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到底指的是哪9个地方?大禹为什么要划分“九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6收藏

九州,到底指的是哪9个地方?大禹为什么要划分“九州”?,第1张

在此之前,先追溯一下“九州”这一地理概念的出处,大致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而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五德终始说”的提出者战国人邹衍还提出了“大九州说”,他将世界分为九个州,中国属其一,为赤县神州;

第二种,《尚书·禹贡》将中国分为冀徐兖青扬荆梁雍豫九州,即九大块,类似今天的省级行政区,不过大致位置局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是最具说服力的九州。此外别的典籍中有另外分法,在此不作介绍;第三种,则指代整个中国。

最早的九州。《说文》曰:“水中可居者曰州。”“州”“洲”通用,本义是小岛。本义逐渐放大为地名称呼。如《左传》中鲁国有阳州、齐国有平州、卫国有戎州、楚国有夏州、西戎有瓜州,均是不大的小邑。《左传》有“九州之戎”,即陆浑戎,分布在今天陕西商洛至河南嵩县之间。

又“四岳 、三涂、阳城、大室 、荆山 、中南,九州之险也。”据顾颉刚先生考证,这些大体都在这片区域。此九州大致与汉代弘农郡重合,在今天河南西部、陕西东南一带。不过,此九州具体包含哪些,到底是实数的九州,还是虚数的九州,今天已无从考证了。

另外一个“九州”,则出自新出上博简《容成氏》。因为用战国楚文字书写,在考释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整理者李零先生的观点是:夹州(即兖州)、涂州(即徐州)、竞州(即青州/营州)、莒州、藕州(即并州)、荆州、阳州(即扬州)、叙州(即豫州)、且州(即雍州)。相对《吕氏春秋》多并州、莒州,少幽州、冀州。

尤其要注意的是新出现的“莒州”,这是九州说的另一个版本。莒本为小国,竟能立一州,可能与作者是山东人士有关。另外要注意的是,和《禹贡》明显不同的是,《容成氏》说九州在大禹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不是大禹设置的。

中国过去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古代对于华夏文明的称呼,也有多种说法,比如周朝时期,“中国”除了周天子,内臣和外臣的领土外,其余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都称之为四夷,而中原大地,有一个更加笼广泛的称呼,那就是“九州”。

这儿不由得让人感到好奇,九州是哪“九州”呢?他们的地名如今还存在吗?关于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战国后期作品《尚书·禹贡》,据说古代部落首领大禹治理水灾的时候,将天下封为了九州,这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

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凉州、雍州、冀州、兖州。”这几个州的各自范围并不能详细确定,不过覆盖面积北到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到南海,西至西域,东临东海,实际上九州也是当时战国时期的学者,在割据情况下,对未来中国的统一一种规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他们的政治理想。

不过当时的冀州,包含了今天陕西省、河北等地方,覆盖面积太大了,因此根据东汉著名儒学家马融写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以冀州之北广大,分置并州。燕、齐辽远,分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于是为十二州也。””因此算上从冀州分裂出来的并州、幽州、营州,有的时候古人也喜欢自称中原为十三州。

随着朝代的更替,各个州的领土范围都时有变动,但是冀州在九州之中,永远被推为首位,这是因为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谷梁传·杨士勋疏》云:“冀州者,天下之中州,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淮南子》也写到:“正中冀州为中土。”这里物质丰富,水利环境好,成为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如果是熟悉古代小说演义的,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九个州郡并不感到陌生,他们保留在现在的还有多少呢?实际上有六个州作为行政规划单位都保留下来了,其中包括作为地级市的徐州、扬州和荆州,冀州、兖州和青州作为县级市,但是他们比起过去,意义大不相同,另外三个州则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这是因为我们如今沿用的制度,是起源于元明清时期的行省。从另外一点来看,州名字的变更,和过去朝代统治者喜欢改名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篡政者,为了巩固自己统治,比如王莽和武则天。

