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是西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建筑宏伟宝藏丰富宗教氛围浓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寺庙是西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建筑宏伟宝藏丰富宗教氛围浓厚,第1张

景点介绍

塔尔寺,位于西宁湟中县,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最重要的寺院之一,也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出生地。寺庙是西宁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因为它宏伟的建筑,丰富的宝藏和浓郁的宗教氛围。

游玩概览

塔尔寺的建筑布局与mainland China汉传佛教寺庙明显不同:塔尔寺的建筑在中轴线上不对称,进深。塔尔寺是由许多殿堂、佛龛、佛塔和书院组成的古建筑群。所有的寺庙、大殿和佛塔都不规则地分布在一座小山上。游客游玩时,路线更加随意,而不是一路沿着中轴线。

参观塔尔寺时,不进寺院、不进大雄宝殿,只在外面闲逛,是不需要买票的。你只需要检查门票,如果你进入一些开放的寺院或大殿。如果你是第一次来这里,我建议你买一张游览票,因为不进入正殿和经院,你就不能崇拜宗喀巴大师的化身或欣赏寺庙中的“三大奇迹”。目前,十几个庭院和大厅对游客开放。

塔尔寺售票处有导游服务。建议聘请导游,因为塔尔寺的历史内涵非常深刻。没有导游的讲解,你会错过很多有趣的故事。

大金瓦寺(殿)

大瓦寺是整个建筑群的中心。传说宗喀巴大师就出生在这里,他出生的时候脐带血就滴在这里,然后就长出了一棵菩提树。后来塔外包给树,建了庙,故名塔尔寺。信徒们认为这棵树和这塔是主人的化身。这是塔尔寺必去的地方。

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

酥油雕塑用酥油加各种颜料,雕刻成各种佛像、人物、花鸟、动物、亭台楼阁。游客可参观寺内黄油雕塑馆(离大门较远)的精美黄油雕塑;在主厅、回廊、前廊等。在这座寺庙里,你可以欣赏到许多数百年的彩色壁画。刺绣品由各种绸缎制成,如佛像、鸟兽等。里面填充羊毛或棉花,然后绣在布帘上。在寺庙的大经堂里,两侧悬挂着两组国宝级大型刺绣《十六罗汉显神功》和《八仙过海》。

塔尔寺四大法会(农历计时)

1跳到欠(1月14日)黄油雕塑展(1月15日);

2跳欠(4月14日)晒佛跳欠(4月15日);

3太阳佛,跳欠(六月六),转金佛(六月八);

4整天晒佛(9月22日)跳下(9月23日)。

法会期间会有晒佛、舞法等各种活动。游客和信徒会蜂拥至此,热闹非凡。

(编辑:柠檬味)

茫茫高原雪·西宁之旅·五屯寺·五屯艺术的故乡

五屯寺位于青海同仁县隆务镇,始建年代不详,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寺院为藏汉风格结合的建筑。五屯寺的著名在于这里是“五屯艺术”的故乡。据1969年调查,五屯附近成人中能绘画者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见当年鼎盛时期,户户绘丹青的景象该有多么壮观。

五屯艺术是五屯地区民间艺人在长达五、六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中创造的艺术流派,是藏族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在同仁县隆务河两岸,坐落着五屯、年都乎、尕赛日、郭玛丑、脱加五个自然村,当地居民世代从事绘画、雕塑工作,其中尤以五屯最为集中,故以五屯命名。

五屯艺术伴随喇嘛教的兴起而产生。十四世纪初,这一带出现了以隆务寺为代表的大量庙宇。十七世纪中叶,夏日仓一世派遣大弟子智额伦巴,在五屯兴建了两所喇嘛寺,大规模传授绘塑技艺。这两所寺院有一个特殊规定:入院的男子一律都得学习藏文、绘画和雕塑技巧,到成人之年(约十五岁)可选择去留,留院还俗均听自便。这样,待希望离院的人应聘外出时已基本掌握绘塑技巧。艺人们经过不断积累,代代相传,并融合兄弟民族、兄弟国家的艺术技巧,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屯艺术。

