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赤疮痍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风赤疮痍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科属 5 风赤疮痍的症状 6 风赤疮痍的病因病机 7 风赤疮痍的诊断 8 需要与风赤疮痍相鉴别的疾病 9 风赤疮痍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911 脾肺风热 9111 症状 9112 证候分析 9113 治法 9114 方药治疗 912 风热湿毒壅盛 9121 症状 9122 证候分析 9123 治法 9124 方药治疗 913 风火上攻 9131 症状 9132 证候分析 9133 治法 9134 方药治疗 91341 主方 91342 中成药 914 气阴两虚 915 血虚风燥 92 外治法 93 饮食疗法 10 预防调护 11 预后 12 文献摘要 13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赤疮痍的方剂 2 治疗风赤疮痍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风赤疮痍 1 拼音

fēng chì chuāng yí

2 英文参考

vesiculated dermatitis of eyeli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windred sor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blepharitis ulceros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vesiculated dermatitis of the eyelid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赤疮痍(windred sore)为病证名[1]。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风赤疮疾(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是指以眼睑皮肤红肿灼痛,起水疱或丘疹,溃后糜烂胶黏,结痂脱落并遗留瘢痕为主要表现的眼病[2]。《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

一般认为风赤疮痍与西医的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相似。此外,也有人认为其与眼部带状疱疹相似。

西医学之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眼睑热性病疱疹等有类似表现者,均属本病范围。

4 疾病科属

眼科

5 风赤疮痍的症状

一般可见眼睑或睑缘红赤起疮及溃烂,痛痒并作[1]。

胞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痒痛肿胀,起小泡,甚则溃烂化脓,破裂结痂,或仅为红斑疹点。

风赤疮痍的临床表现与睑弦赤烂一样比较复杂,其典型症状是胞睑浮肿痛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继之,红赤处渗出粘液,生脓疮甚至溃烂。

另一种是胞睑微肿,睑生水泡,成簇的水泡可波及同侧面颊额腮。局部灼热掀痛。水泡基底潮红,但水泡之间不融合。日久水泡内也可灌脓,愈后结痂。

也有睑皮肤红赤糜烂,或生丘疹,日久不愈。渗出粘液,局部作痒难忍者。

上述各种,日久失治皆可侵及黑睛,变生星点云翳等症。

6 风赤疮痍的病因病机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由脾脏风热蕴结,两睑似朱涂而生疮,黑睛端然无染,不治便生翳膜。”

一、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结于胞睑。

二、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上冲胞睑。

本病之病因虽然也有风湿热三邪合而为病者,但偏于热,风邪化热,风热化火,湿火蒸腾于上,或风火上冲等,病机以火毒上攻胞睑为主,这是与睑弦赤烂不同之处。

7 风赤疮痍的诊断

一、胞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常伴有痒痛之症。

二、局部水泡、脓泡出现,或水泡、脓泡破溃流水。

临床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胞睑浮肿作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或出现水泡、脓泡及渗出粘液,水泡溃破结痂脱落,愈后可不留痕迹。

②胞睑浮肿刺痛作痒,继则于同侧面颊额肋出现成簇疱疹,局部焮痛,疱疹基底潮红,日久水泡内可灌脓,终则干燥结痂,愈后留下痕迹,一生不退。

③上述二种,严重时或日久失治均可侵及黑睛、瞳神,变生星点云翳、瞳神干缺症。

8 需要与风赤疮痍相鉴别的疾病

风赤疮痍须与睑弦赤烂相鉴别。虽然两病均在眼睑部发红赤湿烂,但睑弦赤烂的病变局限于眦部睑弦,不波及睑皮肤面。与之相反,风赤疮痍是以眼睑皮肤的病变为主,一般不波及睑弦。

9 风赤疮痍的治疗 91 辨证治疗

风赤疮痍多因脾胃湿热蕴积,外受风热毒邪,内夹心火,上攻胞睑所致。也有因其他眼病或点用药物过敏所致。胞睑红赤焮痛、起脓泡属热毒为犯,皮肤溃烂起水泡属湿热熏蒸,胞睑肿痒为风邪。证虽属风、湿、热毒为犯,但以红痛为主。本病虽由风邪引动,然病发之后,风邪化热化火,故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

风赤疮痍治以祛风清热为主[1]。痒甚于痛者,以风邪为重,宜祛风解毒,用五退散加减;痛甚于痒者,以热邪为重,宜清热凉血祛风,用加减四物汤加减[1]。

911 脾肺风热 9111 症状

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量丘疹,渗出粘液。

9112 证候分析

脾土蕴热,移热于肺,脾肺内热复受风邪引动,上攻胞睑。肿痒为风,脾肺热则睑皮肤红赤,热郁而起丘疹。风热灼烁津液,则变生粘液渗出于外。

9113 治法

清脾肺,佐以除风。

9114 方药治疗

除风清脾饮加减(方解详见沙眼)。

912 风热湿毒壅盛

风赤疮痍·湿热壅盛证(windred sor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congestion and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壅盛,以眼睑红肿,疱疹,脓疱溃烂浸*,或有胸闷、纳呆,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2]。

