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熊猫的故事传说和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有关熊猫的故事传说和资料,第1张

传说:

早在200万年以前,在中国就出现了大熊猫的群体,那时叫“貔貅”。据说在4000多年前四川龙安州(今平武县)的人民,曾把大熊猫献给治水有功的禹王。

《诗经》中也提到过大熊猫,如“献其貔皮”。到了唐代,大熊猫已经被视为珍贵的动物了。唐太宗在丹霄殿设宴赏赐10多名有功之臣时,就是把貘(音莫,即大熊猫)皮作为最高的奖赏赐给他们的。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扩展资料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

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 

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

-大熊猫

熊猫,古称食铁兽,传说是蚩尤的坐骑。

但这种说法在《山海经》中并没有任何记载, 在《山海经》之后的其他古籍中也没有任何的“只言片语”能够证明“大熊猫是蚩尤的坐骑”,从尊重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谣言。

《山海经》中对熊猫的形容模糊不清,但晋朝风水学大师郭璞,在注解《山海经·中山经·崃山》这一篇时,曾用一句话详细的描写了大熊猫的形象与习性。

“山有九折坂,出狛,狛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

注:邛崃山是四川西部的邛崃山脉;严道县是四川省雅安市中部的县城;㹮指熊猫;九折坂指地理名称。

译:在与严道县毗邻的邛崃山脉上,一处叫做“九折坂”的地方,有一种动物叫做㹮(熊猫),㹮的外形与熊相似但身上却长着黑白相间的皮毛,㹮吃铜铁。

后人通过郭璞的注解,给大熊猫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食铁兽,由此可见,熊猫在古代是一种和熊一般巨大,并且能够食铜啃铁的猛兽。

这倒是不夸张,据科学数据,熊猫的咬合力达12989磅,能够轻松咬碎人体骨骼,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5—10公里,堪比北极熊,是不折不扣的战斗猫。

而且熊猫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八百万年前,与熊猫同时代猛兽有剑齿虎、巨爪地懒、王氏水牛,这些大型哺乳动物。可见远古时期的熊猫,在体型、咬合力、奔跑速度方面,相比现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于对食铁兽的描述,《神异经》中写道:

“南方有兽,铁,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

看看,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这除了熊猫还有什么?

另外,还说他喜欢吃竹子还有铜铁。熊猫当然吃竹子,那么铜铁呢?

大家也许不知道,熊猫也是吃铁的。

四川的《北川县志》里记载,1981年8月,一只7岁雌性大熊猫刚到卧龙自然保护区,便把盛饲料的铁盆子吃进肚子。当时把工作人员急得不行,幸好第二天从它的粪便中找到铁块碎片。

一种说法是,熊猫本来是肉的,改吃素以后体内缺少铁等东西。

所以,熊猫偶尔会去舔铁器,有时候还会咬。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把熊猫当做呆萌的可爱动物,这厮连铁盆都能嚼碎,吃了你根本没有问题。

再看貔貅,它是一种凶猛的瑞兽。而真实的动物中,是没有貔貅的,应该是一种动物抽象而来,很可能就是熊猫。

清代王士祯的《陇蜀馀闻》中记载:

“貔貅产峨嵋,自木皮殿以上,林木间有之。形类犬,黄质白章,庞赘迟钝。见人不惊,群犬常侮之。其声似念陀佛,非猛兽也。”

看看,貔貅在四川峨眉,是黄皮肤白色条纹,肥胖笨拙,这不是熊猫是什么。

自然,还有其他的证据。

传说:貔貅是古代生活在四川一带的猛兽。当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一次行军途中偶遇一只貔貅,当时无人认识。姜子牙觉得它长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设法将它收服并当做自己的坐骑。带着它打仗屡战屡胜。

大家想想,四川有什么大型动物中原没看到过?除了熊猫还能是什么?

