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大帝又叫玄武大帝,他和玉帝比谁权利更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1收藏

真武大帝又叫玄武大帝,他和玉帝比谁权利更大?,第1张

真武大帝的权柄当然无法和玉帝媲美了。在正统道藏中,玉帝乃是先天元气所化,为三界中至高无上的一切主宰者,被誉为“天中之天,圣中至圣”。宋明之后,三清的地位都被玉帝压了一头,真武大帝当然远远不能及了。

我们都知道,在西游记中,有一位闻名遐迩,法力高强的三界顶级大佬,传说,他以一手独门降妖本事闻名于世,被称为“九天荡魔祖师”。据说,当年北俱芦洲妖魔无数,是真武挺身而出,扫平六天魔王,成就了赫赫威名。

真武大帝本体乃是“玄武”,位居北方,在五行当中属水,因此,又被很多人称为“玄武上帝”。既然真武也是一位大帝,那么,他和天庭那位高居凌霄宝殿的“玉皇大帝”比起来,谁的权力更胜一筹呢?开玩笑。

玉帝是何方神圣?正统道藏中,玉帝乃是佛道儒三家的最高主宰,当年,早在天地尚未造就的时候就已经恒古存在。据说,玉帝是无始无终的“先天元气”所化,本体,就是维系三界运转的“大道”。

后来,宋明时期,玉帝的身份更是被加封到了无可逾越的地步。宋真宗自称“玉帝之子”。自此之后,玉皇大帝就逐渐和传统儒教信仰的‘昊天上帝’被捆绑到了一起。此时的玉帝,尊号“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他一声令下, 万界群仙都要听候调遣;即便是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灵宝天尊,在《道德三千真解》等道经中,都是玉帝于无量劫前,在大罗天上一口清气孕育出来的。

区区真武大帝,在玉帝面前,不过就是一个冲锋陷阵的马前卒而已。说白了,他根本没资格和玉帝相提并论。

1、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大帝神像,它的形象是否取材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2、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呢?3、修筑真武大帝上的古代帝王是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大帝神像,它的形象是否取材于明朝永乐皇帝朱棣

明朝永乐年间在湖北武当山建立的真武庙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传闻是按照永乐帝的模样建造。这个传闻起源于明朝时代的官方神话,并在民间传播开来,一直影响至今。那么自古以来的真武大帝崇拜塑造的模样真的和永乐帝朱棣画像一致吗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本文试图从多方面进行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武当山的传说》这本册子里面就记载了真武大帝像和永乐帝之间的关系。武当山的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都供奉着真武大帝的塑像。塑像高大、圆胖面庞、被发赤足据说跟永乐大帝夺走建文帝皇位有关。朱棣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贵族心理不满,于是利用人们信奉道教的心理,想借助真武大帝的神威惩罚篡位的朱棣。朱棣听到风声,就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到处建造道观,并找来朝鲜的工匠姬某塑像师傅,按照朱棣的形象建造。

真武大帝的前身是自远古就信奉的天神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北宫七宿之神玄武。又因为它的龟蛇的形象被尊为水神。汉朝时代玄武已经开始成为一个民间普遍祭祀的神,到了唐朝尊崇道教地位更高。宋朝时候为了避讳宋玄朗的名字,改为真武。

在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就有“召玄武而奔属”这段话,玄武既是北方九宫之神,也是水兽。玄武位在北方,是五行中的水位,水为万物所需,成长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他的三神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都是一个物体。只有玄武是蛇和龟的混合体,因此人们对他的祭祀倍加隆重。

玄武属于北方,水克火因为祭祀它的目的还有防火的意思在里面。根据玄武的神话,龟蛇两物是坎、离两气变化而来,坎是水,离是火,玄武就是水火之精的结合体。

明朝对玄武神的崇拜开始于朱元璋,大兴于朱棣。崇拜真武的典制规模远远高于宋朝和元朝。那么为何两个皇帝对真武大帝如此尊崇呢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从礼部尚书周洪谟的陈述中说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最多,曾经在南京建造庙宇祭祀。永乐帝起兵靖难,以神显示,所以在武当山等地建造。

