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哪些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品最吸引人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饱受八国联军的摧残,有大量文物在战争中流到海外,甚至现在还有很多在各国国家博物馆中。那么美国哪些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品,最吸引人呢?
一、高古玉藏品
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拥有惊人数量的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国艺术品的数量就有50万件之多,这50万件藏品从就算日夜不停地从中国拿万吨轮船运输,至少也要几个月才能运送完毕,可以想象在晚清以及民国时期我国有多少文物流失到美国。而图中的高古玉在我国古代是只有帝王才可以使用的玉石,其象征意义要远远大于它的实用价值。
二、彩绘持鹰像
此陶俑展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它出自我国古代北魏时期,那时最让人惊艳的就是彩绘技艺的出现。这个陶俑象征着我国北魏时期陶瓷业在工艺上的成就。
三、唐三彩
这个陶器也展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唐代是我国封建朝代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同时,因为它的色泽鲜艳,釉彩斑斓,也使得唐三彩成为了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认为以上藏品中,最吸引人的是唐三彩,它的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是让人惊叹的。
悲剧 落后的悲剧
中国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表明,目前在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的 200多座博物馆中,记录在案的中国文物就有167万件,而流散在海外民间的约为这个数目的 10倍。在1949年以前流失海外的文物,以及1949年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墓走私出境的文物,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
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
英国各大博物馆、图书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130万件。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书画、古籍、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雕刻品等珍稀国宝有3万余件。法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60万件。美国各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流失的绘画文物最多。日本拥有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共收藏中国历代文物约200万件。德国各大博物馆有据可查的总数大约30万件。俄罗斯带走了难以计数的敦煌艺术品。加拿大各大文物机构共藏有中国古代文物近20万件还有很多二战时日本枪走的解放后欧洲美洲等各国打着开发研究中国地质的幌子偷偷运出去的中国以前盗墓的买到国外的 太多了 望采纳
美国五大中国书画收藏中心一般拿出来的都是明清的画作,除了在renovation的Freer我都去了or马上去(Freer Gallery, MET, MFA, Nelson-Atkins Museum,CMA ) 里MFA最为慷慨,目前去可以看到高古画《九龙图》《番骑图》。答主提到的《后赤壁赋》《双松平远》《照白夜》《历代帝王图》除了特展几乎是无缘得见。以及宾大圆厅的壁画已经被学术论述证明不可能出自广胜寺,而《历代帝王图》也至少部分被认作是后来添加。另外:上海的朋友真是好有福气。到现在为止两千年后已经有三次重要的书画展。分别是“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是继2002年“千年遗珍——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和2010年“千年丹青——日本、中国唐宋元绘画珍品展”。其中“翰墨荟萃——美国收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展” 应该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集中展陈美国收藏高古画的展览,比80年代CMA和Nelson-Atkins Museum合办的“八代遗珍”展涵盖内容更为广泛。除了被Freer遗嘱限制不得出馆的Freer Gallery之外的其他四大收藏中心:MFA, MET, Nelson-Atkins Musem, CMA都参加。各方都拿出了最珍贵的藏品,这些藏品即使是去到以上的博物馆看到的几率都是小之又小。含答主提到的《捣练图》《五色鹦鹉图》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李成的《晴峦萧寺》夏珪《山水十二景图》,陈容《九龙图》。且MFA从日本买来的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图轴》是最重要的佛道图,也是奠定MFA中国高古画收藏的基石。夏珪,马远什么的存世作品及其之少,及其珍贵。而乔仲常的作品更是孤本。有意思的是这些画作与收藏史上的名家都有不少联系。如乔仲常的 《后赤壁赋图卷》和明代丑英的《沧浪渔笛图》原来是顾洛阜旧藏,是当年顾洛阜送给Nelson-Atkins Museum用以纪念他与史克门的友谊。谈到CMA的中国书画收藏,就绕不开李雪曼女士做出的贡献(Shermon ELee)。而MET的中国书画收藏Gallery则会更多的出现CCWang的名字。去年去MET看为纪念该馆东亚部成立一百周年而推出的“馆藏中国书画精品展”(《双松平远》《竹禽图》《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都展出了,不过因为展出时间长,这次展的内容也有rotation)。展室墙壁上就有CCWang的名字。
美国哪些博物馆的中国文物藏品最吸引人
本文2023-11-03 10:19: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