很有可能,貔貅就是熊猫抽象而来,至少可以确定熊猫在古代的确是一种堪比狮虎的猛兽。

但仅此就能说明熊猫是蚩尤的坐骑吗?

事实上,许多中国古代典籍都提起过熊猫这种动物,但都没有提及“熊猫是蚩尤坐骑”这一说。

唯一证能明熊猫曾经参与过战斗的只有《史记 五帝本纪》所记载的: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这里的“貔貅”,就被认为是熊猫。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大战炎帝时,驯养了各种猛兽参与了战斗,其中就有熊猫,但是驯养熊猫的是黄帝,对蚩尤只字未提。

没有史料,没有记载,熊猫是蚩尤坐骑这一说从何而来呢?恐怕只不过是三人为虎,以讹传讹的谣言罢了,当个玩笑就可以了,切勿当真。

其实蚩尤的存在就如果山海经中的生物一样,人们因为对某种事物的恐惧而想像出来的,这些事物可能是人、物、甚至天气和一些当时不能解释的自然状况,而创造出来的蚩尤代表着残暴,邪恶,勇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坐骑也一定要是很凶猛的凶兽才行,这个时候,人们发现有一个无论天白晚上都带着墨镜的家伙,非常凶猛,人见人怕,和它单挑,几无活路,和蚩尤及其般配,因此,就把它描述成了蚩尤的坐骑。

古代神话中的人或兽都是中华文化中非常璀璨和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代表了当时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也体现了当时的人们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我们应该倍加珍惜才对。

收藏

中国古代并没有对熊猫的记载,熊猫最早于1862-1874年,法国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在中国居住期间发现。

1869年的春天,戴维在途中路过一户姓李的人家,突然,挂在墙上的一张黑白相间的奇特动物皮深深地吸引了戴维。主人告诉他:当地人叫这种动物是“白熊”、“花熊”或“竹熊”,它很温顺,一般不伤人。

1869年5月4日,戴维捕到一只“竹熊”,他给“竹熊”取名“黑白熊”,那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的外貌,以及又圆又大的脑袋和滑稽可笑的动作倍受戴维的喜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喂养,戴维决定将这只可爱的“黑白熊”带回法国。

这只可爱的“黑白熊”经不起长途山路的颠簸和气候的不断变化,还没运到成都就奄奄一息了,戴维只好非常惋惜地将这只“黑白熊”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模式标本竟然就这样产生了。

扩展资料:

一、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二、栖息环境

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

-大熊猫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

它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7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大熊猫的曾用名有很多,如猫熊、竹熊、银狗、洞尕、杜洞尕、执夷、貊、猛豹、食铁兽等等。但是其实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叫“猫熊”,意思是“像猫一样的熊”,但近代由于一次失误读错,竟渐渐传开,将错就错改称大熊猫了。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隶属于熊科。但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自此,首先在主产它的故乡四川传开,长此以往向传讹误,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的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猫,也就被人们所公认。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乡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区叫荡或杜洞尕,平武白马达布人则叫洞尕;凉山彝族叫峨曲。所有这些地方名,虽称呼不同,而其含义与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无非都是说明它的体色白,或黑白,或体型似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对应的熊猫体色白而叫它银狗。竹熊则以它主要食性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特产的珍奇异兽。西方世界认识它后,最初将它翻译成“大猫熊”或“猫熊”,但又一传说,在20世纪报上初次发表新闻时,偶然被颠倒成“熊猫”,未料到竟成为通用的名称了。若沿着这些名称为线索,可以追溯出许多充满神奇的记载。但不管它有多少名称,现阶段使用最多、流传最广泛的还是大熊猫这个名字。

