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发源地是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道教的发源地是哪里,第1张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道教起源于何时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

1、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旧唐书 - 卷五 本纪第五高宗下》 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

《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

2、庄子,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是安徽蒙城人,唐玄宗确定过的。古蒙国,今蒙城县坛城镇,北依北冡山,南傍北河,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后为宋国的蒙邑。到了战国时,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初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蒙地先后被称为蒙(北冡)、楚北地、涡阳、淝水、山桑等,因其名称“不稳”,742年唐玄宗颁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书为“南华真经”。《旧唐书·玄宗纪下》:九月丙寅(二十四日),改天下县名不稳者及重名一百一十处,庄周故里隋山桑更名为“蒙城”。古诗造不了假。《蒙城清燕堂》 王安石、《过庄子祠堂》北宋 吕南公,《过漆园怀古》 明 知府 刘教,以上的诗中都有蒙城两字。

宋 罗泌 路史 卷 二十七 国名纪四 商氏后 云:“北冡,蒙字尔,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

《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蒙城 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隶毫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3、陈抟故里在安徽涡阳,港澳台陈氏后人也认定。有可靠和能佐证的史料:《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隐逸(上)》列有《陈抟传》: 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之,自是聪悟曰益。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尊奉黄老之学,后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号“白云先生”。陈抟的道教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同时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著有《正易心法》《道德经注》《南华经注》。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现如今我国中存在的宗教中以三大宗教为主,一个是佛教,一个是道教,还有一个就是儒教。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宗教这么多年一直屹立不倒,跟道家创始人老子以及祖天师张道陵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在《后汉书·张鲁传》我介绍当年天师道张道陵发展道教的故事,当年天师道,张道陵暂居蜀地,而后上山鹤鸣学道,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面道教的发展。他利用在山中学的皮毛道术来迷惑愚昧的百姓。

一、古代的封建思想

我国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已从崇尚神仙鬼怪之说,我当时张天师张道陵发展的道教也是偏向于神化,尊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太上老君与灵宝天尊,元始天尊并称为三清,正因如此天主师张道林发展道教才如此的顺利。被天主师张道陵神化后的道教,就这样走进了每家每户的心理经过后来一些统治者的大力发展,在民间越来越深入人心。

二、祸害一方

道教是以道家原先的基础发展而来,当年祖天师张道陵学道,以学符咒符箓以后就下山开始了一系列的敛财行动,但是受他知道者就要交那五斗米,这对于当时封建统治下被压迫剥削的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遥想当年,田园诗人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时月俸五斗米。可见五斗米的珍贵。

所以说天祖师张道陵以符咒符箓来祸害百姓,但是道教的宗旨却也算是造福百姓,而且道教的传承从历史来讲可以所以历史久远,一直发展到现代,成为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道教传播到国外也是广受欢迎,传播与周边国家影响甚远,纽约时报更是称老子是古今十大作家之一,由此可见老子以及道教对于世界的影响力可谓深远。

道教作为东汉末年的民间宗教,新兴势力,创立的过程中充满了火药味。如今我们提到道士,脑海中的印象往往是“仙风道骨,与世无争”。有人戏称为道教“爱信就信,不信就滚”。

影视剧中的道士,往往是长袖飘飘,高来高走。近期在网络上爆红的武当陈师行道长,也处处都符合着人们对于“清修之人”的定义:武艺高强,淡泊名利,云淡风轻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到底是怎么建立和发展的呢?

道教公认的祖师,就是东汉末年的天师张道陵。《后汉书》记载张道陵是“学道于蜀中”,后来他宣称自己得到了太上老君的旨意,从而建立了道教,开始积极的扩展信徒,开枝散叶。值得一提的是,《后汉书》里他的形象可不怎么好。

据上面的记载,张道陵是“造作符书,以祸百姓”,更以民间造反阻止,煽动百姓闹事的形象出现。所谓的“符书”,就是当时道教的一种传教手段。在瘟疫横行的地方,道士们会烧符水,宣称喝下之后“包治百病”,用这种方式来招揽信徒。书,就更好理解了,就是“道经”。

张道陵还说,太上老君要他消灭人世间的六大魔王“六天故鬼”。这六大魔王到底是谁?就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人皇伏羲,炎帝,黄帝等人。因为他们功勋卓著,地位尊崇,所以数百年来,中原地区的百姓都把他们当成了神灵来膜拜。

汉朝官方,炎黄二帝等人也是官方祭祀的“先天正神”。道教当时的口号是什么?中皇老君,地上道国。他们要建立“地上道国”,就肯定要和这些传统神灵为敌。

所以,道教建立的早期充满了火药味。不论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还是后来张角,张宝的太平道,都是有着鲜明政治诉求的造反组织。