武则天曾经将洛阳改成神都,而王莽就更加离谱了,北京改成“范阳”、无锡改成“有锡”、符离改成符合;谷远改成了谷近,他似乎总要将地名改成另外一个反义词才过瘾,而唐代安史之乱发生后,唐代天子也对“安”字有了深仇大恨,同安改为现在的安徽桐城,保安,改成现在的广东东莞。这些地名的更改,总有一些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保留下来,从而与古籍中“九州”的概念相混淆,因此九州的概念,也就逐渐成一个正式的行政地区单位,变成了一个泛指的虚词了。

夏禹,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是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帝颛顼的孙子。禹的曾祖昌意和父亲鲧都没能称帝,都只是天子的臣民。

禹的巡行从冀州开始。冀州:治理完壶口,再治理梁山和岐山。治理完太原地区,又到达太岳山的南面。治理好覃怀,又治理到横流人河的漳水。冀州的土壤呈现白色而细柔,贡赋属上上等级,有时也交错上中等级,田地的等级为中中等。常水、卫水疏通以后,大陆水泽也整治好了。乌夷的贡品是皮衣。冀州的贡赋从海中绕过右边的碣石山,运入黄河。

衮州在济水和黄河之间: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已经疏通,雷夏泽也已汇成湖泊了,雍、沮两条河水汇合流入湖中,种有桑树的土地已经能够养蚕,民众都从山丘上搬下来,居住在平原上。这里的土壤呈黑色而肥沃,因而草木长得繁茂高大。田地属中下等,贡赋的等级与此相同。衮州治理了十三年,才和其它的州相同。衮州的进贡品是漆、丝,以及用筐子盛着的绣着花纹的丝织品。这些贡赋先经过济水、进入漯水,再转入黄河。

东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埚夷治理完毕,潍水、淄水也已疏通。土壤颜色白而肥美,滨海一带广阔而含有盐质,这里的田土就是盐碱地。田地属于上下等级,赋税为中上等。青州的贡品是盐和细葛布,各种各样的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出产的丝、麻、铅、松、怪石。莱夷地区可以放牧牲畜,贡品是用竹筐装着的柞蚕丝。贡品先经过汶水,再转入济水。

东海、泰山和淮水之间是徐州:淮水、沂水治理完毕,蒙山、羽山也已开始开发种植。大野泽已经汇聚水成湖,东原地区也平定了。这里的土壤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逐渐茂盛。田地为上中等级,田赋为中中等。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所产的野鸡、峄山南面的独生桐木、泗水边用浮石制成的磬、淮水下游地区所产的蚌珠和鱼,及用圆筐装的黑色丝绸。贡品经过淮水,进入泗水,再通入黄河。

北至淮水、东至大海的地区是扬州:彭蠡已经会聚成湖,是大雁冬天居住的地方。三条江水疏通入海,震泽地区也已安定。竹箭遍野,野草繁茂,树木高大,土壤湿润。田地为下下等,贡赋为下上等,有时也有中下等。这里的贡品有三色铜,美玉、玉石、竹箭,象牙、兽皮、鸟羽、旄牛尾、岛夷人的草编衣服,竹筐盛着由贝壳缀成的贝锦,以及包起来进贡的橘子和柚子。这些贡品都先沿着长江、大海,再进入淮水、泗水。

从荆山到衡山南边这一带地区是荆州:长江、汉水都经此地汇人大海,九条江由此汇入长江,处于全州的中部,沱水、涔水已被疏通,云土泽,梦泽也得到治理。这里土壤湿润,田地属下中等级,田赋居上下等。贡品是鸟羽,旄牛尾,象牙,兽皮、三色铜,椿木、柘木、桧木、柏木、粗磨石、细磨石、智石和丹砂,梏木来自三个诸侯国,是当地最著名的贡品,还有包捆起来进贡的菁茅,用筐子装着的绛色锦缎和串起来的珍珠,有时还需进贡九江的大龟。这些贡品先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北运,再经过一段陆路运到洛水,之后进入南河。

