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关于航海的书【历史,事迹,故事,人物都可以,最好是本书,越详细越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有那些关于航海的书【历史,事迹,故事,人物都可以,最好是本书,越详细越好】,第1张

  这一本是关于航海的,不过是海底方面,不知道行不行

  《海底两万里》(法语: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出色的悬念小说。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击各国海轮,使市民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没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海底两万里》于1869年11月28日出版,初版就卖了五万册,可以说《海底两万里》从一开始就得到读者的欢迎。1997年美国导演罗德·哈瑞德拍摄了同名**,此外还有相同译名的动画片。

  小说介绍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故事并不复杂: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又译:鹦鹉螺号)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为在海上见到了一条独角鲸,法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又译:阿罗纳克斯)最后发现那是一艘名为诺第留斯号的潜艇,并且他和仆人康塞尔(又译:孔塞伊或龚赛伊)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又译:内德·兰德),被尼摩(又译:内莫)船长囚禁在这艘潜艇开始了海底两万里的环球旅行。

  尼摩是个不明国籍的神秘人物,他在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这艘潜艇不仅异常坚固,而且小说探险的原版插图(20张)结构巧妙,能够利用海洋来提供能源,他们依靠海洋中的各种动植物来生活。潜艇艇长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之后不再允许他们离开。阿龙纳斯一行人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龙纳斯一行人遇到了无数美景,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他们的船搁浅了,遇到当地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用他的闪电挡住土著人进入“鹦鹉螺”号;在南极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鹦鹉螺”号被章鱼所困扰,他们拿斧头和章鱼展开肉搏战,一名船员惨死;在北大西洋“鹦鹉螺”号遇到一艘英国驱逐舰的炮轰,除那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用“鹦鹉螺”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眼中的海底,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通过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龙纳斯终于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长仍与大陆保持联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终于,十个月之后,在机缘巧合下,这三个人终于在潜艇误入迈尔海峡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出了“鹦鹉螺”号潜艇。这时,博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海底两万里》描绘的是人们在大海里的种种惊险奇遇。潜艇在大海中任意穿梭,海底时而险象丛生、千钧一发,时而景色优美、令人陶醉。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凡尔纳没有到过海底,却把海底的景色写得如此生动,读来引人入胜,使读者身临其境,表明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凡尔纳的小说得以广为流传,还因为他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品质高尚、献身科学的人,是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像尼摩船长等反抗压迫的战士的形象,正是他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和压迫者的进步思想的体现。

1 有关航海的诗句

航海歌 作者:忽必烈

扬帆起锚映晨晖,四海翱翔几时归。

生子当生拉斐尔,娶妻只娶李华梅。

七星纵横搏骇浪,万炮轰鸣战风雷。

逍遥探寻世中宝,海阔天空任我飞。

起航 作者:金圭子

夕阳斜照帆染晖,男儿气盛欲立威。

舵桨修缮粮水足,船舱货满桶成堆。

港口锚起提督喜,酒吧别临红颜悲:

“日落月缺尽有期,又去天边何时归?”

途中 作者:金圭子

家旗漫卷鸥鸟飞,舰尾总伴鱼儿追。

金乌玉兔上下舞,牛郎织女左右随。

暴风骤雨无所惧,鼠患敌袭不足馁。

何日见得鸦旋聚,定是陆地莫有违。

死战 作者:人间凶器

萧瑟海风拂面吹,翻江倒海惊天雷。

舷接板连杀红眼,雁落鱼沉航者泪。

云掩天遮刀淋血,多少豪杰成炮灰。

十年海潮推尽戮,回首眺眼几人回。

出海 作者:笨狐狸

路宽程长风微微,首昂胸挺迎朝辉。

风起船下鱼儿舞,桅杆顶上群鸟飞。

成功全赖常理在,失败总因时令违。

遥望茫茫海路远,前程无量尽芳菲。

山坡羊说海 作者:Xanthus

波涛惊怒,浪高如柱,

还道地狱由此入。

何所处?礁已触,

回思故园花草木,

伤心远去不归路。

噫,叹声苦?

