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地丢失128年,古称“不周山”,还有什么名字大家耳熟能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中国一地丢失128年,古称“不周山”,还有什么名字大家耳熟能详?,第1张

还有个名字叫做“葱岭”,现在叫做“帕米尔高原”。

不周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也就是现如今的帕米尔高原的名字。为什么叫做不周山,《山海经》中就有记载,原文是这样记录的:"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所以不周山名字由此而来。神话传说中不周山是通往天界的唯一道路。那里的气候一年四季都非常寒冷,到处都是白雪皑皑的景象,平常的人一般是到达不了这个地方的。

在两汉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开始对外贸易,商人们把汉朝的物品运往沿海各国都要经过这个地方。葱岭这个名字就是那个时期给起的,它的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当时这个地方山崖看去一篇葱翠的样子,因此人们给它取名叫做葱岭。后来葱岭这个名字一直延用到了唐代。

到了唐代,这座山又出现了一个新名字,就是现如今的帕米尔。这个名字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历史书籍《大唐西域记》。传说唐代高僧唐玄奘从印度寻求佛经返回中原的时候经过这个地方,当他到达葱岭时,把这里的山叫做“波谜罗”,把山中的峡谷叫做“波谜罗川”,这个音译过来就是现在的帕米尔。到了清朝的时候,帕米尔的这个名字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的所有其他称呼,从那时起帕尔米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因此历史上不周山这座山的名字经过历史的发展有“葱岭”和“帕米尔高原”这两个别称。可以看出每个名字都有它出现的历史原因,每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当时的一段历史故事。

在唐朝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有师徒二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6大神人之二,他们就是袁天罡和李淳风师徒。这师徒二人,曾给后世留下一本被后人称为“中国预言第一奇书”的《推背图》

推背图的开篇就说“茫茫天地不知所止。日月循环周而复始”

从第二卦开始,李淳风便开始预测大唐的国运。

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这其中说出了一盘果子21个,应大唐21主,二百八十九年的江山。阴盛阳衰,李唐因为女人差点儿两度亡国。

此后的几十卦,不断的预测着李唐以后宋元明清,近千年的大事。而且无一偏差。

到了第三十七卦,已经讲到了民国。

水清终有竭,倒戈逢八月,海内竟无王,半凶还半吉。此时说清朝终于也有崩塌的一天,国家没有了王,虽然有元首出现,但是并不能平定中国。吉凶参半。

而到了第四十四卦,我们则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这句话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不用过多的解释。

到第六十卦,就是袁天罡推李淳风的那一卦,也是推背图的结束。

茫茫天数此中求,世道兴衰不自由,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李淳风也说这天数使然,世间的兴衰都是天命如此,是说不尽的。

如今推背图至少有六个版本,最常见的版本就是流行本,据说是八国联军进北京时从故宫里流出来的。最贴近真实版本的是明朝的彩绘明抄本,目前藏于台北。

古人才能都在书中,有很多现在都没办法说明道理、

传说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坟五典”“九丘八索”。“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五典”“九丘八索”有时用来泛指古代典籍,而“坟典”“坟籍”则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称。

三坟五典,是指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坟”的正体字由土和贲构成,异体字由土和文构成。根据《辞海》,它有多种含义:墓,土之高者,水涯,大,顺貌,土松而起貌,书籍的一种。

扩展资料

古籍善本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古代书籍。时代下限,一般确定在乾隆六十年。

古代书籍代称如:

1、青简、韦编、青编

古代没有纸时,把字写在竹简上,用皮绳把竹简编缀起来,故称书籍为“青简”“韦编”。

“韦”就是用来编扎竹简的皮绳。“青编”即“青丝编”,以青丝编结,用来记事,因而古代记事书籍常以“青编”代称。

2、芸帙、芸编、芸签

有了纸以后,人们为了防止虫对书的咬噬,常在书里放“芸香”,后人便用“芸帙”“芸编”“芸签”等代称书籍。

参考资料:

-古籍善本

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是全国规模较大的古代墓群之一,以西汉墓葬为主,兼有战国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墓葬群。该墓葬群于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

