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2——五色五脏知健康
(原文)
(解读)
“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 面 上五 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 ,气色好则身体好, 赤色应该像白绸里裹着朱砂,不应像赭石 一样的颜色 ;
“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 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 一样的颜色 ;青色应该像苍璧的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 的颜色 ;
“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 **应该像罗裹雄黄,不应像黄土 一样的颜色 ;黑色应该像重漆,不应像地苍色 一样的颜色 。
“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 假如五色极败之 微 象显露了,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 事态 长短的。假如长短不分,黑白颠倒,那就 是 精气衰败了 呀 。
“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 五脏,藏精守内 , 如果腹气盛脏气虚满,则说话声像从室中发出的一样,这是中气被湿邪所蒙盖的缘故 。
“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 如果讲话声音低微,说了再说,表明正气衰败了 。 如果病人不知收拾衣被,言语错乱,不分亲疏远近,这 就 是神气紊乱了 。
“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 如果肠胃不能纳藏水谷,这是肾虚不能禁锢的关系 。 如果小便不禁,这是膀胱不能闭藏的关系。五脏能够起到守内的作用,那病人的健康就能恢复 , 五脏 不 能够起到守内,病人就濒临死亡了。
今天学习了五色五脏知健康。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藏象学说的特点:一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二是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整体观念在藏象学说中的体现,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物质代谢上相互联系,在病理变化上相互影响。这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的联络、气血的贯通连接作用及功能的配合隶属关系,构成五大功能系统。
二是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又通过五行的生克制化,相互助长和制约,维持着整体生命活动。在五大功能系统之中,五脏藏蓄精气,主持气化,居于核心地位,六腑的功能从属于五脏,奇恒之腑贮藏的精气也源于五脏。五脏功能健旺,人体其他器官活动才能正常,身体才能强壮。
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说:“五脏者,中之守也”;“得守则生,失守则死。”在五脏中,心又为一身之大主,在心的主导下,全身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才能达到协调统一。故《灵枢·口问》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三是五脏的生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心理活动是由心主宰,而分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绪变化对应于五脏,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脏共同维持着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另外,以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系统又与外环境相通应,主要通过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着体内外环境的协调平衡。总之,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将人体的内脏、形体诸窍和心理活动都归属于五脏,以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来阐释人体内环境及其与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具有时空观念的结构功能模型
1、藏象学说的构建过程,是一个由实体向功能态演化的过程。藏象学说的形成,虽然依据了一定的解剖知识,但主要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通过对生理、病理等表象及临床疗效信息的观察分析,生理、病理和诊治相互印证、推导而成。
2、所以,中医藏象理论重在研究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以及结构关系,而对其形态结构的认识十分粗略,有的甚至难以确定其位、其形,更不研究脏腑器官的物质构成。如对于肝脏,中医认识到其功能为主疏泄和主藏血,并有详细的描述。
3、从其结构关系而言,认识到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但甚少论及肝的形态位置,甚至从肝的功能及其与脾、肾关系的角度,反推肝的位置,出现肝位中焦与肝在下焦之争。
五脏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藏象,指藏于体内脏腑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外界环境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主藏精气,以藏为主,藏而不泄;六腑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 奇恒之腑,虽名为腑,但其功能却有异于六腑,并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具有似脏非脏、似腑非腑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特点是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五脏系统内外环境相参相应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主血脉 指心有推动血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还包括心生血的作用。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将精微上输于心肺,经心肺的气化作用,奉心神化赤而形成血液。
(2)心主神明:又称心藏神,即心有主宰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功能。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人体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有不同的生理机能,但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生命活动, 故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包络, 简称心包。是包在心脏外面的包膜,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心包的生理功能,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外邪侵袭于心,首先心包受病,称为心包 代心受邪 。如在温病学说中,将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神昏、谵语等病证,称之为“热入心包”。
2生理特性
(1)心为 阳脏 而主阳气:心之阳气能推动心脏搏动,温通全身血脉,兴奋精神,以使生机不息。《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
(2)心主通明:是指心脉以通畅为本,心神以清明为要。
(3)心气宜降:心火在心阴的作用下合而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二、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从自然界吸入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使体内外的气体不断交换,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成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相合生成宗气,贯心脉以行心血。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机具有调节作用,故“诸气者,皆属于肺”。