梦,将难驻。

发现新大陆 作者:人间凶器

十年漫漫踏征途,遥寄故国思乡路。

海天一线似有尽,了望台上显确数。

花香鸟语春满园,笑叹寻声皆土著。

努力未尝付一炬,沧桑未尽心永驻。

华梅 作者:笨狐狸

大江澹澹复奔流,一日犹如一日稠。

激越潮歌临鹤壁,昂扬船棹上云头。

一朝灭寇凌霄去,缚住苍龙向海投。

更在霜天生妩媚,威风浩荡满神州。

暴风雨 作者:笨狐狸

风雨滂沱电横空,桅杆零落帆落艨

天色黯黯由此变,朗朗惊雷虎出笼

风敲雨打浪势凶,船行飘摇海龙中

随风伴雨走天涯,圣香油在笑乘风!

伯格斯统 作者:人间凶器

年方二八已白发,心为瑞典搅汉萨。

杀尽不平酬天道,剿匪途中遇塞拉。

印度战起穆斯林,一帆风顺雅加达。

惊见天人李华梅,共讨贼寇往东亚。

水深火热新大陆,炮声响彻哈瓦那。

心系百姓帮蒂雅,同盟抵抗西班牙。

依斯坦堡有人寻,揭发阴谋抗巴夏。

七海霸主临天下,功成身退再出发。

幸福的海岛

吹响起航的号角

和着海浪的欢笑

拉紧了帆

嗖的一声

如离弦的箭

冲进无垠的大海

划出哗啦啦的一片浪响

驶在那无垠的海上

那夜空中的繁星

便构成了我的罗盘

使我认准幸福海岛的方向

那弯弯的月亮

便是我防身的尖刀

黑夜她守在我身旁

不再让我害怕

孤单--那钩起我思乡的海盗

那翱翔的海燕

便是我的向导

引领我冲破风暴

驶向幸福海岛

梦乡中浮着甜甜的微笑

醒来 阳光普照

我终于来到我幸福的海岛

2 有关“航海”的诗句有哪些

1、梯山航海几崎岖,来谒金陵薜大夫。——《留别薛仆射》(唐·平曾)

释义:从梯山航海几经坎坷,来到金陵拜见薛大人。

2、航海陪臣惊远目,蓬瀛今向帝城看。——《奉和御制御楼及睿谟殿观》(宋·余深)

释义:陪着皇帝航海的人都惊呆地看着周围,蓬莱岛的现在也像京城看齐了。

3、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提舶生日》(宋·王十朋)

释义:刮北风的时候开始航海,刮南风的时候回来,从远处运来东西卖给了商户。

4、航海船粳白,游山谱荔丹。——《送宇》(宋·刘克庄)

释义:出航的时候船是白色的,周围的山是荔枝的颜色。

5、傍人应笑谋生拙,航海梯山枉费心。——《信笔戒子种花木》(宋·许及之)

释义:别人应该笑我谋生的手段十分拙劣,航海到梯山白费功夫。

6、云涛雪浪蹙天浮,隐隐征帆去未休。——《扈从航海》(宋·李正民)

释义:天空像浮着浪涛一样,隐隐约约能看见出海的帆船。

7、道人航海曾何劳,久将身世轻鸿毛。——《次韵伯达仲豫二兄和参寥子》(宋·苏过)

释义:都说人们航海非常辛劳,时间久了身体像一根鸿毛一样轻。

8、嘷烟啸雨猿鹤宅,绝山航海樵渔能。——《游鼓山一首》(宋·苏籀)

释义:烟雨呼啸着过来,在山中航海的渔樵十分有能力。

9、开边忆汉皇,航海通南鄙。——《适武林入延平界作》(宋·陈藻)

释义:开拓边疆想起了汉朝的皇帝,航海通向了南方的城市。

10、便欲弃家来学道,不须航海去求仙。——《赋莲城堂》(宋·姜特立)

释义:就想抛弃家庭去学习道行,还不胜航海去求去仙药。

3 有关航行的诗句

《煌煌京洛行》

年代: 唐 作者: 齐己

圣君垂衣裳,荡荡若朝旭。大观无遗物,四夷来率服。

清晨回北极,紫气盖黄屋。双阙耸双鳌,九门如川渎。

梯山航海至,昼夜车相续。我恐红尘深,变为黄河曲。

《金鳌山集》

年代: 清 作者: 齐召南

鳌山临水一青螺,避寇曾传玉趾过。

牡蛎滩回春后雨,飞龙纛映夕阳多。

此时万乘唯航海,何日三军更渡河。

野寺仙题诗句在,侍臣谁赋式微歌。

《和中玉使君晚秋开天宁节道场》

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江南江北尽云沙,车骑东来风旆斜。

倒影楼台开紫府,得霜篱落剩黄花。

钓溪筑野收多士,航海梯山共一家。

想见屋坛祝尧寿,步虚声里静无哗。

《长门怨》

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未央宫中花月夕,歌舞称觞天咫尺。

从来所恃独君王,一日谗兴谁为直?咫尺之天今万里,空在长安一城里。

春风时送箫韶声,独掩罗巾泪如洗。

泪如洗兮天不知,此生再见应无期,不如南粤匈奴使,航海梯山有到时!

