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一口千年古井挖出3.6万册书籍,为何专家说不敢相信古籍记载?
是因为这个古籍记载的东西颠覆了如今考古界或者说整个史学界对于这段历史的认知,这36万册古籍全是秦简,记载的是秦朝的历史。专家们是在湖南的一个小镇中发现的这些古籍,这个湖南小镇叫做里耶,所以这个里耶小镇又被称为秦朝秦简的故乡。
发现这些古籍的经历也蛮好玩的,当时有一群专家来到里耶考古,在这里发现了6000年前的人类活动遗址。紧接着,他们又发现了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历史就没有那么长了,但是也有着上千年的岁月。在这个古老的井中,专家们发掘出了大量的古籍,有36万册之巨,而且在附近还发现了大量的兵器。
经过鉴定,发现这些东西是秦朝的,古籍就是秦简。但是当专家解读了秦简上的东西后却大吃一惊。因为这个秦简记载的似乎不同于人们所了解的历史,从出土的秦简和兵器来看,这里曾经是秦楚大战的战场之一。而楚怀王是一名宠信奸臣的昏庸皇帝,所以楚国的战斗力其实比不上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即使如此,秦楚之战也是整整打了一年才结束。
这一批秦简解开了很多历史的谜题,给我国研究秦朝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中记载着在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是怎样生存、发展并进行文化交流的。还有就是,在秦楚战争结束后,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起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等等一系列重大史实。因为这些秦简记载的东西,让专家们发现了秦朝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专家们都觉得相当不可思议,这也侧面反映出,读史书也要辩证地读。
中国有多大?希望这对大家有帮助。
说到中国的历史,很多人会想到“五千年”,认为中国有“五千年文明”。
但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态度更严谨的学者会强调,中国历史上的“忠义史”只有3800年的历史。换句话说,所谓的“5000年”可以理解为一种比喻。此外,现代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华文明的明确起点是周朝。周朝的历史充满了传说,对商朝的认可是后来才有的。为什么会这样?
“相信历史”与“散布怀疑”
几乎每个古代国家的历史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忠实的部分和怀疑的部分。历史的忠实部分是指有充分证据证明其存在的历史,而可疑部分是指基于传说的历史。在传疑部分,很多内容带有神话色彩:比如韩国历史的起源就是做官的传说。据说当公是朝鲜人的祖先,活了近2000年。
对于学习历史,很多网友都有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多读历史书,就有可能学习历史。但事实上,历史是一门严格的学科。它的研究是建立在对史料真实性的分析基础上的,结论是史书中的一些东西被掩盖或误解了。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甚至需要结合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的理论。因此,历史学家只能确认中国的信用史始于商朝的历史研究过程。第一部分是传播怀疑的部分。
怀疑王朝
判断一个朝代的存在是基于大量的证据。首先,由于周朝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没有相关的出土证据支持其存在于商朝,所以中西学者认为中国的信用史始于周朝。
直到上个世纪,殷墟才被考古学家发现。商代出土的大量青铜礼器和甲骨文,使中西方学者找到了证明商代存在的充分证据。因此,中国信用史的起点向前迈进了六个世纪。
但是,至今没有找到能够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链:虽然在河南二里头出土了一座宫殿,有人认为是夏朝的宫殿,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是夏朝的宫殿。所以很多历史文献在论证二里头宫的时候,都会把二里头宫称为“商代遗址”。
史前部分
事实上,即使发现了夏朝的证据,五千年的历史还是一句空话。
如果夏的历史与《史记》年的记载一致,那么中国信史的起点就是公元前21世纪。从公元前21世纪到现在,才4000多年,离5000年的历史还很远。
在夏朝以前的历史中,无论东西方学者是否认同它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甚至当代中学历史教科书都把三皇五帝和尧舜作为原始部落和氏族公社的首领。原始社会的历史不包括在文明史中。
中国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
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历史是连续的并且有记载的,没有被隔断过得国家,但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之前没有史书和考古发现的证据),而我们自认为的历史上线为黄帝(公元30世纪),也就是5000年。
而埃及保守估计已近7000年历史,据古埃及史家曼涅托记载,古代埃及在被亚历山大征服以前曾历经31个王朝。第一、二王朝史称前王国时代(约前3100—前2686)。
希腊文明开始在公元前2000--1500年,也就是4000多年。
美国文明从19世纪开始,当然如果加上本土文明也有几千年的历史,可是一般没人这么算。
日本由于早期没有文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还是中国人的。而日本始祖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也有3000年左右历史。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悠久,自从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先生宣称“以黄帝纪元4609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从此有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说法,流传至今。
然而值得说明的是这个算法实在有些勉强,即使加上难以考证神话传说的上古皇帝时期,这个5000年也是“四舍五入”之后的美化。所以真论起来,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实际上是理不直气不壮,相当的勉强。
中国的历史从夏朝算起约有4000年,而从商朝算起约有3600年,但实际对于夏朝,史学界一直存疑,因为缺乏实际文字记载,国外很多地区对于夏朝不予承认,往往一笔带过,只认可3600年的文明历史,国内耗费巨资展开“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历经五年时间,在利用现代科技碳-14检测大量文物,并核查古籍之后,“夏商周断代工程”终于取得初步成果。得出夏朝约开始于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武王伐纣之年)定为前1046年的结论,以此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