五屯艺人的足迹踏遍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和蒙古等藏族、蒙族地区,有的还被邀至印度、缅甸、尼泊尔等地作画,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五屯艺术品类繁多,以绘画和雕塑为主。绘画以壁画为主,卷轴画为辅。其特点是重彩工笔,无一笔不精,无一处不妙,造型生动传神,色彩鲜艳;雕塑以泥塑为主,木雕、木刻为辅。题材以释迦、菩萨、护法神等神像或佛经故事为主。造型准确,神采飞扬。

  山西恒山悬空寺简介

  悬空寺,又名玄空寺,位于山西浑源县,距大同市65公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始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悬空寺做过修缮,北魏王朝将道家的道坛从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要求建设了悬空寺。 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 悬空寺是国内现存的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它修建在悬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后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悬空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悬空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虚实相生。寺内有铜、铁、石、泥佛像八十多尊,寺下岩石上“壮观”二字,是唐代诗仙李白的墨宝。 悬空寺,位于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座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楼阁悬空,结构巧奇。共有店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迂回,虚实相生。古人云:“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唐代诗仙李白醉书“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其为“天下居观”。中国有六座悬空寺,北方有四座,南方有两座。 北方的四座分别是山西恒山悬空寺、河北苍岩山悬空寺、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青海西宁悬空寺;南方的两座分别是 、云南西山悬空寺、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1)山西恒山悬空寺:浑源县城5公里处,建于北魏晚期。 (2)河北苍岩山悬空寺:位于井径县苍岩山下,又名桥楼殿。 (3)云南西山悬空寺:位于昆明市西南郊15公里处西山罗汉崖上, 建于元代。 (4) 青海西宁悬空寺:位于西宁市北边的北山之间,始建立于北魏 (5)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位于淇县城西5公里朝阳山半山腰处 (6)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位于建德市南面24公里处 河北苍岩山悬空寺

  苍岩山桥楼殿是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据考证石桥为隋代建筑,略早于赵州安济桥。桥上的楼殿为唐代建筑。它坐西向东,长15米,宽8米。从力学角度看,此殿重量及游客满载时,总重量约在35吨左右,按此推算,桥的拱记应在35到4米之间,而该桥却拱高28米。其横跨在两山峭壁之间,为敞肩拱式,翼角高翘,流苏彩绘,高架于云天雾海之上,有高不可攀之威、腾空欲飞之势。建于桥上的桥楼殿内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王佛三尊佛像,正中背面塑观音像,殿内两侧十八罗汉像。 巍峨独特的桥楼殿堂,于重山叠翠、峡谷一线处,形成“桥殿飞虹”的天下奇观,为苍岩山“三绝”之一。最令人惊异莫名的是,在桥楼殿上方100米的弯路上,过往行人皮肤有变黄变绿的现象,光学专家、气功大师、佛教人士说法不一,此为苍岩山“一奇”。 相传苍岩山是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出家修行的地方,山上建有公主真容堂,俗称公主庙。 苍岩山是**《卧虎藏龙》及《木乃伊3》的外景拍摄地。云南西山悬空寺