另外的证明可以参考《张三丰传》中的记载。这些事迹主要是朱元璋在巢湖水战中捉元将蛮子海牙显灵以及朱棣在北京起兵时候显灵附会而来,主要是增加两人继位的合法性。

在《西樵野记》中描绘了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敌人在空中看到黑甲神兵,在清朝张廷玉等人修《明史》,则进行了相关神迹的删除。

那么真实的永乐皇帝像和真武大帝塑像有没有关系呢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答案是否定的。真武现身的事迹其实在宋朝的时候就有。在《稗史汇编》中记载了宋徽宗与国师林灵素之间关于真武大帝现身留下相貌的事。林灵素与靖虚天师奏请真武现身,由宋徽宗当场画下相貌,然后蔡京取出宋太宗时候张守真请降的画本进行核对,两者完全无误。不过从宋朝崇尚道教的把戏中可以看出,请神一说估计是附会。

在唐宋时代真武大帝就留下了塑像和画本,明朝的塑像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二次仿造。《明太宗实录》和故宫传下来的朱棣的画像看出,朱棣的形象与真武大帝的形象还是差异很大。明朝塑造真武大帝的神像,是根据官方颁布的统一神像标准建造,但是两者差异很大。化身说其实部分官方加工,然后民间附会而已。只是因为永乐帝从北方燕王起兵,夺了帝位因此大肆尊崇北方的玄武之神,最终将真武与永乐帝关联起来。

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呢?

张三丰初入武当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曾言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此山异日必大兴。方圆八百里武当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下蟠地轴,上贯天枢”,“自有太极,便生是山”,自古就是“神仙窟宅”。

放眼华夏,昆仑乃天地柱,中华龙脉,而武当山背靠大巴山,大巴山西连昆仑山,武当山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的风水大格局实乃少有。朱棣的设计师正是站在巩固皇权的角度,同时开启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了故宫、武当山两大工程。

之前在菜叶网上看过相关的资料,武当山皇家道观,是按照《真武经》中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的,宫观中神像、法器等物品,全部按照皇家要求制造,武当山皇家道观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思想,金顶建筑群依山而建,与大自然和谐一体,相得益彰。当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在古代没有现代化施工设备,能建设出这样的天人合一的皇家道观,毫不夸张的说,它是用黄金白银堆出来的皇家道观。

事实上这还是与明朝一脉相承的信仰有关。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道教崇奉的玄帝怀有敬畏之心,这为道教在明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朱棣夺位后大修武当,一来是尊其父之意,二来就是在当时平舆论,笼民心;其修建力举大,从前前后后下达的二百多到圣旨就可以看出。

因此朱棣派出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_带领二十万人的队伍去武当山大兴土木兴建道观楼阁,更是重塑真武大帝像,值得一提的是,工匠和监工官员为了讨好朱棣,便将真武大帝塑像按照朱棣的相貌修建,也正好印证朱棣是真武大帝下凡,也就是今天武当山顶上的那座真武大帝像。

故宫暗藏双龙,武当暗藏玄武;故宫主阳,武当主阴,一阴一阳谓之道,暗喻阴阳和合永乐盛世;故宫有太和殿,武当有太和宫;故宫有紫禁城,武当有紫金城;武当山金殿破例朝东向南偏80°, 指向南京,形成北京、南京、武当山三地的空间照应。金殿里的真武像,据说是参照朱棣相貌所造,朱棣在武当完成了“皇帝”与“神”的合二为一。

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命”,巩固天下,让世人相信他登上皇位一切都是天意所为。他就是天选之子。

为了统治者的江山能够稳定,任何一教一派之所以会在某个时期被统治者所采纳,无非都是因为国家需要,统治者需要让百姓有所信仰和忌惮,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江山社稷传承下去。毕竟温饱思*欲,不能让百姓吃饱了闲着,那样的话准出事。只有让他们有所信仰,努力为国家工作,统治者才能睡得香吃得下。享受着万民供养的富贵生活。

修筑真武大帝上的古代帝王是

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修筑真武大帝像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的古代帝王是明成祖(朱棣)