4 有关“航行”的诗句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唐代: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3《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 宋代: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

鳜鱼肥。 4《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宋代: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5《寿阳曲·远浦帆归》 元代:马致远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6《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唐代:阎选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

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

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7《祝英台近·挂轻帆》 宋代:苏轼 挂轻帆,飞急桨,还过钓台路。

酒病无聊,欹枕听鸣舻。断肠簇簇云山,重重烟树,回首望、孤城何处。

闲离阻。谁念萦损襄王,何曾梦云雨。

旧恨前欢,心事两无据。要知欲见无由,痴心犹自,倩人道道、一声传语。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外 一作:青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0《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 表示“船在海里航行”的诗句有哪些

1、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

译文: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2、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唐 皇甫松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

译文:湖光秋色,景色宜人,姑娘荡着小船来采莲。她听凭小船随波漂流,原来是为了看到岸上的美少年。

3、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宋 陆游《好事近·湓口放船归》

译文: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4、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绝句》

译文: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6、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宋·陈与义《襄邑道中》

译文: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7、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宋·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译文: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8、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宋·黄庭坚《登快阁》

译文: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9、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近代·鲁迅《自嘲》

译文: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10、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宋·徐元杰《湖上》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6 描写帆船的诗句

1 远处渔船上的白帆也被这初升的太阳染红了,像一面面巨大的红绸在飘扬。

2 到了急流处,橡皮艇上下起伏,好像云霄飞车似的。大家忙着划桨,避开石头和暗礁,有好几次惊险的镜头,不过大家凭着初学的高超技巧化险为夷,有惊无险。

3 假如我是渔夫捕鱼的小船,我会轻轻地用身体让水花溅起来,哗哗作响。然后,水鸟会飞到我的身上,梳理自己光洁的羽毛。这时候,渔夫就高声唱起渔歌,使劲划动船桨,让水声作伴奏。水鸟不再梳理羽毛了,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渔夫边唱渔歌边撒下渔网,小船在湖中央停了下来,此时此刻,时间仿佛也停了下来

4 每个人成长中的小船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一些磨难。我的小船也是一样,在航海的过程中,经历着各种风波。

5 渔船都扬起白帆,往来拉网,仿佛是成群结队翩翩飞舞的白蝴蝶。海浪轻轻地拍着船头和船舷,船身略侧,向前滑去时轻盈得如同一只掠水的小燕儿。

6 船如一枚没羽箭,在平静无波的长潭中来去如飞。

7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口

8 小船如一片树叶,卷进滔滔的激流之中。

9 平底船掠过水上,没有声息。

10 江上的小船,带着红色的灯火,悠悠徐徐地在浮动;

11 玛都蒂娜号像一个漂在水上的软木塞一样,听任海浪的支配;它不是在行驶:而是随波漂流,随时随刻都可能像一条死鱼似的,翻转身来。

12 两只木船,齐整地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翅膀扇动着,正在逆流而上。

13 篙头轻轻点岸,船便像一只顺水的天鹅,翩然游走。

天文航海技术

天文航海技术主要是指在海上观测天体来决定船舶位置的各种方法。我国古代出航海上,很早就知道观看天体来辨明方向。西汉时代《淮南子》就说过,如在大海中乘船而不知东方或西方,那观看北极星便明白了。(《齐俗训》:“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悟矣。”)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嘉遯》上也说,如在云梦(古地名)中迷失了方向,必须靠指南车来引路;在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必须观看北极星来辨明航向。(“夫群迷乎云梦者,必须指南以知道;并乎沧海者,必仰辰极以得反。”)东晋法显从印度搭船回国的时候说,当时在海上见“大海弥漫,无边无际,不知东西,只有观看太阳、月亮和星辰而进。”一直到北宋以前,航海中还是“夜间看星星,白天看太阳”。只是到北宋才加了一条“在阴天看指南针”。

