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印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7收藏

书法作品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印章?,第1张

印章的作用:

1:作者的落款,是作者留下的名称,就和你平常自己画完画签上自己名字一个道理。

2:鉴藏印:是当代或后人收藏和鉴赏时留下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朋友文人之间相互提款以示友好,有的是收藏名家在收藏古迹时留下自己收藏过的印记,这些也是后人鉴定的依据

3:盖在纸缝相接地方的印,这是为防止有人乘机造假用的

不是的。

古画的作者是很少用章的,这从印章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出,甚至唐及其以前的画作者落款都很隐蔽的。现在看到的除了作者的章外,还有收藏者的,也有鉴赏者的印章,比如最常见的“三希堂鉴赏”“乾隆御览”等。

分两类,一是画家自己的印章,姓名字号章和闲章。有把自己的印章用在作品上以取信的作用

二是收藏者的收藏章,这也可分为皇室收藏玺印和民间收藏章,皇室收藏玺印一般都比较大,而且盖印的位子没有理由,突出显眼罢了,往往是对画面空间的破坏。

在北宋后期,印章已经成为书画作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画讲究印章艺术。俗云:“画比龙,印点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朝的乾隆皇帝在皇帝界是比较出名的,有人将其称为弹幕皇帝,还将他称为盖章狂魔,他还特别喜欢写诗,一生中写了4万多首诗,但是没有几首能用的。乾隆皇帝的印章确实特别多,而且他还特别喜欢在一些名人字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就像是在著名的建筑物上刻上了一个“到此一游”一样。根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皇帝一生中制作的印章大概有1800多个,故宫里面有100多个,还有沈阳的故宫,以及承德的避暑山庄也收藏了一部分,甚至有数百个都丢失了。

乾隆皇帝喜欢在那些名人字画上盖上印章,其实也是个人的小癖好。一般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有自己的印玺,也有印谱,而《乾隆宝薮》就是乾隆皇帝专属的印谱,这里面记载乾隆的印章有1000多个。从乾隆的众多印章和御制的诗文里面,能够看到带有“福”字和“寿”字的印章加起来就有480多个。

乾隆皇帝喜欢刻印章倒也没什么,但是那些古代流传下来的字画可就没那么幸运了,那些字画只要经了乾隆皇帝的手,只要还有一些空白之处,乾隆皇帝就会盖上自己的大印。据说他有1000多个印章,经常用的有500多个,例如韩熙载的《夜宴图》,就被乾隆皇帝盖了两个比较大的印章,并且还在正中央。在书画上面盖章是非常有讲究的,印章的大小和里面的字也要匹配不可以太大,不然的话就显得很俗,盖章的数目也不可能由着自己的性子。

如果只是随便的盖章也就算了,乾隆皇帝可能觉得不太过瘾,还喜欢在那些字画上乱写乱画。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不仅被乾隆皇帝盖了很多章,还写了一个非常大的“神“字,让人觉得非常碍眼。乾隆皇帝比较喜欢读书,还特别喜欢藏书,喜欢在藏书上盖上自己的印章。像故宫里面的乾清宫,养心殿,还有寿宁宫御书房等等都有乾隆皇帝的藏书,并且都有盖上印章,就像是在发弹幕一样。大家对于乾隆皇帝喜欢盖章的这个行为,也是又爱又恨,有的人觉得他非常可爱,这些书画也像被宠幸了一样,但是有的人则觉得他是在毁坏文物。

1、通常一副作品必不可少的是姓名章。也就是有作者的姓氏、名字、或号、雅号之类的章,这种章都是落款的最尾处盖,表示这幅作品的出处。通常只盖一个,“某某之印”“某某”,或只是名,没有姓,或笔名,总之往往只盖一个。也有姓是一个,名字是一个章的,不过很少。

