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以前叫什么名字
驻马店以前叫汝南。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驻马店有一个非常具有古风气息的名字,叫作“汝南”。这个汝南的由来,是因为有一条河流流经此地,在古代称为“汝水”,而那时候的驻马店地区因为在汝水的南边,所以就取名为“汝南”。
这个“汝南”在史书古籍上经常出现,当时的汝南地区非常富饶,汝南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时期。当时汝南四通八达、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而且汝南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朝廷就在汝南城外建庄,修建了大量的驿站。
驿站多了,自然而然过往的信使、商户的车马就多了起来,这就需要提供给车马的补给和休息等需求,这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酒楼、茶楼、客栈等吃喝玩乐的场所。真因为汝南这里成了歇马住店的之地,慢慢大家就将汝南称为“驻马店”。
汝南的百姓看到驻马店的繁荣,就像现在大都市一样,人们纷纷去往发展。驻马店的区域也不断的扩张,慢慢与城里的汝南接轨,后来连人们经常把汝南地区也统称为驻马店。这时朝廷就下旨干脆将汝南郡改名为驻马店,反正现在驻马店的名声在外,汝南这个名字就让给下辖的县。
这就是“驻马店”名字的由来和“汝南”这个名字的前因后果。现在大家可能觉得“驻马店”这个名字好奇怪,又不是养马的地方,而且名字也是土里土气的,完全比不上“汝南”这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
驻马店:
驻马店,河南省下辖地级市。其位于河南中南部,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位于全国第三级地貌台阶上,横跨南阳盆地东缘和淮北平原。驻马店总面积15086平方千米,辖1个区、9个县,共19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871个村(居委会)。驻马店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
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鲁迅简介: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周浚字开林,汝南安成人。父周裴,任少府卿。周浚性格果敢刚烈,因有才思为人所知。擅长识别人才。同乡人史曜一贯贫贱卑微,众人都不知其人,周浚偏以史曜为友,而把妹妹嫁给他,史曜最终有名于世。
周浚当初不接受州郡的征召,后来在魏任尚书郎。多次升迁至御史中丞,授折冲将军、扬州
刺史,封为射阳侯。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共
敷千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辽。
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浚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坦埋劝说旦堕道:“张搓统率着精锐的部队,
都是呈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星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军
威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
江,直奔建邺,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的胆量气势,可以不战而擒敌。”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
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惮说:“王浑不明事理,而想保身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意见。”
显堕仍坚持派人禀告王运,王运果然说:“诏书仅命令我们在江北舆吴军抗衡,没有让我们轻易
进军。贵州虽然武力强大,岂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足为荣;如若不
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祇待备齐舟楫,我们与他们同时渡江而