(2)肺主宣发与肃降:
肺主宣发,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发散的生理功能。肺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肃降、收敛的生理功能。肺通过肃降,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并将津液下输于肾;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肺气的宣发和肃降,是维持呼吸运动、水液代谢正常进行的基础。
(3)肺主通调水道:
肺气通过 宣发和肃降 对体内津液代谢具有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一是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同时主司腠理开合,调节汗液排泄。
二是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故又称“肺为水之上源”和“肺主行水”等。
(4) 肺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的交换,然后再输布到全身,同时起到辅心行血的作用。
肺主治节,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津液的机能。主要表现如下:一是治理调节呼吸运动;二是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运动;三是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四是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2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 娇脏 :肺为清虚之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天气直接相通,故六*等外邪侵袭机体,无论从口鼻还是从皮毛而入,均易犯肺而致病。此外,肺居高位,为 华盖 而覆盖诸脏,又为百脉之所朝,凡其他脏腑的病变,易上及于肺。又因肺不耐寒热,易受邪侵,无论外感、内伤或是他脏病变,多侵袭或累及于肺而为病,故称之为“娇脏”。
(2) 肺气以降为顺 :肺为阳中之阴脏,通于秋气,其性收敛下降;肺居位高以覆诸脏,称之为华盖;肺气以降为顺,顺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顺,故有“肺为脏之长”之说。肺气降,则一身气血津液上升至肺,必归于升已而降,与下焦肾气之降已而升遥相呼应,构成气血津液升降相因的循行模式。
(3) 肺喜润恶燥 :肺为清虚之体,性喜清润而恶燥。在病理上,燥邪易灼伤肺津,甚化火耗阴,肺失滋润,致肃降无权,故喜润恶燥是肺的特性。
三、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精微,是脾对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转化为精微物质,转输到心肺,布散于全身,从而使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故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2)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指脾能统摄、控制血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脉外。脾统血的机理,是与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气血充盈,固摄作用正常,则能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不逸出脉外。
(3)脾主升:
一是指升清 ,指脾气将精微上输心肺、头目,以化生气血,滋养清窍,营养周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二是指升举,脾气上升对内脏起着升托作用,使其恒定在相应位置。 如果脾气虚损升托作用减退,易致下坠感或内脏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也称为阴挺)和直肠脱垂(也称为脱肛)等症,此称之为“脾气下陷”或“中气下陷”。
2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脾的气机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脾胃居中, 脾气宜升,胃气宜降, 为 气机升降之枢纽 。对维持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整体协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脾能升清,则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故说“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根据阴阳属性分类,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主运化水液,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易生湿,而湿邪过多又最易困脾。如《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故称脾 “喜燥恶湿” 。
四、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及情志活动等作用,其中心环节是
调畅全身气机。 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输布代谢;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通调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2)肝主藏血
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一是肝为血海,能贮存一定的血量,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
二是调节血量。
三是防止出血。
四是濡养肝及筋目。
五是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2肝的生理特性
(1)体阴而用阳:肝“体阴”,一是肝与肾同居下焦,故属阴;二是肝藏血,血属阴。肝为刚脏,非柔润而不和调,必赖阴血之滋养方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肝“用阳”,一是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二是肝阳易亢,肝风易动而形成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临床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抽搐等症状。故曰肝 “体阴而用阳” 。
(2)肝为刚脏:肝为将军之官,是指肝内寄相火,其性刚烈,具有易亢、易逆、好动的特点。肝之体阴常不足,肝主疏泄阳易亢。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化火生风,常见眩晕、头胀、头痛甚抽搐、震颤等症。
(3)肝主升发: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春天阳气始发,内蕴生升之机,推动自然万物的生长变化。
(4)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气,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抑郁则可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五、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1生理功能
(1) 藏精 ,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肾藏精,是指肾对精气具有封藏作用。 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一是主生长、发育。 肾中精气的盛衰,主导着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
二是主生殖。 其一,肾藏先天之精,其携带遗传物质,促进人体胚胎发育,是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其二,肾精能化生“天癸”。所谓“天癸”,随着肾中精气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随“天癸”的发生、发展和衰减,人体的生殖器官和生殖功能出现发育、成熟及衰退的同步变化。