如果该工程成果确实,那么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就能给出了准确的时间标尺,但该工程的最终报告时到今日也未能完全通过,而这期间发掘出来的青铜器铭文,又生生打脸,推翻了之前对于西周共和元年的时间点推算。所以耗费巨资之后,中国的文明历史时间仍然扑朔迷离,还在黑暗摸索阶段。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也提到文明开继的时间问题,表示自己看过有关黄帝之后的许多文献,虽然其中也有年代记载,但这些年代前后矛盾,且描述模糊缺乏连贯,所以司马迁弃而不用,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而无具体在位年代。所以共和元年都认可,但如果换算成具体的时间点,没有任何一个说法能获得权威认可。
在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符合“天道”,但国号更换却是必须的事情。然而纵观历史,即便那几个耳熟能详的朝代,也有前后东西南北的说法。如西汉东汉,东周西周,北宋南宋等等。
这些以方位分割的朝代,大多经历了从灭亡到复生的嬗变,虽然后代依然打着前代的招牌,但政权更迭,江山易主,所以为了不混为一谈,后人大多以国都位置加一个地理方位词,以示区别。
特别说明的是,《三国演义》影视剧中,刘备政权打着“蜀汉”旗帜其实大错特错,蜀汉同样是后世为了区别朝代,用政权地区简称加的前缀。真实历史上,不管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始终打的是“汉”国号,打“蜀汉”旗号只能说明导演的无知。
1、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关于“夏”的来历,目前主流认为“夏”来源于种族图腾的象形字。以“夏后”为首,因此建立夏朝后就以部落名为国号。
2、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由此可知,“商”是商族先祖契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卦于商地,所以取地为国名。
3、周朝(前1046~前255年)
周部落祖先曾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殷以后同样以地名“周”作为朝名。历史上以烽火戏诸侯为节点,周朝政权倾覆,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因位于之前国都“镐”的东方,后世分别称前后代为“东周”和“西周”。
4、秦朝(前221年~前207年)
其首领非子为周孝王放牧有功,赐姓为“嬴”,赐土地在秦地,得名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由诸侯国称呼,变成了朝代的称呼。
5、汉朝(前202~220年)
秦亡以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并在之后争霸中打败了项羽,登基称帝仍以“汉”为国号。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因为王莽是篡权得位;加上政权时间短,所以历史上这个朝代并没被认可。公元25年,刘秀称帝。因为国都设在洛阳,所以为了区别前期,以长安和洛阳的方位,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
6、魏朝(220年~266年)
东汉末年,汉献帝封曹操为魏王。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以魏王的封号为国号,史称曹魏。
7、蜀汉(221年~263年)
刘备自称汉朝中山靖王,建立“汉”政权,因为主要势力范围在四川,史称“蜀汉”。
8、东吴(222年~280年)
曹操封孙权为“吴王”,孙权称帝后便以吴为国号,因为地位在东南之地,也称“东吴”。
9、晋朝(265年~420年)
司马昭灭蜀后被封为晋王。司马炎逼令魏帝退位,国号“晋”。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公元316年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公元317年,剩余晋室南渡,以司马睿为首在建邺建立东晋,前朝以洛阳为都城在西边,后朝以建康为都城,史分西晋、东晋。
10、隋朝(581年~619年)
杨坚的父亲杨忠被北周(隶属于北朝得名)封为“随国公”,本想依照之前习惯国号定为“随”,但觉得为“随”字的“辶”有不稳定的意思。于是去掉“辶”,以“隋”这个新字作为朝名。但显然没有摆脱短命命运。
11、唐朝(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被北周追封为唐国公,李渊称皇之后,以“唐”为国号。
12、辽(916~1125年)
由北方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国号初为“契丹”,后改名为“大辽”。“辽”是契丹人发祥地辽水的名字,以示不忘本。
13、宋朝(960年~1279年)
赵匡胤为五代后周归德军节度使,驻宋州。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定国号为“宋”,尊称为“大宋”。在靖康之耻后,皇室南迁移,所以分为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有南北相称的朝代,唯一没有政权断层的。
14、西夏(1038年~1227年)
由党项人建立。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横山县),建国时以夏州取国名,因其在西方,宋人称“西夏”,但注意,和北宋南宋一样,西夏也是被称,实际国号旗号都是“夏”。
15、金(1115年~1234年)
由东北女贞(真)族建立的王朝。一说取金不变为国号,一说兴起于金水,得此国号。
16、元朝(1271年~1368年)
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王朝,国名出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17、明朝(1368~1644年)
正式国号为“大明”,继元朝之后,第二个把大字加于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主流认为和“明教”有关联,又说承袭小明王韩林儿之号,以“大明”为国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地位,还有一说以明喻火,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
18、清朝(1644年~1912年)
由满族建立,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皇朝,继承女真族血脉,最开始在东北地区建里金国(史称后金)。后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把国号改为“大清”。是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国号加“大”的皇朝。其国号一是满人尚青,二则以清比喻水,表示取代明朝,以水克火。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朝代_
联合国秘书长名义上是地球球长,实际上连黑非洲的酋长权利都不如,他哪管的了这个?