已。”包惮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以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造就是所谓接受命令而不接受辞让。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对成功尚有怀疑,不能叫作智;如果明知能胜而不行,不能叫作忠,实为州中上下众人抱恨不已。”王浑固执己见不肯依从。过了不久王浚军到,王浑召见王坛而王擅不听从召唤,径直进军三山,孙皓于是向王擅投降。王运怀恨在心,想与王坛争功。包埋送书信给旦逡说: “《尚书》中尊崇礼让,《周易》中赞赏谦让,这是古文所吟咏的,道家所崇尚的。前次我们打败张悌,吴人丧失了气势,龙骧将军乘着有利的时机,攻陷了吴的大片土地。若论先后,我们实在是后至之师,行动上既已受损,大事又未能成功。但现在却要争功。对方既不忍气吞声,那么双方将失去和睦,引起恃功相争的鄙习,这是我认为不足取的行为。”且堕收到信后,立即劝谏阻止王浑,王浑不能接受劝告,便进表呈奏。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许慎著,成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原书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此书在流传中叠经窜乱,今本与原书颇有出入。本书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本书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清代研究《说文》成为专门学问,给它作注的就有数十家
许慎生于约公元54年,卒于约公元149年,故居召陵区姬石乡许庄村。东汉时称万岁里,当时属于汝南郡召陵县,所以,《后汉书·儒林传》上说:“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也。”
最早、影响最大的字典
《说之解字》又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许慎。此书作于和帝永元二年(100
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将此
书献给皇帝。
《说文》旧称字书,按今天观点看,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
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同时,它创立了汉民族风格的语言学——文献语言学,《说文》
就是文献语言学的莫基之作。《说文》成书不久,就被当世学者所重视。
如:郑玄注三礼,应劭、晋灼注《汉书》,都曾援引《说文》以证字义。《说文》
对传统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影响,后世所说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字,大体不出
《说文》所涉及的范围,而《说文》本身则形成一个专门学科。《说文》完整而系统地
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我们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说文》的训
解更是我们今天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所以《说文》在今天仍有巨大的学术
价值和应用价值。
《说文》这样一部巨著,是在经学斗争中产生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是汉代
学术思想领域中最重要的一场论争。秦以前的典籍都是用六国时文字写的,汉代称六国
文字为“古文”,用古文书写的经书称为古文经。秦始皇出于愚民政策的需要,把这些
用古文字写成的《诗》《书》等典籍付之一炬。西汉初年,一些老年儒生凭记忆把五经
口授给弟子,弟子用隶书记下来。隶书是汉代通行的文字,称“今文”,用今文书写的
经书,称今文经。后来陆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经书。
这样在汉代经学家中就分成了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
两派的区别不只是表现为所依据的经学版本和文字不同,更主要的表现为怎样使经
学为封建统治服务上。今文经学家喜欢对经书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和宣扬迷信的谶纬之学;
古文经学家则强调读懂经典,真正理解儒学精髓,为此侧重名物训诂,重视语言事
实,比较简明质朴。许慎属于古文经学派,他编著《说文》是要以语言文字为武器,扩
大古文经学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影响。
《说文》全书共收单字9353个,另有重文(异体字)1163个,附在正字之末,把
9353个字分别归在540个部首之中。
《说文》一书的突出贡献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建立部首是许慎的重大创造之一。汉字是凭借形体来表示意义的,因此,对汉
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这是汉字学家的工作,这项工作,
由许慎最先完成了。《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