等到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了明朝,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变时曾鼓吹真武显圣。在在武当山大兴土木修筑真武大帝像他夺权成功之后,特别加封了真武,北极什么什么帝的。据传真武修炼是在武当山,于是朱棣就下令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建了一个庞大的道教建筑群,从此武当山就成为了天下闻名的道教名山。真武是武当道供奉的主神。

武当山历史沿革

1、“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2、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

3、乾宁年间(896年—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

4、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

5、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6、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5035件。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

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有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扩展资料:

武当山来历传说

北宋时,武当山上,狮子老虎多,草寇强人也多。道士们常常受害,提心吊胆过日子。

有个上百岁的老道士,名叫张三丰,很想找一个对付强人、猛兽,防身护庙的办法,好让道士们安心修炼。可是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想出什么门路。

一天,张三丰坐在院里休息,忽见桂花树上闪着两道光圈,一道白,一道花,闪闪烁烁,美极了。细看时,原来是白蛇和喜鹊在嬉戏撩斗。

白蛇缠在树上,头伸出去一大截,摇来摆去,两眼发着亮光,虽然悄无声息,却气势如龙,使人感觉到它有无比的力量;喜鹊站在不远的树枝上,倾着身子,注视那条蛇,想拢去,又不敢去;张嘴要啄,又不敢啄,只是扑楞扇动着一双美丽的翅膀,那姿态很象欲飞的凤凰。

龙凤相戏,各显奇姿,均逞妙态,静防动,柔制刚,有来有往,变化无穷,到底谁也把谁没办法。张三丰越看越入迷,忽听白蛇和喜鹊同时叫道:“来呀!来呀!”腾空跑远了。

张三丰很奇怪,飞步去追赶,追啊追,赶啊赶,不觉追到深山里,只见山是黄金铸的,树是白玉雕的,河里流着玉液琼浆,山上跑着金牛金马。有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河边打拳,那白蛇和喜鹊一下子飞到了他的怀里,变成了他黄袍上的锦绣龙凤。原来,他是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打拳的姿势,和龙凤相戏的姿势很想象,静如泰山,柔如春柳,但却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含而不露,千变万化,越看越觉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劈山倒海,擒龙伏虎。

张三丰上前求教。太乙真人很高兴,告诉他说,这种拳,是他八百年前,参照华陀的“五禽戏”创造的,名叫“武当山太乙五行拳”,能防身健身,避除百病,延年增寿,希望张三丰好好学,好好练。

张三丰点头答应,立刻练起拳来,一套又一套,终于学会了。醒来时,原来是做了个梦。

张三丰因梦受拳法,从此便天天教道士学拳,自己也是拳不离手,直练得寒冬不知冷,炎夏不知热,渐渐练得霜发银须变黑,脸上的皱纹没有了,还长出了一口新牙齿,能够驯服狮子、老虎,真的返老还童了。武当山因此平静下来了。

后来,武当拳越传越远,学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成了中国武林中一大派。

-武当山

《道藏》的修道价值及主要内容和分类方法

道经的修道价值,我想是不用多说的,大家都应该了解了,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说: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他哀叹:涸澈之鱼犹希斗水来全其生命,而人却不知以道全生。学道的一个方便途径就是读道经。《道藏》诸多的道经就是一条条使人离苦得乐的径路。

除此之外,道经还有很多社会价值,由于收书超出道教典籍的范围,却意外地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

1、首先,它保存了部分古佚书。如《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授三子玄女经》《广黄帝本行记》等,皆是早佚的古书,幸赖《正统道藏》加以保存。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从中发现后,遂于嘉庆年间收入其所刻《平津馆丛书》中。清代另一著名学者严可均在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时,也曾广泛利用《正统道藏》,以辑校逸文、遗书。