银雀山汉墓出土有竹简、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以竹简最为珍贵。考古人员在古墓群发现的大量竹简,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尤其是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震惊海内外,《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

银雀山汉墓群出土的这批珍贵竹简为研究中国先秦和汉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文学、音训、简册、历法等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资料。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兵书有4000多部,而产生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被世界公认为最出色的一部,然而,它的作者是谁,学者们争吵了一千多年。汉墓中出土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汉简出土名扬四海,震惊中外,甚至与“马王堆”“兵马俑”齐名,被列为“新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但银雀山汉墓竹简所载史实与传世史籍有不同之处,如《史记·孙武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役比较详细,但根本未提及庞涓。至十三年之后马陵之役,方谓庞涓自杀,魏惠王的太子申被俘。简本《孙膑兵法·禽庞涓》谓孙膑擒庞涓于桂陵,与《史记》显然矛盾。从已有材料来看,孙膑擒庞涓确有可能在桂陵而不在马陵。

银雀山还有紧挨旁边的金雀山就是谜团组成。原来山体均呈红色,旧时总称赤石山,赤石山什么时候才开满金雀花和银雀花?为什么近在咫尺的两座小山岗却有两种相近的植物开着不同颜色的花朵?金雀和银雀花遍布大半个中国,为什么临沂唯独在这两座山岗上才能看到?是人为栽种,还是天然形成?

“金雀花”和“银雀花”,除了颜色有区别(金雀花和银雀花初开时都是**,但后期金雀花呈现红色,而银雀花则逐渐褪色成白色)外,形状也有差异(金雀花和银雀花从正面看都呈中轴线对称形,金雀花在中轴线上有一条凹陷槽线,而银雀花则无),它们都像一只只振翅飞翔的小雀。

发现的一号墓和二号墓,墓主人到底姓啥名谁?他们是夫妻,还是相差百年素昧平生的陌路?一号墓的主人为什么要以兵法殉葬?二号墓主人为什么要把《汉元光元年历谱》竹简带进阴间?《汉元光元年历谱》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古代年历,所记的朔晦干支,订正了自宋《资治通鉴目录》以来有关诸书的错误,难道他或者她和历法有什么瓜葛因由?

在那个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竹简自然会受到损坏,据说损坏的数量很是可观,这是时代造成的先天不良,不能怪罪在任何一个人的头上,但有一个问题也随之提出,既然损坏了那么多竹简,《孙子兵法》就仅仅只有短短的十三篇?

金雀山和银雀山是巨大的汉墓群,他们的主人是谁?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什么?结合我们本地出土的众多的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我们这里该是怎样的一番胜景?

到底是谁第一个发现了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这个问题在竹简问世的前30年就不是什么谜,但随着人们对竹简汉墓的重视,特别是随着一些当事人的离去,原本清晰的历史现场变得扑朔迷离。

而在一号墓出土的两个耳杯底部刻有隶书“司马”二字,刻工较粗,据考古人员分析,应该为墓主人的姓氏,而非官衔。因为按照一般习惯,不会把官衔随意刻在器物上。但是从墓葬出土的大批兵书来看,可以肯定墓主人是一位关心兵法或与军事有关的人物。二号墓出土的陶罐肩部刻有“召氏十斗”四个字,“召氏”或是墓主人姓氏,但从1951年湖南长沙西汉刘骄墓出土署有“杨主家般”四字漆盘的情况看来,也可能是赠送人的姓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墓葬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不算太远,而这座墓的随葬器物里,竟这么集中地保存下来了一批先秦典籍,却唯独不见儒家经典残简断片,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吗?秦始皇所焚的究竟是些什么书?这些竹简,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秦国当然有自己的史书,那就是《秦记》。而且这部由秦之史官撰写的史书还是东周列国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史书。据《墨子•明鬼》篇记载,三晋的史书曰《晋乘》;楚国的史书曰《梼杌》(楚人以树木年轮为“梼杌”,而非上古恶兽);周室所藏之史、以及鲁、宋、燕、齐诸国的史书则皆曰《春秋》。