国际历史界,迄今不承认商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只承认中国的历史自商朝开始,大约是公元前1500-2000年吧。
国际历史界对文明的认同标准有几个,一是城市,二是城市居民的分工(阶级),三是使用金属制品。
迄今为止,只有商朝的出土文物,证实有这几样的存在,所以国际历史界公认中国的历史至少自商朝开始。
不过,也有人采纳更极端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历史应该自周朝开始,因为现代华夏人的文化风俗和血脉继承周的更多--------他们刻意看不到,孔子就是纯正的商王室后裔。
补充一点,《史记》因为其神话仙侠情节,所以不被国际历史界人士视为史书,而只认为这是一本历史小说。很多中国历史学家对此极为愤慨,他们坚持认为,古人活200岁是理所当然的,踩了神的脚印怀孕也是正常的等等等等。
嗯,还有,中国历史学家认为,司马迁公对太甲杀伊尹进行艺术加工为放太甲于桐宫是为了弘扬儒家理论,不代表《史记》的整体真实性有问题。
这种对《史记》的尊重,也导致中国历史学家对邻国史书的尊重,日本人在公元720年时,编了一本《日本书纪》,将日本历史向前推到了公元前711年,那位日本第一个天皇神武天皇,活了足足126岁。
而这一日本第一部正史,和中国记载的日本历史有不同,当年曹魏曾经封了一个女王叫做邪马台的,在这本日本正史中没有出现,所以中国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中国历史出错了,日本没有向曹魏称臣。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的二千多个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谈到,在国外参观时,看到数不清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中的文物。
在法国巴黎东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于一一三七年的法国国王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宫内有一个“中国宫 ”,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宫内最大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佛像,画上清干隆的鉴赏御印清晰可见。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左侧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文物,还有战国青铜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写着记录清干隆六十六大寿举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厅的另一侧是几个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绘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镌刻着“大清乾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尔根的城市,那里有一个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一人的捐献,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来自清朝宫内的祭蓝天球瓶、青花梅瓶、斗彩笔筒、瓷雕;收藏的丝绣更是堪称极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图”的刺绣,色彩鲜艳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画一般。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的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实,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颉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著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马和飒露紫就在该馆。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万、数百万的祖国文物相比较,能够回到祖国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没有夏朝有关的东西出现,所以夏朝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从商朝开始算起。目前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文明史只有3500年,即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商王朝,而不是国人通常概念中的五千年。
有位教授说没有文明史,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中华文明史没有5千年,只有3700年。我今扣去商、周这两个没有任何文明要素留存下来的一千多年,从《春秋、战国》算起,只有2715年。而且还不是一种(三个)文明要素贯穿延续的。呈现出:“分裂,统一,亡国”三段式。
在甲骨文被发现之前,西方人也不认可商朝的存在。直到1899年发现了甲骨文,西方才承认中国商朝。
关于夏朝,《史记》中有很多记载,比如《史记·夏本纪》与《大戴礼记·帝系》等,认为春秋时勾践的越国,以及汉朝时的南越等,都是大禹的后代。但对于这一记载,国际考古界却不买账。
1959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初步确认其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根据最新的碳十四检测,二里头文化一期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750年。这么计算,中国文明史应该是3700多年。
既然如此,为何西方还是只认可中国文明史只有3500年呢?原来,西方认为:在二里头文化里,虽发倔出了文物,却无文字痕迹,所以不能算是文明遗址,也就不能证明夏朝真实存在。
“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探源工程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辉说,“这个丛体内部,各地方文明都在各自发展。在彼此竞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又相互交流、借鉴,逐渐显现出‘一体化’趋势,并于中原地区出现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核心,我们将之概括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基于90年来中国田野考古学成果的科学总结,经过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探源工程研究团队还从社会分工、阶级分化、中心城市和强制性权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突出特征。
湖南一口千年古井挖出3.6万册书籍,为何专家说不敢相信古籍记载?
本文2023-11-03 09:55: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