南至荆山,北到黄河的地区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已经疏通进人黄河,荥播泽已汇聚成湖泊,疏通了荷泽,治理了明都泽。这里土壤柔细,低洼地区是很肥厚的黑色硬土。田地属中上等级,赋税属上中等级,有时偶然有上上等级。贡品有漆、丝、细葛布、麻,用圆筐装的细丝絮,有时候还要进贡磨馨的错石。这些贡品先经洛水,再进入黄河。

东到华山南面、西到黑水之滨的地区为梁州:汶山,蟠冢山已进行开发,沱水、涔水也已疏通,蔡山,蒙山开凿完毕,和夷地区也收到了治理的效果。这里的土壤呈青黑色,田地为下上等,赋税属下中等,有时也有下上等和下下等。进贡品有美玉、铁、银、钢、弩、磬、熊、罴、狐狸及地毯。西倾山的贡品经桓水运出,其它贡赋由潜水运送,转一段陆路到达沔水,再进入渭水,然后横渡黄河。

黑水以东、西河以西的地区为雍州:弱水已经西流,泾水流人渭水,漆水、沮水已经疏通,沣水已汇入渭水。荆山,岐山已经治理好,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治理完毕。高原和低洼地区的治理效果显著,又治理到都野泽。三危山一带可以居住,三苗族也已秩序安定。这里的土质颜色黄而细柔,田地属上上等,赋税为中下等。贡品有缪玉、琳玉、珠宝。这些贡品都在积石山下装船运输,到达龙门地段的西河,汇入渭水湾里。进贡毛呢的有昆仑、析支、渠搜三国,西戎各部族也已归服。

禹开凿了九大山脉的道路:由泺山和岐山直到荆山,并越过黄河;从壶口山、雷首山直到太岳山;由砥柱山、析城山直达王屋山;由太行山、常山直达碣石山,之后入海;经理西倾山,由朱圉山、鸟鼠山直至太华山;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直至负尾山;开凿蟠冢山,直至荆山;由内方山,直达大别山;从汶山以南直抵衡山,经过九江,到达敷浅原山。

又疏通九条河流:疏通弱水流到合黎山,使其下游注入流沙河;疏通黑水,流至三危山,进入南海;从积石山开始疏通黄河,直到龙门山,向南流到华山北面,往东流过砥柱山,再往东流至孟津,从东进入洛水,至大邳山,向北流过降水,到达大陆泽,再向北分成九条支流,汇合为逆河,东流入大海;从蟠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往东流的形成汉水,再往东形成苍浪水,经过三滋水,流至大别山,向南流入长江,再往东汇成彭蠡泽,继续向东流成为北江,最后流入大海;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往东另外分出交流沱水,再向东到澧水,经九江,到达东陵,向东偏北方向汇成彭蠡泽,再往东流形成中江,注入大海;疏导沅水,向东海为济水,汇入黄河,从黄河溢出的水形成荥泽,向东流经陶丘北面,再往东至荷泽,又往东北流,与汶水汇合,再往东转北流至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通淮河,向东汇合泗水,沂水,再往东流入海;从乌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汇合沣水,往东北流到达泾水,再向东经过漆水,沮水,注入黄河;自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汇合涧水、瀍水,又向东汇合伊水,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于是九州和睦安定,四方土地均可以安居,九大山脉都开出了路,九大河流都疏通,九大湖泊也已修筑好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路线畅通无阻。各种物质异常齐备,各州土地交相被评定了等级,使财赋的征收更加严谨慎重,根据三等田地来确定赋税的标准。在中原地区帝舜向诸侯赏赐土地和姓氏,告诫说:“务必敬业,以德为先,不要违背我的政令。”