9121 症状

胞肿红赤掀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

9122 证候分析

脾胃蕴湿,被风热蒸灼,风湿热毒上攻胞睑,以致红肿掀痛。湿毒盛而致水泡簇生,或生脓泡。邪毒化火则溃烂腥臭,渗出粘液。

9123 治法

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9124 方药治疗

除湿汤加减。临床可加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方中黄连、黄芩、连翘、玄参、知母清脾胃,泻热毒;元明粉、大黄通腑,泻脾胃积热;荆芥、防风疏散风邪;桔梗、陈皮理气和胃祛湿;生地配合大黄凉血活血消滞。诸药合用,具有泻热清脾、疏风散邪之效。

913 风火上攻

风赤疮痍·风火上攻证(windred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fire attacking upward)是指风火上攻,以眼睑红赤如涂朱砂,焮热疼痛难忍,水泡簇生,甚而溃烂,或伴发热寒战,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2]。

9131 症状

胞睑红赤如涂朱砂,掀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

9132 证候分析

风邪引动心火,风火上攻,搏结于胞睑,病急而重,风胜而肿,火盛而红赤掀痛,风火燔土而胞睑溃烂。

9133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9134 方药治疗 91341 主方

普济消毒饮(汪昂《医方集解》)加减处方:黄芩12克,黄连9克,连翘9克,板蓝根15克,僵蚕9克,柴胡9克,薄荷6克,玄参15克,赤芍15克,甘草6克,升麻6克,大青叶胞睑红赤如涂朱砂, 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清热泻火解毒。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许丘疹,渗出粘液。祛风清热除湿。15克,金银花15克。水煎服,复渣再煎服;每日1剂。

方中炒牛蒡子、薄荷、炒僵蚕、柴胡疏风;黄芩、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

91342 中成药

⑴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片,每日2~3次。

⑵穿心莲片,口服,每次5片,每日3次。

⑶七厘散,每日1~2克和蜂蜜调匀,开水冲服。

⑷严重者用穿心莲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1~2次。或用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静脉滴注。

914 气阴两虚

风赤疮痍·气阴两虚证(windred sore with qi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阴两伤,以眼睑红肿渐减,痂皮剥落,身疲乏力,纳食不馨,大便溏薄,口干欲饮,苔薄,舌红少津,脉细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2]。

915 血虚风燥

风赤疮痍·血虚风燥证(windred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100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眼睑皮肤粗糙、肥厚、脱屑、干涩瘙痒,舌质淡,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2]。

92 外治法

1、局部皮肤灼热刺痛:先用龙胆草、苦参、马齿苋适量,洗净煎水外洗患处,再搽炉甘石粉或滑石粉,每日2~3次。局部敷布滑石粉或精制炉甘石粉,可除湿清热。

2、鲜羊蹄草适量,洗净捣烂如泥,外敷。

3、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或B12穴位注射,穴位取第四颈椎旁开5分处。

4、如有黑睛星翳,瞳神干缺者,参照有关症型外治疗。

5、如为药物过敏所致者,应停止使用致敏物。

6、青黛散外敷:青黛30克,冰片03克,共研为细粉,用牛胆汁(猪、羊胆汁均可)调成衡糊状。外敷局部皮肤面,每日数次。

93 饮食疗法

⑴水鸭银花汤:水鸭1只,金银花9克,生熟地黄各6克,瘦猪肉120克。将水鸭剖好洗净,与瘦猪肉连同汤料一起放入锅中,煮约的小时,加油盐调味,饮汤吃肉。

⑵黄花菜马齿苋饮:黄花菜、马齿苋各30克,洗净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烧沸后,文火煮30分钟,即可饮用。

⑶其他参照“睑弦赤烂”饮食疗法。

10 预防调护

对风赤疮痍的预防,平素应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睡眠不足、眼睑外伤等。

发病后的护理也特别重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渗液脓液,不宜用水制剂或中药煎剂直接薰洗。避免用手揉搓患部。

治疗上宜采用内、外治相结合,及时用药,防止黑睛及瞳神并发症发生。

11 预后

风赤疮痍包括的西医眼科病种甚多,预后各类型差异很大。如属眼睑带状疱疹,无角膜并发症者,一般作好处理,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一旦侵及角膜则严重影响视力,预后不良。如属眼睑湿疹者,病情缠绵难愈。但若不继发感染,也不会使眼睑溃烂。护理不好,侵及结膜、角膜者,病情加重,治疗更增加困难。如属丹毒,则发展迅速,失治可使局部产生坏疽,一般预后不良。属眼皮肤炎者,失治也可化脓,或侵及睑深层而成睑脓肿。总之,无论哪一种,护理好并及时治疗,是预后好坏之关键。