  三清阁,位于太华山南面的罗汉山。由北向南眺望,山形外廓酷似大肚弥勒,故名罗汉山。罗汉山悬崖峭壁,与南面挂榜山千仞削壁相连,山麓下即浩渺滇池。三清阁九层云南西山悬空寺十一阁道观建筑群,层叠嵌缀于悬崖绝壁之上,成“悬空寺”险境。 元代,统治云南的梁王由罗汉山麓筑“千步崖”石磴上山,开辟罗汉山南崖之避暑宫。过去一度认为今之三清阁即元梁王避暑宫,实际梁王避暑宫在三清阁、龙门下层更南,临挂榜山边缘。1999年9月,我根据徐霞客《游太华山记》等历史资料记载,在西山办公室的协助下,拨开齐人深的杂草,寻找到罗汉山南庵诸殿及梁王避暑宫遗址。 胡本《南诏野史》载,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梁王贴木儿不花生日,群臣称贺,宴于昆明池上梁王避暑宫。有《梁王生辰宴昆明池上献诗》: 贤君添算宴嘉宾,幄殿先施巨海滨。 万里晴天开锦绣,一川芳草踏麒麟。 笙歌暖送金杯酒,铠仗宽围玉佩人。 醉饱百官咸稽首,愿王高寿过千春。 梁王贴木儿至正二十七年生辰宴时,避暑宫即已“幄殿先施巨海滨”,由此可见,梁王避暑宫兴建的年代,不晚于贴木儿不花为梁王时期。就在庆生辰宴这年,贴木儿不花薨,宗室把匝剌瓦尔密继为梁王,改元“宣光”,称制,封拜官属,恢复科举。巴匝剌瓦尔密系云南末代梁王。明洪武年间,日本谪滇诗僧机先有《梁王阁》诗: 碧鸡飞去已千秋,闻说梁王昔此游。 洞口桃花迎凤辇,崖前官柳系龙舟。 青山有恨人何在,白日无情水自流。 岂识当时歌舞地,寒烟漠漠锁荒邱。 明嘉靖年间,杨慎之《滇海曲》亦描绘梁王阁: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鸦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明、清时期,史志、游记、诗词均有关于梁王避暑宫的记载。明末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考察记录较为详尽: “返下朝天桥,谒罗汉正殿,殿后崖高百仞。崖南转折间,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桥迸缝而下者,曰勺冷泉。南逾泉,即东南折,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僓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雷神庙、三佛殿、寿福殿、关帝殿、张仙祠、真武宫,次第连缀。真武宫之上,崖愈杰竦,昔梁王避暑于此,又名避暑台,为南庵尽处,上即穴石小楼也。更南则庵尽而崖不尽,穹壁覆云,重崖拓而更合……” 罗汉寺遗址,在今三清阁门前悬崖之下。明·施昱《重修罗汉山妙定寺碑记》记载,罗汉寺原名“妙定寺”。又称“海涯寺”,建成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峭壁半空悬石如罗汉状,是以滇人名曰罗汉寺。”至明正德、嘉靖年间(1506年~1566年),形成三清阁南北庵建筑群。 明嘉靖年间,罗汉寺南庵崖壁,“刻汉王子渊(王褒)移金马碧鸡文,隶法雅有汉体,盖杨太史(杨慎)移镌者。” 至杨慎刻王褒《移金马碧鸡颂》之时,已形成三清阁南北庵佛道胜境。 三清阁南庵诸胜,清道光年间戴絅孙《昆明县志》尚有记载。至民国年间袁嘉谷撰《游西山记》时,皆已倾圮:“品茗三清阁,阁,山之名胜也。吴梅村诗‘碧鸡台榭乱云中,旧是梁王避暑宫’,宫即阁也。明时为北庵诸迹之一。北庵对南庵而言,南庵今悉圮。” 三清阁有一副佚名写景之名联: 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郭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 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 西山开发历史遗迹,应该恢复梁王避暑宫诸胜迹,形成罗汉山南北庵上下两层壁危楼建筑群圣境。青海西宁悬空寺