大约到了元明时期,我国天文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已能观测星的高度来定地理纬度。这是我国古代航海天文学的先驱。这种方法当时叫“牵星术”。牵星术的工具叫牵星板。

牵星板用优质的乌木制成。一共十二块正方形木板,最大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十四厘米,以下每块递减二厘米,最小的一块每边长约二厘米。另有用象牙制成一小方块,四角缺刻,缺刻四边的长度分别是上面所举最小一块边长的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一。

比如用牵星板观测北极星,左手拿木板一端的中心,手臂伸直,眼看天空,木板的上边缘是北极星,下边缘是水平线,这样就可以测出所在地的北极星距水平的高度。高度高低不同可以用十二块木板和象牙块四缺刻替换调整使用。求得北极星高度后,就可以计算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元代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由陆路来我国,在我国耽了二十多年后由海路回去。海路航线是经我国南海进入印度洋折而往西。马可波罗当时是搭乘我国航海家驾驶的我国船舶回去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了当时我国海船和航海的情况。据游记记载,海船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后,便有北极星高度的记录,可见那时我国航海家已经掌握了牵星术。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往返牵星为记”。可知当时航行在印度洋中的我国航海家已经十分熟悉牵星术了。明代牵星,一般都是牵北极星,但在低纬度(北纬六度)下北极星看不见时,改牵华盖星(北极星是小熊座α星,华盖星是小熊座β、γ双星)。

明代在航海中还定出了方位星进行观测,以方位星的方位角和地平高度来决定船舶夜间航行的位置。当时叫观星法,观星法也属牵星术范围之内。

明代牵星术的航海记录,例如从古里(今印度西海岸的科泽科德)到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海岸阿曼的佐法尔)航路,在古里开船,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六度二十四分(折合今度,下同)。船向西北,船行九百公里到莽角奴儿(今印度西海岸的门格洛尔),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八度。后船向西北偏西,航行一千五百公里,在大海中,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度。又船向正西稍偏北,航行二千一百公里,到祖法儿,看北极星的高度是十二度四十八分。把北极星高度用当时的算法折算地理纬度,和现在各地的地理纬度基本相合。又从航路来看,航向和航程也和现在的航路大致相同。由此可见,明代天文航海技术已经相当先进。

关于求天象出没时间,明代航海家也有些规定。流传下来的明末抄本航路专书中有太阳月亮的出没时间表,还有“定太阳出没歌”和“定太阴出没歌”。“定太阳出没歌”文是:

“正九出乙没庚方;二八出兔没鸡场;

三七出甲从辛没;四六生寅没犬藏;

五月出艮归乾上;仲冬出巽没坤方;

惟有十月十二月,出辰入申仔细详。”

这是把十二个月的太阳出没时辰用一首歌诀来概括。正月、九月太阳出在乙时没在庚时,乙时在卯时和辰时之间,庚时在申时和酉时之间。又兔指卯时,鸡指酉时。甲时在寅时和卯时之间,辛时在酉时和戌时之间。犬指戌时。艮时在丑时和寅时之间,乾时在戌时和亥时之间。巽时在辰时和巳时之间,坤时在未时和申时之间。五月是夏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早,没的时间要晚。仲冬是十一月,是冬至所在的月份,所以太阳出的时间要晚,没的时间要早。这样计时和天象实际相比是有些误差的,但大致还适用。

据明代一些航海书籍记载,远洋海船上各色人员俱备,其中阴阳官、阴阳生专管观测天象。明末流传的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记载,“观星斗阴阳官十员”。又说:“每一号船上面有三层天盘,每一层天盘里面摆着二十四名官军,日上看风看云,夜来观星观斗。”虽然这是一部小说,但多少也反映了明代航海中一些实际情况。

地文航海技术

我国古代地文航海技术的成就,包括航行仪器如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的发明和创造,以及针路和海图的运用等。

航海罗盘是我国发明的。我国发明指南针后,很快使用到航海上。北宋时的指南浮针,也就是后来的水罗盘。宋代朱彧叙述宋哲宗元符二年到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099年到1102年)间的海船上已经使用指南针。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徐兢到朝鲜去回国后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描写这次航海过程说:晚上在海洋中不可停留,注意看星斗而前进,如果天黑可用指南浮针,来决定南北方向。这是目前世界上用指南针航海的两条最早记录,比公元1180年英国的奈开姆记载要早七八十年。

