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多少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0收藏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多少克?,第1张

一两等于15克。

中药的方剂要看它的作者、出处、年代,才能确定具体用量。比如汉代的方剂,尤其张仲景的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称为经方,其中的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5克,桂枝汤用桂枝三两,将近45克。

简介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如下:

古以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但是古代每个时期的一两都不固定。

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相关信息:

最早的时候一斤是13两,分别对应于北斗七星加上南斗六星,然而奸商自古有之,缺斤少两的事更是屡禁不绝,于是人们开始寻找道德上的约束,便在秤上又加了三颗星,寓意“福”“禄”“寿”,缺一两“损福”,缺二两“伤禄”,缺三两“折寿”。

不仅如此,秤杆上每一斤镶嵌的十六颗星也是有讲究的,只能是**或白色,寓意着做生意要真诚、内心纯洁。自此一斤十六两正式成型。

这种说法到底是不是一斤十六两的真正成因已不可考究,但通过这个说法我们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发明称时的智慧和苦心。它在时时告诫着人们,生意上要诚实、真诚、公平,否则缺斤短两就是在伤害自己。在古人心中,称被赋予了更神圣的意义,它称的不仅仅是重量,更是天地间的良心。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计量和换算上的方便,1958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全国多个地方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国实施衡器计量全面改革,普遍使用十两秤。

现行的一斤合十两,每两50克,每斤500克。不得不说,这种计量上的改制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与国际社会更好的接轨,实乃有利之举。

倪海厦说经方一两是375克。

倪海厦老师是台湾人,台湾一钱等于375克,所以倪师一钱等于4克(375克),二钱等于8克(75克),三钱12克(1125克),4钱等于15克,5钱等于18克(1875克),六钱等于24克(225克),一两等于38克(375克)。

倪海厦老师在讲《伤寒论》第四集的时候说,有一个很有名的经方家陆九芝,他的外曾祖父,叫王朴庄,是乾隆末期,嘉庆年间,很有名的一个名医,根据他们考证,汉制的8两,就是今制的6钱,所以桂枝3两,差不多23钱,就按3钱来算。

倪海厦

倪海厦出生于台湾,最后入美国籍,自幼喜欢漫画,喜欢临摹,还喜欢音乐,自学吉他。从小展现出超强的自学能力。倪海厦与中医结缘,是源于他给二姐治疗,家人发现了他的中医天赋,倪海厦踏上了中医学习的历程。

倪海厦的第一位老师是北京名中医周左宇,是解放前被带到台湾的,周左宇非常喜欢倪海厦,一开始倪海厦对针灸并不感冒,觉得几根针起不了什么大作用,但是当看到很多病人在几根针之后就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倪海厦的兴趣被彻底激发出来,主动拜师,踏入中医领域。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伤寒论》书中所载方剂剂量的讨论,主要围绕张仲景时代的一两到底相当几克的核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提高临床疗效。

经方剂量一两折算,有的依据临床用药经验和一般用药剂量,但经不起出土实物及历代文献的考证;有的以神农秤为依据,将其1两折合为1—2克间,亦无出土文物可证,日本汉方学家常用此剂量,在我国则应用较少。目前,临床上据经方剂量一两等于现代重量3克应用。之所以会出现目前的换算,主要与历史上4位有影响的医家有关:

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云:“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然《汉书·律历志》明确规定:“千二百黍重十二铢”,即一百黍为一铢。陶弘景可能将“十黍为一累,十累为一铢”的汉制错简或错写为“十黍为一铢”,实为后世曲解《伤寒论》药物剂量之肇始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转载了陶弘景的错误论述,虽提出疑问,但未纠正,仅加注文:“此则神农之秤也。吴人以贰两为壹两,今依肆分为壹两秤为定。”

明代李时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明确写出“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汪昂《汤头歌诀》亦有“大约古用一两,今用一钱足矣。”

原国家计量局编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中“光和大司农铜权”(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被认为是推算汉制的权威标准。此权铸于光和二年闰月廿三日,光和二年为公元179年,与张仲景为同年代。从权上铭文可知,此权为当时中央政府为统一全国衡器而颁布的标准。

铜权,按秦汉密制的单位量值和权的量级程序,此权当为12斤权,标准重量当为2996克。每斤是2996÷12≈2497(克)。按照这个重量来折合,1两应该是2497÷16≈156(克)。据此东汉l两合今之15625克。

可以说,导致汉以后至今与东汉时期药量相差悬殊的原因错在陶弘景,疑在孙思邈,定在李时珍,传在汪昂。

一两等于50克。

1两=50克,1斤=10两。计算过程:因为1公斤=2斤,1公斤=1000克所以2斤=1000克,1斤=500克又因为1斤=10两所以10两=500克,1两=50克用现在的标准来说,一斤等于十两,因为现代社会通用的是十进制。

而在“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发明出来的古代,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个时候使用的是十六进制。“半斤八两”的意思是指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两也是东亚大部分地区的传统单位,在历史的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两”这个测量单位,一直被我们延续用到今天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重量的扩展资料

“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扩展资料:

我国其他重量单位: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

自唐代起开始把“钱”当作重量单位,并且规定十钱为一两。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

1 两=50 克。

因为1斤=10两、1斤=500克

那么1两=1÷10斤=01斤,01斤=01x500克=50克,即1两等于50克。

传统的1斤等于16两,故有成语“半斤八两”。香港和澳门等地珠宝行所用的1两等于3125克,与现在国内所用的1两等于50克不同。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扩展资料:

我国其他重量单位

1、斤

1千克(公斤)=2斤

1斤=500克

2、钱

公制: 1斤 = 10两 = 100钱1钱 = 5克市制: 1斤 = 16两 = 160钱

3、克

1 吨= 1,000,000 克

1 公斤 = 1,000 克

1 毫克 = 0001 克

1 微克 = 0000 001克

参考资料:

——重量单位

张仲景方剂一两等于多少克?

一两等于15克。中药的方剂要看它的作者、出处、年代,才能确定具体用量。比如汉代的方剂,尤其张仲景的方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