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谱大全:芡实图谱
药 名:芡实
拼 音:qianshi
英文名:gordon enryale seed
来 源:为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
功 效:固肾涩精,补脾止泄,利水渗湿。
主 治:治遗精,淋浊,带下,小便不禁,泄泻,痢疾,着痹。
性味归经:甘、涩,平。①《本经》:“味甘,平。”②《别录》:“无毒。”③《纲目》:“甘,平,涩,无毒。”④《药品化义》:“味甘,性干温、鲜凉。”
入脾、肾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肾、脾、胃四经。”②《药品化义》:“入脾、胃、肝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随息居饮食谱》:“凡外感前后,疟痢疳痔,气郁痞胀,溺赤便秘,食不运化及新产后皆忌之。”
药物配伍:1、配莲子,健脾止泻,补肾固精止带力强,适用于脾虚之久泻,白带过多及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2、配山药,健脾益肾,可用于脾肾两虚,带下过多,腹泻不止等。3、配金樱子,益肾敛精,固涩下元,可用于脾肾亏虚,下元不足之遗精滑泄,小便失禁,白浊白带,久泻不止等多种病证。4、配黄柏,清热燥湿力增,又具脾肾同治之长,尤宜湿热带下兼气虚者。5、配菟丝子,温煦脾阴,益肾涩精,脾肾同治,可治各种阳虚泄泻。6、配杜仲,一能温阳司精关而强筋骨,一司涩精固肾兼能健脾,温补固涩力增,可用于脾肾两虚,命火不足之腰膝酸软,遗精滑泄等证。
别 名:卵菱(《管子》)、鸡癕(《庄子》)、鸡头实、雁喙实(《本经》)、鸡头、雁头、乌头(《方言》)、蔿子(陶弘景)、鸿头(韩愈)、水流黄(《东坡杂记》)、水鸡头(《经验方》)、肇实、刺莲藕(《广西中兽医药植》)、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江苏植药志》)、鸡嘴莲(《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鸡头苞(《江西中药》)、刺莲蓬实(《药材学》)
处方名:芡实、芡实米、鸡头米、生芡实、炒芡实、鸡头实
处方中写芡实、芡实米、鸡头米均指生芡实。为原药除净杂质碾去种壳,生用入药者。
炒芡实为生芡实用麸炒至微黄入药者。健脾止泻功效增强。
商品名:北芡实:为产于山东、苏北、皖北等北方地区者。
南芡实:为产于湖南、苏南、皖南等南方地区者。
苏芡实:为产于江苏撞去红棕色内种皮者。
均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破碎、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中国台湾、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云南及贵州等地。药材主产江苏、湖南、湖北、山东。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9~10月种子成熟时,割取果实,击碎果皮,取出种子,除去硬壳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euryales原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
炮制方法:1、炒制:取净芡实放置锅内,宜用文火加热炒至微**时,将其取出,放凉后收藏即可。2、麸制;先将麸皮放热锅内炒至烟起,再将净芡实倒入,拌炒至微**,取出,筛净麸皮,放凉。每芡实100公斤,用皮10公斤。3、土制:取伏龙肝粉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松时,放入净芡实,炒至微**,取出,筛去伏龙肝粉,晾凉,每净芡实100公斤,用伏龙肝粉20公斤。4、盐制:取芡实加盐水润1夜后蒸透,每芡实10千克,用食盐120克,水适量。盂诜:“凡用(芡实),蒸熟,烈日晒裂取仁。亦可春取粉用。”
考 证:出自《本草纲目》。
生药材鉴定:干燥种仁呈圆球形,直径约6毫米。一端呈白色,约占全体1/3,有圆形凹陷,另一端为棕红色,约占全体2/3。表面平滑,有花纹。质硬而脆,破开后,断面不平,色洁白,粉性。无臭,味淡。以颗粒饱满均匀、粉性足、无碎末及皮壳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类白色。①淀粉粒主为复粒,类球形,少数卵圆形、长圆形或圆多角形,由数十至数以百计的分粒组成,直径12~29μm,长至31μm,边缘光滑,一般不常散离,以水合氯醛液透化,复粒中的分粒溶解,留有网格样痕迹。复粒破碎后散出分粒或分粒群。分粒极细小,类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1~3μm。②外胚乳细胞多破碎,完整者呈长方形、长条形、长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6~90μm,长至450μm,壁薄,一个细胞中充满数十个至上百个类球形复粒淀粉。③色素细胞颓废,界限不清,含橙**、橙红色、红棕色物。此外,有内种皮细胞和导管。 本品以粒大完整、粉性足、无皮壳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多量淀粉。每100克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物32克,粗纤维04克,灰分05克,钙9毫克,磷110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40毫克,核黄素008毫克,尼克酸25毫克,抗坏血酸6毫克,胡萝卜素微量 。种仁含多量淀粉。每 100g中含蛋白质44g,脂肪22g,碳水化合物32g,粗纤维04g、灰分05g,钙9mg,磷 110mg,铁04mg,硫胺素04mg,核黄素008mg,菸酸25mg,维生素c 6mg及微量胡萝卜素。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1g,加水10ml,温浸(40~60℃)20min,滤过。取滤液2ml,加α-萘酚2~ 3滴,沿管壁滴加硫酸1ml,于两液界面产生紫红色环。(检查糖类)