12 文献摘要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歌》:“风赤疮痍眦睑生,黑睛端好睑烂红,脾经风热宜急治,久生翳膜遮瞳睛,加减四物汤生地,苦参牛蒡薄荷风,当归赤芍天花粉,连翘荆芥穗川芎。”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凝脂翳的病因病机 5 凝脂翳的症状 6 凝脂翳的诊断 7 凝脂翳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经风热 7111 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热盛腑实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气阴两虚 7131 症状 7132 证候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2 遗留之瘢痕翳障的治疗 73 外治法 74 针刺疗法 75 其他治疗 8 凝脂翳的预防 9 凝脂翳的预后 10 文献摘要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凝脂翳的方剂 2 古籍中的凝脂翳 1 拼音

níng zhī yì

2 英文参考

congealedfat neb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bacterial ker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oagulated fatty neb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rpent corneal ulcer and corneal ulcer infected by pseudomona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凝脂翳(congealedfat nebula;bacterial keratitis)为病名[1]。见《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是指以黑睛生翳,表面色白或黄,状如凝脂,发病迅速,或伴黄液上冲为主要表现的急重眼病[2]。若治不及时,每易迅速毁坏黑睛,甚至黑睛溃破,黄仁绽出,变生蟹睛恶候,愈后视力受到严重障碍,甚至失明。凝脂翳之小者状如星月,名星月翳蚀(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凝脂翳症之翳色黄若鹅脂者名黄翳(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

凝脂翳相当于西医的细菌性角膜炎[2]。

凝脂翳相当于西医的细菌性角膜溃疡。

凝脂翳类似西医的化脓性角膜炎[1]。

4 凝脂翳的病因病机

凝脂翳多因黑睛外伤,风热毒邪外侵;肝胆实火内炽,风火毒邪相搏于上所致[1]。

一、黑睛表层外伤,风热邪毒乘隙入侵而引起。若素患漏睛,邪毒已伏,更易乘伤袭人而发病。

二、脏腑热盛,肝胆火炽,上炎于目,以致气血壅滞,蓄腐成脓,黑睛溃烂。

三、因花翳白陷、聚星障等病情迁延,复加邪毒,恶化而成。

5 凝脂翳的症状

患者黑睛生翳,色带鹅黄,状若凝脂,头眼剧痛,目赤羞明[1]。

凝脂翳初起,眼内沙涩刺痛,畏光流泪,眵多粘稠,视力障碍,白睛红赤,黑睛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中央生翳如星,色灰白或微黄,表面污浊,边缘不清,中央有凹陷,状如针刺伤痕,其上如覆薄脂,此为凝脂早期。若治不及时,则病情迅速向纵深发展,头目剧痛,胞睑肿胀,羞明难睁,热泪如汤,白睛混赤壅肿,黑睛如覆一片凝脂,色黄浮嫩肥厚,边缘不清,凹陷渐大渐深,甚至可以延及整个黑睛,且兼黄液上冲。若继续发展,可穿破黑睛而为蟹睛。若初起眼眵及凝脂即为黄绿色者,其病势更为凶险,黑睛可于二三日内全部毁坏,迅速溃破而成蟹睛恶候,甚或脓攻全珠,眼珠塌陷而失明。

6 凝脂翳的诊断

一、可有黑睛浅层外伤或黑睛异物剔除中。

二、初起患眼疼痛,畏光流泪,甚则热泪如泉,头额剧痛,胞睑肿胀难开,视力剧降。

三、黑睛生翳,表面溃陷,色灰白,边界不清,甚者翳渐扩大加深,色黄如凝脂,白睛混赤壅肿,多伴黄液上冲。

四、凝脂、眵泪呈黄绿色者,病势危重,黑睛可迅速溃穿,甚至眼球塌陷。

7 凝脂翳的治疗

凝脂翳治宜清肝、泻火、解毒,可用用四顺清凉饮子或龙胆泻肝汤,酌加银花、蒲公英、羚羊角、丹皮、大黄等治疗[1]。

本病初起病急,来势猛,发展快,变化多。辨证须别病因,分表里,审脏腑,察虚实。

风热邪毒壅盛者,治宜祛风清热解毒;里热炽盛者,治宜泻火解毒;正虚邪留者,则宜扶正祛邪。外治当清热解毒,后期则宜退翳明目。此外,再结合热敷、针刺等法以提高疗效。

71 辨证治疗 711 肝经风热

凝脂翳·肝经风热证(congealedfat nebula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风热,以黑睛翳呈点片,翳形隆起,周围黑睛秽浊,抱轮红赤,羞明流泪,沙涩刺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为常见症的凝脂翳证候[2]。