他规定天子国都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为甸服:百里之内,老百姓赋税缴纳带禾秸的谷物;距离国都二百里以内的地区,交纳用镰刀割下的禾;距离国都三百里内的地区,交纳谷实;距离国都四百里内的地区交纳粗米;距离国都五百里内的地区交纳精米。甸服以外方圆五百里区域为侯服:靠近甸服的一百里内地区是卿大夫的采邑,二百里以内的地区是给天子做事的小国,另外三百里的地区用来分封诸侯。侯服以外的五百里地区为绥服:距离侯服一百至三百里以内的地区根据当地情况施行教化,另外二百里的地区振兴武力,保卫领土。绥服以外方圆五百里区域为要服:靠近绥服三百里内的地区为夷人居住地,另外二百里为遵守王法的人居住。要服以外的五百里区域为荒服:靠近要服的三百里区域给蛮人居住,另外二百里是犯人流放的地方。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天下的代名词。九州区域于不同时期其范围划分也不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方圆”是指范围。因此,“九州方圆”,即“中国这块地方”。 即九州方圆、地大物博、气势磅礴的一种景象。

《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禹贡》所叙述的九州的范围,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

扩展资料:

九州之称,由来已久。

从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写作“A”,正像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之形,《说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当与《诗经·王风·关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与行政区划无关。古时降水丰沛,人们往往居于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为居住区域的名称,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阳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说,犹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类。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确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诸侯”之“九”;一是虚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泽”、“九薮”、“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而“九”可能是确指,而不是虚指。所以从本意上讲,“九州”是指九个大型的地理人文区划的总称,也是众多有河流环绕的高地(山丘)的总称;由人之故,又引申为“全国”的代称,犹“天下”、“四海”之谓。

到后来,“九州”终于具体化为九个大型的行政区划。因在现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中,具体的“九州”只见于战国,而未见于春秋,所以其时间可能在战国初期。《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期的作品。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

参考资料:

-九州

“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上古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并制作九鼎镇压气运。

根据《禹贡》记载,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囊括了传统中国大部分区域,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左传》中提及,大禹在鼎上刻画有九州图,象征天下九州都是夏朝的,如此雄心豪迈的气魄就让九鼎成了夏朝的镇国之宝。

然而,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因为直到商纣王时期,才将国土开拓到淮河长江一带,夏朝疆域更是狭小,大禹何以划分九州?且,以夏朝的生产力,根本没办法控制九州这么庞大的区域。既然如此,大禹划分九州之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关于夏朝疆域,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大致是西起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东至河南、山东和安徽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北部,北及河北南部,大约210万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地带大约是在如今的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关于夏初疆域面积,学术界观点不一,有4万平方公里、50万平方公里、100万平方公里等说法,应该是直属领地、臣服区域和影响区域之别,4万平方公里应该仅是夏初直属领地。

不过,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禹时代的疆域,肯定远不到我们熟知的九州这么大,只能算九州中的一隅。

正因如此,不少历史研究者认为子虚乌有,比如著名学者的顾颉刚先生在《禹贡注释》中指出,九州之说是战国时代出现的,根据战国诸雄分野托古假设出来的,其地理知识仅限于公元前280年战国七雄所达到的疆域,因为夏商周时国家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地盘,分成九州更不用说了。

按照我们熟知的九州划分,的确与战国七雄疆域比较吻合,那么大禹划分九州真是战国古人的一场别有用心的伪造?

欲探究此事,我们有必要先看一下大禹为何要划分九州。

按照《禹贡》解释,大禹根据山川形势、物产状况、风俗习惯等,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主要是为了征税,所谓“贡”即为“税”,区别出各地出产哪些物品,然后要求当地进贡。当然,这里应该还包含便于管理天下的意思。

