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三国演义的典故有哪些?成语、俗话…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关于诸葛亮的三国演义的典故有哪些?成语、俗话…有哪些?,第1张

有关诸葛亮的诗

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阁夜 唐·杜甫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有感 宋·文天祥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羸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卧龙 明·佚名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赋于诸葛草庐的门联

驽马并麒麟;

寒鸦配鸾凤。

——罗贯中《在国演义》中以除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再以徐庶之口赋咏诸葛亮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清代赵藩撰 成都武侯祠“攻心”联

丞相当年曾驻马;

江山终古此蟠龙。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荐公一掬建业水;

听我三终梁父吟。

——顾孝廉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许先帝驰驱来连吴会;

有儒者气象上继伊周。

——刘忠诚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风景依然,名士曾杭衣带水;

云霄如在,寓公为集草堂资。

——陈宗濂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驻马此重经,莫问渠天发残碑,临硎断阙;

卧龙如何作,愿为我翦除他族,开济清时。

——冯梦华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祠

慕纶巾羽扇风流,俎豆维新,恍之西蜀祠堂南阳庐舍;

冠钟阜石城名胜,江山依旧,渺矣吴宫花草晋代衣冠。

——佚名题江苏省南京清凉山驻马坡武侯词

八千余年上下古;

七十二家文字奇。

——清·顾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云归大漠随舒卷;

门对寒流自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龙去崇朝作霖雨;

我来高卧想羲皇。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

元戎小队出郊坰。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梁父吟成高士志;

出师表见老臣心。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真人白水生文叙;

名士青山卧武侯。

——陶澍典诸葛亮题湖南省南阳城楼

旨寻六家,业窥五际;

内学七纬,旁通三微。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自古宇宙垂名,布衣有几?

能使山川增色,陋世何妨。

——单家驹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清·顾嘉蘅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器学潜藏,抱膝长吟田父乐;

经纶跃展,鞠躬尽瘁老臣心。

——吴庆桐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庵垂两千年,问吴宫魏阙安在;

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吕何如。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先生本天下才,世人莫之许也;

数语备当时事,将军岂有意乎。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德深于众,名垂青史,江河行地;

功高于世,声震寰宇,日月经天。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地无论宛襄,有诸葛庐自堪千古;

统并存吴魏,读隆中对早定三分。

——黄剑三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

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胡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张焕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烧博望、平南蛮、出祁山,功垂宇宙;

拼司马、骂王朗、气周瑜,名振古今。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

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怀忠。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抱膝此安居,觉异日桑种成都,殊非本念;

长吟谁与和,问当年曲赓梁父,可有遗音。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

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

——金国钧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心县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

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耕。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

结庐在紫峰白水一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佚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溯尼山邹峄而还,五百年必生名世;

为一不义、杀一不辜,虽千驷万锺弗受,三代下犹见斯人。

——刘镇华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负天下奇才,若定指挥,独惜赍志偏安,鼎足三分屈王佐;

叹风尘末吏,未遑窃比,追溯鞠躬尽瘁,心香一瓣学乡贤。

——曹慕时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此地藉卧龙以传,看丹江西抱、白水东环,只许长留名士隐;