药 名:郁李仁
拼 音:yuliren
英文名:chinese dwarf cherry seed dwarf flowering cherry seed longstalk peach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郁李、欧李或长梗郁李的种子。
功 效:润燥,滑肠,下气,利水。
主 治: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药性论》:味苦辛。④《蜀本草》:甘酸。
入脾、大小肠经。 ①张元素:“入脾经气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肠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明、手太阳经。 ④《本草新编》:入肝、胆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液亏及孕妇慎服。①《本草经疏》:津液不足者,慎勿轻用。②《得配本草》:大便不实者禁用。
药物配伍:忌牛、马肉。配胡麻仁,补虚润肠;配火麻仁,滑降行气,通便泻下。
别 名:郁子(《医心方》)、郁里仁(《珍珠囊》)、李仁肉(《药材学》)。①郁李(《本经》),又名:英梅(《尔雅》)、爵李(《本经》)、白棣(《说文》)、雀李、车下李(《吴普本草》)、山李、爵梅(《广雅》)、样藜(《滇南本草》)、千金藤(《医学正传》)、秧李、穿心梅(《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侧李。②欧李(《异域录》),又名:酸丁(《热河志》),乌拉柰、欧梨。
处方名:郁李仁、小李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生郁李、仁炒郁李仁、朱郁李仁、蜜郁李仁等
处方中写李仁、小李仁、郁李仁、郁李肉、李仁肉、郁李仁肉等均指生郁李仁。为原药材去皮后的净仁生用打碎入药者。
炒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文火炒至微黄入药者。滑肠功效减低,利水消肿功效增强。
朱郁李仁为净郁李仁用清水淋湿,撒入适量朱砂粉末,拌匀风干入药者。兼有宁心之功。
商品名:小李仁:又名小郁李仁。为蔷薇科植物欧李和郁李的成熟种子。为郁李仁正品。品质优良。以饱满充实、整齐不碎、淡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大李仁:又名大郁李仁。为同属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截形榆叶梅p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 等的成熟种子。有些地区作“郁李仁”使用。品质较次。非郁李仁正品。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郁李分布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等地 。②欧李(《异域录》)分布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③长梗郁李 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药材 主产辽宁、河北、内蒙古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取核,再去壳,取出种仁。
拉丁名:药材semen pruni原植物①郁李(《本经》)prunus japonica thunb,②欧李(《异域录》)prunus humilis bge ,③长梗郁李 prunus japonica thunb var nakaii (levl)rehd
炮制方法:筛去泥屑,淘净,拣净杂质和碎壳,晒干,用时捣碎。雷公炮炙论》:“凡采得(郁李仁),先汤浸,然,削上尖,去皮令净,用生蜜浸一宿,漉出阴干,研如膏用。”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成熟种子,略呈长卵形,长5~7毫米,中部直径3~5毫米。表面黄白色、黄棕色或深棕色,由基部向上,具纵向脉纹。顶端锐尖,基部钝圆,中间有圆脐。种皮薄,易剥落,种仁两瓣,白色,带油性。气微,味微苦。以颗粒饱满、淡黄白色、整齐不碎、不出油、无核壳者为佳。 上述品种,商品习称“小李仁”。另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北、山东、辽宁等少数地区,还产一种“大李仁”,亦作郁李仁使用。大李仁为蔷薇科植物山樱桃prunus tomentosa thunb(参见“山樱桃”条)或截形榆叶梅prunus triloba lindl var truncata kom干燥的成熟种子,外形较大, 长径6~10毫米,通径5~7毫米,表面黄棕色,余与小李仁同 。显微鉴定: ⑴欧李 粉末:棕色。①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椭圆形、类长方形、蚌壳形或类方形,径向长37~100μm,底部宽36~102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月形、半圆形、类方形或圆拱形,壁厚6~19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2~7μm,孔沟明显、稀疏;表面观呈圆形、长卵圆形,有的壁不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分布不均匀,莆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 ,底壁纹孔较少,直径1~2 μm。