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许慎在安排540部的次序上煞费苦心,把形体相
近或相似的排在一起,这等于把540部又分成若干大类,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
义符,更正确地理解字义。
每部所属的字的排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依据以类相从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三
种情况:其一,词义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其二,词义属于积极的排在前边,属于消极的
排在后边;其三,专有名词排在前边,普通名词排在后边。
许慎创造的540部首和一部之中各个字的排列方法,都是从文字学角度出发的,这
种排列方法更能体现部首与部首、字与字之间的意义联系,这与后世从检字法角度的分
部和按笔画多少分类迥然不同。
2.训释本义。许慎之前的经学家为经典作注,都是随文而释,所注释的字(词)
义,基本上是这个字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灵活意义。许慎在《说文》中紧紧
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
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
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一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
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
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3.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
进行分析,如果是形声字,在分析字形时就指示了读音,如果是非形声字,则常常用读
若、读与某同等方式指示读音。汉字是属于表义系统文字,是由最初的图画文字演变而
来的,这样通过字形分析来确定、证实字义完全符合汉民族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而语
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文字不过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许慎深知“音义相依”、“义傅于
音”的原则,所以在《说文》中非常重视音义关系,常常以声音线索来说明字义的由来,
这为后世训诂学者提供了因声求义的原则。
4.以六书分析汉字。在许慎之前,有仓颉依据六书造字的传说。现代文字学家认
为,六书是对汉字造字规律的总结,而不是汉字产生之前的造字模式。在许慎之前,仅
有六书的名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没有具体阐述,更没有用来大
量地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
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
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
《说文》问世以后,研究者蜂起。清代是《说文》研究的高峰时期。清代研究《说
文》的学者不下200人,其中称得上专家的有数十人之多。清代《说文》之学,可分为
四类:其一,是校勘和考证工作,如严可均的《说文校议》、钱坫的《说文解字斠诠》
等;其二,对《说文》进行匡正,如孔广居的《说文疑疑》、俞樾的《儿笘录》等;其
三,对《说文》的全面研究,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
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王筠的《说文句读》;其四,订补前人或同时代学者关于
《说文》研究的著作,如严章福的《说文校议议》、王绍兰的《说文段注订补》等。其
中第三种最为重要,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王筠被誉为清代《说文》四大家。4人之
中,尤以段玉裁、朱骏声最为突出。
《说文》问世以后,也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
文》。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
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自唐代以后,一切字书、韵书及注释书中的字义训诂都依据
《说文》。
《说文》早期传本不得而知,有记载最早刊刻者是唐代李阳冰,他在代宗大历年间
刊定《说文》,但其中掺杂李氏臆说颇多。南唐徐铉、徐锴兄弟二人精研《说文》,徐
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第一种《说文》注本,成书于南唐末年,世称小徐本,徐锴对