斯人超雏凤而上,即莘野币交、渭滨车载,何如亲见使君来。

——清·顾嘉蘅再题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武侯祠

关于诸葛亮的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既生瑜,何生亮。

〈登楼赋〉传诵已久。晋代陆云在同他的兄长陆机切磋文章技巧时,就以它作为标的,说:「〈登楼〉名高,恐未可越尔」(〈与兄平原书〉)。南朝梁代刘勰在谈论「魏晋之赋首」(《文心雕龙˙诠赋》)时,也以王粲列为第一家。宋代朱熹则认为〈登楼赋〉「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楚辞后语〉),到元代,更有郑光祖以此为题材,编了一出杂剧《王粲登楼》,开了敷演赋意为舞台艺术的先例。当然,〈登楼赋〉的盛名,不是虚揽而得的。这篇作品篇幅短小,内容充实,艺术上很见特色,在辞赋发展史上,它是抒情小赋成功地显示其优点的代表作之一。 赋共三小段。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 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 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 少留! 首二句述登楼缘起:是为了「销忧」。次十句写楼上所见景物,同时交代楼的地点方位:它在荆州漳、沮二水之侧,靠近范蠡之坟陶牧、楚昭王之墓昭丘。末两句点明作者之忧乃是出于对故土的思念。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雍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本段先回顾作者经历:他适逢汉末战乱,避难至荆州,已逾十二年。「情眷眷」句以下,宣泄因旧乡壅隔而不能北归的悲思,他涕泪交坠,悲情强烈。接着用孔子困于陈时曾叹息「归欤,归欤!」(《论语˙公冶长》)以及春秋时楚人钟仪被囚于晋国而操南音、越人庄舃在楚国任显职而喜越声的故实,进一步衬托自己对故土的强烈眷念。这里「钟仪」句和「庄舃」句,所诵事迹相反,而用意正同,它们是所谓「反对」修辞手法。从这一「反对」中又引出末两句来:穷达虽异,而怀土情同。这一段里表现了更深的忧思,到了「孰可任」的地步。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分,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潜测。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本段在内容上进一步发展。作者提出了他期待着「河清」之日的到来,希冀「王道」普施,天下清平,说如此则可以藉之驰骋才力,改变如徒悬的匏瓜和无人取饮的洁井那样长期被弃置埋没的处境。从情绪上说,本段也比前二段更加强烈。作者始登楼为了「销忧」,至此循阶而下时,不仅忧思未消,反而更凄怆愤慨起来,甚至夜半不寐,怅恨不已。总的来看,本篇的三个段落,也就是三个层次,它们是层层转进的关系,以「销忧」始,而以更加强烈的「气交愤」结束。 怎样理解赋中的这种强烈的思乡怀土内容?它的思想实质是什么?这是应当结合作者的身世志尚做进一步考察的。 王粲在十七岁时遭逢董卓作乱,不得已逃离长安到荆州避难。对于汉末军阀肆恶、荼毒生灵情状,他是亲眼目睹了的,他在〈七哀诗〉中就曾记述了「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惨象。他在国家蒙难,自身又多年远适他乡的情况下,忆念桑梓,希冀治定,这是一种很朴素自然的感情。不过这还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看,王粲出身名门,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在汉末极重视门第的风气中,他自少即出入洛阳、长安两京,很得势要者赏识。史载他初访蔡邕,邕即「倒屣迎之」,而蔡邕「此王公孙也」的一句介绍,就使在场众宾客肃然起敬。因此,王粲对功名一向怀有很强的信心。他虽然不得不到荆州避难,但是甫到时政治热情并未为之稍歇,还曾积极参与荆州牧刘表的一些政治活动,并赞讼刘表「荆衡作守,时迈淳德,勋格皇穹,声被四宇」(《荆州文学记官志》)等。在当时,并未见他流露出什么厌倦怀归心情。王粲在荆州后期才有思乡情绪的大迸发,这是同他的政治处境有很大的关系的。 原来刘表其人「外貌儒雅,心多疑忌」(《魏志˙刘表传》),对于王粲这样的名门公子,一时尚能礼遇,根本上却不可能加以重用。刘表还颇以貌取人,而王粲又偏「貌寝」,仪表上略差些,就更为刘表所轻。于是随着岁月流逝,王粲就愈感到自己受着冷落。这种境况,对于政治上不甘寂寞的人来说,实在是难以长期忍受的。所以,「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这话至少有一半是从政治上说的,意思是荆州的政治环境使他不能久留。他在赋中还说要「假高衢而骋力」,又说「惧匏瓜之徒悬」、「畏井渫之莫食」,都表现了求取功名的内心愿望。总之,在〈登楼赋〉的思乡怀土内容中,很大程度上包含著作者因功名不遂而产生的怀才不遇成分。 明乎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当曹操挟战胜之威,长驱占领荆州后,王粲为什么尽管身尚在荆州,他的「忧」、「怅」却不翼而飞,他的情绪突然高涨了起来。这除了他看到了回归故土的希望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操甫据荆州,即辟他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满足了他的功名心。曹操曾在汉水之滨举行庆祝收取荆州的宴会,会上王粲发表了一篇祝辞,其中有几句话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在荆州前后状况的说明,他说:「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刘)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魏志》本传)。可知王粲在荆州的不满,主要由于未得刘表「所任」,一旦被曹操「置之列位」,他也就立即「望风」而「回心」了。王粲把「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说成是「三王之举」,这也正好可以给〈登楼赋〉中「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二句做注脚,证明王粲所希冀「王道」亦即理想政治,是同他个人的功名心紧密联系著的。 这篇赋在艺术上最可注意的是他的景物描写。此赋每段都写景,而且写得极有特色。首先是写得精练。在两汉大赋中,对景物环境的描写实在是过于铺张扬厉了,东南西北,前后左右,细致周详,面面俱到。王粲完全舍弃了那种传统。试观本篇第一段,从第三句以下十句为写景,它们固然写得「局面阔大」(清姚范语),而且形象清新,但并不专事铺采摛文,唯以描写的必要为限。这里有北而无南,取西而舍东,看似不够全面对称,实则十分精要,略无冗言赘语。 更重要的是,赋中的写景与作者感情的抒发之间,有巧妙的契合。如上所说,此赋的三个段落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三个层次;而其中的景物描写,也随著作者思路的转进和感情的发展,表现了不同的色调和风貌。如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承「四望」而来的,它们重在衬托作者心目中的「显敞」和「信美」两点,所以就写「通浦」、「长洲」、「广陆」、「沃流」、「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等等。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是配合著「怀归」、「怀土」之思的,所以就写「平原远」、「路逶迤」、「高岑」、「修迥」等。至于第三段,作者的情绪已发展到「心凄怆」、「意忉怛」的程度,所以景物描写也一变而为「风萧瑟」、「天惨惨」,白日西匿,鸟兽狂顾等。它们不仅具有陪衬意味,而且起著「感发」情绪的作用,真正做到了情与景的融合。王粲的这种紧密配合感情发展的、有层次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很高超的技巧。这在整个建安文学中,也称得上是杰出的一例。看来「魏晋之赋首」,王粲是当之无愧的。