航海罗盘上定二十四向,二十四向我国汉代早有记载。北宋沈括的地理图上也用到这二十四向。把罗盘三百六十度分做二十四等分,相隔十五度为一向,也叫正针。但在使用时还有缝针,缝针是两正针夹缝间的一向,因此航海罗盘就有四十八向。大约南宋时已有这四十八向的发明了。四十八向每向间隔是七度三十分,这要比西方的三十二向罗盘在定向时精确得多。所以三十二向的罗盘知识在明末虽从西方传进来,但是我国航海家一直用我国固有的航海罗盘。

古时船上放罗盘的场所叫针房,针房一般人员不能随便进去。掌管罗盘的人叫火长。明代《西洋番国志》中说:要选取驾驶人员中有下海经验的人做火长,用作船师,方可把针经图式叫他掌握管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可见航海罗盘是海船上的一个重要设备。

计程仪又叫测程仪。三国时期吴国海船航行到南海一带去,有人写过《南州异物志》一书,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在船头上把一木片投入海中,然后从船首向船尾快跑,看木片是否同时到达,来测算航速航程。这是计程仪的雏型。一直到明代还是用这个方法,不过规定更具体些,就是以一天一夜分为十更,用点燃香的枝数来计算时间,把木片投入海中,人从船首到船尾,如果人和木片同时到,计算的更数才标准,如人先到叫不上更,木片先到叫过更。一更是三十公里航程。这样便可算出航速和航程。

我国古代这种计程的方法,和近代航海中扇形计程仪构造很相近似。扇形计程仪也是用一块木板(扇形),不过用和全船等长的游线系住投入海中,然后用沙时计计算时间。沙时计一倒转是十四秒。在游线上有记号,从游线长度算出航速和航程。我国古代用香枝(也叫香漏),西方近代用沙时计(也叫沙漏),两者实在是异曲同工。

我国至迟在唐代末年已有测深的设备。一种是“下钩”测深,一种是“以绳结铁”测深。深度达到六十多尺,这还是浅水测深。再稍晚一些,有记载说用纲下水测深,“纲长五十余丈,才及水底。”纲是大绳,五十多丈,在已是深水测深了。

南宋末年吴自牧的《梦粱录》上说:如果航海到外国做买卖,从泉州便可出洋。经过七洲洋,“船上测水深约有七十余丈”。当时测水这样深,可见我国宋代已经有比较熟练的深水测深技术了。

宋代已经有针路的设计。航海中主要是用指南针引路,所以叫做“针路”。记载针路有专书,这是航海中日积月累而成。这些专书后来有叫“针经”,有叫“针谱”,也有叫“针簿”的。

凡是针路一般都必写明:某地开船,航向,航程,船到某地。航向的名称有下列各种:单向的,叫单针(也有叫丹针的),或叫正针。双向的,以相邻两向并称,就是上文提到的缝针。两个航向合称时,有四种情况:第一,先单向后双向;第二,先双向后单向;第三,两个都是单向;第四,两个都是双向。还有超过两个航向合称的。航程都用更计算。船到某地,就用四种不同称号:第一,平,并靠的意思;第二,取,经过的意思;第三,见,望见的意思;第四,收,到达的意思。船舶在晚间航行时,要把牵星记录写入针路里。又在航行过程中还要不断测量水深,也要写入针路。

现在把明代《筹海图编》记载由太仓到日本的针路举例摘录如下:“太仓港口开船,用单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单乙针及乙卯针,一更,平宝山,到南汇嘴。用乙辰针出港口,打水①六七丈,沙泥地是正路,三更,见茶山。自此用坤申及丁未针,行三更,船直至大小七山,滩山在东北边。滩山下水深七八托①,用单丁针及丁午针,三更,船至霍山。……”这段文字不算难懂。现在已经发现好几种针路抄本,包括东洋和西洋的,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十六世纪初葡萄牙人航行于东南亚时,袭用了我国航海家所用的针路。

至于海图,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已有海道图,这是我国航海海图最早的记载,可惜原图已失传。我国现存最早的海道图是明初《海道经》里附刻的“海道指南图”。

明茅元仪辑《武备志》二百四十卷,卷末附有“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这就是著名的“郑和航海图”。图上的航程地理,和明代祝允明(1460—1526)《前闻记》所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郑和末一次下“西洋”相合,推测这图大概是十五世纪中叶的作品。“郑和航海图”已蜚声中外,研究十五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都把这幅海图作为重要的依据。