李阳冰谬说多有匡正。徐铉于宋太宗雍熙年间奉旨校定《说文》,世称大徐本。另外,
今尚存有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一卷,仅188字。清人研治《说文》,多以大徐本为
基础,同时参校小徐本。大小徐本今天均有中华书局影印本。
驻马店之前的名字叫什么
汝南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驻马店有一个非常具有古风气息的名字,叫作“汝南”。这个汝南的由来,是因为有一条河流流经此地,在古代称为“汝水”,而那时候的驻马店地区因为在汝水的南边,所以就取名为“汝南”。
这个“汝南”在史书古籍上经常出现,当时的汝南地区非常富饶,汝南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到了明朝时期。当时汝南四通八达、经济繁荣、商贾云集,而且汝南还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朝廷就在汝南城外建庄,修建了大量的驿站。
驿站多了,自然而然过往的信使、商户的车马就多了起来,这就需要提供给车马的补给和休息等需求,这就形成了一条产业链:酒楼、茶楼、客栈等吃喝玩乐的场所。真因为汝南这里成了歇马住店的之地,慢慢大家就将汝南称为“驻马店”。
汝南的百姓看到驻马店的繁荣,就像现在大都市一样,人们纷纷去往发展。驻马店的区域也不断的扩张,慢慢与城里的汝南接轨,后来连人们经常把汝南地区也统称为驻马店。这时朝廷就下旨干脆将汝南郡改名为驻马店,反正现在驻马店的名声在外,汝南这个名字就让给下辖的县。
应劭
应劭(约153—196年),东汉学者,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父名奉,桓帝时(147—167年)名臣,官至司隶校尉。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168—188年)被推举为孝。灵帝时,举孝廉。中平六年(189)至兴平元年(194)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136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风俗通义》存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篇记述泰山封禅轶事,《五岳》篇详载了岱庙,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辑入《后汉书·祭祀志》,为应劭所引用的马第伯《封禅仪记》,是中国最早的游记文学作品之一。
中国四大姓氏王、李、张、刘中,张、李都能追溯到河南周口的一个小县鹿邑,可见周口是一个盛产祖先的地方。 其实周口远不止是张、李姓氏的源头, 这个地方曾经是西周的诸侯国,妫姓的封国——陈国。
周口淮阳县号称妫姓陈氏,也就是陈姓的源头。到了春秋时期,有一个陈国贵族,叫陈完,因为权力斗争,逃到了隔壁的齐国避难。 为保命,他将陈姓改为与古音相近的"田"氏。 没想到,田家仅仅几代人,就架空了齐国君主姜姓的权利,而后把握了齐国所有的权力,成为了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
不过这个时候,田氏的老家陈国,已经和隔壁驻马店的蔡国一起,全部成为了南方大国楚国的地盘了,只余下了以国名为氏的陈、蔡两家人。 正所谓"前人种田后人收",不可一世的楚国终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被后起之秀秦国驱逐出都城丹阳,被迫迁都到了陈国,号称陈郢(今周口淮阳)。
随着秦国一统天下,陈、蔡两地又变成了陈县、上蔡县,汉朝又设置了陈郡和汝南郡。说到汝南,肯定不少人想到,三国里的"汝南袁绍、四世三公"。 也就是说,驻马店的袁家,祖辈四代人都是一品大员,可谓是光耀门楣。
其实,袁氏的发源地也是周口,即陈郡太康(今周口太康),是陈国公祖陈伯爱(yuan)的后代。他的后代以爱为氏,不过"爱"字在古文中较为复杂,而"爱"字通假"袁",久而久之,便做袁氏之称。
历史 的长河缓缓流淌,袁家的势力范围逐渐扩散到了汝阳(今周口商水)、上蔡(今驻马店上蔡)等地, 成为周口、驻马店的大族。 等到了东汉时期,袁家出现了一位"先驱者",开启了袁氏家族辉煌的 历史 。
这人叫做袁安,他以处理楚王刘英的谋逆案为契机,解救了大量士族,积累了许多人脉,最终位列三公。 他的儿子袁敞、孙子袁汤、重孙袁逢、袁隗兄弟,均做到了司空、司徒等大官,所以袁家便有了"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说法。
而三国时期的袁绍、袁术兄弟,本来都是袁逢的儿子。不过两人身份悬殊,袁术乃是正妻嫡出,袁绍不过是袁逢"一夜的错误"。多亏袁逢看大哥袁成没儿子,所以把袁绍过继过去,袁绍这才能在三国的诸雄纷争的舞台上,开启属于他那一幕的表演。
而从袁家几代人能够稳坐高位,也能看出来袁家的权谋之高。 东汉时期,汉廷有三股势力,分别是外戚、宦官与士族,袁家却能在这些势力中周旋的如鱼得水,足以见这个家族的厉害之处。
袁家的地位已然如此之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袁家选择了更进一步。 袁家没想到的是,他们走的这一步"棋",改变了东汉的 历史 。曹操就曾经说过,东汉末年分三国,不过是袁家玩过头的阴谋而已。