传说古代蜀国有一位皇帝叫杜宇,与他的皇后恩爱异常。后来他遭奸人所害,凄惨死去。他的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每日在皇后的花园中啼鸣哀嚎。它落下的泪珠是一滴滴红色的鲜血,染红了皇后园中美丽的花朵,所以后人给它起名叫杜鹃花。

那皇后听到杜鹃鸟的哀鸣,见到那殷红的鲜血,明白是丈夫灵魂所化。悲伤之下,日夜哀嚎着“子归,子归”,终究郁郁而逝。

她的灵魂化为火红的杜鹃花开满山野,与那杜鹃鸟相栖相伴,所以这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这便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这鸟与花终身不弃的爱恋,乃是人世间不朽的传奇。

扩展资料: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

“杜鹃啼血”出现的原因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杜鹃啼血

1、典故

一、相传有一位蜀国的皇帝杜宇,很爱百姓。死后灵魂变为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季,飞来唤醒百姓“快快布谷!快快布谷!”嘴巴啼得流血,滴滴鲜血洒在大地,染红了漫山的杜鹃花。

二、闽东山区杜家村里有一户穷人家,家中三口人,母亲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年30余未婚,村里大都叫他杜大,弟弟叫杜二,年方十八九,兄弟以贩卖私盐为生,养活老母。杜大力大,一次可挑盐300斤,杜二力小,一担不过100斤,自己可勉强糊口。

有一天,杜大经过一处街坊歇肩的时候,由于担子太重,盐担滑下来,把一个小孩压死了。人命关天,杜大被官府抓去,关在监牢里,待判死刑。杜二一个人卖盐,奉养老母,十分困难。一次,杜大对来探监的弟弟说:“再过两天,找要被执行死刑了。”兄弟相抱痛哭。

弟弟说:“我去替死。我死只死一个,你死便死三个。因为我力气小,挣的钱,不能养活母亲,二人都会饿死。”说着弟弟把哥哥推出门外,自已进了牢房。

过了两天,杜二作了替死鬼。可是杜大怕事,出来后并没有回家事母,不知藏到哪里去了。杜二灵魂化作杜鹃鸟,到处飞叫:“哥哥回来!哥哥回来!”一边叫,一边口中滴出鲜血。鲜血滴处,长出了红杜鹃。此后,每年春天满山一片红杜鹃花,人们都说,这是杜二的红心与孝心。

2、解释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出血才停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3、出处

唐朝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译文:在这种环境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只能听到杜鹃凄楚的啼叫和猿猴哀鸣的声音。

扩展资料

1、杜鹃啼血出现的原因

在春夏之际,杜鹃鸟会彻夜不停地啼鸣,它那凄凉哀怨的悲啼,常激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加上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因而引出许多关于“杜鹃啼血”、“啼血深怨”的传说和诗篇。

2、寓意

杜鹃啼血意指:思念家乡,忧国忧民,惆怅恨然的心情。

3、《琵琶行》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白居易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销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因艺技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的歌女,心情抑郁,结合自己路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出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3、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杜鹃啼血

-琵琶行

-白居易

关于诸葛亮的三国演义的典故有哪些?成语、俗话…有哪些?

有关诸葛亮的诗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唐·李白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