至于道教为什么变成现在的“仙风道骨”的模样了呢?当然是因为中国古代高度的集权专制。让他们经历了朝廷的“毒打”。

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之一,后来由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扩展资料:

道教的起源及历史:

1、起于古代之神道;

2、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

道教有正式的活动记载,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汉末,张角成立太平道,后率"黄巾"起事失败,太平道衰败;与此同时出现的五斗米道,却抓住了发展的契机壮大了起来。

南北朝时期,北朝道教有寇谦之改造,南朝道教由葛洪、陆修静、陶弘景三人改造,建立了新的理论基础并且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有了较大发展。隋唐时期,道教产生了诸多小派,修炼方式由修炼外丹向修炼内丹转化。

金元时期由丘处机发展壮大了全真派,成为但是道教的代表。之后各派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展到明清时期,正一派成为符箓派的代表,全真派成为丹鼎派的代表。

-道教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简介

 张天师,道教门派之一的“正一道”龙虎宗各代传人的称谓。“正一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张道陵)创立,后世称张陵为“(祖)天师”,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曰“三师”(“三张”)。其传人为其子孙世袭,后皆称为“天师”,因此张姓即被称为“张天师”。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代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张天师为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人物介绍

 五斗米道创立者张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汉末张陵创教,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斩邪雌雄剑”和经箓,为象征天师掌教权威之法器,规定“绍吾之位,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陵传子衡,称嗣师;衡传子鲁,称系师。 传说 第四代孙张盛由汉中(今属陕西),徙居江西龙虎山,世代相传,子孙嗣教者均称天师,而尊张陵为第一代天师。四代以后史载较著者有: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2]

 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 事迹 ,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史载天师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

 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1218~1262)

 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1244—1292)

 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1316,一说1317)

 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张正常曾撰《汉天师世家》,记述汉天师张陵迄四十一代张正言之谱系,明太史宋濂作序;

 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删校增次,并作后序。越200余年

 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又增补从洪武迄嘉靖凡八代事迹,止于四十九代张永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收入其奉旨校刊之《万历续道藏》。自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迄六十一代张仁晸之谱系,记于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所作《补天师世家》,傅勤家《中国道教史》曾予转载。

 清《续文献通考》又辑录有五十二代至六十二代天师事迹。清廷崇佛抑道,乾隆改授正一真人秩以五品,禁止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 ,限龙虎山天师府统率本山道众,停止朝觐等。道光年间,取消正一真人称号,终止了朝廷和正一道的关系。但正一道内部仍按传统教法续演不止。

正一道的创始人张道陵的天师起源

 元朝忽必烈开始,官方上正式承认“天师”的称号,在《制》文中称张宗演为“嗣汉三十六代天师”。此前的天师称号则一直是张道陵子孙自称,以及民间的称呼,从未被官方正式承认过。从此时开始,张天师开始总领江南道教,并在元朝中后期,各种符箓道派都集合在周围,形成正一道。

 嗣汉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教主,于民国三十八年夏,率长子允贤、侍从邱建忠离开上清乡嗣汉天师府,经广东韶关,此时收留由江西吉安逃来之龚行健(正名干升是龚群的叔叔),再经广州、澳门、香港等地,翌年春申请获准来台定居宏教。

 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长子允贤于民国四十三年病故,而六十三代天师于民国五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羽化,乃传堂侄源先为六十四代天师。

 张天师生平汉天师,字辅汉,沛国丰(江苏省丰县人),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于沛国丰县盘冢村(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江苏丰县人)之八世孙,史书又称其名为张陵。他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他生性好学,天文地理,河洛图纬,皆极其妙;诸子百家,三坟五典,所览无遗。。先为往来吴越之地的一人大儒,从其学者有千余之众。

 江苏丰县至今有张老汉巧占天门穴、药盒子等神话传说。张道陵父亲张刚,为一乡间卖香油农夫。当地一家大地主请了一风水先生为其先人看坟地,风水先生为其选了一绝好阴穴,言:此为天门穴,埋此必出神人,子子孙孙无穷尽。张老汉一日卖油回来,适逢大地主发丧埋葬先人,他路过挖好的坟地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误打误撞跌入挖好的坟坑中,大雨将泥土冲入坟坑将其埋葬,大雨接连下了数天。天晴后,由于大水缘故,大地主埋葬先人却找不到坟坑,只好另择吉地埋葬先人。宋楼镇费楼村东北里许,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比周围的地面高出丈许,据当地老百姓讲,虽大旱之年,却湿润不减,被奉为风水宝地。在张陵故居西北隅,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中被砸碎。根据明代县志记载,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唐、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元代淤于黄泛。以天和观为中心,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徐州市文物部门调查统计,方圆几里之地,竟有三十余座,弹丸小地,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

