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日史书工笔啥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3收藏

他日史书工笔啥意思,第1张

“他日史书工笔”可以拆分为“他日”、“史书”、“工笔”。

其中,“他日”可以解释为“日后”、“将来”,表示将来的时间;

“史书”是指“历史书籍”,是用来记录历史的;

“工笔”可以解释为“仔细刻画”,是一种注重细节的绘画方式。

因此,“他日史书工笔”可以理解为:将来在历史书籍中,用仔细刻画的方式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

总的来说,“他日史书工笔”是一个表示将来某个时间在历史书籍中仔细记录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词语。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楚辞》

·《诗经》

·《论语》

·《春秋》

·《战国策》

·《庄子》

·《老子》

·《荀子》

·《韩非子》

·《晏子春秋》

·《齐民要术》

·《秦简》

·《汉书》

·《汉纪》

·《汉简》

·《魏书》

·《颜氏家训》

·《陈书》

·《管子》

·《竹书纪年》

·《礼记》

·《盐铁论》

·《申子》

·《洛阳伽蓝记》

·《说文解字》

·《 胜之书》

·《水经注》

·《梁书》

·《晋书》

·《慎子》

·《左传》

·《山海经》

·《尚书》

·《尉缭子》

·《宋书》

·《孟子》

·《孙膑兵法》

·《孙子兵法》

·《国语》

·《四民月令》

·《商君书》

·《周礼》

·《周易》

·《周书》

·《吴子》

·《吕氏春秋》

·《后汉纪》

·《后汉书》

·《史记》

·《南齐书》

·《南史》

·《华阳国志》

·《十六国春秋》

·《北齐书》

·《北史》

·《六韬》

·《公孙龙子》

·《东观汉记》

·《世说新语》

·《三国志》

论中国情形危急

谭嗣同

林则徐: 禁烟奏折

白居易《长恨歌》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史记·外戚世家》

《史记·孝武本纪》

《千字文》

《三字经》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

春秋会要 [清]姚彦渠撰

七国考 [明]董 说撰

秦会要订补(修订本) [清]孙楷撰 徐复订补

西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三国会要 [清]杨晨撰

唐会要(全三册) [宋]王 溥撰

五代会要 [宋]王 溥撰

明会要 [清]龙文彬撰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大唐西域记校注 [唐]玄奘、辩机原著 季羡林等校注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 [唐]义 净著 王邦维校注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 [明]巩珍著 向达校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释迦方志 [唐]慧立著 彦悰笺 孙毓棠 谢方点校/[唐]道宣著 范祥雍点校

岛夷志略校释 [元]]汪大渊著 苏继庼校释

真腊风土记校注 西游录异域志 [元]周达观原著 夏鼐校注 [元]耶律楚材著 向达较注 [元]周致中著 陆峻岭校注

西洋朝贡典录校注 东西洋考 [明]黄省曾著谢方校注 [明]张燮著 谢方点校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 [唐]义净原著王邦维校注

往五天竺国传笺释 经行记笺注 [唐]慧超原著 张毅笺释 [唐]杜环原著 张一纯笺注

安南志略 海外记事 [越]黎崱著 武尚清点校 [清]大汕著 余思黎点校

西域行程记 西域番国志 咸宾录 [明]陈诚著 周连宽校注 [明]罗日褧著 余思徐点校

诸蕃志校释 职方外纪校释 [宋]赵汝适著 杨博文校释 [意]艾儒略著 谢方校释

殊域周咨录 [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

唐大和上东征传 日本考 [日]真人元开著 汪向荣校注 [明]李言恭 郝杰著 汪向荣 严大中校注

清朝柔远记 [清]王之春著 赵春晨点校

岭外代答校注 [宋]周去非著 杨武泉校注

回回药方考释(全二册) 宋岘考释

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 金尼阁著 何高济 王遵仲 李申译 何兆武校

东印度航海记 [荷]威伊邦特库著 姚楠译

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 [法]戈岱司编 耿升译

蒙古与教廷 [法]伯希和撰 冯承钧译

道里邦国志 [阿拉伯]伊本胡尔达兹比赫著 宋岘译注

中国印度见闻录 穆根来等译

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 [法]费琅(C·Ferand)编,耿升、穆根来译

中国佛教典籍选刊:

童蒙止观校释 〔隋〕智顗著 李安校释

宋高僧传上下册 〔宋〕赞 宁撰 范祥雍点校

古尊宿语录(全2册) 〔宋〕赜藏主编 萧父 吕有祥点校

大乘起信论校释 〔梁〕真 谛译高振农校释

高僧传 〔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

五灯会元(全3册) 〔宋〕普 济编 苏渊雷点校

坛经校释 〔唐〕慧 能著 郭朋校释

成唯识论校释 〔唐〕玄 奘译 韩廷杰校释

道教典籍选刊(8种):