肾精还具有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作用。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肾阳又称为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肾阴,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着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各脏阴阳的根本,推动和调控着脏腑气化。
(2)肾主水
指肾的气化功能,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使水液中清者上升,即含有营养物质的津液,在肾阳的蒸腾作用下,经三焦水道而上升,复归于肺,布散周身;浊者下降,即经过代谢后多余的水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注于膀胱而为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为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人体的呼吸功能,由肺所主,但吸入的清气,由肺气的肃降下达于肾,必须再经肾气的摄纳潜藏,使其维持一定的深度,以利于气体的交换。故《难经·四难》说:“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类证治裁·喘证》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
2肾的生理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肾的封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血、津液的过量排泄与亡失。《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同时,还可以维持呼吸运动的平稳和深沉。
(2)肾为水火之宅: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主一身阴阳,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五脏六腑之阴,非肾阴不能滋养;五脏六腑之阳,非肾阳不能温煦。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谓之命门之水;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谓之命门之火。肾阴与肾阳,同居肾中,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共同维持着人体生理上的动态平衡,故称肾为水火之宅。
(3)肾恶燥:《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所恶……肾恶燥。”肾之所以恶燥,因为肾为水脏,主藏阴精,司津液之气化,燥邪易伤津液,久则肾精耗损,甚则骨髓枯竭,所以说肾恶燥。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血液运行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关系
二、心与脾: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三、心与肝: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
四、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
六、肺与肝:气机升降
七、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阴阳互资
八、肝与脾: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
九、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资互制
十、脾与肾: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水液代谢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
A人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B物质与代谢的统一
C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D人体与环境的统一
E形与神的统一
正确答案:ABCDE
脏象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字数2)
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为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脏象学说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
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这五个系统不仅都受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五脏之中各有五脏,从而使人体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网络结构。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中医学理论体系内部不断地发生分化与综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分支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是中医学在现代科学分化与综合的结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自身的科学体系也在不断地分化与综合。如脏象原规定为生理病理的综合性概念,脏象学说则囊括了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全部内容。因此,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体系中,只有病因学而无病理学。
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脏象学说的研究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密不可分,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
人体的生理病理又与外界环境相通应,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物质与代谢、局部与整体、人体与环境的统一。以五脏为中心,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把握人体,是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脏象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的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方剂、药物、预防等各个方面。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音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二是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是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四是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同时,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的联系,五脏与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来沟通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维持体内外环境间的相对平衡协调。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关于人体脏器于阴阳五行形象化的学说。比如:肝有病了,要考虑肾;因为肝的象是木,肾的象是水,而水生木。这里没有肝的外部表象‘眼’和肾的外部表象‘耳’的事儿。
错误观念:藏象学说是关于内脏与其外部表象的学说。当然,象的学说,也包括外象,但是藏象学说不能单指内脏和外象。关键是根本概念不能错。
现代更广义的藏象五系统: 心系统、肝系统、 脾系统、肺系统、 肾系统,现代分形藏象五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称五脏即概括了心包络。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又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心(附:心包络)
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二、肺
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2——五色五脏知健康
本文2023-11-03 07:54:2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