  始建于北魏,现在已经是我国第二大悬空寺,也叫土楼观,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路,所以在这里流下了许多有名和尚的脚印,几千年的风雨将这的巨大佛像洗刷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史称北禅寺,位于西宁市北山,依山傍水,发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称,红崖间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诸神像,被称为中国第二座悬空寺。现有的洞窟中还保留着部分从隋唐至永庆年间的壁画,艺术价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称。东侧倚山矗立着一座高达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刚”佛家称“内佛”,道家称“西王母现影”,雄浑粗犷;山顶有一座宁寿塔,每当,烟雨蒙蒙,山隐雾中,远望雾中殿宇。楼塔时隐时现,“北山烟云”因此得名。在历史上北山寺有过很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580十年的历史。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跆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此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凤翼山”。虽然名称很多,但北山寺是人们最习惯的叫法。其山中寺观是西宁地区的一大名胜古迹。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成了人们游览的场所。在北魏时期《水经注》记载了北山寺,北魏时青海形势图中也标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宁城 。可见北山寺知名度是相当高的。 北禅寺是依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这里几乎水平状的紫红色砂岩、砾岩,其间还夹有石膏和芒硝层,岩性软硬相间,长期地质时期流水、风化等营力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险峰为主要特征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发育。软岩层向里凹进,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当地人称“九窟十八洞”,洞内塑有玉皇、观世音、文殊、普贤、关云长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绘的神像图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汉、藏佛教绘画艺术风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称。硬岩层向外凸起,犹如屋檐,庙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悬,栈道回廊将殿宇楼阁与洞穴群相连,使殿中有洞,洞内套洞,洞中藏佛,栈道回曲廊紧靠悬崖,甚至悬空架设,可称得上一座名副其实的悬空寺了。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道教进入土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此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区。 “宁寿塔”坐落在土楼山的山顶,山顶原有牌坊、三官殿、雷殿等,该塔为六面形五层翘角塔,塔中实心,青砖砌成。是明洪武十九年由驻西宁长兴侯耿炳文所建修。 “灵官殿”位于山脚下,修建于明洪武年间,因战火毁烧,重修于1915年。原有山门,东西两边有厢房,房中间有横匾上书“灵官殿”三个大字,清宣统二年西宁各界捐资将灵官殿整修一新。韩能静有两个名徒是圣聪、圣明。葬于土楼山根西侧,当地人叫“和尚坟”。 “露天金刚”位于土楼山中部,东边一尊与西边一尊相连接,两尊露天金刚高三十余米,系两个山崖突出部分,像两尊天神(也叫天王),当地群众叫闪佛,其意是从山中闪出来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风化,坍塌不辨面目;东面的一尊,仍然完好。本来是山崖被山水冲刷风雨剥蚀,形成奇特的山崖。后来在魏晋南朝时期,人工雕琢成大佛像,人们称为“露天金刚”。 “北山烟雨”,称为西宁八景之一。其由来指北山寺在雨雾中的景色,在朝晖夕照之时,远望山姿塔影、颇为壮观,特别是雨中,薄雾层云,缭绕山腰,恍如一幅丹青水墨画,有时全山隐于云雾中,忽隐忽现,更添一番诗情画意。 “九窟十八洞”镶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贴壁,十分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构造各异,有的洞无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态,洞与洞之间有栈道接连。 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树造林,成为新兴的旅游胜[编辑本段]河南淇县朝阳悬空寺

  位于淇县城西5公里朝阳山半山腰处,寺依山建造,绝壁而生,飞檐凌空,遥望如空中楼阁,故名悬空寺。该寺北靠朝阳山,青松翠柏及奇花异草在太阳光照射下,如彩凤当阳,翠盘捧日,故称朝阳悬空寺。据明、清《淇县志》记载,朝阳山原为殷故宫,是殷纣王冬季设行宫采暖的地方。东魏武定七年在此创建寺院,建筑金碧辉煌,气势雄伟,十分壮观。 朝阳山后有著名的清凉庵。这里绿树成荫,清静凉爽,是殷纣王当年消夏避暑的地方。穿过庵西凌空飞架的石拱桥,经2l个台阶,穿越一自然溶洞,便到了清凉庵。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主持僧海阔所立《碾子沟清凉庵恩准执照碑记》中言及此俺修建曾得到皇帝恩准。庵后崖壁上有一清澈见底的山泉,久旱不竭,甘冽爽口,清泉飞瀑,山谷回应,宛如龙吟虎啸,山涧乱石下,涓涓细流叮咚作响,美妙动听石拱桥西,崖壁平绕山头6个石窟,窟内有雕像及摩崖题记。朝阳寺、清凉庵附近有许多景点供人游览,如千佛洞、九龙柏、泪石、饮马泉、长眠道人墓、花台、圣儒峰、王莽洞、莲花壁、天下第一门——尖山门,天书崖等以及历史、艺术、书法价值极高的摩崖石刻等等。这里峰峰形奇,景景多姿,水声潺潺,空气清新,是人们寻幽探秘,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浙江建德大慈岩悬空寺