那么,大禹究竟为何划分九州呢?学者邵望平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九州与考古学文化相关,比如《禹贡》中的青州和徐州地界,与考古学上划分的4000余年时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的主要分布区,海岱文化区相符合。换言之,大禹划分九州时,是根据不同势力分布来划分的,这些势力形成的独特标记,就成了考古学文化,比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众所周知,根据考古发现来看,在距今7000余年到4000余年时,大禹划分的九州范围之内,存在着大量的考古遗迹,比如距今7000余年的湖南常德城头山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古城,还有距今5000余年的良渚古城等,这些文化遗址又存在着互相交流的证据,比如城头山遗址就存在龙山文化因素,良渚文明又散播到四川、山东、陕西等地区。换言之,通过这些文化交流的证据,可见大禹对天下地理的认识,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博的多,并非局限于一隅之地。

不过,这些证据只能说明大禹有可能划分九州,并不能证明大禹划分过,因为考古学上缺乏证据。那么,九州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考古学的发现证明,周朝的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及其分支,说明周朝人的地理知识已经突破了九州范围,证明九州之说的存在至少已有3000年,周朝人不可能提出一个明显落后的地理知识。

考古发现的商朝遗迹佐证了这一点。从商式铜器和含有商文化的遗址来看,西起陇东、陕南,北至辽西,东渐于海,南至浙北、赣中、湘中、四川等地,几乎已经超出了九州的范围。显然,就商朝这些考古发现而言,至少3000年前的商朝人提出九州概念不足为奇。

综上,大禹是否提出过九州,如今无法给予100%的证明,不过从《禹贡》和考古发现来看,大禹时代夏朝疆域虽然不大,但所知晓的地理知识却完全可能包括九州范围。至少从周朝情况来看,周朝人只会划分更多的州,而不会认为天下只有九州,说明中国的九州之说至少已经流传3000多年。

令人奇怪的是,如今不少学者对西方历史坚信不疑,根本不加辨别,由此证明西方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但对中国历史却不断质疑,用怀疑的眼光不断审视。其实,如果用同一标准衡量,西方很多令人赞叹的历史根本经不起推敲,而中国历史却能形成一条条严谨的证据链,就以大禹划分九州而言,虽然缺乏100%证据,但却能证明商朝时已经流传九州之说。3000年前,中国就有九州如此庞大的地理概念,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谁能与之相比?

中国古代的九州即夏朝禹王划分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九州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禹贡》是战国后期学者所作。

九州的划分

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荆州(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

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

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称。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据说“九州”与治水的“大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大禹制伏了水患,把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人们居住。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九州究竟与大禹有何联系呢?

“三代九州”之说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九州”之称来源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是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九州。然而一些文献所记九州的名称并不一致。《周礼·职方》所记九州,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尔雅·释地》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吕氏春秋·有史览》有幽州而无梁州。古文献存在不同的记载,世间就出现“三代九州”的概念,即《尚书·禹页》所记为夏九州,《周礼》所记为周九州,《尔雅》所记为殷九州。由于九州名称并不一致,大禹划分九州这个说法,就让人们产生了疑问。

屈原与《天问》

最早对禹划分九州持怀疑态度是屈原的《天问》:“九州安错?川谷何挎?”意思是:九州为什么会交错?河流和山谷为什么会积水?

《淮南子·堕形训》似乎回答了《天问》的问题,说大禹派一个叫太章的人,测量了东西间的距离,又派竖亥测量了南北之间的距离,还测量了洪水的深度,从昆仑山取来息壤,治平洪水,划定九州。《史记·夏本纪》也解释说,大禹“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左准绳,左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九州”之说从何而来

九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中亦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州数均为九个。九州之名最为流行的版本是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而“州”成为正式行政区划是在东汉时期。而后代“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范围亦呈缩减之势。“九州”之名目却相沿未废,且成为“中国”之代称。

而大禹是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大禹治水也是神话传说故事。所以说大禹在历史上划定“九州”的说法,还是有待文献文物等证据来支持的~

九州,到底指的是哪9个地方?大禹为什么要划分“九州”?

在此之前,先追溯一下“九州”这一地理概念的出处,大致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而且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概念。第一种,“五德终始说”的提出者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