②种皮外表皮细胞常与石细胞相连,类多角形,具细胞间隙。③草酸钙簇晶直径13~ 23μm④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细小划酸钙簇晶、直径55μm。另有种皮内表皮细胞、内胚乳细胞等。⑵ 郁李 粉末:黄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长圆拱形,径向长31~ 145μm,底部宽25~108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弓形、类圆形、高盔帽形,顶端圆钝,壁厚7~24μm,层纹细密整齐,底部色较深,壁厚3~8μm,孔沟明显,较宽且较稀疏,有的壁厚至42μm,胞腔小,圆形;表面观圆形、椭圆形、有的两端稍尖,壁均匀增厚,侧壁孔沟较稀疏,宽窄不一,分布不均匀,形成大小不整齐的齿状壁。⑶长柄扁桃 粉末:红棕色。种皮外表皮石细胞侧面观类圆形、类长方形、类三角形、多角形,径向长45~85μm,底部宽35~65μm,突出于表皮层部分呈半圆形、类方形、圆拱形,顶端平坦或成椭圆形,壁厚8~18μm,层纹细密,底部壁厚3~14μm,孔沟宽狭不一,较密,均匀分布,胞腔内含橙色块状物;表面观圆形、椭圆形,侧壁孔沟较细密,成整齐的齿状壁。
中药化学成分:郁李种子含苦杏仁甙、脂肪油583~742%、挥发性有机酸、粗蛋白质、纤维素、淀粉、油酸。又含皂甙 096%及植物甾醇、维生素b1。茎皮含鞣质63%、 纤维素2494%。叶含维生素c730毫克%。 欧李果实含果糖52%。截形榆叶梅含氢氰酸,花含维生素c1257 毫克%。 从郁李的果实中分得郁李仁甙a(prunuside a),还有香草酸,原儿茶酸、熊果酸,以及黄酮类化合物阿福豆甙(afzelin,kaempferol-3-α-l-rhamnoside)、山柰甙 (kaempferitrin)、多花甙a和b(multiflorin a,b)、多花糖甙(multinlside),并证实郁李仁甙a与多花甙a为同一化合物。据报道郁李的种子含郁李仁甙a约096%,欧李的种子约含074%。另欧李果实含有果糖。
药 名:菟丝子
拼 音:tusizi
英文名:south dodder seed chinese dodder seed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
功 效:补肝肾、益精髓、明目
主 治: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性味归经:辛甘,平。①《本经》:“味辛,平。”②《别录》:“甘,无毒。”③《本草正》:“味甘辛,气微温。”
入肝、肾经。①《本草经疏》:“脾、肾、肝三经。”②《本草新编》:“人心、肝、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调敷。
用药忌宜:《本草经疏》:“肾家乡火,强阳不痿者忌之,大便燥结者亦忌之。”《得配本草》:“孕妇、血崩、阳强、便结、肾脏有火、阴虚火动,六者禁用。”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huo菌。”配杜仲,治肝肾不足;配续断,补益肝肾。
别 名:菟丝实(《吴普本草》)、吐丝子(《本草求原》)、无娘藤米米(《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黄藤子、龙须子(《东北药植志》)、萝丝子(《江苏植药志》)、缠龙子(《中药材手册》)、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山东中草药手册》)、菟芦《神农本草经》、菟缕、菟蘽、赤纲(《名医别录》)、玉女、唐蒙(《尔雅》)、火炎草、野狐丝(《本草纲目》)
处方名:菟丝子、免丝子、炒菟丝子、盐菟丝子
处方中写菟丝子、免丝子指生菟丝子。为原药材去杂质,晒干入药者。
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文火炒黄入药者。补肾、益精、安胎功效增强。
盐菟丝子又名盐水炒菟丝子。为净菟丝子用盐水拌匀,再用文火炒干入药者。引药走下,增强补肾养肝功效。
商品名:菟丝子:又名小粒菟丝子、小菟丝子。为寄生性蔓草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山东、河北、河南、江苏、黑龙江、内蒙古等地。
大菟丝子:又名大粒菟丝子、金灯藤子、无根藤子、无根草子、日子菟丝子、女萝子。为寄生性蔓草大菟丝子的成熟干燥种子。主产于云南、贵州、陕西、四川等地。
均以颗粒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①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②大菟丝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拉丁名:药材semen cuscutae原植物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或大菟丝子cjaponica choisy
炮制方法:菟丝子:过罗去净杂质,洗净,晒干。菟丝饼:取净菟丝子置锅内加水煮至爆花,显褐灰色稠状粥时,捣烂作饼或加黄酒与面作饼,切块,晒干。①《雷公炮炙论》:“采得,去粗薄壳,用苦酒浸二日,漉出,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至明,微用火煎至于,人臼中,热烧,铁杵三千余成粉。用音酒并黄精自然汁与菟丝子相对用之。”②《纲目》:“凡用菟丝子,以温水淘去沙泥,酒浸一宿,曝干捣之,不尽者,再浸曝捣,须臾悉细。又法,酒浸四、五日,蒸曝四、五次,研作饼焙于,再研未,或云,曝干时,入纸条数枚同捣,即刻成粉,且省力也。”