明末有些古籍记有“各处州府山形水势深浅泥沙礁石之图”,“灵山往爪哇山形水势法图”,“新村爪哇至瞒剌加山形水势之图”,“彭坑山形水势之图”等,这些图都只保留了文字记载,原图都失传了。从这些海图的文字说明看,当时海图上都注明海上危险物(比如“有草屿”、“有芦荻”等),浅滩(比如“湾内浅可防”、“有泥浅”等),暗礁(比如“有沉礁在港口不可近”、“有沉礁打浪”等),沙州(比如“有沙礁”)以及岩石(比如“有老古石”、“有古老石岸”等)。这些和近代海图上的要求大致符合。

清代前期保存下来的海图,有西南洋各番针路方向图一幅,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年到五十四年(公元1711年到1715年)间;有东洋南洋海道图一幅,也是彩绘纸本,时代大约在康熙五十一年到六十一年(公元1712年到1722年)间。这两幅海图现在都保存在北京故宫。

中国隋朝时期(那时中国的台湾和钓鱼岛邻近着另一个独立的国家叫“琉球”,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又曾派陈棱、张镇周等率军入侵,入侵途中便有经过钓鱼岛。)

琉球原是明、清两朝的藩属国,向明、清朝贡,明、清两朝均派遣使臣对琉球诸王进行册封。钓鱼岛位于前往琉球必经的航路上,册封使臣前往册封琉球诸王,均以这些岛屿为航海标志,所记《使琉球录》等官方文书,详细记载了前往琉球途经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的航海经历,反复确认了中琉边界,史实说明钓鱼岛不属于琉球的范围。

《更路簿》、《顺风相送》等中国古籍完整记载了中国渔民在此海域的航线。在1895年前长达5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在平稳地行使这些权利。

1171年(南宋乾道七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

1786年日本仙台藩人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钓鱼岛群岛,并注明这是中国往琉球的航道,98年后,亦即1884年,日本福冈人古贺辰四郎声称“发现”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并向日本内务省申请划入日本国界(1894年至1933年古贺辰家族曾在主岛钓鱼岛开发鱼业加工场);日本内务卿山县有朋就此事致函外务卿井上馨。

井上馨于1885年覆函说:“此岛屿近清国之境,较之前番勘察已毕之大东岛方圆甚小,且清国已命其岛名。近日清国报纸等,风传我政府欲占台湾近旁之清国所

属岛屿云云,对我国心怀猜疑,我国已屡遭清政府之警示。此时若公然骤施立国标诸策,则易为清国所疑。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

发土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山县有朋因应井上馨建议,覆函冲绳,拒绝马上在钓鱼岛订立国标,并在信件强调事件“勿让传媒得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战争尾声时,日本于1895年1月14日通过内阁会议决定,声称钓鱼岛为“无主地”,在钓鱼岛建立标国标,正式划入日本版图。4月17日中日双方签定《马关条约》,注明将“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割让与日本,条约又指明两国将按照此一条款,以及条约粘附的台湾地图,另行划定海界。

在时序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占领与《马关条约》及中日战争有关,但日本人认为钓鱼岛并非从马关条约割让,中、日双方此后亦没有正式划下仔细的海界。

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确认《开罗宣言》的上述规定必将实施,更将日本的主权“限于本州、北海道、

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1946年1月29日,《联合国最高司令部训令第667号》明确规定了日本版图的范围,即“日本的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及包括对马诸

岛、北纬30度以南的琉球诸岛的约1000个邻近小岛”。《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是明确的,其中根本不包括钓鱼岛。

1951年9月8日,日美将对日作战战胜国的中国和苏联排除在外,私下达成《旧金山和约》,将北纬29°以南的南西群岛(包括琉球群岛及大东群岛)等交由美国托

管。1953年12月25日,美国琉球民政府发布的《琉球列岛的地理的境界》(第27号布告),将当时美国政府和琉球政府管辖的区域定为包括北纬24°、

东经122°区域内各岛、小岛、环形礁、岩礁及领海。这份布告所确定的范围将中国领土钓鱼岛挟带其中。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

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想告诉你关于中国的海洋历史。请注意。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航海大国,航海历史悠久。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航海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文化通过海洋向海外传播,对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的古代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辟了从印度洋到非洲大陆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掌握使用指南针的国家。中国的指南针和造船技术通过地中海从阿拉伯传到欧洲,为世界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中国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航海家,如鉴真、郑和、冼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处于世界海洋文明的顶端。但近代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后,中国海运业的发展受到一点阻碍,被欧美一些工业强国赶超。