7111 症状

黑睛起翳如星,边缘不清,表面污浊,如覆薄脂,抱轮红赤,羞明流泪,珠痛头痛,视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黑睛翳呈点片,翳形隆起,周围黑睛秽浊,抱轮红赤,羞明流泪,沙涩刺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数[2]。

7112 证候分析

黑睛表层受伤,风热邪毒乘隙袭人,致黑睛生翳,初起如星,因风热壅盛,邪毒结聚,病变有向纵深发展之势,故边缘不清,表面污浊如覆薄脂。肺肝风热偏盛,故抱轮红赤,羞明流泪。风热上犯,清阳受扰,气血运行受阻,故头目疼痛。黑睛失去晶莹光泽,神光发越受阻,故视力下降。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象。

7113 治法

祛风清热。

7114 方药治疗

新制柴连汤加减。原方主要用柴胡、蔓荆子、荆芥、防风祛风散邪止痛;黄连、黄芩、栀子、胆草清肝泻火退赤;赤芍配木通清热活血,退赤止痛;甘草清热和中。诸药共用,呈祛风散邪、清肝泻火、退赤止痛的功效。若加银花、千里光等,更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712 热盛腑实

凝脂翳·热盛腑实证(congealedfat nebula with pattern of heat exuberance in fu)是指热盛腑实,以头目俱痛,眼睑红肿,眵多浓稠,热泪如汤,白睛混赤浮肿,黑睛翳陷,状如凝脂,扩大加深,黄液上冲量多,眵泪、凝脂及脓液色呈黄绿,可伴发热口渴,溺黄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凝脂翳证候[2]。

7121 症状

凝脂大片,窟陷深大,黄液上冲,白睛混赤壅肿,胞睑红肿,羞明难睁,热泪频流,眵多色黄或黄绿,或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

头目俱痛,眼睑红肿,眵多浓稠,热泪如汤,白睛混赤浮肿,黑睛翳陷,状如凝脂,扩大加深,黄液上冲量多,眵泪、凝脂及脓液色呈黄绿,可伴发热口渴,溺黄便秘,舌红苔黄厚,脉数有力[2]。

7122 证候分析

病邪人里化热,脏腑热盛,热气冲于目,毒攻黑睛,致黑睛凝脂窟陷深大。

阳明为目下网,阳明热炽,神水受灼,故黄液上冲。血为热壅,气因血滞,故白睛混赤壅肿,胞睑红肿。病因实热阳邪,故畏光,睁目则疼痛加重。泪为肝液,肝热炽盛,故泪热而频流。火毒煎灼,故眵多而黄,甚或呈黄绿色。发热口渴,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炽腑实之候。

7123 治法

清热泻火解毒。

7124 方药治疗

四顺清凉饮子加减。

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卷三方):当归、龙胆草(酒炒)、黄芩、桑白皮(蜜炙)、车前子、生地黄、赤芍药、枳壳各八分,炙甘草三分,熟大黄、防风、川芎、炒黄连、木贼、羌活、柴胡各六分。为粗末,水煎,食远服。治凝脂翳。

四顺清凉饮子为前人治疗凝脂翳的主方。方中胆草、柴胡清肝胆之火;黄芩、桑白皮清肺火;川连清心火;生地、赤芍清血热;辅以当归、川芎行气活血,消血分壅滞;羌活、防风、木贼祛风退翳;车前手清利小便;大黄、枳壳通利大便,使邪热火毒从二便出。《目经大成》认为二便闭涩是凝脂翳险候之征,故通腑泻热、釜底抽薪,以减轻眼部壅滞。若大便秘结不通者,还可硝黄合用;赤热肿痛严重者,可加犀角、丹皮、乳香、没药等凉血化瘀;眵呈黄绿,邪毒炽盛者,再加银花、蒲公英、菊花、千里光等清热解毒。此外,眼珠灌脓方、龙胆泻肝汤也是本证理的常凰方剂。

713 气阴两虚

凝脂翳·气阴两虚证(congealedfat nebula with qi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阴两虚,以羞明较轻,或眼内干涩,轻度抱轮红赤,黑睛溃陷,日久不敛,常伴体倦便溏,舌红脉细数,或舌淡脉弱为常见症的凝脂翳证候[2]。