注意,李斯的提议首先就是“史官非《秦记》皆烧之”,之后才是诗、书、百家语,而“以古非今”是灭族之罪。可见秦始皇帝君臣最忌惮的还是人们议论当前的朝政。

就这样诗、书、诸子之书因为博士官处有保存,所以一部分得以幸存至今日,但是《晋乘》、《楚梼杌》、《周春秋》等历史书籍可是一本不留的烧干净了,各国的历史只剩下一部《秦记》。因为是记载秦人自己光辉岁月的历史,所以当然不可能被烧了。其实秦始皇帝君臣的目的就是历史的解释权要在自己手里。

焚书坑儒。其实这两件事并不是同时发生,焚书事件发生的要早,甚至从商鞅变法时就开始强调焚书的重要性。但是,这个《秦记》作为一部史书,在质量上实在太是有问题了。因为秦国地处西陲,素来文化落后,所以秦史官所编撰《秦记》无论是在体例上、内容上都有极大的毛病,尤其是“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也就是说鲁迅所说的那样“这历史没有年代”;这还不算,由于《秦记》是秦国的官方史书,内容多大多是站在秦国立场上报喜不报忧的宣传,比如如果秦军打了败仗就基本隐讳不录,而对城邑也是只记攻取,不计丢失。

所以这部唯一的、但质量极差的史书就给日后司马迁编撰通史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以至于在编撰《史记》时有关于战国部分记述,因为司马迁只能在参考这部没年没月《秦记》和纵横家的演讲稿中获取资料。这就造成了《史记》中关于战国时代的记录就出现了不少残缺和错乱,尤其是六国的史事,不仅残缺,而且年代有很多紊乱。正如顾炎武先生所说,春秋、战国之间是历史上转变剧烈的时期,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大“变局”,然而却因为“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使很多历史的真相到现代都无法得知。

正是因为如此,司马迁的《史记》在日后流传范围越来越广,而《秦记》却因为本身的价值不高而逐渐的无人问津,最终亡佚不存。

秦朝的历史我认为应该分两段,一个是统一之前的历代秦王,可能在始皇统一后,由史官记录编写。而始皇之后的历史,应该在二世时候有所记录,但毕竟很快就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楚汉争霸了,所以由他们本朝来记录的相对来说应该会少一些,大多应该是汉朝人来编写。但既然是汉朝来编写前朝历史,自然要贬秦褒汉的多。

再有一点,秦朝灭亡后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处在战乱时期,秦王宫也被攻占并烧毁。高祖刘邦属下萧何抢救了部分户籍图册,但肯定无法将全部记录保存。后来项羽到来,一把火烧了咸阳秦王宫,恐怕很多史籍都葬身火海也是很有可能的。

不过秦朝官方记载虽然没有了,但是在民间及一些六国后裔建立的诸侯国中应该仍有不少记载,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才有资料可寻。如果全部没有了,那太史公写《史记》就该变成写小说了。

一点浅见,希望能帮到您。

现在流传下来的史书中以司马迁的《史记》最为著名,其中关于战国史部分主要用的就是《秦记》的记载,这源自于秦始皇一统六国,听从李斯之言毁毁掉六国史书,以致留下最为系统的史书就只有秦国的史书。

所以事实是正好相反的,秦国烧了各国史书,汉朝却没毁秦国史书。

司马迁在《

如果按照书籍的定义,即成本的著作,或者较长的手写作品,那么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可能是《古三坟》,这是一部上古时期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分为山坟、气坟、形坟三部分,分别记载了易经、政典等内容。这部书在孔安国《尚书传序》中有记载,后来在北宋元祐元年被毛渐发现并翻译成今文本。

如果按照史书的定义,即记载历史事实和事件的书,那么中国最古老的一本史书可能是《尚书》,也称《书经》、《书》,是一部记载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后来被奉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如果按照文字载体的定义,即用于记录文字信息的物质媒介,那么中国最古老的一本书可能是战国曾侯乙墓竹书遣策,这是一部竹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简牍,制于公元前433年,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中国一地丢失128年,古称“不周山”,还有什么名字大家耳熟能详?

还有个名字叫做“葱岭”,现在叫做“帕米尔高原”。不周山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名,也就是现如今的帕米尔高原的名字。为什么叫做不周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