  大慈岩坐落在建德市南面24公里,是一个佛教文化和秀山丽水结合完美的旅游胜地、素有“浙西小九华”之誉。以江南悬空寺、长谷溪流、全国第一天然立佛而闻名遐迩。 据县志载,元大德年间,临安人莫子渊循梦意弃家来此、琢石为佛,号曰大慈。山以佛名,大慈岩一名由此而来。 悬崖高位洞穴建筑是大慈岩的一大特色。在大慈岩,寺庙、栈道、香廊、索道都处处体现出一个“悬”字。主殿寺庙地藏王大殿一半嵌入岩腹,一半凌驾悬空,颇为奇险壮观,它与山西恒山悬空寺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称之为“江南悬空寺”。 观佛亭 过了清音阁就是观佛亭,是观赏全国最大的天然大佛的最佳位置。从侧面看整个大慈岩主峰就是一尊地藏王菩萨的立像。它身高147米,其中头部高413米,宽60米、由奇石、怪洞、草木和谐地组合成大佛的五官,惟妙惟肖,形象十分逼真。 经旅游专家鉴定,己被命名为“中国最大天然立佛”。而大慈岩也因“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的稀有景观而名扬四海,载入《中国之最》。 玉华湖 紧挨着观佛寺。秀丽山水、长谷溪流是大慈岩的又一特色。大慈岩山高坡陡,玉华湖水从谷口中流出,曲曲折折直至山脚,形成一条800多米长的山水相映的秀丽景观。地藏大殿 是景区最古老的建筑和精华。它坐落于天然大佛颈部的洞穴之中。大殿外悬有一口明朝中期铸造的铜钟,左侧有一线天。 天栈云渡 沿断崖因势布局,为一石栏相续延伸的长廊、凭栏俯视、有“足底悬崖恐欲崩”之感。沿右侧小栈道攀登而上为“洞天一览”,这里视野十分开阔,景致优美。 交通 杭州汽车南站往兰溪、金华方向的长途汽车到大慈岩路口下车,车程35小时,车资25元。 兰溪市客运中心、新安江长途车站(建德市府前路20号)乘车30分钟到景区。景区开通每日两班散客旅游直通车,售票及乘车点在建德市新安东路7号(市政府旁),发车时间为8:00和13:00。 自驾车杭州出发走杭新景高速新安江出口下,沿320国道到寿昌镇向南,拐入330国道走大约15分钟的路程。

茫茫高原雪·西宁之旅·西宁·西羌古城唐蕃古道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谷地,是青海省省会。西宁一带远古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从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来看,这里最早的居民是羌人,商周时,被称为“羌戎”。“羌”指从事畜牧的羌人,“戎”指从事农业的羌人。羌人后来成为汉族先民的一部分。1923年首次发现于青海湟中县卡约村而得名的卡约文化,就是古羌人的文化遗存。据测定,卡约文化距今约三千年左右,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卡约文化分布在东起甘、青交界处的黄河、湟水两岸,西至青海湖周围,北达祁连山麓,南至阿尼玛卿山以北的广大地区,以湟水中游的西宁盆地文化遗址最为密集,显然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带。当时羌人大体上过着以定居农业为主,畜牧业占有很大比重,兼事狩猎和采集的生活。从陪葬物的性别差异来看,男女之间已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卡约文化广泛使用石器,但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不少青铜器。

西宁是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汉武帝时即在此设“西平亭”,至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为“西宁州”,西宁之名从此始。西宁之名大概即取西方安宁之意。这里自古为兵家争战之地,扼守西宁,可右控青海,左引甘凉,内屏中原,外限羌戎。西宁不仅战略地位重要,还是古代东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著名的“丝路南线”和“唐蕃古道”都经过这里。

西宁地处内陆,海拔高,盛夏凉爽宜人,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西宁还是多民族聚居区,在这里可欣赏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文物和古迹。

丝路南线青海道

丝绸之路有南北两路。从远古时起就存在着通西域的青海南道,当河西走廊畅通时,青海道作为辅道存在;当河西走廊阻塞时,青海便为东西往来的主要通路。

约在四世纪左右,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北凉、西凉等地方割据政权,互相争战,各霸一方。频繁的战争使青海暂时成了丝绸之路的主道。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著名高僧法显取道西宁前往印度求法。这是有据可查的首次取道青海前往西域的史实。在魏晋南北朝和北宋时期,青海道是东西交通的主要通道。

丝路青海道的主干线即从今天的临夏至民和、西宁达青海湖的河湟古道,由青海湖经柴达木至新疆婼羌的羌中道。路线起自甘肃临夏(河州),由民和县古鄯进入青海,过乐都古城,经湟峡达西宁,西达多吧,转北至峡门,进入青海湖北岸。流入青海湖的布哈河畔,有一座吐谷浑王城遗址,是昔日丝绸道上的中继站,商队在此稍事停留,再西行入柴达木盆地,越盆地进入新疆。丝路青海道大部分路线的走向与现甘青公路、青新公路基本一致。