7131 症状

翳上凝脂,渐见减薄,但日久不敛,白睛红赤不显,眼痛羞明较轻,舌淡脉弱。

羞明较轻,或眼内干涩,轻度抱轮红赤,黑睛溃陷,日久不敛,常伴体倦便溏,舌红脉细数,或舌淡脉弱[2]。

7132 证候分析

本病正气己虚,系年老体弱,或病久气血不足,无力抗邪,以致翳陷难敛。

余邪未尽,故仍有轻微的跟痛、羞明、白睛发红等症。舌淡脉弱,是气血不足之象。

7133 治法

扶正祛邪。

7134 方药治疗

托里消毒散去皂角刺。方内所含八珍汤去熟地,亦具补气养血、扶正托邪之功;陈皮、桔梗理气,助前药补而不滞,银花、白芷则能清热解毒祛邪。若加白蒺藜、木贼,可增强祛风退翳的作用。诸药配合,旨在扶正祛邪,促使病变愈复。

72 遗留之瘢痕翳障的治疗

凝脂翳病变遗留之瘢痕翳障,参照宿翳处理。

73 外治法

(一)局部用黄芩、黄连、熊胆等清热解毒眼液或抗生素眼液滴眼,每日4~6次,病情严重者,可频频滴用,睡前涂抗生素眼膏。重者还可用银黄注射液或抗生素作球结膜下注射,如庆大霉素2万单位,每日或间日1次。若为绿脓杆菌所致者,则首选多粘菌素B17万~25万单位,作球结膜下注射,每次0.5毫升,每日1次。

(二)滴用扩瞳剂,如1%阿托晶眼液或眼膏,以防瞳神干缺。

(三)荆芥、防风、银花、黄芩、蒲公英、野菊花等祛风清热解毒眼药水,澄清过滤,清洗患眼,或煎水作湿热敷

74 针刺疗法

常取睛明、承泣、丝竹空、攒竹、翳明、合谷、肝俞、阳白等穴。每次局部取l~2穴,远端l~2穴,交替使用,视病情虚实而定补泻手法。

75 其他治疗

对严重病例应全身使用抗感染药物。

8 凝脂翳的预防

平时注意劳动保护,防止黑睛外伤。如有外伤,须及时滴用清热解毒或抗菌消炎类眼药水。如有黑睛异物时,要及时到医院处理,不要用脏手巾、脏衣物等乱加揉擦,千万不要用脏东西挑取异物。处理黑睛异物时,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应该做到术前洗眼,器械消毒,术后消炎,次日复诊。复诊时主要注意有无感染邪毒的现象。对于已病的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护理上要及时给药、点药,洗眼时动作要轻巧、饮食要注意清淡,少食辛热炙膊,保持大便通畅。如素有漏睛者,应及时处理漏睛,消除增加黑睛感染的潜在病灶。

9 凝脂翳的预后

凝脂翳预后的好坏,取决于病变的轻重、治疗的迟早以及治疗措施是否得力等因素。一般说来,病变轻、病位浅而治疗又及时的,愈后可仅留菲薄瘢痕;若病变重,病位至黑睛深层的,愈后常留较厚的瘢痕而影响视力。有的甚至黑睛穿破,造成蟹睛恶候,这种情况,顶后多属不良。

10 文献摘要

讲到发烧,恐怕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对发热的诊治,中西医学有不同的方法。但两者相比,中医诊治发热更富有特色。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讲具体内容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种生活现象,如果我把一个高热的病人比作一壶正在烧开的水,“退热”就是要使这壶水冷却下来,你想有几种方法?

 我想至少有3种:首先,要把炉火关掉,以减少产热,这叫“釜底抽薪”;其次,应把壶盖打开,或将开水搅拌,以增加散热,所谓“扬汤止沸”;再次,可往开水中兑入冷水,甚至冰块,所谓“热者寒之”。

 其实,这三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就来具体讲讲这三种退热方法的应用。

 1、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2、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发汗退热法,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二是升散退热法,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3、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上述三法皆宜于实热证,不宜于虚热证;在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如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应用则退热效果会更好。另外,病人高热大汗时,中医并不主张用冰袋等冷敷法,以免影响出汗,反不利于退热。

郁证是由于原本肝旺,或体质素弱,复加情志所伤引起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什么是郁证?来看看中医对郁证的辩证分析及治疗

一、病因

1情志所伤

七情过极,刺激过于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导致情志失调,尤以悲忧恼怒最易致病。如清•尤怡《金匮翼》所说:“凡忧思郁怒,久不能解者,多成此疾。”

2体质因素

原本肝旺,肝气易结,或体质素弱,机体的调节能力减弱,复加情志刺激致病。如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所说:“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故六郁之病生焉。”

二、病机

基本病机: 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病理性质分类:

气郁: 由于本病多为情志所伤,始于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故以气郁为先;

火郁: 由气及血,则为血郁;气郁日久化火,则为火郁;

痰郁: 气滞湿阻,聚而成痰,则为痰郁;

湿郁: 气滞水湿不行,湿气停留,则为湿郁;

