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与医学:哪些中医古籍提到了艾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2收藏

艾与医学:哪些中医古籍提到了艾草?,第1张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 “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早在春秋时期,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

孟子所谓“三年之艾”,更是对艾草使用的进一步认识。保存3-5年的艾草,既祛除了燥气,又保存了药性,最适宜艾灸。

《五十二病方》中有将艾草燃烧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伤寒论》中便记载了艾叶,当中提到的胶艾汤时至今日仍是治疗血虚寒滞、月经过多的妇科良方。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是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

《名医别录》最早把艾叶作为药物记载:“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慝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避风寒,使人有子。”

宋朝苏颂在《图经本草》中国提到“艾叶,旧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书中还附有“明州艾叶”图。复道即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四明即今浙江宁波。该书最早提出了注重艾草品质的道地药材。《蕲艾传》是论述艾草的专著,描述艾草“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明朝的李时珍是对艾草极为推崇的一位医家,他对艾草的称赞不胜枚举,其著作《本草纲目》对艾草做了大量研究及记载,包括“艾叶能灸治百病”“艾灸则通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李时珍指出艾叶“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蕲艾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目录 1 拼音 2 《古今医鉴》卷十一:胶艾四物汤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胶艾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32 胶艾四物汤的别名 33 组成 34 主治 35 胶艾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胶艾四物汤 1 拼音

jiāo ài sì wù tāng

2 《古今医鉴》卷十一:胶艾四物汤

21 处方

阿胶(蛤粉炒珠)艾叶(醋炒)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蒲黄(炒)黄连 黄芩 生地 栀子 地榆 白术 甘草

22 制法

上药锉碎。

23 功能主治

养血健脾,凉血止血。治妇人血虚火旺,血崩不止。

24 胶艾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腹时服。

25 摘录

《古今医鉴》卷十一

3 《回春》卷六 31 方名

胶艾四物汤

32 胶艾四物汤的别名

安胎饮

33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阿胶(炒)、条芩、白术(去芦)、砂仁、香附(炒)、艾叶(少许)。

34 主治

胎漏下血,腹痛。

35 胶艾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加糯米1撮,水煎,空心服。

36 制备方法

上锉。

古籍中的胶艾四物汤 《医宗金鉴》:[卷四胎前诸证门]胞阻证治

首卷加味胶艾四物汤 蜜消汤8腹腰痛甚防胎堕,胶艾四物杜酒葱,外邪宜加羌独活,内热便秘蜜硝攻注

《妇科心法要诀》:[卷三胎前诸证门]胞阻证治

方见首卷)加味胶艾四物汤蜜硝汤腹腰痛甚防胎堕,胶艾四物杜酒葱,外邪宜加羌独活,内热便秘蜜硝攻。注

《妇科心法要诀》:[卷二崩漏门]崩漏证治

逍遥香附青。注崩血、漏血去血过多者,宜用胶艾四物汤补之,如属热多者,宜用知柏四物汤清之;热少者

《医宗金鉴》:[卷四调经门]先期证治

芩连四物汤 地骨皮饮 胶艾四物汤 芩术四物汤 桃红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圣愈汤 姜芩四物汤 佛手散

《医宗金鉴》:[卷四崩漏门]崩漏证治

补肺阿胶汤记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其组成为阿胶9g、牛蒡子3g、炙甘草3g、马兜铃6g、杏仁6g、糯米6g,具有养阴补肺,镇咳止血之功效。主治肺虚有热证。本方不仅用于小儿肺阴不足,阴虚有热所致咳喘,成人也可以使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咯血属于阴虚有热的患者,均可服用。

补肺阿胶汤具有比较明显的调节、促进免疫功能的作用及解痉、平喘、止咳、化痰作用,对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属阴虚、有热、咯血者应当有治疗作用,但是如果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诱发者应配合使用有效抗生素。该方剂中的糯米现代医学认为其有抗肿瘤作用,尚未发现其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应进一步探讨。