考 证:出自《本草从新》:“菟丝子人煎剂,微炒研破,若人丸,须另研细未。占人因难于磨细,酒浸一宿。煮令吐丝,捣成饼、烘干再研,则末易细。然酒浸稍久,往往味变酸臭,全失冲和馨香之味,每多无效。今市中菟丝饼,俱将麦面打入,气味全乖,断不可用。”①《别录》:“菟丝子,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本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 月采实,暴干。”②陶弘景:“菟丝子,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紵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今不必尔。”
生药材鉴定:①菟丝子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若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茧丝子cuscuta maritima mak及大豆菟丝子 c australis r br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显微鉴定: ⑴南方菟丝子 粉末:灰**。①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黄棕色,断面观细胞2列;外列栅状细胞径向13~24μm,,切向4~9μm,壁较薄,木化;内列栅状细胞径向32~56μm,切向4~9 μm,壁较厚,非木化,光辉带位于内列栅状细胞的上部;表面观呈多角形稍皱缩的细胞群。 ②种子皮表皮细胞断面观类方形,直径19~37μm,侧壁稍增厚;表面观圆多角形。另可见含淀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内胚乳细胞、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的子叶细胞以及螺纹、网纹导管。⑵菟丝子 种皮内列栅状细胞径向略长于外列细胞。本品以干燥、种子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菟丝子含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其含量按维生素a计算为00378%。大豆菟丝子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γ-胡萝卜素、5,6-环氧-α-胡萝卜素(α carotene-5,6-epoxide)、蒲公英黄质(taraxanthin)和叶黄素(lutein)。菟丝子含胆固醇,菜油甾醇b-谷甾醇,豆甾醇b-香树精及三萜酸类物质,树脂甙、糖类,大菟丝子尚含糖甙,维生素a类物质。 ⑴南方菟丝子 果实含生物碱。 ⑵菟丝子 种子含树脂样的糖甙、糖及淀粉等。另预试尚含香豆素类、甾萜类成分,并分得黄酮化合物槲皮素、紫云英甙、金丝桃甙和槲皮素-3-o-β-半乳糖-7-o-葡萄糖甙。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适量,加沸水浸光后,表面有粘性,加热煮至种皮破裂时,可露出黄白色卷旋状胚,形如吐丝。
药 名:乌梅
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
主 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性味归经: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药物配伍: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别 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处方名:乌梅、乌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处方中写乌梅、建梅、建乌梅、大乌梅均指生乌梅。为原药去杂质,洗净后晒干或焙干入药者。
乌梅肉为净乌梅去核取肉晒干入药者。
蒸乌梅为乌梅肉上笼蒸熟后晒干入药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作用增强。
醋乌梅为乌梅肉用米醋拌匀,待醋吸尽,再上笼蒸熟晒干入药者。
炒乌梅为净乌梅用文火微炒至**入药者。收敛固涩功效增强。
乌梅炭为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再用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收敛止血。
商品名:梅子,为乌梅的干燥带核果实。
乌梅肉,为乌梅的干燥去核果实。
合溪梅:为产于浙江者。个大肉厚,品质优良。为地道药材。
安吉梅:又名建乌梅、建梅。为产于福建者,个大质优,为地道药材。
红梅:为产于四川者。个小肉薄,外皮略带红色。质次。
岗梅:乌梅中之个小肉薄者。质次。
均以个大肉厚、柔润、味酸、外皮乌黑、无裂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
拉丁名:药材fructus mume原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内含淡**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 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药 名:胡黄连
拼 音:huhuanglian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
功 效:清退虚热,凉血止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杀虫消疳 。
主 治: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性味归经:苦,寒。 ①《唐本草》: “大寒。” ②《开宝本草》: “味苦,平,无毒。”