2、其次,现存明《正统道藏》上承元《玄都宝藏》和《大金玄都宝藏》,而金、元二“藏”又是在宋《政和万寿道藏》版片的基础上修补而成的(元藏则加了全真道著作),因此保存了不少宋版书,所以在版本学和校勘学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清代著名学者惠栋说:“道藏多儒书古本。”最著者如《墨子》《淮南子》《山海经》等。清著名学者毕沅曾取“道藏”本以校《墨子》,庄逵吉亦据“道藏”本以校《淮南子》。今《正统道藏》之《山海经》,虽不一定出自宋版《道藏》,但却出于宋《中兴书目》所录“每卷有赞者”,它不仅保存了一种南宋刻本,而且每卷附有《图赞》(不全),更是现存《山海经》版本中的孤本。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注》,皆以《正统道藏》本作为重要参考本。

道教经籍之价值,远不止上述两端。除它是宗教特别是道教研究的基本资料外,对其他许多学术领域也有重大研究价值。

3、中国哲学。在封建时代,儒家学者一直视儒学为正统,认为只有儒家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哲学才是中国哲学,佛、道二教既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哲学也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种观点在新中国成立后亦有相当影响。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误解 。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来看,佛道哲学与儒家哲学同样是中国哲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自东汉末产生以来,即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同儒家一样,广泛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为了树立和巩固自己长生不死的宗教信念,宣扬宗教教义,曾对其宗奉的《老子》和《易》进行了大量的诠释,并在实践中努力寻求达到这种宗教目的的各种方术。通过对《老子》《易》的诠释和各种方术特别是内丹术的阐扬,逐渐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宇宙观、本体论、人生观和道德观,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

如在许多道书中,主要是大量关于《老子》《易》的注疏中,有许多哲学“本体论”的阐释,在众多的内丹著述中,有许多“心性论”的阐释。其中也不乏深刻的见解。应该看到,道教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儒、释,它汲取了许多儒、释思想;同样,儒、释两家哲学的发展也有赖于道教,也不同程度地汲取了道教思想。单就儒家的宋明理学而言,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有赖于对释、道思想的汲取。

众所周知,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就是在汲取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除吸收了佛教思想外,主要是吸收了《老子》和道教内丹学。其后的程、朱各家无不从佛、道汲取思想养料。儒、释、道三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汲取,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事实,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共同铸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如果只研究一家两家,而不同时研究三家,就很难对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一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许多人的共识。

4、养生和医药学。道教徒为求长生不死,一直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养生方法,如它承袭了古代的行气、导引、按摩等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使之在理论上、具体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其长生不死的目的虽不能达到,但对健身延年却颇多成效。许多方法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现存《正统道藏》中的这类著作,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研究资料。

与此同时,为了同样目的,道教又很重视对医学和药学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道教发展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医学家,最著名的有东晋葛洪、梁代陶弘景和唐代孙思邈。 

他们在医药学上的成就,是同时代医学家中之佼佼者,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们或者以精湛的医术救治世人,或者以医学巨著留存后世。这些著作现虽大半失传,但留存在《正统道藏》中的,尚有葛洪的《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包含有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的内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皆是中国医药学史不朽之作。唐以后,卓有成就的道教医学家及其著作,也代不乏人,如宋佚名道士之《急救仙方》,元末明初著名清微派道士赵宜真之《仙传外科秘方》,以及清代著名龙门派道士刘一明之《经验杂方》《经验奇方》《眼科启蒙》《杂疫症治》等,是各代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的重要代表。道教医学的成就和发展,虽然离不开中国传统医学,但它从宗教要求出发,又在某些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如他们强调济世度人,因此十分重视医德,医生对病人应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心,不分贫富贵贱,怨亲善友,一律以“大慈恻隐之心”“一心赴救之”。从普救众生的观点出发,又十分重视对下层群众和妇女儿童疾病的研究,注意医方的大众化和药物的就地取材与廉价。

5、中国古化学。道教徒为了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又继承古代炼丹术,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他们以为通过矿石药物(或加草木药)的冶炼,可以炼成“仙丹”,用以服食,即可长生不死。故许多道士以毕生精力从事药物的选择、配制、烧炼,经过一代接一代的努力,不知作过多少次试验,研究过多少种药物的性质,炼就多少种矿石化合物。这种炼丹活动虽为宗教目的所驱动,但实际是在不自觉地从事化学实验。“仙丹”虽然没有也不可能炼成,但却观察到了许多矿石药物的化学变化,认识了许多矿石药物的性质,为中国古化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一般化学史家都称道教炼丹术为中国古化学的先驱,《正统道藏》所载大量外丹黄白术著作是中国古化学史的重要资料。中国三大发明之一的黑色火药就是道士在炼丹中首先发明的,时间至迟在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其根据见之于《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伏火矾法》。中国冶金史上最早的水法炼铜,也是道教外丹书首先记录下来的,时间在唐肃宗乾元元年至宝应年间(758~762),上书卷四之《丹房镜源》也记载其事。至于道士在炼丹中制造出具有实际疗效的内服和外用丹药,扩大了医药来源,更是不在少数。

