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及熬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5收藏

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及熬制,第1张

1、辨证分析,治疗原则

这部分内容,即俗称“脉案”。要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要有虚有实,在理论方面要作适当的分析发挥。

2、处方

膏滋药的处方,要立足于补,做到既能“补虚”,又能“疗疾”。例如一个哮喘病人,既有肺肾亏虚,脾失健运的一面,又有肺失宣肃,痰浊留恋的一面。但处方的原则,应该把补肾纳气,益肺健脾的药物,如党参、黄芪、五味子、仙灵脾、补骨脂等放在主位,而把宣肃肺气,化痰平喘的药物,如麻黄、射干、紫菀、款冬、杏仁、苏子等放在宾位。同时在处方时要注意补而不滞,切忌“蛮补”。

因此,在运用滋腻药物时,要适当选用砂仁、陈皮、佛手干之类相配,以助运化。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一味蛮补,往往会使某些脾胃消化功能较差的病人,服用膏滋药后,出现胃脘胀满,食欲不振,以致中止服膏,半途而废。

关于处方药物的味数,一般在20~30味,相当于汤剂的2 3倍,每味药剂量一般可掌握在100 200克,例如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常用100~150克;如铁落、磁石、牡蛎、石决明等金石介壳类药物,用量要大一些,可用300克左右;而砂仁等用量较小,一般可用50克左右。因此,以此估算,一料膏滋药常用剂量,大约在3000克左右,或相当于汤剂的20 30帖。有的药物,例如旋覆花含有绒毛,蒲黄系粉末样药物,蚕砂稍煎即成糊状,这类药物,仍需要包煎。但在汤剂中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物,则在膏滋药中不一定都要求按一般常规做。因为膏滋药要求煎三汁,煎的时间很长,所以先煎或后下的意义都不大。如果用人参、鹿茸等贵重药物,则不宜与他药同煎,以免造成浪费。应该用文火另煎浓汁,于收膏时将汁冲入,或将人参、鹿茸研成细粉,于收膏时调入膏中亦可。这样可以充分提高药效。

3煎法、服法

第一步、炼蜜:

炼蜜作用有二,一是蜂蜜致中和除去偏性;二去除杂质水分,提高质量便于保存。方法:将蜜于锅内融化,熬沸除去上面的浮沫,当水分熬得差不多时会起大泡,蜜会呈老红色,这时候再加一点水,煮沸倒出滤去杂质,备用。一般一斤蜜会敖成八两。

第二步、膏方熬制:

药物捣碎,加水浸没,泡上一夜,然后将药物反复不断的煎煮,熬到药物味道很淡了为止,然后取各次熬取的药汁于一处,静置并反复过滤去除杂质。

然后将药汁置于锅中,武火煮沸浓缩,并随时去除浮沫,待药汁变得椆厚之后,改成小火避免熬糊,熬到将药物滴一滴到纸上没有水分渗透为度,称之为清膏。

如果方中有胶类,此时加入清膏。胶(膏)类:有荤胶、素膏之分。荤胶如驴皮胶、龟板胶、鳖甲胶、龟鹿二仙胶、牛鞭膏、霞天胶等。素膏如金樱子膏、桑椹膏、枇杷叶膏等。荤胶可用黄酒(即绍兴酒,俗称老酒)250~500克浸汤炖烊,因荤胶多属血肉有情之品,味腥,黏腻胶固难化酒浸后可解腥膻之气,并助运化之力。

如有贵细名贵打粉服用药物,也可此时加入搅拌均匀。

根据口味加入适量上一步熬得的蜜。如果不用密,也可以用适量的糖,于锅中炒黄加一点水或预留的药汁化薄,滤去杂质,随后将清膏与之会合,文火浓缩,熬到能滴之成珠为度。

以上糖类总量可以掌握在500克左右,胶类总量可掌握在150~200克。糖类或胶类的配料,均可根据需要选用,例如阴血虚者,可选用驴皮胶、龟板胶;阳虚者可选用鹿角胶;阴阳两虚者可选用龟鹿二仙膏;便秘者可选用蜂蜜;糖尿病可免除糖类;肝病则不必用黄酒浸胶。总之,选用配料,均应因人而异。

服法:

每天清晨空腹服一汤匙,或早晚空腹各服一汤匙,均用开水冲饮。如方中用熟地等滋腻药而配料胶类剂量较大,则膏滋较稠黏难以烊化,应嘱其隔水蒸化后服用。并嘱咐:如遇感冒发热、伤食腹泻等则应暂停服用。服膏滋药期间,应忌莱菔及饮茶。如属阳虚有寒,忌生冷饮食;如阴虚火旺,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哮喘患者,忌虾蟹腥味等。

膏方,又称“煎膏”、“膏滋”

,是最古老的中药剂型之一。“膏”指稠黏的糊状物,含有滋润的意思。膏方俗称“膏滋药”

,是将中药加水蒸煮后滤渣,再熬成膏状制剂,是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补养兼顾治疗、高效兼顾简便的膏方,具有滋补强身、抗衰延年、治病纠偏的作用。是当前医学与保健的热点,随着人们对疾病实质的深入了解、认识,以及对“进补”意义更深层次的拓展,许多医家提出提出膏方并非单纯之补剂,乃包含救偏却病之义。

故膏方选药须视各个病人的体质,施以平补、温补、清补、补涩之剂,并须根据疾病施治,需要时可配以祛邪软坚等剂,万不可认为膏方为专门补品,贸然进服。

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属大方、复方范畴,且服用时间较长,因此,制定膏方更应注重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应该针对患者的疾病性质和体质类型,经辨证后配方制膏,一人一方,量体用药,方能达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目的。膏方不仅是滋补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病的最佳剂型,所以膏方的制订,首当重视辨证论治。

通常膏方有调理的中药、常用的食物调理品(如黑芝麻、核桃肉等)常用的中药胶品和一些调味辅料组成,但前提都必需有资质的中医膏方医师的辩证后处方配伍。

膏方服用时间,多由冬至“一九”开始,至“九九”而止。每晨一匙,开水溶化,空腹服用,有时为了加强疗效,也可早晚各服一次。凡外感发热、胃肠不适、七情干扰、情志不畅者应停服一二日。

膏方的特色:1

口味好:因为加入了蜜、糖等的调味剂和黑芝麻、核桃仁等的食物调味,膏方口味好、服用量少,

且可以长期服用;2

易服用:小儿服药难,服中药煎药更难,小儿膏方只有30毫升左右,如龟苓膏样,易为孩子接受。3

便携带:制备成小包装,便于上班族携带4

疗效佳:因人而异的膏方针对性强

,疗效远远大于市售的各类保健营养品和各类中成药。

膏方,又叫膏剂,以其剂型为名,属于中医里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八种剂型之一。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药组成,具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冬季是一年四季中进补的最好季节,而冬令进补,更以膏方为最佳。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

膏方的运用是很有历史的,早在汉代医圣仲景年代,名医方士以辨证论治为根底,运用膏方来医治某一病症,膏方制造技术把握在少数人手中,后来到了隋唐时期,专事研讨草药的方家把膏方研发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进行攻关,一直到宋元时期,膏方研讨得到蓬勃发展,这一时期,达官贵人研发膏方都是在滋补思维指导下以延年益寿为意图;明清时期,膏方研发以冬令进补思维为主,还把膏方与命门学说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膏方理论思路;到了近代,膏方首要作为疾病后期保养的食品在宫殿中盛行。

膏方历史悠久,起于汉唐,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膏剂的记载,如马膏,主要供外用,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记载的大乌头膏、猪膏发煎是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唐代《千金方》中个别“煎”已与现代膏方大体一致,如苏子煎,王焘《外台秘要》有“煎方六首”。

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对膏药的制作作了详尽的说明,提出以治病的需求来确定剂型和给药途径的理论。较详细地阐述明了制膏的几大要点:首先尽量浸取药的有效成分,煎煮时间相对要长,并用猪脂为粘稠收膏剂。另外还指出,若膏剂在内服同时可以外敷,则可将制膏的药渣用来外敷病处,以尽药力而不浪费。这些论述可以说为现代制膏工艺奠定了基础。

宋朝膏逐渐代替煎,基本沿袭唐代风格,用途日趋广泛,如南宋《洪氏集验方》收载的琼玉膏,沿用至今,同时膏方中含有动物类药的习惯也流传下来,如《圣济总录》栝萎根膏,此时膏方兼有治病和滋养的作用。