2、有些水准的作品就要用到闲章,也就是不是为了标识作者身份,而以布局装饰为作用的章。比如起首章,通常盖在作品左上角,作为整体布局装饰,破除太严肃作品的死板格局等。刚开始学,只要姓名章就够了,等学到一定程度再学习怎么盖闲章即可。

3、书法作品上的印章,是书法作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成为完整的书法作品。印章最初是信物,起印证作用。宋、元以后,因注重了书画题跋和署款,书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艺术作用并注意在书法作品中发挥这一作用,使书、印合璧的艺术得以形成。

原因:

一、是增加色彩,画龙点睛。书法不同于绘画,没有五彩缤纷的色彩,仅仅是“白纸黑字”,其艺术形成是黑色的流动线条,颜色单一。在黑色之中。间上一点朱红,活跃了气氛,增加了书法的色彩,而且在画龙点睛之效。 

二、是调整重心。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由于环境、心情、书法内容、笔墨、纸等方面的因素以影响,不可能每件作品都布局合理、稳定平衡。但是在其他方面又确有高超的地方,这就需要进行提升、扶正、下移等一些合理的补救,以其达到平衡稳定。 

三、是拦边聚气。如拦边章,是盖在书法作品一边的章,起到拦边聚气的作用。压角章盖在书法作品的边角,取右上的称引首章,取两下角的称押角章。压角章可管两边,紧贴边角,起到“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

扩展资料

纵观从实用印章到篆刻艺术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出,篆刻印章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首先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支撑。

正是由于中国古代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浑厚的学术思想,为实用性的官私印章赋予了等级秩序、灵活变通、精美制作以及崇敬文字等一系列丰富内涵。

而这些都是印章篆刻成为艺术的文化支撑所在。中国的文化历经数千年传承不断,汉字的使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在汉字文化的延续和演变中,印章所起的作用更是相当显著,不可小觑。

与书法一样,篆刻也是以汉字形体作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但只有中国人将实用的文字书写升华为艺术活动;同样,世界上很多民族都使用印章,但也只有中国人将实用印章转化为篆刻艺术。

其中的奥秘,除了汉字形体本身具有的象形——表意特征的天然优势外,还在于中国人特别善于从日常生活中体会、发现和提炼艺术价值。

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能够在日常行为中贯注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认识,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应该说,这是一种高明、和谐、自然的智慧,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宝贵贡献。

人民网-从印章国礼看方寸间的文化内涵

-印章

一、由于兰亭序在传世的过程中,被很多不同的人收藏过,每个当时的拥有者都会再上面盖上一个或几个自己的印章,所以到后来就有了很多印。

二、之所以会有那么多不同的印章是因为一般每个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再得到帖子后都要留下自己的印章,差不多是表明鉴赏或者收藏的意思。

最初的《兰亭序》是在纸上书写的,所用笔为鼠须笔。其实,古代分碑学和帖学,碑为竖,帖为横,帖子大多是创作在纸上的。唐褚遂良等大家虽然也奉旨临摹兰亭,但当时风格已成,难免与原本风格有所差异。现存的比较接近原稿的是冯承素的《唐冯承素双钩填廓本》帖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龙本兰亭”,其为纸本,而非拓片。

  印章

  印章是取信于人的重要证明。印章分为书画家本人所用印章和收藏家所钤收藏印章两种。书画家本人在作品上钤印,是随着名款的被普遍使用而渐渐普及起来的。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是自己所作。这种情况大约始于五代的李煜时。米芾《画史》记述:“‘锦锋白莲居士’,又称‘钟锋隐者’,皆重光画自题号,意是钟山隐居耳。每自画,必自题曰‘钟隐’,上著‘内殿图书之印’及押用‘内合同集贤院’黑印,有此印者,是典于文房物也。”

  由于印章质地比较坚固,一方印章可以使用若干年,甚至可能使用一生,因此,用印章来辩真伪,是有相当根据。但是,因为印章坚固耐久,书画家死后,印章可能依然存在,后人便可利用这些印章去作伪,因此,搞鉴定工作不能专靠印章,只能把它当作一项辅助手段。各个时代的印章有各个时代的特性。而这一特性可以从印章的形状、篆文、刻法、质地、印色等诸方面分辨出。