为何这样说呢?因为袁绍为了除掉袁家更进一步道路上的阻碍——外戚和宦官,撺掇着有勇无谋的外戚何进和宦官集团的十常侍内斗, 希望一举铲除这两大集团。
袁绍的算盘打得响亮,为了能让"这把火"烧得更烈,袁绍又往里加了一把"柴"。他将山西的军阀董卓也拉入了这场政治博弈当中,最终,外戚、宦官同归于尽,袁绍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喜悦,就被狠狠地打了脸。
董卓是个不可控因素,直接将名为"东汉"的锅底烧穿,控制了汉廷政府,窃取了胜利果实。 无奈之下,袁绍、袁术只能被迫出走洛阳,为了夺回西汉政权,兄弟二人搞了个"讨董联军",号称要匡扶汉室,实际上只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
而后,二袁分别成了河北王、安徽王。 安徽的袁术一直有出身江东的孙坚辅助,感觉自身实力十分强大,逐渐膨胀。 可惜的是孙坚在与刘表的作战中身亡,余下孙策继续辅佐袁术。随后,袁术有了称帝的念头,安排自己的心腹张勋为大将军,结果败于曹操,袁术势力节节败退,不久之后,袁术病死。孙策出走,缔造了后来南方的吴国。
而河北的袁绍,比之袁术更让众人熟悉。作为曹操在北方的最大对手,袁绍眼里的曹操不过是宦官之后,并未将他看在眼里。然而曹军却在官渡之战大败袁军, 逼的袁军退回河北,为曹魏政权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袁家人眼里的不足挂齿的曹操就这样终结了他们称帝的梦想。不过 历史 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一千七百年后的清朝末年,袁家的一切似乎又重演了。还是在周口,不过这次换到了项城, 袁家,又出现了一位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
项城在古代本叫做项子国,在楚国吞并了淮阳的陈国之后,顺便就把陈国旁边的项子国一起吞并了。而后把许多公祖封到了项子国,号称芈姓项氏,项燕、项羽家族的祖先,就是这里儿来的。
袁世凯世代居住在项城,从叔祖袁三甲开始,袁家通过平太平军、平捻军发迹,已经是当地的大族。清末朝鲜内乱,袁世凯被派往朝鲜平乱, 同东汉时的袁家一样,袁世凯巧妙周旋于各大势力中, 得到了李鸿章的青眼,被收入麾下。
不过最终,日本还是通过朝鲜这个导火索策划了轰轰烈烈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亏损严重。不过袁世凯的表现有目共睹, 他归国后被李鸿章安排重任,在天津小站陪练新军, 这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集团的前身。
等到慈禧死后,天下已经烽烟四起,不久后,新的政权建立。 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先生知晓在这乱世当中,自己的力量太过单一, 只能在革命爆发后,让袁世凯做了大总统。
巧合的是,袁世凯的大本营在河北,他的手下盘踞在安徽、东北等地,和袁绍、袁术的势力范围非常吻合。 最为巧妙的是,袁世凯同样有一个叫做张勋的手下,而袁世凯也同样不顾形势,贸然称帝。 就像当年孙策出走一样,袁世凯也和孙先生分道扬镳。
最终,袁世凯在此起彼伏的讨伐中,走过了枭雄的一生。他死后,曾经的手下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等,作为直(河北)、皖(安徽)、奉(东北)三派的代表,开启了北洋政府、南方国民政府的斗争。
这种冥冥之中的相似,与其说是巧合,还不如说是乱世中的必然。 只不过出自周口的袁家,却都扮演了这样的一个 历史 角色。这种必然,恰是 历史 最迷人之处。
近代学者王国维有言:“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数千年来,中国文学各种文体、流派、思潮层出不穷、异彩纷呈,呈现出相对独立的生发、演进、成熟、衰微的过程。
清朝初年,由明而清的朝代更迭,给汉族士大夫以巨大的心灵悸动。入清之后,接踵而至的剃发令、科场案、奏销案、文字狱等重重打击,更使汉族文人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此时的词坛虽然仍沿袭明代遗风,艳体盛行,但已有不少人开始摒弃这类词。尤其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稼轩风”,历经元明的长期蛰伏后,在清初的历史巨变中与汉族文人产生心灵的契合和共鸣,一时间在大江南北蔚然而起。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资县(明太祖洪武四年,改资州为资县,属成都府。清初,承明旧制仍称资县)知县的傅世垚就是“稼轩风”的积极践行者。严迪昌在《清词史》中,甚至将傅世垚与刘榛、金人望等人称为“稼轩风”的南北鼓扬者,以悲慨豪放写壮志销磨。
傅世垚也在《沁园春·读辛稼轩词,不忍去乎,走笔成此》中写道“爱读公词,乐此不疲,何其快乎。念古人匡鼎,说诗无倦,昔贤张谓,积卷盈车。我亦年来,嗜痂成癖,日入编中学蠹鱼。呀然笑、觉一朝非此,病也堪虞。 小窗灯火清虚,似大白、频倾读汉书。喜将军上阵,须眉倒竖。归来捉笔,金如霏如。自是奇人,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吟哦处,看江天无际,月影徐徐。”