湿郁、痰郁、热郁: 食滞不消而蕴湿、生痰、化热等,则又可成为湿郁、痰郁、热郁等证。此六郁互为因果又互相兼杂。

病变部位: 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病程特点: 初起以六郁邪实为主,日久转虚或虚实夹杂。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

生理性质: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三、辨证要点

1辨六郁及主次

病因: 郁证的发生每有精神刺激、七情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故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常兼有血瘀、化火、痰结、湿阻、食积。

六郁:

气郁: 胸胁胀满,痛无定处者,为气郁;

血郁: 胸胁胀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则为血郁;

火郁: 性情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便秘,舌红苔黄者,为火郁;

痰郁: 胸胁满闷,咽中如有异物梗塞者,为痰郁;

湿郁: 身重,脘腹胀满,口腻,便溏者,为湿郁;

食郁: 胃脘胀满,嗳气酸腐,不思饮食者,为食郁。

2辨脏腑

肝: 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

脾: 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

心: 虚证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均为心系的病变。其次是肝、脾、肾的亏虚。

3辨虚实

实: 本病初起一般以气、瘀、痰、火等郁为主,属实;

虚: 日久易伤正气,气血阴精不足,则属虚

四、辩证治疗

1肝气郁结证

症状: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太息,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失常,或女子月经不调,舌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 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本方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肝郁诸证。

常用药: 柴胡、香附、枳壳、陈皮疏肝解郁,理气畅中;郁金、青皮、苏梗、合欢皮调气解郁;川芎理气活血;芍药、甘草柔肝缓急。

随证加减:

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见嗳气频作、脘闷不舒者,加旋覆花、代赭石、苏梗、半夏和胃降逆;

兼食滞腹胀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化滞;

肝气乘脾而见腹胀、腹痛、腹泻者,加苍术、白豆蔻、厚朴、茯苓健脾化湿,理气止痛;

妇女经血瘀滞,经前乳胀腹痛者,加当归、丹参、益母草、红花活血调经。

2气郁化火证

症状: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 肝郁化火,横逆犯胃。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代表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

本方由逍遥散加丹皮、栀子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的功效,用于肝郁化火之证。

常用药: 柴胡、薄荷、郁金、香附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中;丹皮、栀子清肝泻火。

随证加减:

热势较甚,口苦便结者,加龙胆草、大黄泻热通腑;

肝火犯胃而见嘈杂吞酸、嗳气呕吐者,加黄连、吴茱萸(即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肝火上炎而见头痛目赤者,加菊花、钩藤、刺蒺藜清热平肝;

热盛伤阴,而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去原方中当归、白术、生姜之温燥,加生地、麦冬、山药滋阴健脾,或改用滋水清肝饮养阴清火。

3痰气郁结证

症状: 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病证特点: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证。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咽喉门》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证机概要: 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治法: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代表方: 半夏厚朴汤加减。

本方行气开郁,化痰降逆,自《金匮要略》以来,即将本方作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方剂。

常用药: 厚朴、枳壳、紫苏理气宽胸,开郁畅中;半夏、茯苓、生姜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随证加减:

湿郁气滞而兼胸脘痞闷、嗳气、苔腻者,加香附、佛手、苍术理气除湿;

痰郁化热而见烦躁、舌红苔黄者,加竹茹、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痰热;

病久入络而有瘀血征象,胸胁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涩者,加郁金、丹参、降香、姜黄活血化瘀。

4心神失养证

症状: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病证特点: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证机概要: 营阴暗耗,心神失养。

治法: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代表方: 甘麦大枣汤加减。

本方养心安神,和中缓急,自《金匮要略》以来,即将本方作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方剂。

常用药: 甘草甘润缓急;小麦补益心气;大枣益脾养血;郁金、合欢花解郁安神。

随证加减:

血虚生风而见手足蠕动或抽搐者,加当归、生地、珍珠母、钩藤养血息风;

躁扰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制首乌等养心安神;

喘促气逆者,可合五磨饮子开郁散结,理气降逆。

5心脾两虚证

症状: 多思善疑,心悸胆怯,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 脾虚血亏,心失所养。

治法: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代表方: 归脾汤加减。

本方补气生血,健脾养心,是治心脾两虚证的首选方剂。

常用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黄芪、当归补气养血;酸枣仁、远志、茯神、龙眼肉养心安神;木香、神曲理气醒脾,并使诸药补而不滞。

随证加减:

心胸郁闷,情志不舒者,加合欢花、郁金、佛手理气开郁;

阴虚有火,舌红、口干、心烦者,加生地、麦冬、黄连滋阴清热。

6心肾阴虚证

症状: 情绪不宁,心悸,眩晕,健忘,失眠,多梦,心烦易怒,口燥咽干,或遗精腰酸,妇女则月经不调,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 阴精亏虚,阴不涵阳。