最早的航海家

中国的航海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记载了石“劈木船桨”的故事。7000年前河姆渡史前文明遗址出现的木桨,是中国航海的第一份证据。中国的古籍和文献中关于航海的记载数不胜数。还记载了夏朝莽帝“征服大海,捉到大鱼”的故事。与韩国商人和海外人士的接触更加频繁。公元年,有关于商人航海活动的记载:“相土凶,海外断绝”。

春秋时期,吴、齐、燕、鲁、越等周边国家的航海技术也十分发达。吴和齐都能造10英尺长、15英尺宽的大船。它们被称为“翼龙”,是一种能够在海上航行的双层战舰。祁曾经和这样的翼龙在海上嬉戏。他已经半年没上岸了。孔子非常羡慕,他梦想乘坐这样一艘大船去“海上旅行”。

吴的战船可以从东海出发,穿过东海、黄海,到达渤海湾的胶州。五福查攻打齐国时,就是沿着这条海路到达齐国的。另一方面,燕以海军征服朝鲜半岛,并派人出使日本,开辟了辽东至日本的新航路和中日海上航路。

最大的舰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航海技术进一步发展。方士徐福远赴海外,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他的船载着数百名工匠和3000名处女。这艘船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徐福驶往“平原光泽”号。据后来的学者说,他的船队至少到过日本和菲律宾,甚至到达了琉球群岛。

它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舰队。汉武帝建立了“造船军”,这是世界上第一支职业海军。这支部队乘坐“建筑船”,船又高又宽,看起来像一座建筑。它可以远距离攻击,也可以近距离作战。它是古代历史上最有效的海军。这艘船可以容纳数百名士兵,配备了世界上最早的桨和舵。每层楼都被硬木制成的“城垛”所包围。四周覆盖皮革,加强保护。舰顶是军旗手,可以指挥士兵作战。更难得的是,这艘船周围都是护航舰艇,由装备、战舰、侦察兵、首舰、红马舰组成,非常类似于当今海军的航母编队。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派10万人的舰队去南越。水军在汉朝的战斗力显而易见。

汉代也有远洋远航。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海洋航线已经可以从广东出发,通过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和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斯里兰卡,再通过红海到达埃及开罗,再从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再通过地中海从希腊和罗马到达罗马帝国。这条长达8000多海里的航线,是世界海运史上的一大创举。

那是唐朝的盛世。唐朝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开放的思想,向世界各国敞开了怀抱。唐朝时期,唐朝修建的世界上广州、泉州、扬州的码头、港口,从这里出发,穿越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半岛、巴基斯坦,到达美食之乡。这些大船可以无视印度洋和波斯湾的大风大浪。唐代航海家还掌握了季风和洋流的变化。他们每天航行70多海里,在风浪中漫游。他们代表了大唐王国最高的航海技术,大唐最繁荣的造船技术,大唐盛世的骄傲。

鉴真杜东

唐朝二十一年,日本僧人、赵奉之命,来到唐朝,邀请德高望重的大师到日本弘法。鉴真大师煞费苦心,带着他的弟子们进行了六次艰难的东方之旅。

俗话说,世事无常。鉴真大师前五次赴日都是因为政府阻挠或天气恶劣。直到20年后的公元753年,在日本使节藤原和济北的帮助下,鉴真大师终于乘船抵达日本,并向日本传播了博大精深的佛教。

鉴真前五次东航的失败不是因为唐朝航海技术落后,而是因为唐朝政府禁止平民航海赴日。因此,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在鉴真的第一次和第四次航班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预,未能成行。唐代造船技术虽然发达,但中国优秀的造船工匠和航海专家基本都是政府雇员。鉴真和其他人不能招募优秀的船员或找到合适的船只。所以经验不足的船员几次出海都不知道如何避开强烈的东北季风,导致了之前的失败。因此,鉴真上一次东渡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唐朝的航海和造船技术落后。表面上看,他的东渡是被政府禁止的,类似于非法移民。失败也很正常。