入肝、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人肝、胆、胃三经。”②《本草汇言》: “入手、足太阴,足阳明、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用药忌宜:脾胃虚弱者慎服。
药物配伍:配银柴胡,相须配对,退虚热效佳。配鳖甲,清补同用,清退虚热。配秦艽,有良好的透肌退热之功,擅治虚劳潮热尤其对骨蒸劳热,肌瘦颊赤,困倦盗汗之风劳病者所宜。配乌梅,一泄一敛,泄不伤正,敛不留邪。配生地,用治虚火内扰而致的吐血,衄血。既能泄火,亦可生津。
别 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
处方名:胡连、胡黄连
商品名: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印度、越南等国也有出产。以根茎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苦味浓者为佳。
西藏胡黄连:又名假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茎。主产于西藏。以根茎粗大、体轻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胡黄连分布西喜马拉雅山区。都为进口,产印度。西藏胡黄连分布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产西藏。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rhizoma picrorhizae原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ex benth 西藏胡黄连 picrorrhiza scrophulariaeflora pennell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考 证:出自《唐本草》。
生药材鉴定:①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为长约2~4~9厘米的小段,直径3~8毫米。表面灰**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桂皮有时剥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木部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 气微,味极苦而持久。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②西藏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多少弯曲,偶有分枝,长3~7~12厘米,直径2~9~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横皱纹或纵皱纹,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及小圆形的根痕或细根残基;顶端密被鳞片状的叶柄残基,呈灰棕色、黄棕色至暗棕色,革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约占半径的l/3~l/2,有多数裂隙,木质部黄白色,通常为9个木部维管束,排列成环状,髓部暗棕色,有多数裂隙。有的在根茎节部带有少数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气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茎粗大、无细根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灰黄褐色。①薄壁细胞长圆形或不规格形,细胞间隙明显,壁稍厚,有的呈连珠状,纹孔大,稀疏分布或集在纹孔域,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②木栓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壁波弯曲,木化;断面观扁长方形。③网纹、梯纹、螺纹及梯状导管直径 8-28μm。④升华结晶鲜**,针状,有的集成针簇状。此外,棕色块随处散在。
中药化学成分:胡黄连根含胡黄连素(kutkin)34%和 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荚兰酸 (vanillic acjd)01%,胡黄连醇(kutkiol), 胡黄连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香荚兰乙酮(apocynin)。胡黄连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合物,而是胡黄连苦甙 i(picroside i)和胡黄连甙(kutkoside)的稳定混晶。又含胡黄连苦甙 ⅱ。果实含抗坏血酸、糖类、淀粉和蛋白质。根茎含环烯醚萜甙成分为胡黄连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并含游离有机酸,主要为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
药 名:银杏
拼 音:yinxin
英文名:ginkgo seed
来 源: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