词中“爱读公词”的“公”就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辛弃疾一生传奇,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傅世垚在这首词里塑造了辛弃疾“卓然千古,岂类寻章摘句儒”的文武双全英雄形象,欣赏其“归来捉笔,金玉霏如”的词作。
据《资县志》记载,康熙二十一年河南汝阳县岁贡傅世㙓任知县,“明年,以母老,乞终养归。”傅世垚,字宾石,号帚庵,河南省汝宁府汝阳(今汝南县)人,其家世为汝阳名宿。曾祖父是明代大司马、庄毅公、南京兵部尚书傅振商,有《爱鼎堂全集》。祖父傅孕恒,“赠太原府同知”。父亲傅鸾祥,曾任浙江湖州府通判、湖广宝庆府知府。
优越的家庭环境使傅世垚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好读书的习惯。阎锡爵的《六书分类叙》说他,“天赋英异之姿,幼怀进取之志。生于世胄之家,绝少贵介之习。”傅应奎在《六书分类序》中称他“生而明敏,八岁能属文,读书目数行下。”《汝阳县志》记载,傅世垚与兄傅世晶(字二吉,号山友)在康熙年间同时考中贡士,曾为“四川资县知县。”
傅世垚生卒年不详,2007年1期与2008年1期的《词学》杂志,在刊登傅世垚的《蜀游词》时,认为其生于清世祖顺治十一年(1654)。但从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1789),傅世垚的曾孙傅应奎的《六书分类序》记载来看,其出生日期可能在1654年之后。“年十八岁由选贡举博学鸿词,旋授延津县教谕。上宪重其才学,保荐四川资县邑令,时年二十有二。”也就是说,傅世垚是18岁中贡士,22岁到资县任知县。
《词观》收录了傅世垚的《千秋岁引·癸亥夏抄得家报》词,有“久客四川,神游故国”句,可知其任资县知县的时间约为康熙癸亥年(1623)前后,这与《资县志》记载的时间是一致的。据此可知,傅世垚的出生时间应在1660年左右
傅世垚在资县任上 “优于政事,宽严相济,浇风为之一变”,对改变浮薄的社会风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资县创作了不少的词作,大都收录在《盘石吟》里。北周保定中至宋朝末年,资县即今资中县这片土地设置盘石县达720余年。从傅燮调的《沁园春・读宾石宗弟盘石吟兼忆昔年今日之事。 时宾石为资令, 以养亲予告》可知,傅世垚有词集《盘石吟》是可信的。
傅世垚在资县的词作,全方位记录了他在资县的生活情况,以及离开时父老相送的场面,抒怀较多。《南歌子·初抵资县》,描绘了傅世垚初到资县看到的人烟稀少,城垣破败景象,并为自己还未能有所作为感到惭愧,表达了郁郁哀伤之情。“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山借沉霾染,天将积雾昏。舂陵赋就倍伤神,自愧补苴无术起青燐。”
“城廓倾颓尽,蒿莱高过人。十家有屋九无门,每听哀鸿凄怨不堪闻”的凄凉景象,与傅世垚的继任者朴怀德在《资县志序》中叙述的“ 城郭荒秽 ,按籍而稽,户口百家,钱粮十余石”是一致的。之前,尽管清世祖顺治十八年(1661),始任资县知县的刘振基“招抚流徙,以爱民养士为务”,但到此时民生凋敝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较大的改变。
刘振基到任时郡邑凋残,其于康熙六年(1667),重建了县署。傅世垚到资县后,对县署进行了简单的修理,并在其旁边建小斋,开辟菜圃。县署是傅世垚在资县办公、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并为此作词多首。
“清溪曲曲绕荒城,枕畔听涛声。万树正环小院,春来一派啼莺。首披襟独坐,居然非吏非僧。”这首《朝中措·资署即事》通过在县署的所见所闻,塑造了词人“非吏非僧”的淡然形象,是描摹襟怀情状的抒怀。
《踏莎行·资署戏成》又是另一番景象,“冷署萧然,簿书无几,茶经香传重温起。 山城鼓绝日三竿,人云县令升堂矣。庭幽静清如水,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通过日常县署办公的情景,写出了资县人烟稀少,萧条、幽冷的氛围。资县人口少,公务也就不多,闲暇之余“官斋辟圃种山花,豆棚听说闲人鬼”,又有田园之趣。
《洞庭春色·资署侧,辟为小圃,临行别之》更是自然亲切、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词,体现出浓郁的“稼轩风”。“拨草开园,汲泉引径,带月种蔬。喜清芬露浥,菜花半亩,蔓香雾洗,瓜蒂千株。麦饭蓴羹烹已熟,好侑我新醅酒一壶。无穷趣,是晚凉时候,雨过之初。 十年淡齑咬断,远胜过珍腊屠酥。且闲中活计,畦分烟种,山间功课,根倩云锄。昔日灌园成石隐,似记得山翁旧姓苏。今而后,叹无情别汝,何限踟躇。”词人通过对小圃开辟、种植、管理等全方位的描述,浓浓的爱意蕴含其间,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傅世垚还在县署旁修建了简陋的茅斋,具有书斋的功能。《满江红·资署小斋成》写道,“旋筑茅斋,不跬步,依稀近屋。渐次里,经营位置,不跼而促。户外偏宜橘柚冷,窗前乍可芭蕉绿。更临轩,一带短墙阴,遮修竹。 案上者,书盈束。壁上者,图盈轴,供先生玩者,如斯而足。抱膝浑忘天地阔,狂吟偏许幽禽续。任天涯,穷杀老渊明,余清福。”词的上阙描写茅斋的大小、位置以及户外装饰的橘柚、芭蕉、修竹等植物,写出了词人的喜好。下阙描写茅斋室内的物品,塑造了词人喜欢读书作画的儒者形象,有陶渊明般的怡然自乐。