无能子校注 王 明校注

老子指归 〔汉〕严 遵著王德有点校

悟真篇浅解(外三种) 〔宋〕张伯端撰 王沐浅解

南华真经注疏 郭象注成玄英疏

天仙金丹心法(附气功秘文破译) 旧题八仙合著 松飞破译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 王 卡点校

太平经合校(全2册) 王 明编

我们常用什么来指史书

汗青。

南宋诗人文天祥《过零丁洋》诗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里的“汗青”,就是史书的意思。史书为何又称为“汗青”呢?这与我国古代的书 写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在纸张没有普及之前,人们用于书写的主要材料 是竹、木简。书写前,要先将竹简放在火上烤,去掉水分,再刮去竹青部分,这个 程序就称为“汗青”。

日本“六国史”乃是日本古代官修的六部史书,分别是:

《日本书纪》30卷,自神代至696年;

《续日本纪》 40卷,自697年至788年;

《日本后纪》 40卷,今存10卷,自789年至840年;

《续日本后纪》 20卷,自833年至850年皇;

《文德实录》 10卷,自850年至858年;

《三代实录》 50卷,自857年至887年。

“六国史”都是利用官方资料,在政府的支持下撰修而成的史籍,以后也都被日本政府指定为正史。这6部史书都是用汉文写就的编年体史书。除《日本书纪》中有不少是根据神话、传说乃至套用、窜改中国史籍中的文字之外,其它5部都有相当高的可信性。

1、概念不一样

野史即所谓的与正史相对的民间编撰的历史,其大部分是根据传闻、神话等编写,有的具有真实性,而有的则有待考察。

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其他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也可称为正史。

史书指古籍中专门记载历史的书,在四库分类之中就是史部。

2、特点不一样

野史,旧时私家编撰的史书,在正史不敢写的,野史会对它进行一些补充,可一定要进行逻辑论证以免功过论述不客观或表达个人意志。

正史,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或者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

史书,未必一定能如实纪录历史。

扩展资料:

1、野史著作:《中华帝国野史》。

2、正史著作:《史记》西汉·司马迁、《宋书》南梁·沈约、《梁书》唐朝·姚思廉、《陈书》唐朝·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朝·李百药、《周书》唐朝·令狐德棻等。

(1)《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2)《梁书》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后论署为“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说明这些卷是出于姚察之手,这几乎占了《梁书》的半数。

3、史书著作: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东汉班固的《汉书》等。

-正史

-野史

-史书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籍”和“藉”

“籍”和“藉”,一个竹头,一个草头:两字有可以通用之处,也有不能混用之处。

《说文·竹部》:“籍,簿书也。”段玉裁注:“引伸凡著于竹帛皆谓之籍。”又《释名·释书契》:“籍,籍也,所以籍疏人名户口也。”“籍”的本义指名册、户口册;登记在同一名册上的人,必然有相同的隶属关系,因而现代有“户籍、国籍、党籍、军籍、学籍”之类的说法。“籍”又可以引伸指装订成册的文字或图画作品,成为“书”的同义字,如“史籍”就是史书,“古籍”就是古书,“书籍”两字常并列成词。

“藉”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jí,与“籍”相同,表示践踏的意思。常见“狼藉”一词,狼是一种伤害人畜的野兽,传说狼群常在窝里垫草而睡,起来时便用脚乱踩乱踏一阵,因以“狼藉”形容纵横杂乱的样子,如“杯盘狼藉”;(清代翟灏《通俗篇》:“狼藉草而卧,去则灭乱,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又引伸为破败不可收拾的形象,如“声名狼藉”。“狼藉”有时也写作“狼籍”。

“藉”字的另一个读音是jiè,与“借”相同,本义是放置祭品礼品的衬垫物,也泛指用草编成的垫子。衬垫是从下面说的,从上面说则是依托,故“藉”又有依托义,与“借”义相近。《简化字总表》列有“借/藉”一组,以“借”作为“藉”的简化字,但只限于两字音义相同者。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应注意之事项:第一,作名册或书本解的“籍”,千万不能错写作“藉”。

第二,“狼藉”和“狼籍”可以通用,但此词源于“狼藉草而卧”,应以草头的“藉”为合理,故《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列有“狼藉/狼籍”一组,确定以“狼藉”为推荐词形。

第三,根据《简化汉字表》,读jiè音的“藉”字,字义与“借”相近的,如“借故、借口、凭藉”,都应简化为“借”,但“慰藉,蕴藉”仍用“藉”。

附带说一下。有人把“籍”字写作“笈”,这是错误的,两字虽然音同,部首也同,但“籍”是书本,“笈”是书箱,彼此并不是一回事。

他日史书工笔啥意思

“他日史书工笔”可以拆分为“他日”、“史书”、“工笔”。其中,“他日”可以解释为“日后”、“将来”,表示将来的时间;“史书”是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