 永平二年赴“直言极谏科”而中之,汉明帝时拜巴郡江州令(今四川重庆),不久退隐北邙山中(今河南洛阳附近),修持炼形合气,辟谷少寝长生之道。建初五年诏举贤良方正不起,复征为博士,封冀县侯,三诏不就。后入吴,又爱蜀中溪岭深秀,遂入蜀隐于鹤鸣山,修神丹符咒之术。

 张道陵有弟子王长、赵升随其习黄老之道,助炼龙虎大丹,丹成,服之返老还童,且去游而参访仙源。

 一日,在北岳嵩山遇绣衣使者告诉他说:“中峰石室内,藏有《三皇秘典》、《黄帝九鼎丹书》,得而修之,可以升天!”于是张道陵斋戒而入石室,果然得到丹经道书,遂赴云锦山(即龙虎山),精思修炼,而得分形散影之术。

 正一天师

 一日夜半似醒似梦之间,忽见那太上老君下降,对张道陵道:“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尔等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矣!”乃授以“正一盟威符录”,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卦衣、方裙、朱履等。以千日为期,约会于阆苑。

 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据说能集三万六千神灵,以供驱使。他随即往青城山,置琉璃高座,左供元始天尊,右供三十六部尊经,立十绝灵幡,鸣钟叩磬,布龙虎神兵,施起法力。

 魔王魔鬼同声哀求,尽被折服,表示再不敢虐民。张道陵乃收八部鬼神,歼六大魔王,群妖乃灭表绝迹。他则遂与弟子王长、赵升往川中云台山卜居其地继续修炼。

 既伏妖魔,老君乃命使者下降来告道:“子之功业合得九真上仙之位,但灭鬼过多,未免杀气秽空,非大道好生之旨。子须再修三千六日,吾待子于上清八景宫中。”于是道陵乃偕弟子王长、赵升复往鹤鸣山,精修二十余年。

 永寿元年正月,据说太上与众真复降,为张道陵说:“北斗延生真经”及“三八谢罪法歼”。永寿二年春,会三界万神于青城山黄帝坛下,盟五岳四渎,立二十四治,福庭鬼狱。定三十会真坛与六十通真靖,七十二福地,命人处明阳、鬼处幽阴,各治设祭酒与男官、妇官,以赞玄化。其时,道教始有正规教团组织。

 张道陵率弟子复游各地,斩妖巷孽、夺盐池,建功立德,造福蜀民。据称,功成后蒙太上老君册封为正一天师。

 天师飞升

 永寿二年九月九日至云合山,见绝岩下桃熟,命王、赵二弟子投身取之,遂亦下传其真道。后以余余丹及印、剑、都功符录。授子衡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万都功,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位,非吾宗亲子孙不得传。”是与王长、赵升天云台山白日飞升。

 张道陵因在蜀汉之境设二十四治,为布化行道的机构,凡入道者交五米为信,后人因称其教为“五斗米道”。因张陵为该教第一代天师,故教徒尊称“祖天师”。人们又称其教为“天师道”。张天师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撰《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是“一”,“二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汉祖天师在唐僖宗时被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代封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封为“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因嗣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居江西省龙虎山中。现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即其遗脉。

 天师承袭

 道教由东汉张陵〈张道陵〉创始,后世乃称张陵为“天师”或“祖师爷”,其子张衡为“嗣师”,其孙张鲁为“系师”,被尊为“三师”。

 根据中国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第六十三代亲传弟子殷明石表示,道教五大派门中,只有张道陵一脉是坚守把职位传授给亲族的作法,也就是“非我宗亲不能传”,“张天师”的传承。

1 张道陵有什么故事

2 名刀的介绍

3 养生之道的介绍

张鲁传

题解

张鲁是东汉末“五斗米道”首领,“天师道”创立者张道陵之孙。初平二年,任益州牧刘焉的督义司马,率徒众攻取汉中,称师君,东汉统治者无力镇压张鲁,便封他为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张鲁所建政权持续了约三十年,汉中成为东汉末年相对稳定的地区。曹操对张鲁的战争,同样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不是对农民起义的镇压。本篇节选自《刘焉传》。

原文

鲁,字公旗。初,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其来学者,初名为“鬼卒”,后号“祭酒”。祭酒各领部众,众多者名曰“理头”。皆校以诚信,不听欺妄,有病但令首过而已。诸祭酒各起义舍[1]于路,同之亭传[2],县置米肉以给行旅。食者量腹取足,过多则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3],然后行刑。不置长吏,以祭酒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讨,遂就拜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通其贡献。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奔鲁者数万家。时人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阎圃谏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四面险固,财富土沃,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方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遽称王号,必为祸先。”鲁从之。