6、此外,《正统道藏》所收的大量内丹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史料,也是研究气功学、人体科学的直接资料。

7、《正统道藏》中还有若干地理、文学、音乐方面的著作,也很有研究价值,如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所记邱处机西觐元太祖途中的地理、民情,就是研究当时中亚地理、民情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总之,收入《正统道藏》及其他散存的道教典籍,既是道教活动的记录,又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如能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它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将可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一定的贡献。

《道藏》的主要内容

道教经籍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的方面很多。

1、有被作为礼拜诵读或传习的经典,如《道德真经》(即《老子》)、《南华真经》(即《庄子》)、《通玄真经》(即《文子》)、《冲虚真经》(即《列子》)、《洞灵真经》(即《亢仓子》)以及道士所撰之《太平经》《黄庭经》《西升经》《大洞真经》《度人经》《清静经》《阴符经》《玉皇经》等;

2、有阐发教理教义的著述,如《真诰》《道教义枢》《玄珠录》《化书》《重阳立教十五论》《净明忠孝全书》等;

3、有医学养生著作,如《养性延命录》《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服气精义论》《枕中方》《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急救仙方》《仙传外科秘方》等;

4、有外丹黄白术著作,如《太清金液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修伏灵砂妙诀》《铅汞甲庚至宝集成》《诸家神品丹法》《庚道集》等;

5、有炼养著作,如《周易参同契》《崔公入药镜》《诸真圣胎神用诀》《钟吕传道集》《悟真篇》《青华秘文》《陈先生内丹诀》《大丹直指》《中和集》《金丹大要》《天仙正理直指》《道书十二种》等;

6、有符箓道法著作,如《灵宝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法会元》等;

7、有斋醮科仪著作,如《正一威仪经》《玄门十事威仪》《太上出家传度仪》《三洞修道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等;

8、有教规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经》《老君音诵戒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赤松子中戒经》《玄都律文》《洞玄灵宝上品成经》《灵宝天尊说十戒经》《要修科仪戒律钞》《道门十规》等;

9、有神仙、道士传记,如《列仙传》《神仙传》《南岳九真人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仙苑编珠》《金莲正宗记》《清微仙谱》《甘水仙源录》《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终南山说经台历代仙真碑记》《玄品录》《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汉天师世家》等;

10、有宫观山志著作,如《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金华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南岳总胜集》《武当福地总胜集》《武当纪胜集》《茅山志》《岱史》《西岳华山志》《宫观碑志》等。

以上仅是道教经籍构成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书的主体。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书,至元《道藏尊经历代纲目》云:“儒书、医书、阴阳、卜筮、诸子百家皆与焉。”

11、儒书大抵指扬雄《太玄经》、邵雍《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鲍云龙《天原发微》,以及一批儒家《易》学著作,如《易因上下经(李氏易因)》《易林上下经(焦氏易林)》《古易考原》《周易图》《大易象数钩深图》《易数钩隐图》《易象图说》内、外篇等;

12、医书大抵指《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略》《黄帝八十一难经》《图经衍义本草》等;

13、 阴阳卜筮书大抵指《黄帝龙首经》《黄帝宅经》《黄帝金匮玉衡经》《玄妙白猿真经》《六阴洞微遁甲真经》《遁甲缘身经》《六壬明鉴符阴经》《卜大象星历经》等;14、诸子百家书大抵指除《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亢仓子》外,所收之《墨子》《鬻 子》《鹖(hé)冠子》《公孙龙子》《尹文子》《孙子》《韩非子》《鬼谷子》《子华子》《素履子》《无能子》《刘子》等;