通天河唐僧遇险

《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就是取道青海,绕道玉树赴西域的。玉树东有一条通天河,意思是通到天上的河,有“通天河相传为天河下游”之说。通天河两岸山势险峻,河谷迂回,水流湍急,是“海藏通衢”的一大天堑。过去,通天河上只有一个小渡口,有一首歌谣唱道:“通天河水浪滔滔,要想过河等冰桥”。夏天靠牛皮筏子过河,水大浪急十分危险,常常船毁人亡。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边时,观音莲花池里的金鱼怪正占据河底白老鼋的水鼋府第为害作乱,祸害百姓。金鱼怪用计冻河,等唐僧师徒在冰上过河时,突然冰破捉住唐僧。孙悟空请来观音收走金鱼怪,救出唐僧。老鼋感激孙悟空帮他收回水鼋府第,将他们驮过河去,不到一日,便过了八百里通天河。临了老鼋托唐僧问佛祖,它何时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唐僧一行取经回来,在河边又遇到白老鼋。老鼋驮着他们将近东岸,问起托问佛祖何时可得脱本壳之事,唐僧意念全在取经,忘了帮老鼋问佛祖。老鼋一气之下将身一晃,把师徒四人连马带经,一起跌落水中。上岸后,唐僧将湿水的经文晒在附近一块大石板上,后人把这块石板叫“晒经台”。不料石上沾住“佛本行经”几卷,经尾沾破了。故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台上留下经文字样。

联姻通好开古道

中原与西藏的通道,在唐以前可能就存在,但唐代才见于史籍。青海是过往西藏的必由之道,唐与吐蕃的交通大道即横跨青海而抵拉萨。

在李唐王朝兴起的同时,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崛起,从第三十二世赞普弃宗弄赞(即松赞干布)开始,日益强盛。雄才大略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敬仰中原文化,十分羡慕毗邻的吐谷浑与唐联姻,也派使者到长安请求通婚。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吐蕃首次遣使来到长安。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妻。文成公主入蕃,开创了唐蕃关系的新篇章,开拓了唐蕃大道。在此后的两百年中,唐蕃关系的主流一直是和睦相处、友好往来。有据可查的使者往来就达一百九十一次之多。唐蕃古道成为唐蕃友好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唐蕃大道大致从长安出发,经今天水、兰州转入青海,经民和、乐都、西平(鄯城)、临蕃城(今镇海堡)至湟源,顺羌水(药水)至库山、赤岭(日月山),经尉迟川(倒淌河)、苦拔海、王孝杰米栅、莫离驿、公主佛堂(恰不恰)、大非川、那录驿(鄂拉山)、暖泉、烈谟海(喀拉海)等地,再由黄河北岸西上,至扎陵、鄂陵二湖,渡黄河,经玉树,再往西南行,经今藏北黑河,赴拉萨。唐蕃大道青海道长约1000余公里,与今天的青康公路大体一致;气候高寒,人烟稀少,旅途异常艰辛。

一路弦歌今犹闻

七世纪前期,吐蕃首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后,仰慕唐朝的文化,多次派使臣到长安请求通婚。贞观十四年(640),松赞干布派宰相禄东赞布带着黄金5000两和珍宝数百件再次求婚,唐太宗应允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641年,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松赞干布亲自在东界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迎接。文成公主入藏一路留下许多遗迹和传说。其中以青海玉树结古镇以南白纳沟内的文成公主庙最为有名。文成公主进藏途经玉树,受到当地藏族头领和群众的隆重欢迎。公主为报答和感谢当地藏族人民,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言传身教,帮助当地人民学会了耕种、纺织。在白纳沟对面的山坡上还有据说是当年公主教人们开荒种地的田埂。相传文成公主在扎陵湖与松赞干布会面后,一路翻过巴颜喀拉山,越过通天河,来到玉树境内的白纳沟。自小信佛的公主,以为一行人马平安通过天然屏障巴颜喀拉山和亘古天堑通天河是佛祖相助的结果,为了表达对佛的谢意,公主亲率工匠在白纳沟的岩壁上刻下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文成公主走后,远近的僧侣和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白纳沟膜拜,不少人还仿效公主,在山崖上凿刻佛像和经文。久而久之,白纳沟的岩壁和石头上差不多都被刻上佛像和经文。据说有一年,几位拉萨高僧路过,想在此垒石搭锅,跑遍了整个山沟,发现每块石头上面都刻有佛像和经文,最后只好作罢。他们回藏后大肆宣扬,致使许多西藏人不远千里前来朝拜。

