具制成左、右两半,合缝线位于马头正中,下颔部位单独捏塑后粘接于马头的下部。宽博型的马头,则由五块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在马头合缝线内侧一般都要覆泥加固,马头上的附件,如耳朵和飞鬃,都是捏制成型后,在马头相应部位挖孔嵌入。

陶马的颈部和体腔部中空。颈部是由左、右两片不规则的倒梯形泥片拼合粘接而成。陶马体腔分为臀、腹和肩胸三段,每段也都是由若干块泥片拼合而成。从陶马体腔的内壁观察,所有泥片的合缝线处,都在内侧覆一层硬泥经过锤打使接茬牢固。

马的四肢和尾部通常为雕塑而成。从己折断的马腿观察,陶质密度大,无气孔,坚硬如石,泥层呈书页状叠压,说明马腿是用泥反复折叠锤炼塑成型。马尾都是手塑,雕刻成型。马尾的上端都作成圆形或方形的榫头,以插入臀部。

陶马的各个部件分别制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拼装组合。组合的方法是由下而上逐片逐段粘合,先由腿到体腔,再接上颈、头、尾,从而组成马体的大型。拼装组合的工艺过程首先是把预先制作的四条马腿按照固定的位置立起,之后,搭好马腹下的支撑板,开始安装马的躯干。陶马躯干的安装的具体做法,今天已难以确知。其中一种推测是秦人可能将马的臀部、腹腔、胸腔三段在拼装以前即粘接成为一体构成躯干,拼装时将马的躯干置于马的四肢及支撑板上,从腹腔两侧各开一孔,将手从孔中伸进去在躯干与四肢结合点上覆泥加压锤打,使合缝密实。其后,先将陶马马头与颈部粘合为一个整体接于躯干上。由于马头与颈部的重量很大,在与躯于对接时,下面应有一个丁字形的支架,承托马头和颈的重力。最后,在马的臀部开一个方形孔,将事先制好的马尾插入方孔内,外部再覆泥加固。

在马的各个部件安装完成后,对陶马外表的一些细部要作进一步的修饰。马的躯干外部普遍涂一层细泥。经过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显得马体肌肉十分丰满。在马胸部堆贴泥块,雕刻出凸块状胸肌,双肩处覆厚泥以显示肩胛的高大宽博,骑兵的鞍马在马背上还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桥和浅浮雕的鞍鞯。陶马的四肢经过细致的刻削打磨,圆的地方溜圆而有光泽,扁的地方棱角分明,皮肉、骨节的关系清楚。

3.陶俑、陶马的焙烧工艺

古代对陶制品原料的选择和烧制都有着一定的标准。《天工开物》记载:“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并且要“调践熟泥”。说明古人在选取陶制品原料时,要求掘地二尺,取无沙的粘土。原料选好后,还要泡制成熟泥,方能制坯成型。若原料不细,则土粒不密实,泡制不精,满布气孔,影响成型。即使烧成后,成品也粗糙而无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胎壁,一般厚约2~4厘米,最厚的地方达10~20厘米。陶俑、陶马的胎壁泥质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泥质细密、均匀,内层泥质较粗,掺和有颗粒均匀的白色砂粒。制作兵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黄褐色土,选取的陶土在使用前还经过了晒干、碾轧、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杂质,使陶土细腻可塑,达到雕塑制作的要求。为了增强兵马俑的机械强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马不仅易于成型,而且不会因受高温而扭曲变形或膨胀炸裂,秦代的工匠们在陶土中掺杂了经过精心筛选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马的烧制与砖瓦陶器一样,其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掌握火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谈及古代烧制砖瓦时说:“凡柴薪窑,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后使火转锈,凡火候少一两,则锈色不光;少三两,则名嫩火砖,本色杂现,他日经霜冒雪,则立成解散,仍还土质。火候多一两,则砖面有裂纹。多三两,则砖形缩小裂,屈曲不伸,击之如碎铁然,不适于用。”这说明掌握火候在焙烧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烧制的成品表面无光泽而且内部也不能烧结,变成夹生的“嫩火砖”,温度过高不是炸裂就是变形。只有烧成的温度恰到好处,才能使烧制品色纯、质坚、形正。兵马俑焙烧的温度,大致在950~1050℃之间,和我国古代陶器的烧成温度是相近的,说明对陶俑烧制火候已经掌握得相当熟练。

陶俑、陶马因部位的不同,胎质厚薄不均,薄的地方仅1~2厘米,而最厚的地方达到了10~20厘米。加之陶俑、陶马体型较大,这就为焙烧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使形体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马受火均匀,秦代的工匠们在制造工艺上采取很多措施。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产生焙烧困难,在陶俑制作中,工匠们尽量减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摆和腿、脚等部位,泥层厚达10~20厘米,而躯干部分的胎厚仅2~4厘米,这样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烧结,而下部的衣摆、腿和脚等部位烧不透,产生夹生现象。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工匠们将俑腿制成空心,在衣下摆部位的内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棱,在泥棱上覆盖大块泥片作衣的外表,将下摆制成空的内外两层。这些措施有利于陶俑、陶马各部位受火均匀,烧结的时间大体相近。

为了使陶俑、陶马在焙烧过程中通气流畅,不致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马适当的部位还留有通火、透气的孔眼。如在陶马腹部左右两侧留有一个10厘米直径的圆孔,使火焰可以通过圆孔均匀进入马的体腔内。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气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两个圆孔,或在陶俑头顶开一个径约1~1.5厘米的圆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匀,排气方便。

秦兵马俑的烧制成功,足以证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制陶工艺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多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武士俑平均高约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形匀称它们身穿着战袍,披挂铠甲,脚蹬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手;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是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震动中外的考古奇迹  举世罕见的秦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