1、熊猫是古代的什么神兽?据说大熊猫的另一个名字是“食铁兽”,是蚩尤的坐骑,传说中蚩尤和黄帝大战时,蚩尤就是骑着食铁兽。当年蚩尤战败,熊猫卧薪尝胆存活下来,终

于爬升到国宝的位置。

2、熊猫是上古凶兽号称食铁兽,也是肉食动物,曾做为蚩尤的坐骑与黄帝对战,蚩尤被皇帝打败后,本来黄帝要把熊猫斩杀的,熊猫为了活命只好在黄帝面前卖萌,黄帝一乐就不杀熊猫了,但还是要惩罚熊猫,就罚熊猫以后只能卖萌,而且只能吃扎嘴扎胃没有营养的竹子为生,竹子营养少需要每天吃很多,这样熊猫每天会被扎很多次嘴和胃。

3、上古的熊猫外形体型绝对不是现代的萌萌可爱类型的,估计也是非常强壮凶兽类型的,进化了几千年又经过现代动物园的培养,变成了现在人畜无害的样子。

4、食铁兽是蚩尤的坐骑是假的

:史籍当中根本没有提到蚩尤的坐骑是什么,大熊猫是蚩尤坐骑的说法是后来臆造出来的。

大熊猫根本当不了坐骑,稍大一些的大熊猫肩高只有80厘米,太矮了。

而且大熊猫和老虎、狮子、豹子等猛兽的脊柱一样,是可以弯曲的,它的脊柱在行走时是不断弯曲伸直的,并没有承载成年人的能力。而马、驴、牛、骆驼、象等食草动物的脊柱都是不可弯曲的,加上它们腿长肩高,能够承载成年人,所以就成为了坐骑。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把猛兽驯化成坐骑,包括北极熊,因为猛兽的身体结构当不了坐骑。

大熊猫的体型、肩高和身体结构并不适合当坐骑,除非蚩尤是身高不足1米,体重10公斤以下的小矮人。而且蚩尤和黄帝大战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年,那时马已经被驯化了,估计已经出现了战车,不需要拿大熊猫放坐骑。而且说蚩尤的坐骑是食铁兽更不靠谱,因为那时候没有铁。中国冶制铁器的最早发现记录是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期,距今3400年左右,所以蚩尤时期可能没有铁,既然没有铁,自然就没有食铁兽,食铁兽这个名号是后人加上去的。最早关于食铁兽的记载是在《山海经·中山经》里,晋朝郭璞注:“邛崃山……出貊,貊似熊而黑白驳,亦食铜铁也。”而邛崃山至今仍是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所以这个叫“貊”就是指大熊猫。那大熊猫为什么要吃铜铁呢?推测的说法是大熊猫跑到山民家里舔舐铁锅上残留的盐,因为它需要盐分,而竹子里的盐分很少,大熊猫又很少吃肉,所以需要额外补充,大熊猫舔舐盐分的行为被山民们误以为在吃铁。大熊猫舔舐和啃咬铁器的现象在上个世纪仍有发现,比如1993年《半月谈》记载:“1984年4月5日深夜,四川宝兴县盐井乡快乐沟农民王安全家突然来了一只大熊猫,钻进厨房就啃锅盖,咬铝锅……”还有更狠的,1981年3月26日,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有一头新来的熊猫“莉莉”进食时把铁制食盒咬碎吃掉,后来在粪便中排出,肠道没有损坏。可见大熊猫的牙口和消化道真的好。但是在古代,古人很容易将大熊猫与另外一种黑白相间的动物搞混,那就是马来貘,古籍当作记载的貘和貊大多数都是大熊猫和马来貘的结合体,比如《神异经》记载:“南方有兽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铁饮水,其粪可为兵器,其利如刚,名曰啮铁。”这里明显是把二者的特征揉到一块儿了。所以说,蚩尤的坐骑到底是啥根本就没有记载,有人说是貔貅,而貔貅也是指大熊猫,所以蚩尤的坐骑是大熊猫,但根本就没有记载蚩尤和貔貅有关系,黄帝倒是和貔貅有关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可能传着传着就成了蚩尤,加之大熊猫有个响当当的绰号,便将其与蚩尤联系到一起,硬生生将其塑造成蚩尤的坐骑。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