唐中宗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远嫁藏王弃隶缩赞赞普,路过白纳沟,参拜了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九尊佛像。当时佛像露天,为使文成公主的功德免遭风雨毁蚀,她派人在石雕佛像上修建了“文成公主庙”加以保护。这是全国唯一的文成公主庙,祭祀的却并非文成公主。庙宇坐北朝南,是一座独立的藏式平顶建筑。寺院规模不大。庙堂内的岩壁上,浮雕有由两只雪狮驮着的九尊巨幅佛像,中间的主佛高73米,两侧八尊侍者佛高约4米。整组浮雕,依山就势,人物造型质朴敦厚,神态文静大方,形神兼备,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巧。喇嘛教徒和远近游客,经常来此朝拜。

  青海和几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交汇的同时,与自己当地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这些因素形成了青海文化的多元性。这种多民族的表现之一就体现在住宅的方面,在建筑风格各民族吸取其他的优点融合到自己的特点中来,最终形成青海特色建筑。

 青海是个多民族地区,其中包括汉、藏、土、回、撒拉、蒙古、哈萨克、等名族,但是汉、藏、回族的传统和文化艺术对她的文化艺术以及建筑特色影响最深,在各民族间又经过相互学习、吸收、融合、创造出了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文化艺术。这些文化艺术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部分体现在建筑之中。

 牧区住居“帐房”

 青海有五分之四的土地是绿草丛生的广阔牧场,自古以来多以牧为生。牧民们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采取了一种容易搬迁、能避风雨、有一定保暖性能的住居形式“帐房”。

 “帐房”是藏族牧民一种古老的住居形式。帐房的平面多为方形,用木棍做支架,覆以用牦牛毛织成的毡毯。中间开口,用以采光和排气,四角及腰部用牛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帐房较矮帐内最重要部分是灶,位于帐中稍后的地方藏族人民的习俗是在灶正后方供佛像。帐房陈设简朴,地上铺羊皮或毛毡,以供坐卧。

 青南民居“碉房”、“碉院”

 在青海南部玉树、果洛、黄南州的一些地区,藏胞的居住建筑多为石砌二层或局部三层楼房,大都建在背风向阳,能防御侵袭的山坡地段。为石木作,外墙用块石或片石砌筑,外形坚实、稳重、粗犷,其形似碉楼,一般称为“碉房”。碉房底层布置牛、羊圈和杂用房,楼上住人,在屋面之上可作打麦场、晾晒柴草及作户外活动之处。

 碉房按其形式可分为碉楼式碉房,碉塔式碉房,独立式和院式碉房。碉楼式碉房一般为二、三层,个别有四层,四周高墙封闭,有的上层为凹型平面,利于采光和户外活动,这是当地藏居的主要形式。

 农业区民居“庄窠”

 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

 庄窠“以平房居多,具有中国一般民居的特点,极少数是平楼结合的,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屋面坡度平缓,不易被雨水冲刷,晴日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也是户外活动场所。但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土墙面感到粗犷闭塞,外形简单、朴实。

 藏传佛教寺院建筑

 青海的藏、土、蒙古等族人民信仰藏传佛教,寺院遍及各地,历史悠久,保存时间也较长,是青海地方建筑较广泛,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以独特的风格,融合藏、汉建筑艺术的特点而着名于世。在藏族建筑发展过程中,既注意吸收汉地和其它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又保持了本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格的传统性。

 伊斯兰教建筑

 西北地区是伊斯兰教传播的主要地区。青海回族、撒拉族聚居的地区,如西宁、化隆、民和、大通、门源、循化等地伊斯兰教建筑——清真寺很多,几乎在信徒居住的每一个村镇,都建有不同规模、不同式样的清真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