15、此外,还收有《山海经》《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汉武帝外传》等。

道藏收书之杂,曾为儒家和佛教徒所诟病,元.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说道经杂而多端。

道藏的出格收书,并非全无理由。

1、如上举《易经》,虽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但是否即为儒家之专书,还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祖述《易》是道教的传统,从它建立起,即把《易》和《老子》一起作为方术修炼,特别是内、外丹修炼的理论指导,自东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起,直到后世外丹、内丹各派无不祖述《易》。因此许多道教学者皆视《易》研究与《老子》的研究一样重要,且不时有颇有见地的《易》学著作问世。五代道士陈抟在《易》学上的成就,不仅深刻影响道教内丹学,也深刻影响宋代儒学。其他如宋元道士俞琰、雷思齐等,在《易》学上的成就也较大。因此道藏在收道教《易》学著作的同时,兼收一些儒家《易》学书,似乎不无道理。

2、又如医书,道教从长生不死的宗教目的出发,一直重视医药学的研究,一方面借以祛病延年,另方面以之济世利人。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著名道教医学家和医学著作。道藏在收这些道教医学著作的同时,兼收《黄帝内经》和《图经衍义本草》等,似也不无道理;何况黄帝是道教所尊之祖师,收托名黄帝的医书,在道教看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尽管如此,但是道藏收书过滥,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其中不少书都与道教无关或关系极少的。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首先说是道家虚心能容,如果说不足的话,可能是在宣传上突出道教本来教义特点不够。大家怎么认为?

三洞四辅分类法《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zuǎn)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说在东晋时已经萌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

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 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

但是按三洞分类法,并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的出现。“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

太平部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朝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

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谱录类,指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

威仪类,指斋醮仪法及科仪制度著作;

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

众术类,指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

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

赞颂类,指赞咏歌颂圣真的词章;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

十二类分类法,大约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其时已有《三十六部尊经目》的出现,就是证明。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组织众经,标志着道教经书已被集结成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大量传播。《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反映了隋代前后道经作“藏”的情况:“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 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

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 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藏》,五音《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别,若次安之。”

同书还记载了经函、经帙等规制。帙是盛装经书的丝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长卷经书则分在几个帙中,短卷经书则数部为一帙。若干帙合为一函。此外,从敦煌遗书中,可看到唐代的写经格式,先写经名,空一行书写经文,经文毕,再空行复写经名,每一行为十七字。现存《正统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

老爷山作为国家4A景区,是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最美的景观,老爷山是西宁附近最雄伟美丽的山峰。由于景区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保存完好,是目前青海省九大旅游区之一,也是避暑的好去处。但是很多人想问,这老爷山是哪位爷爷奉献的?让我们和边肖一起来看看吧!

1、老爷山供奉的是哪一位老爷

很多人认为大同老爷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关帝供奉在山上。老爷山地名中的“老底”二字,指的就是关帝。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大同老爷山供奉的“老底”是别人。他是北极真武大帝,道教四圣之一。

2、民间传说

真武大帝为什么受到永乐皇帝的青睐,和他的夺权经历有关。

根据历史记载,永乐皇帝寻求权力并篡夺了皇位,也就是说,他通过兵变从他的侄子朱建文云纹皇帝手中夺取了权力。古人非常重视政权的合法性,讲究“君权神授”。永乐皇帝通过谋反的手段夺取政权,自然难以满足人们的期望。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在大臣姚的建议下,谎称自己能夺取国家是因为真武帝“辅佐荆南”,以此来立此大功。

武当山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建真武像的时候,因为“不像真武”,很多工匠都被杀了。传说中的真武大帝是一个手拿宝剑的形象,但是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

“剪发剪脚”的意思是让头发和赤脚披散下来,一个工匠向永乐皇帝请示。当时的永乐皇帝刚刚洗完澡,看起来真的像是“理发剪脚”。永乐皇帝让跪在地上的工匠们抬头看看自己。工匠恍然大悟,于是在武当山塑造真武大帝形象时,把真武大帝的脸塑造成了永乐大帝的形象。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据专家考证,武当山供奉的真武大帝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永乐皇帝画像相差甚远。