  北宋的书画作品上,钤盖书画家本人印章的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宋代的印章以铜、玉居多,少数是用其他的材质。印色有蜜印和水印之分,(南宋的末年出现了极少数的油印),蜜印颜色红而厚,水印颜色淡而薄(油印因有油质,字口较蜜印和水印清晰),但它们钤盖在书画上全都显得厚薄不均。如宋代徽宗的书画印章“御书”长方大印,与明清时期的印色不同,印色较红而厚,是蜜印。宋代扬无咎《四梅图》卷中的“逃禅”、“扬无咎”印的颜色淡而薄,是水印。

  元代印章的篆文、刻法都有所变化,出现了圆朱文印。印色大都采用油印或水印,质料有象牙、玉、铜、木等。元代高克恭《秋山暮霭图》卷,虞集的题跋在画的本幅上,虞集印的周围边框很整齐,他的印章的材质肯定是象牙的。因为印章的材质、印色不同钤盖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后画家们不仅在书画作品上署款、钤印,还有题跋,所用印章也由一方发展到同时使用多方。

  自元代王冕开始用石料刻印以后,采用石料刻印的人越来越多。明代早期,各种石料的印章已相当普遍,篆文的刻法也有新的变化,篆文的每个字的停笔处,都比原笔画略粗一点,俗称“锤头式”。宋代、元代的印章就没有这种形式的篆文,到了明中、晚期,这种风格样式的篆文印章便消失了。

  明代初期 ,一般书画家多采用油印,虽然是红色的,但显得较淡,并略呈**。与元代的印色有所不同,明初的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用的印色比较红,与一般人的印色不同。这时有些书画家的印章比较多,篆文的刻法又不同,如沈周的《卧游图》册中的画牛的那一开上的两方“启南”二字朱文印,字的大小是一样的,但却不是同一方印。因此对书画鉴定的工作带来了困难。

  明代中后期,文彭治印很著名,后人称之为“文派”。文派发展了印章的文字、刻法,字文比较清楚,有的还刻上了边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新的发展和创造。这时的印章多以石质为主,但也出现了水晶、玛瑙等名贵材质。这一时期的印色的大多是油制的,颜色有浓淡之分。但也有书画家使用水印,水印色淡不均,且字口模糊。油印虽然也有浓淡之分,但字口比较清楚。

  明代后期至清代早期,书画家所用的印章篆文变化不大,但印章的形状、字体字形都有多样化的趋势。有的书画家早中晚期的印章更换很多,但有的书画家的印章变化很少,喜用的印章比较固定。如恽寿平的“恽正叔”白文方印,下边处有向里凹的痕迹,在他的不同时期的几件绘画作品中,都钤盖着这方印。

  清代中后期的印章,篆文刻法有各种规格,出现了如:丁敬的浙派,邓石如的邓派等各种流派。这些派别大多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刻印的人相当多,而且也类似文彭的样式在印章的侧面刻上下款。这时多以石料为刻印的首选质料。印色大多为油质,水印不见使用了。还有少数的蓝色印,是专门应用在丧事中的。

  另外,在画传中有些著名的书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或者有些不知名的书画家,由于作品的数量少,无法对印章进行分析研究。这时,我们就应该根据各条件首先确定它的时代气息,然后,再看印章的时代气息与其他各方面的时代气息是否一致,如有矛盾,我们便可以进行具体的研究。假如那件作品是宋人名款,但印章却是清代的风格时,就需要仔细的分析:印章是后来钤盖上的呢?还是书画本身就是假的

书法作品里,怎么会有这么多印章?

印章的作用:1:作者的落款,是作者留下的名称,就和你平常自己画完画签上自己名字一个道理。2:鉴藏印:是当代或后人收藏和鉴赏时留下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