详见百科词条:补肺阿胶汤 [ 最后修订于2017/5/9 14:11:48 共356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芎归胶艾汤 31 芎归胶艾汤的别名 32 组成 33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方解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下方之芎归胶艾汤 41 芎归胶艾汤的别名 42 组成 43 功效主治 44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45 方解 46 芎归胶艾汤的临床应用 47 各家论述 48 附注 5 《胎产救急方》引孙真人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芎归胶艾汤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6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芎归胶艾汤 1 拼音

xiōng guī jiāo ài tāng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芎归胶艾汤 31 芎归胶艾汤的别名

胶艾汤、胶艾四物汤[1]。

32 组成

川芎、阿胶、甘草各二两,艾叶、当归各三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一方加干姜一两)[1]。

33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水五升,清酒三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次[1]。

34 功能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方之芎归胶艾汤功能补血调经,安胎止崩[1]。主治崩漏不止,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漓不断[1]。

35 方解

方中地黄、芍药、当归、川芎有补血调经之功;阿胶补血止血,艾叶暖宫止血,二者为调经安胎及治崩漏、胎漏的要药,同时阿胶配甘草善于止血,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加酒以宣行药力[1]。合而成为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剂[1]。

4 《金匮要略方论》卷下方之芎归胶艾汤 41 芎归胶艾汤的别名

胶艾汤、当归散、胶艾四物汤、阿胶蕲艾汤、艾叶地黄汤

胶艾汤(《金匮要略》卷下)、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

42 组成

芎2两,阿胶2两,甘草2两,艾叶3两,当归3两,芍药4两,干地黄4两。

芎藭 阿胶 甘草各6克 艾叶 当归各9克 芍药12克 干地黄18克

43 功效主治

《金匮要略方论》卷下方之芎归胶艾汤功在养血止血,调经安胎。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漏下血,月经过多,淋漓不止;产后或流产损伤冲任,下血不绝;或妊娠胞阻,胎漏下血,腹中疼痛。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等出血属于血虚者。

《金匮要略方论》卷下方之芎归胶艾汤功在保血安胎,补血调经,安胎止痛。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中漏下,月水过多,淋沥不止,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动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44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清酒3升,合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消尽,温服1升,日3次。不愈更作。

上七味,除阿胶外,以水1升、清酒600毫升合煮,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溶化,每服200毫升,日三服;不愈更作。

45 方解

方中阿胶补血滋阴,安胎止血,艾叶温经止血,安胎止痛,共为君药;当归、芍药、地黄、芎藭即后世之四物汤,养血和血,调补冲任,均为臣佐药;甘草健脾和中,配芍药缓急止痛,合阿胶善于止血。诸药配合,以养血止血为主,兼能调经安胎。

46 芎归胶艾汤的临床应用

胎漏:杨某某,女,31岁,工人,1976年8月5日初诊。自述妊娠四月,无故下血,量不多,腹不痛,脉滑无力,此因劳累伤脾,致使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而胎漏。治宜清热安胎,养血止血,方用加味阿胶四物汤。处方:阿胶9g(烊化),艾叶9g,生地15g,杭白芍9g,当归9g,川芎3g,续断9g,焦杜仲9g,人参9g,黄芩6g,甘草6g。8月9日二诊:服药三剂后下血减少,仍以原方续服五剂,血止病愈。

47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妇人经水淋漓,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为能补而固之。中有芎、归,能于血中行气;艾叶利阴气,止痛安胎,故亦治妊娠胞阻。胞阻者,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也。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厥阴药,四物以养其血,阿胶以益其阴。艾叶以补其阳,和以甘草,行以酒势,使血能循经养胎,则无漏下之患矣。

48 附注

胶艾汤(《金匮》卷下)、当归散(《普济方》卷三四二)、胶艾四物汤(《医学入门》卷八、阿胶蕲艾汤(《明医指掌》卷九)、艾叶地黄汤(《产孕集》卷上)。方中干地黄用量原缺,据《备急千金要方》补。