功 效: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主 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性味归经:甘苦涩,平,有毒。①《饮膳正要》:“味甘苦,无毒。”②《滇南本草》:“味甘,平,性寒。”③《纲目》:“甘苦,平,涩。”“熟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
入肺、肾经。①《纲目》:“入肺经。”②《本草汇言》:“入手大阴、太阳经。”③《本草再新》:“入心、肺、肾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①《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②《纲目》:“多食令人胪胀。”
药物配伍:酏诃子,敛肺下气力强;配麻黄,宣肺平喘。
别 名:灵眼(《太仓州志》)、佛指甲(《浙江通志》)、佛指柑(《一握坤舆》)。银杏,又名:鸭脚(《宛陵集》)、公孙树(《汝南圃史》)、鸭掌树
处方名:白果、白果仁、银杏、银杏仁、蒸白果、炒白果、熟白果等
处方中写白果指生白果仁。为原药材去外壳及仁外之薄衣,捣碎入药者。
蒸白果为净白果仁蒸后捣碎入药者。
炒白果为净白果仁用文火炒至深**,略见焦斑,捣碎入药者。
熟白果为蒸、煮、煨、炒白果的统称。
商品名:白果、银杏。以个大均匀、种仁饱满、壳色白黄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或根皮(白果根)、树皮(白果树皮)、叶(白果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西、四川、河南、山东、湖北、辽宁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10~11月采收成熟果实,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质外种皮腐烂(亦可捣去外种皮),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semen gingko原植物ginkgo biloba l
炮制方法:白果仁:拣净杂质,除去硬壳。熟白果:取拣净的白果,蒸熟、炒熟或煨熟,去壳。
考 证:出自《日用本草》;①《纲目》:“银杏,原生江南,以宣城者为胜,树高二、三丈,叶薄,纵理俨如鸭掌形,有刻缺,面绿背淡,二月开花成簇,青白色,二更开花,随即卸落,人罕见之。一枝结子百十,状如柿子,经霜乃熟,烂去肉取核为果,其核两头尖,其仁嫩时绿色,久则黄。”②《随息居饮食谱》:“中银杏毒者,昏晕如醉,白果壳或白鲞头煎汤解之。食或太多,甚至不救,慎生者不可不知也。”③《四川中药志》:“白果,3~5岁的小儿,一次服30~40粒者易中毒。若中毒可用麝香一分,调温水服即解。又喘咳痰稠者服后易致咳痰困难,宜配入清热之药为妥。”④《上海常用中草药》:“多食白果中毒,可出现头痛、发热、抽筋、烦躁不安、呕吐、呼吸困难等现象,急用生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白果壳一两,煎服。”
生药材鉴定:干燥的种子呈倒卵形或椭圆形,略扁,长径15~25厘米,短径1~15厘米。外壳(种皮)白色或灰白色,平滑,坚硬,边缘有2条棱线盘绕,顶端渐尖,基部有圆点状种柄痕。壳内有长而扁圆形的种仁,剥落时一端有淡棕色的薄膜。种仁淡**或黄绿色,内部白色,粉质,中心有空隙。靠近顶端有子叶2枚或更多。气微,味甘、微苦涩。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以外壳白色,种仁饱满,里面色白者佳。显微鉴定: 粉末:浅黄棕色。①淀粉粒单粒长圆形、圆形、卵圆形或类三角形,长5~18μm,脐点点状、裂缝状、飞鸟状或三叉状,大粒可见层纹。②石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十数个成群,类圆形、长圆形、类长方形、贝壳形或不规则形,有的具突起,长61~322μm,直径27~125μm,壁厚,纹孔及孔沟清晰,可见层纹,有的胞腔含有黄棕色或红棕色物。③内种皮薄壁细胞浅黄棕色或红棕色,类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④胚乳薄壁细胞无色,类圆形或长圆形,内充满淀粉粒。⑤具缘纹孔管胞多破碎,直径33~72μm,末端渐尖或钝圆。本品以粒大、壳色黄白、种仁饱满、断面色淡黄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种子含少量氰甙、赤霉素(gibberellin)和动力精样(cytokinin-like)物质。内胚乳中还分离出两科核糖核酸酶。一般组成为:蛋白质64、脂肪24、碳水化物36%,钙 10毫克、磷218毫克、铁1毫克%,胡萝卜素320微克、核黄素50微克%,以及多种氨基酸。外种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ginkgolic acid)、氢化白果酸、氢化白果亚酸(hydroginkgolinic acid)、白果酚(bilobol)和白果醇(ginnol)。尚含天门冬素、甲酸、丙酸、丁酸、辛酸、廿九烷醇-10等。花粉含多种氨基酸、谷氨酰胺、天门冬素、蛋白质、柠檬酸、蔗糖等。雄花含棉子糖可达鲜重的4%。 种仁含蛋白质64%,脂肪24%,碳水化合物36%,糖6%(主要为蔗糖),少量组氨酸及微量胡萝卜、核黄素,以及钙、磷、铁等。另有报道干燥种仁含淀粉676%,蛋白质131%,脂肪29%,聚戊糖16%,灰分34%,并有锰的反应。近来研究尚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松醇(pinol)等化合物。 种仁含蛋白质64%,脂肪 24%,碳水化合物36%,糖6%(主要为蔗糖),少量组氨酸及微量胡萝卜素、核黄素,以及钙、磷、铁等。另有报道干燥种仁含淀粉676%,蛋白质131%,脂肪29%,聚戊糖16%, 灰分34%,并有锰的反应。近来研究尚含β-谷甾醇、β-谷甾醇-葡萄糖甙、松醇(pinol)等化合物。
药 名:吴茱萸
拼 音:wuzhuyu