2010年至2010年,每年的传统六六花会和山会同时举行,同时举办物资交流会和歌舞音乐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城乡游客前来参观。几天来,整个桥头镇都沉浸在盛大节日的欢乐之中。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游览老爷山。春暖花开时,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3、传统节日

适合每年5-10月。

原著中元始天尊当然也有过出场,但是,作者对他身上所耗费的笔墨实在是不多。但是,从小说行文的处处蛛丝马迹来看,元始天尊显然是天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除了他仍然居于三界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昊天玉皇上帝之下外,他的权柄几乎无人可及。

我们都知道,道教是我国传承悠久,历史相当久远的正统教派,自从当年蜀中天师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之后,这个一度相当繁荣的宗派,时至今日已经有了接近两千多年左右的历史。

道教中至高无上的主宰者是谁呢?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三清之首“玉清”元始天尊。在正统道藏中,当年三清在大罗天上,受三清祖炁的点化孕育而成,元始天尊居于天地之先,因此,灵宝天尊是他收下的弟子,太上老君,又是被灵宝教导得道的。

夫道不可无师资,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玉晨大道君(灵宝天尊)焉。大道君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

这位威名赫赫的大神,在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中,当然也有过登场。

书中,他享受着和昊天玉皇上帝一样的待遇,被三界中的其他天庭臣子称之为“大天尊”,当年,真武大帝就是受到元始天尊的调遣,因此降落凡间,于北俱芦洲灭杀了六天魔王,还人间秩序;镇元子,被元始天尊一道法旨传唤之后,也要屁颠屁颠的效命。

当年,西天释迦牟尼如来降服孙悟空之后,他曾经被玉帝差遣过来“拜献”,跪拜献礼如来。

不一时,那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五气真君、五斗星君、三官四圣、九曜真君、左辅、右弼、天王、哪吒、元虚一应灵通,对对旌旗,双双幡盖,都摔着明珠异宝,寿果奇花,向佛前拜献曰:“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

可见,元始天尊的权柄逊色玉帝一筹,不过,他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真武大帝,本来是道教“北极四圣”之一,后来在明朝得到敕封和推崇,被尊为大明的护国之神;因此,曾经的“北极四圣”地位水涨船高,久而久之,成了降服天下妖魔的真武大帝。

谁才是《西游记》里的第一降魔高手?是高座灵山,法力无边的释迦牟尼佛祖吗?是号称“地仙之祖”,一身高深道法难以估量的镇元子吗?都不是。《西游记》里,曾经有一个神秘强者,驻扎北俱芦洲,天下大妖听闻他的名号;

无不抱头鼠窜。没错,他就是号称“九天荡魔祖师”的真武大帝。相传当年玉帝和元始天尊命令他下界,斩杀北俱芦洲黑气;于是,真武大帝以大神通,大法力,消灭盘踞于人间的六天魔王,威震寰宇。

真武大帝,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其实,他本来并没有这么崇高的地位,甚至,不过就是一个位格平平无奇的小神而已。在宋代,他是道教的“北极四圣”之一,号佑圣真君,他的顶头上司,是三头六臂,神通广大的“天蓬真君”。

没错,就是倒霉催的猪八戒。不过,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真武大帝在明代,成了“护国之神”。由于他常常驻扎北方,五行当中属水,因此,也被人们称之为“天河水神”。后来,明太祖朱元璋对其大加敕封;

将佑圣真君封为“玄天上帝”,享受全国上下的香火祭拜。老朱家既然有着如此的优良传统,再加上真武大帝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朝的国运;因此,明神宗又把真武封为“九天荡魔祖师”,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真武大帝了。

真武大帝,乃镇压邪祟的第一大神,号称妖魔克星。不过,在神霄派的一些道藏里,他其实是元始天尊的一个化身。

真武大帝又叫玄武大帝,他和玉帝比谁权利更大?

真武大帝的权柄当然无法和玉帝媲美了。在正统道藏中,玉帝乃是先天元气所化,为三界中至高无上的一切主宰者,被誉为“天中之天,圣中至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