县署是傅世垚恋恋不忘的地方,以致离开资县一年后,乘舟经过长江瞿塘峡还为记忆中的资署小楼作词。《洞庭春色·舟次夔门,忆资署小楼》写道,“坐卧年余,一朝别去,未免有情。记危栏倚遍,朝云晚岫,小窗立尽,秋雨春莺。明月半帘人去也,任碧砌苍苔随意青。无奈处,是壁对蜗篆,槛度流萤。 难忘画梁双燕,尚依旧软语叮咛。念征帆千里,诗穷工部,东篱三径,兴老渊明。自此花时新酿熟,问谁赋烟霞诗句清。频回首,怕梦阑灯炧,夜半残更。”上阙重在“记”,描绘记忆中登楼观赏的情景。下阙重在“难忘”,抒发离情别绪。从中也可以看出,傅世垚对资县是有着深厚的热爱之情的。
公务之余,傅世垚还游历了资县的风景名胜,深入老百姓了解民间疾苦,与民同乐。重龙山临近县署,风景优美,自然成了游历的首先。《夜飞鹊•忆重龙山》写道,“溪山别离后,好景犹贪,心眼熟识孤岩。宵来不禁情痴甚,翛然梦到资南。遥见来鹤亭侧,已云孤风老,石醉松酣。月明无伴,尽峰峦,自语澄潭。 常恨近多俗症,虽日坐烟霞,与趣难谙。唯有江头风雨,耳根隐隐,似咽松杉。山灵无我,纵多情,未必无惭。但徘徊已久,欲呼舟子,再挽征帆。”即使离别已久,但“好景犹贪”,词人仍然经常梦回重龙山,来鹤亭等景观历历在目。他还想着“再挽征帆”去看一看。
《浣溪沙·资县清明》描写了资县清明时节的景色,于美景中有淡淡的愁绪。“漠漠轻阴护小亭,无端风雨咽江声,柳条循例故清明。 燕子依人如旧识,杏花含笑似多情,谁吹玉笛绕孤城。”
《贺新郎·月下与资县古人饮》摹写酒后醉态,嬉笑怒骂,一腔豪情喷涌。“槃礴梅根下,似五柳,先生高洁,白莲清社。为爱诸君皆豪放,悉是胜公荣者。正好共,抛觥幽榭。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相与劝,尽欢罢。 天边况有清辉泻,看乌蟾,吞摇翠浪,愈增风雅。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但沉醉,毋劳推谢。此会不知何时继,顾淋漓,莫放杯空也。休负却,好良夜。”词人仰慕陶渊明等古人的高洁品质,有“我辈而今忘形饮,要衣冠,文字都无惹”的豪迈,也有“谈笑何妨伴江左,仿佛晋人清活”的洒脱。
傅世垚在资县仅仅任职两年,但他的政绩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当他乘船离开资县时,很多老百姓来送行,“泪洒新亭雨”
。他在《五彩结同心·发资县停舟,再与诸父老别》写道,“半竿落日,两岸愁云,孤城几叠哀笳。泪洒新亭雨,钟情处,那论故国天涯。无情流水催人急,重回首,帆影齐斜。问昔日,偎人明月,今宵可到窗纱。 人生别离最苦,况相依故老,怎免咨嗟。纵使酸心,倚舷有梦,也被山绕云遮。行人若听桓伊笛,恐感旧,不止琵琶。算此去,举头唯见昏鸦。”
总的来看,傅世垚的词作在内容上,有辛弃疾那样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压抑,表现出壮志销磨的愤懑。也有对田园生活和隐逸情志的向往,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写法上,大量用散文句法字法和经史典故,具有辛弃疾“以文为词”的特点。严迪昌《清词史》称“傅氏的词以明爽腾越见长,具有郁怒与冷峻相济、凄清时见放逸的特点。这种充分表现抒情主体的惆怅莫名、哀乐无端,甚而‘目眥裂破’神情的艺术趋尚,无疑是‘稼轩风’的门径。” 浙江大学孙敏强、吴慧慧在《清初河南词综论》中认为,“这也是继辛弃疾之后为数不多的田园词作。”
康熙二十二年(1683),傅世垚以母老请告终养回到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出仕为官,这与他受五柳先生“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影响不无关系。仅是资县创作的这些词中,就有“穷杀老渊明”、“兴老渊明”、“似五柳”等多处。
傅世垚在清初河南文化圈颇有名气。《全清词》及补编收录其词作198首。四川图书馆收藏其词集《大梁词》《沙麓词》《贯蝨词》《运甓词》《懊侬词》。国家图书馆收藏其与清初词人程大戴、佟世临唱和的《梁园唱和词》45首。
傅世垚是官员、词人,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他自幼喜欢古碑铜铭,悉心研究古籀篆文,仿照明代梅膺祚《字汇》体例,用毕生精力将自己收集的金文古籀按《说文解字》字部排列,每字又以楷书统领,小篆、古籀次于其后,编纂成《六书分类》十二卷。清乾隆时任礼部尚书纪昀认为,“汝宁帚庵先生病诸家撰著之芜杂,乃排纂古篆,用夏氏之例,领以隶书。即以隶书偏旁分部,俾丝牵绳贯,若网在纲。其门目一宗《御定康熙字典》,遵圣代同文之制也;其字博采诸书,各注所出,示有征也;间附考注,别疑似也;晚出别体,存而不删,耴其备也;传写异同,因而不改,阙所疑也;盖积平生之力,历久而后成编。”2014年9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万州区图书馆收藏的清康熙听松阁刻本《六书分类》列入《第三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
驻马店以前叫什么名字
本文2023-11-03 08:54: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