英文名:medcinal evodia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功 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 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配黄连,清肝和胃;配党参,温中补气;配五味子,温敛固涩。配当归,温经治血,调经止痛。配木瓜,和胃化湿、温中止痛。
别 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吴茱萸 ,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处方名: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黄连炒吴萸、姜汁炒吴萸、盐炒吴萸等
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等均指生吴茱萸。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淡吴萸又名泡吴萸。系原药材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用微火焙干入药者。
炒吴萸为净吴萸用文火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者。
黄连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黄连汁拌炒者。
姜汁炒吴萸为净吴萸用姜汁拌炒者。
盐炒吴萸为净吴萸用盐水拌炒者。
醋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醋拌炒者。
商品名:常吴萸:产于贵州铜仁、镇远一带,旧时集散于湖南常德者。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品质最优。
川吴萸:产于四川、陕西者。品质稍次。
吴萸或吴茱萸:本品各品种的统称。以果实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药材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evodiae原植物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炮制方法: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 5室,每室有淡**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及毛脉吴茱萸 e rutaecarpa(juss )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 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显微鉴定:粉末:灰棕色。①粘液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4~120μm,有时壁破裂后逸出粘液质。 ②非腺毛1~4~9细胞,平直或稍折曲,长62~300(~416)μm,直径16~48μm,壁稍厚,平滑或有角质线纹或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充满棕红色物。③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气孔副卫细胞4~6个,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亦含橙皮甙结晶。④腺毛头部7~14或更多细胞,长64~96μm,直径24~53μm,含黄棕色或暗红棕色物;柄部1~ 4细胞,与头部相接的细胞常含红棕色物。⑤草酸钙簇晶直径16(~38)μm。另有方晶。 ⑥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直径40~64μm,壁厚8~16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胞腔内含**物。此外,有花粉粒、纤维、导管及油室碎片。本品以饱满、坚实、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evoden)、罗勒烯(oc-imene)、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还含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和吴茱萸精(evogin)。又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c18 h18 o6)、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未熟果实含吴茱萸碱(euodiamine)、去甲基吴茱萸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ayevodiamine,rhetlinine)、去氢吴茱萸碱、evodiamide,及另一种生物碱吴茱萸素(wuchryine);;又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含吴茱萸烯(evodene,即罗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吴茱萸内酯,limonin,evodin)。种子含脂肪酸25,其中有顺式-5,8-十四碳二稀酸(cis-5,8-tetradecadienie acid)。
中药图谱大全:芡实图谱
本文2023-11-03 08:26: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