治法: 滋养心肾。

代表方: 天王补心丹加减。

本方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适用于阴亏血少,心肾阴虚之证。

常用药: 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心肾;人参、茯苓、五味子、当归益气养血;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丹参养心安神;天冬、麦冬、玄参、丹皮滋阴降火。

随证加减:

心肾不交而见心烦失眠、多梦遗精者,可合交泰丸(黄连、肉桂)交通心肾;

遗精较频者,加芡实、莲须、金樱子补肾固涩。

 胆 结石 中药 方剂 ,治疗胆结石的中药药方,一共有九种方剂,不同方剂辩证针对不同胆结石病症,由不同药材组成,服用方法也不同。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胆结石中药方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胆结石中药方剂

  中医 处方一

 辨证肝胆 湿热 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 清热 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 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 解毒 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银昌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气郁湿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方名胆石通消糖浆。

 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茵陈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须20克。

 用法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余药经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务使水面高出药材,经煮沸20分钟(指沸后时间),过滤。滤液合并静置沉淀24小时,再吸取上清液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钟加防腐剂,过滤。滤液与木香提取液混匀,分装于100毫升,每次饭前15分钟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停药1周后进入下1疗程。冷和平方。

 出处冷和平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世忠方

 老中医推荐胆结石治法

 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 用药 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郁金、柴胡、枳壳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金钱草、茵陈具有清肝利胆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攻下、排石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积、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共奏清肝利胆、排石解毒、生津止渴之功,适合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郁金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三棱、赤芍、白芍、五灵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枳实具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大黄、黄连、黄芩、元明粉具有泻热通腑的功效;金钱草、海金沙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功,适合病程较长、有瘀血内停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5 蛇丹的症状 6 蛇丹的诊断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72 漆疮、膏药风 8 蛇串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气滞血瘀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2 耳针 833 灸法 834 皮肤针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蛇丹的方剂 2 古籍中的蛇丹 3 治疗蛇丹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é dān

2 英文参考

herpes zoster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蛇丹为病名[1]。见《实用外科中药治疗学》。《中医大辞典》认为是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的带状疱疹[1]。《中国针灸学词典》等认为就是蛇串疮,未特指发生于胸胁、腰部以外部位[2]。发病骤然,以单侧簇集状水泡呈带状分布的皮疹、神经痛为特征。多见于胸背、面部和腰部,好发于春、秋两季。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蛇串疮(snakelike sores;herpes zoster[3])为病证名[4][5]。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又名蛇丹[5]、缠腰火丹、火带疮[2]、蛇缠虎带[4]、缠腰龙、[6]、蜘蛛疮。是指以集簇性水疱沿身体单侧,断续排列成带,宛如蛇形,四畔焮红,伴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6]。因皮损状如蛇行,故名蛇串疮;因每多缠腰而发,故又称缠腰火丹。为急性疱疹性皮肤病[3]。系由湿热火毒,蕴蓄经络而发[7]。以成簇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带状分布,伴刺痛为临床特征。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春秋季节。

清·《外科大成·缠腰火丹》称此症“俗名蛇串疮,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

蛇串疮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6]。

针刺治疗带状疱疹效果很好,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者须外科处理。

4 蛇丹的病因病机

蛇串疮多为肝胆火盛,湿热内蕴,复感邪毒所致[2]。

蛇串疮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蕴而化热,湿热内蕴,外溢肌肤而生;或感染毒邪,湿热火毒蕴结于肌肤而成。年老体虚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盛,气血凝滞,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

现代医学的带状疱疹与本病类似,是由病毒引起的、沿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2]。

5 蛇丹的症状

蛇串疮好发于腰胁间的一种呈带状分布的皮肤疱疹性疾患[2]。

《外科大成》载其症“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疱,痛如火燎”[7]。虽多发于腰及胸胁等处,其次是面部、四肢等其他部位[2][7]。

发病前,局部常有疼痛,同时伴有微热和全身不适、乏力等症状[2][7]。2~3天后,局部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小红癍,继而患部出现簇集状水疱,绿豆或黄豆大小的,基底发红,密集成群,排列成柬带状,常伴较剧的灼痛或奇痒[7][2]。疱液初为透明,以后转为浑浊,约3周后干燥结痂而愈[2]。

发生在躯干或四肢时,常依次排列成带状[7]。即带状疱疹[7]。

6 蛇丹的诊断

蛇串疮患者一般先有轻度发热、倦怠、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感或神经痛等前驱症状,但亦有无前驱症状即发疹者。经l一3天后,患部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和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水疱往往成批发生,簇间隔以正常皮肤。疱液透明,5—7天后转为浑浊,或部分破溃、糜烂和渗液,最后干燥结痂,再经数日,痂皮脱落而愈。少数患者,不发出典型水疱,仅仅出现红斑、丘疹,或大疱,或血疱,或坏死;巖瘤患者或年老体弱者可在局部发疹后数日内,全身发生类似于水痘样皮疹,常伴高热,可并发肺、脑损害,病情严重,可致死亡。一般在发疹的局部,常伴有署核肿痛。

