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伤寒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5收藏

如何学习《伤寒论》,第1张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认真研究。

有时甚至不畏路途遥远,拜师取经。有一次他听说襄阳城里同济堂有个绰号“王神仙”的名医,对治疗扼背疮很有经验。他立即带着行李,长途跋涉几百里,去拜“王神仙”为师。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都用心学习研究,获益很大。

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扩展资料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张仲景

《伤寒论》中涉及头痛见证的条文,共有17条。其中「太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各1条,「霍乱病篇」2条。在这些条文中,对于头痛的论述,有的在讨论主证时提出,有的在论述兼证、变证、传变、并病或作为辨证之根据而提出。由于叙述的先后不同,方式不同,其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拟就该书对头痛证的论述,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做以下辨析。

病因病机15条,归纳为4点

一是邪犯肌表:属太阳感寒证。由于六*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多夹寒邪袭人,太阳主表,为人身之藩篱,足太阳膀胱之经脉上循项背,若风寒客之,循经上犯,则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之太阳证;若风寒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则为表实证,则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第35条);若卫气不固,肌腠失密,则为表虚证,则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第13条);若太阳表邪不解,邪犯太阳,经脉不利,则头痛不除,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又如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属少阳受邪证,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郁少阳之半表,亦有头痛一证。如第25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为太阳与它经并病证,若邪犯两经,太阳与它经并病,亦可因邪郁太阳,经气不利而出现头痛,如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其中「头项强痛」,则因太阳经气不利之所致。又如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此条「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皆为邪郁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然「脉反沉」,为少阴受病。太阳与少阴并病,里急于表,故「当救其里」。

二是太阳误治:太阳受病,若因误治,太阳经气不能通利,则头痛不能解除。如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条言治不如法,邪与水结,致太阳经、腑之气皆不通畅所致之头痛项强。又如第140条:「太阳病,下之……脉细数者,头痛未止。」此条言太阳病误下之后的各种变证。「脉细数」为误下邪伤少阴。「头痛未止」,则因太阳之邪气未解。再如第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此条言太阳病误用火疗,当「大便已」病情转愈时,突然出现头痛。对此头痛的成因的认识有二:一种以成无己为代表.认为此头痛系「阳气降下,头中阳虚」所致;另一种以黄坤载为代表,认为「便通而头痛者,如炉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则火即上炎。」总之,此头痛为误治之后,病情向愈而产生的一种变化。

三是寒饮上逆:属外感风寒,引动水饮证,若水饮内停为外邪所引动,上逆攻冲头脑,亦可致头痛。如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内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此条所言「头痛」,则因外邪引动水饮,水饮上犯所致。此头痛与表证头痛不同,其特点为「发作有时」,表证头痛,则痛无止时,属阳明中寒,饮邪上逆证。若阳虚胃寒,饮邪内聚,浊阴上逆亦为头痛。如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此条所言为中阳虚寒,浊阴上逆之证。其中呕、咳、厥冷反映水饮上犯之本质,若无此类症状,则说明并无水气上逆,因而不致出现头痛。由此观之,就头痛与咳喘厥冷而言,头痛为标,呕、咳、厥冷为本。属肝寒胃虚,浊阴上泛证,因足厥阴肝脉与督脉上会于巅顶,若肝胃虚寒,浊阴不化,循经上于巅顶,则见「干呕,吐涎沫而头痛」(第378条)等证。此条头痛特点为痛在巅顶。

四是霍乱初起,亦有头痛。如第383条:「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此名霍乱。」此条指出了霍乱的主要证候。方有执关于「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外感也;吐利,内伤也」的论述,对霍乱头痛的性质作出正确的解释。

辨证论治11条,列方10首

对于邪犯肌表之头痛,治以辛温解表。太阳感寒证见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者,予桂枝汤;若头项强痛,恶寒,体痛,呕逆,咳喘,无汗,脉紧者,予麻黄汤。若表邪未解,头痛,发热,便结者属阳明腑实者,治宜泻热通便,方用小承气汤。少阳受邪头痛,当和解表里,予小柴胡汤。太阳与它经并病,若与少阳并病之头项强痛,宜用刺法,刺大椎、肺俞、肝俞;若太阳与少阳并病之发热头痛,脉反沉者,宜回阳救逆,方用四逆汤。

对于太阳误治之头痛,病变在七日以上,「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经穴),使经不传则愈」(第8条)。若太阳表邪不解,服桂枝汤无效,或用下法,以致头项强痛,发热无汗,而有水饮停聚之兼证者,治宜和解表里,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太阳下后,脉细数,头痛未止,为太阳本证,可予桂枝汤;误下成结胸者,治宜逐水破结,方用大陷胸汤;发黄者,治宜清热利湿,可予茵陈蒿汤;误用火疗而成火逆证转愈时,大便已,头卓然而痛者,可予理中丸。

对于寒饮上逆之头痛,若外感风寒,引动寒饮证,则见漐漐汗出,发作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宜攻逐水饮,方用十枣汤;若阳明中寒或肝寒胃虚,浊阴上泛证,而呕、咳、厥冷,或干呕吐涎沫者,治宜散寒降逆,方用吴茱萸汤。

对于霍乱初起之头痛,证见头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宜外疏内利,方用五苓散;若寒多不用水者,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丸。

(文中条文序号均依宋本《伤寒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赵开美本今存五部。《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除此之外,其他还有《唐本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伤寒论》(宋高继冲)、《金本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已)、《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康治本伤寒论》(日本)、《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桂林本伤寒论》、《敦煌本伤寒论》(残卷)等版本。

如何学习《伤寒论》

张仲景的著作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张仲景看到百姓对他非常信任,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大量采集民间验方,进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