唐宋时期,朝廷也开始重视并组织编写医方药书,使得中医膏方的加工和应用逐渐发展。膏方已由治疗向滋补强身、养生的方向延伸。并大多以“煎”冠名。如唐代的官修本草《新修本草》、《备急干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中膏方的记载已不鲜见。

宋金元时期,无论滋补还是治疗所用,膏和煎已不刻意区分,膏方的叫法由“煎”逐渐向“膏”过度,并以内服为主。如《洪氏集验方》收录的琼玉膏、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也收录有治病的膏方制剂,如助胃膏、钓藤膏均为内服之膏方。

明清膏方更趋完善和成熟,表现为膏方的命名正规、制作规范,膏专指滋补类方剂,煎指水煎剂;数量大大增加,临床运用更加广泛。明清时代,医家大都注重血肉有情之物调补身体,认为其能“延年益寿”。这时期膏方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从药用延伸到膳食调养。清代上至宫廷御用下至民间滋补养生,用膏方补养之风盛行于世。《清太医院配方》、《慈禧光绪医方选议》、《寿世保元》、《医宗金鉴》等书中对于膏方的记载都很多。晚清的《张聿青医案》中列有膏方专卷,反映了当时膏方的盛行和医家对其重视的程度,为膏方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朝膏方即广为各类方书记载,组成多简单,流传至今的膏方有洪基《摄生总要》“龟鹿二仙膏”、龚廷贤《寿世保元》“茯苓膏”以及张景岳的“两仪膏”等。

清代膏方不仅在民间流传,宫廷中亦广泛使用,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有内服膏滋方近30首。晚清时膏方组成渐复杂,如张聿青《膏方》中膏方用药往往已达二、三十味,甚至更多,收膏时常选加阿胶、鹿角胶等,并强调辨证而施,对后世医家影响较大。

近现代膏方在上海、江浙及广东广泛使用,尤以上海为甚。

膏的含义较广:如指物,以油脂为膏;如指形态,以凝而不固称膏;如指口味,以甘姜滑腴为膏。《山海经》 曾中说:“言味好皆滑为膏”,如指内容,以为物之精粹,如指作用,以滋养膏润为长。膏剂有外敷和内服两种,外敷膏剂是中医外治法中常用药物剂型,除用于皮肤、疮疡等疾患以外,还在内科和妇科等病症中使用。内服膏剂,后来又称为膏方,因其起到滋补作用,也有人称其为滋补药,广泛地使用于内、外、妇、儿、伤骨、眼耳口鼻等科疾患及大病后体虚者。

中医“膏方”功效与作用及适用的人群如下。

一、中医“膏方”功效与作用

有补虚之效。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外科手术、产后、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恢复期,可以服用这些中医“膏方”,帮助虚弱的人恢复身体,提高体质,提高生命品质。

改善亚健康状况。膏方对于调整阴阳平衡、改善亚健康状况、使人恢复到最佳状态的效果尤为明显。

在高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很多年轻人由于体力消耗过大,会出现头晕、腰酸、疲倦乏力、头发早白等不良现象,而膏方对身体的恢复也是有益的。

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开出的膏方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特别是在恢复期的癌症患者,以及容易感冒的免疫力较差的人,可以在冬天服用中医“膏方”。

这样可以增强免疫力,同时也可以储存大量的营养,提高来年的免疫力。

二、适用的人群

膏方的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亚健康人群。

第二类是有慢性病或体质虚弱的人,有脾胃病、风湿病、颈肩腰腿痛、皮肤病、易感冒等。

第三类是特定的人群,气血衰弱、脏腑功能减退、气血亏虚的妇女、食欲减退、脾胃虚弱的孩子。

第四类是阳虚、气虚、阴虚、血虚等偏颇体质者。

服药时不宜喝浓茶;吃含人参的膏方不要吃萝卜;含首乌的膏方,忌猪、羊血、铁剂等,不宜与牛奶同服,因为其中钙、磷、铁等元素易与营养中的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难溶性、稳定性差的化合物。

膏药开封后,最好在一个月之内服用,然后放入冰箱冷冻,取膏要用干净的勺子,避免发霉。

中医膏方(膏滋药)处方及熬制

1、辨证分析,治疗原则 这部分内容,即俗称“脉案”。要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要有虚有实,在理论方面要作适当的分析发挥。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