皮疹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不超过正中线,但有时在患部对侧,亦可出现少数皮疹。皮损好发于腰肋、胸部、头面、颈部,亦可见于四肢、 及眼、鼻、口等处。

疼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疼痛的程度可因年蛉、发病部位、损害轻重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儿童患者没有疼痛或疼痛轻微,年龄愈大疼痛愈重;头面部较其他部位疼痛剧烈;皮疹为出血或坏死者,往往疼痛严重。部分老年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遗留神经疼痛,持续数月之久。

蛇串疮若发生在眼部,可有角膜水疱、溃疡,愈后可因疤痕而影响视力,严重者可引起失明、脑炎,甚至死亡。若发生在耳部,可有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患侧面瘫及轻重不等的耳鸣、耳聋等症状。此外,少数患者还可有运动麻痹、脑炎等。

病程在儿童及青年人,一般2—3周,老年人约3—4周。愈后很少复发。

7 需要与蛇丹相鉴别的疾病 71 热疮

热疮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尖至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l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72 漆疮、膏药风

漆疮、膏药风发病前有明确的接触史,皮疹发生在接触部位,与神经分布无关。无疼痛,自觉灼热、瘙痒。

8 蛇串疮的治疗

蛇串疮治宜清热解毒,泻火去湿[7]。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外用黄连膏涂查[7]。并可配针刺合谷、曲池、血海、太冲等穴及耳针治疗[7]。

81 辨证治疗 811 肝经郁热

蛇串疮·肝经郁热证(snakelike sore with pattern of heat stagnation in liver channel)是指肝经郁热,以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11 症状

皮损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伴口苦咽干,烦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8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外炎肌肤,故皮损鲜红,疱壁紧张;气滞湿热郁阻,则灼热刺痛;肝为刚脏,肝经郁热,肝胆火盛则烦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数均为热盛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火解热毒。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等。若发于面部,加菊花以乎肝解毒,引药上行;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以通腑泻下;疼痛剧烈者,加川楝于、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812 脾虚湿蕴/脾虚湿困

蛇串疮·脾虚湿困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伴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21 症状

皮损颜色较淡,疱壁松弛,疼痛略轻。伴食少腹胀,门不渴,大便时溏;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8122 辨证分析

饮食不节,脾虚湿蕴,湿阻气机;蕴滞肌肤,故见皮肤起丘疱疹或水疱:湿盛于热则皮疹色较淡,疮壁松弛,疼痛略轻;脾失健运则食少腹胀.便溏;口不渴、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均为湿盛之象。

8123 治法

健脾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除湿胃苓汤加减。

813 气滞血瘀

蛇串疮·气滞血瘀证(snakelike sore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气滞血瘀,以皮损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暗,舌苔白,脉涩为常见症的蛇串疮证候[6]。

8131 症状

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

8132 辨证分析

湿热毒邪虽退,但气血凝滞未解,不通则痛,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舌质黯、苔白、脉弦细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8133 治法

理气活血,重镇止痛。

813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制香附、延胡索、莪术、珍珠母、生牡蛎、磁石等。若夜寐不安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年老体虚者,加黄芪、党参以益气抗邪。

82 外治法

初起用玉露膏外敷;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外涂;或鲜马齿苋、玉簪叶捣烂外敷。

水疱破后,用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换药。

若水疱不破,可用三棱针或消毒针头挑破,使疱液流出,以减轻疼痛。

83 针灸治疗

针灸有较好的止痛收敛作用,如少数病例合并化脓感染,应配合相应处理[2]。此外,发病期应忌食辛辣、鱼虾等食物[2]。

831 体针

先沿疱疹周用粗针行局部围刺,微出血为宜[2]。然后取曲池、外关、血海、三阴交、太冲、阳陵泉等穴[2]。疱生头面者加合谷、内庭;疱生腰以上者加支沟、内关;疱生腰以下者加委中、阴陵泉[2]。

832 耳针

取相应敏感点、神门、肺、肝、下屏尖、屏间等穴,每次酌选2~3穴,强 [2]。

833 灸法

沿疱疹周用细艾绒行小米粒灸,或用熏灸器艾烟熏灸患处30分钟左右[2]。

834 皮肤针

沿疱疹四周中等叩刺[2]。

9 蛇丹患者日常保健

1.保持局部干燥、清洁.注意休息。

风赤疮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科属 5 风赤疮痍的症状 6 风赤疮痍的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