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羊的名人,近代.
傅山(1607——1684年)清初学者。字清主,今山西忻州市人。明亡,隐居不出,自称居士、道人。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他以死拒入京。博通经史、诸子、佛道、医药之学,亦工诗、书画、金石,尤以音韵见长。对后学影响颇深。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
。
王夫之(1619——1692年)清初思想家、学者。学者称其船山先生。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都有研究,尤精于哲学、经史。著作有《读通鉴论》、《宋论》等。哲学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思问录内外篇》、《噩梦》告等。另有《船山遗书》。亦善诗文,工词曲。是与顾炎武、黄宗羲并列为“清初三大家”之一。
顾祖禹(1631——1692年)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以数十年之功著成《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详记全国各地山川险要和攻守形势,并借以论述古战争的成改得失,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极富史料价值。
赵翼(1727——1814年)清朝史学家、诗人。今江苏常州人。治学精于考史,所著《二史札记》着重讨论历代重大史事,总结政事得失,精辟中肯,与钱大昕《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考史名著。诗与袁枚、将士铨齐名,称"江右三大家"。有《瓯北全集》、《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等。
李汝珍(1763——1828年)清朝文学家。晚年写成长篇古典小说《镜花缘》。
俞正燮(1775——1840年)清朝学者。主要著作有《癸已类稿》、《癸已存稿》、《两湖通志》等。
包世臣(1775——1855年)清朝学者。工词章古文,精于书法,推为书家正守。有《中衢一勺》、《艺舟双楫》、《策河回略》等。
何绍基(1799--1879年)清朝文人、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县人,长于书法,自成一家,为晚清最大的书法名家。
张裕钊(1823——1894年)清末古文家、书法家。今湖北武汉市人。勤治文史,擅长书法,师事曾国藩,与黎庶昌、吴汝伦、薛福成共称“曾门四弟子”。
吴大(1835——1902年)清末大臣,书法家、学者。擅长文学、金石学、古文学、颇有创见。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
吴虞(1871——1949年)近代学者、教育家。五四运动后,撰文积极参加对封建旧文化和礼教的严厉批判,先后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有《吴虞之录》。
邓廷桢(1775——1846年)清朝大臣,今江苏南京人。嘉庆进士。道光六年(1826年)擢升安徽巡抚,兴利除弊,折平冤狱,政绩卓著。十五年,升两广总督。十九年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整饬海防。1841年初调任闽浙总督,加强守备。七月,英舰进犯厦门,他亲率水军击退侵略军。嗣后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同时革职,充军新疆伊犁。后起用为陕西巡抚、甘陕总督,在西北大力组织垦荒。
李秀成(1823——1864年)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1859年封忠王。
刘光第(1859——1898年)清末维新派人物。今四川富顺人。戊戌变法时被杀,为“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诗文集》、《衷圣斋文集》。
王金发(1883——1915年)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者。加入光复会。1907年与秋瑾共谋起义,被镇压,逃亡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参与光复上海、杭州等战役。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5年在杭州被捕杀害。
法显(335——420年)东晋时期的名僧。今山西襄桓人。幼年出家,看到经律多有误缺,便下决心去印度求经。399年,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目的地,得若干经书,学会梵语梵文。又到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412年在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江苏南京。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传》)。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
义净(635——713年)唐朝名僧。673年冬自海路赴天竺(印度),历三十余国。685年归国,滞留外国十余年,写成《南洋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695年返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江门外。以后在长安、洛阳主持佛经翻译工作,共译成经、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一行(683——727年)唐朝高僧,天文学家。俗名张遂,今河南南乐人。唐代名臣张公瑾之孙。他为逃避官场斗争,二十一岁出家为僧,后成为我国佛教密宗之祖。译《大日经》,并为这作注疏。他博览经典,精通天文历法,727年,奉诏修订历法,制成黄道游仪,用以重新测定150余颗恒星的位置,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位置变动的现象。他又发起在全国十二个地点观测,归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在科学史上有重大意义。此外,又与人合作制作浑天铜仪,是现代时钟的雏型。在他主持下,用六年的时间制成《大衍历》,中唐代最精确和完善的历法,它的体例格式,为历代编历者所沿用。
周润发(1955的羊年生)郑伊健
(1967的羊年生)。张信哲(1967的羊年生)许志安(1967的羊年)章子怡(1979年的羊,和我一样,哈哈),陈小春(1967的羊陈到明(1955的羊,相信喜欢看电视得人都认识他)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
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起源时间: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贾湖遗址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距今8000—9000年,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扩展资料: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
甲骨文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3000多年。
参考资料:
--书法艺术
吴玉如曾经说过,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不知害了多少人。这的确是有感所发的老辣之言。
康有为究竟“害”过多少人,没统计过,但他的两个学生,确是有些被误导了。徐悲鸿,在绘画领域中西贯通,有着非凡的成就,但书法上却没能走出与画作相当的路;萧娴,有天资有努力,本可上追卫管,但终究还是南海门生。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徐悲鸿,江苏宜兴人;萧娴,贵州贵阳人。三个南方人,经营北碑一辈子,始终无法打破藩篱。
自董其昌提出以北碑南帖为特色的书法地域分野以来,书法的主流始终以南人——帖学为主,时董时赵,直至二王。但到了清代晚期,碑学的兴起颠覆了这个传统。有意思的是,大力倡导北碑的,却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南方人,如阮元,江苏仪征人;邓石如,安徽怀宁人;伊秉绶,福建宁化人;张裕钊,湖北鄂州人;何绍基,湖南道县人;包世臣,安徽泾县人;金农,浙江杭州人。
中国不同地域间的文化差异非常明显。书法如此,绘画也是如此。对清代绘画有巨大影响的“四王”,书法上也发挥了帖学的精致。“四王”的家乡都在苏南,当初,要是徐悲鸿在书法上向“四王”靠拢,是否会更加驾轻就熟?以“四王”的精美辅助北碑的粗犷,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徐悲鸿如此,萧娴也不例外。身处江南的她,也更加有条件向帖学发展。而且,以一个女性书家,学康有为的放纵不羁书风,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看来康有为也不称职,否则,教导萧娴以赵管为主,兼以北碑增添骨力,那就不仅是有自家面目,开宗立派亦或可能。
碑与帖,原本不可厚此薄彼。碑帖之间,贵在由此及彼、由彼返此,出入之间,动静得宜。这一点,梁启超是聪明的,他作为长期跟随康有为的弟子,在字上却没有沾染康的习气,毫无疑问,这是另一种方式的“谢本师”。
因为自己学过书法,所以谈一下鄙见。
只说好处吧(历史前面已有人说了)。
从毛笔书法对自己的好处来看,除了能对硬笔书法有提高作用(能让你更注重笔尖动作),还可以锻炼手腕关节的灵活性,可以活血(写毛笔字的那只手冬天绝对不会生冻疮,前提是你认真练了)。书法能养人性情,比如暴躁的人长期练书法,能让其心境平和,性格内敛,不再那么锋芒毕露。再有,书法能锻炼人的构思能力,一个字在方格中所摆的位置,黑与白的协调,空间的比例等在书法中称“结字”,有利于提高人的安排协调能力。同时书法还能让人心细,毕竟书写中不但要注重气势还不能少了细节(对于行、草书),而书法就是培养你抓住细节,模仿甚至创造的能力。
属羊的名人,近代.
本文2023-11-03 14:23: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96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