鲁自在汉川垂[4]三十年,闻曹操征之,至阳平,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听,率众数万,拒关固守。操破卫,斩之。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5]归降。阎圃说曰:“今以急往,其功为轻,不如且依巴中,然后委质,功必多也。”于是乃奔南山。左右欲悉焚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锋锐,非有恶意。”遂封藏而去。操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尉(慰)安之。鲁即与家属出逆[6],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邑万户,将还中国,待以客礼。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鲁卒,谥曰原侯。子富嗣。

注释

[1]起义舍:搭盖免费的客舍。

[2]亭传:古代的驿站。每10里设亭,共驿人休息。

[3]三原:原谅三次。

[4]垂:世袭。

[5]稽颡(sǎng):叩头。表示投降归顺。

[6]出逆:出迎。表示投降归顺。

译文

张鲁,字公旗。当初,张鲁的祖父张陵在顺帝的时候客居蜀中,在鹤鸣山中学习道术,制作符彖文书,用来迷惑百姓。接受张陵道法的总是拿出五斗米,所以被称为“米贼”。张陵传给儿子张衡,张衡传给儿子张鲁,张鲁于是自称为“师君”。那些前来学道的人,开始叫做“鬼卒”,后来叫做“祭酒”。祭酒各自统领部下,人数多的称为“理头”。他们一律用诚实信义要求大家,不许欺骗虚妄,谁有病只要将自己所犯的错如实说出来就行了。所有祭酒都在路边造起义舍,跟驿站相同,放上米和肉供给来往行人。来吃饭的人根据自己的饭量取用,拿得过多鬼就会使他生病。触犯法令的人先原谅三次,然后用刑。他们不设长官佐吏,祭酒就负责管理,百姓和夷民都信服归顺。朝廷无力讨伐,就派人去授予张鲁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接受他的进贡。

韩遂、马超之乱时,关西百姓投奔张鲁的有几万家。当时有人在地下得到玉印,部下想尊奉张鲁为汉宁王。张鲁的功曹阎圃劝阻说:“汉川的百姓,超过十万家,四面险要坚固,财物富足,土地肥沃,上策辅助天子,就可成为齐桓公和晋文公,次之也可以和窦融相比,不会失去富贵。现在以天子名义设置官员,权力足可杀伐专断。匆匆忙忙称王,必定种下祸根。”张鲁接纳了他的意见。

张鲁在汉川将近三十年,得知曹操征讨他,已经到达阳平关,想用整个汉中投降。张鲁的弟弟张卫不答应,率领几万人守关抵抗。曹操击败张卫,杀了他。张鲁得知阳平关失陷,准备请罪归降。阎圃说:“眼下因情况紧急投降,功劳比较小,不如暂且依凭巴中地区,然后归顺,功劳必定大。”这样,张鲁就逃奔南山,手下人想把珍宝物品仓库全部烧掉,张鲁说:“本来想归顺朝廷,心愿未能实现。今日逃走,目的是避开兵锋,并没有恶意。”于是封闭府藏而去。曹操进入南郑,对张鲁很是称赞。又因为张鲁原本抱有善意,就派人对他加以慰问安抚。张鲁随即同家人部属出来迎接曹操,曹操授予他镇南将军一职,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准备回中原,以宾客的礼节对待张鲁,封张鲁的五个儿子和阎圃等人为列侯。张鲁去世后,谧号为原侯,他的儿子张富继承了官职。

道教的创始人不是老子,道教的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历来在中国的发展,也谈得上是相当红火。早在汉明帝时期,道教就已经随着当年东传的佛教,走进了千家万户。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国道教获得了新生,逐渐走上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新时期宗教政策的指导下,中国道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祖国统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扩展资料:

张道陵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五千文》为最高经典,并自编《老子想尔注》发挥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最高信仰,将“道”和老子相提并论,宣称即“道”是“一”,“一散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道教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张道陵、魏伯阳、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孙思邈、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等。

近当代道教界的代表人士主要有:岳崇岱、陈撄宁、黎遇航、傅元天、陈莲笙、闵智亭、任法融、李光富等。

道教以与其信仰关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灵、祖师之诞辰日为节日。主要节日有:正月十五日,上元节、天师张道陵诞辰;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四日,吕纯阳祖师诞辰;五月十三日,关圣帝君诞辰;夏至日,灵宝天尊诞辰;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元节;冬至日,元始天尊圣诞。

道教的发源地是哪里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道教起源于何时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