指南针的应用

宋元时期,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并用于航海,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突破。宋代《易经》年,记载远洋水手用罗盘辨别航向:“水手识地理,夜观星辰,昼观太阳,阴观针。”与航海和天文学相比,指南针在航海史上的使用是科学技术的一大飞跃。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宋元时期的造船技术也是高超的。他们可以建造长30米以上、宽4米以上、载客量1000人以上、尖底、24桨的快船。元朝用这艘船开辟了一条海上运输路线。这条路线从平江出发,从山东胶州绕过山东半岛,到达海河入海口,然后沿海到达河北武清,把变质的食物运到北京。海上航线开通以来,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增加了六七倍,解决了北京的首都和粮食问题,使北京在随后的明清时期成为首都。

郑和下西洋

明代郑和下西洋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最伟大的创举。永乐三年来,郑和率领的船队超过200艘,其中大型宝船62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桅杆9根,帆12面。郑和率领两万七千多名船员和官兵先后在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行,最大航程达一万多吨

《大明配图》

《一画混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根据郑和下西洋绘制的世界地图。该图形长387米,宽475米。这是最早也是最大的世界地图。这也是迄今为止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描绘非洲的世界地图。这张珍贵地图的原件现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一幅386456cm的《明代一体》挂图,展示了明代及其周边地区的民居、山形、河流及其相对位置。居民区通过在地名上放置盒子来定位,盒子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外归属。它以明朝的疆域为中心,东起日本,西至欧洲,南至爪哇,北至蒙古。这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

“易图,大明的匈奴”没有明显的界限。它使用不同的颜色来区分内部和外部所有权。描绘了明代行政公署、山川河流的相对位置,有镇宅、城堡、瞿塘岩井、泽池湖、边陲岛屿、古遗址、古河道等1000余处。《明明统一图》还详细描绘了欧洲和非洲的地形。其中,非洲位于左下角。尼罗河、奥兰治山和德雷肯山都有非常详细的标记。这幅画很美,内容丰富。这是珍贵的国宝。

最后的荣耀

明朝中期以后,由于明朝海禁政策的重大失误,中国古代辉煌的航海事业遭到严重破坏,逐渐衰弱。虽然明末出现了精通航海技术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当时的海上强国葡萄牙,收复了台湾省,但这只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个闪光点。

1895年甲午战争,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从而结束了中国古代海洋的历史。从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再也没有自己的脚步走向海洋深处。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航海事业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古希腊人》([英]伊迪丝·霍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POGd6CLn0sNllirBuNP8Q

提取码:mvv1

书名:古希腊人

作者:[英]伊迪丝·霍尔

译者:李崇华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

页数:376

内容简介:

在大约公元前2600年,一群擅长航海的人出现在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揭开了希腊历史的序幕。这些迈锡尼人建造了恢宏的宫殿,关于他们的记忆用线形文字铭刻在泥板上,也存留在数个世纪后《荷马史诗》的英雄世界里。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古希腊人发展出哲学、自然科学、戏剧和艺术,创立了民主制,为世界贡献了亚里士多德、伯里克利、普鲁塔克、亚历山大大帝等杰出人物,成为西方文明的领航员。

有人说,古希腊人凭不世出的才干缔造了希腊奇迹,为人类建造了精神家园;也有人说,他们只是善于模仿,吸收了地中海东部所有文明的精髓,通过征服和扩张将文化传播至各地。古典学者伊迪丝•霍尔熟知古希腊人的生活世界,她说,将众多文化融会贯通的古希腊人自有其独特之处,正因为拥有这些特质,他们才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接过了人类进步的接力棒,在未来几百年间引领知识进步。

霍尔讲述了古希腊从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400 年横跨两千年的文明历程;从西班牙到印度,从遥远的尼罗河到冰冷刺骨的顿河,古希腊文化的重心一直在转移。霍尔熟练运用考古资料与经典文献,把古希腊人的历史划分为十个阶段,取分布于十个地理区域的社群,展现古希腊人的十大特性:擅长航海、不愿盲从、看重个人、求知欲强、思想开放、机智聪慧、喜爱竞争、崇尚美好品质、善于表达、追求享乐。这些联系起迈锡尼人、雅典人、斯巴达人、马其顿人……的精神特质,也成了古希腊乃至此后西方文明的底色。

作者简介:

伊迪丝•霍尔(Edith Hall)是英国杰出古典学者,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伦敦国王学院古典学系教授、希腊研究中心教授,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雷丁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主要研究古希腊文学与文化史,擅长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古希腊人的生活世界。著有《古代奴隶与废奴》《希腊悲剧:阳光下的苦难》《尤利西斯返乡:〈奥德修斯〉的文化史》等数十部作品。曾荣获伊拉斯谟奖章、洪堡研究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