5 《胎产救急方》引孙真人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芎归胶艾汤 51 组成

川芎3两,川当归3两,阿胶3两(炒),粉草1两。

52 制备方法

上药锉。

53 功能主治

《胎产救急方》引孙真人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芎归胶艾汤主治胎动下血。

54 芎归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原文及翻译

 兽部·阿胶

 作者:李时珍

  释名

 傅致胶。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瘫缓偏风,手足不遂,腰膝无力。用阿胶微炙熟,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渣,以汁和入胶中,再煮开几次,胶化如糖稀,一次服下。服后取葱豉粥温服(不能冷服,否则令人呕逆)。照此法服至三、四剂,可见效。

 肺风喘促。用秀明阿胶切小,炒过,加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

 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暗无天日匙,温服。

 赤白简疾(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不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不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共捣匀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黄连阿胶丸”。

 吐血不止。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加水五程式,煮成三升,分次服。又方:用阿胶(炒)、蛤粉各一两,辰砂少许,研为末,藕节捣汁,加蜜调匀服下。

 肺损呕血。用阿胶(炒)三钱、水香一钱,糯米一合半(研为末),和匀。每服一钱,百沸汤冲下。一天服一次。

 鼻血不止(口耳都流血)。用阿胶炙蒲黄半两,每取二钱,加水一碗,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成。温服。同时以布系住两乳。

 月经不调。用阿胶一钱,加蛤粉(炒成珠,研为末),热酒送服。又方:依上方,再加辰砂末半钱。

 月经不断。用阿胶炒焦研为末,酒送服二钱。

 妊娠下血。用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服下。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成汁)、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胶艾汤”。

 妊娠胎动。用香豉一升、葱一升、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再加进阿胶(炙过,研细)二两,化匀服下。又方:用阿胶(炒熟)、艾叶二两、葱白一斤,加水四升,煮成一升,分次服。此方名“胶艾汤”

 多年咳嗽。用阿胶(炒)、人参各二两,研细。每取三钱,加豉汤一碗、葱白少许,煎服。一天服三次。

文言文翻译 汉书原文及翻译 史记《陈丞相世家》原文及翻译孙膑原文和翻译 陆贾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文及翻译 刺客列传·专诸刺王僚原文及翻译 高祖本纪原文及翻译 太史公自序原文及翻译 细柳营原文及翻译 吴起列传之《吴起者,卫人也》原文及翻译 项羽本纪原文及翻译 陈涉世家之《吴广素爱人》原文及翻译 家藏宋笺原文及翻译 宋史·庞籍传原文及翻译 东坡题跋之《斗牛图》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柳氏子原文及翻译

目录 1 拼音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附: 1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1 拼音

huáng lián ā jiāo tāng

2 《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21 处方

黄连12克 黄芩6克 芍药6克 鸡子黄2枚 阿胶9克

22 功能主治

养阴泻火,益肾宁心。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2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子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24 备注

方中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则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强。妙在鸡子黄,乃滋肾阴,养心血而安神,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诸证悉平。

25 摘录

《伤寒论》

3 《万氏女科》卷二:黄连阿胶汤

31 处方

黄连1钱(炒),阿胶(炒)1钱,木香7分,干姜(炒)5分,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炙草5分,乌梅3个。

32 功能主治

清热和胎。主妊娠痢久不止。

33 黄连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34 摘录

《万氏女科》卷二

4 《镐京直指》卷二 41 方名

黄连阿胶汤

42 组成

川连1钱,中生地5钱,炙甘草8分,炒地榆3钱,阿胶珠3钱,炒黄芩2钱,当归6钱,生白芍5钱。

43 主治

春温内陷,赤痢伤阴。

古籍中的黄连阿胶汤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卷七]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之可兼察乎?以是知必有挟饮于内耳。沈明宗曰∶黄连阿胶汤之心烦不得眠,较此条颇同而治异,何也?盖此条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愚以还宜芍药地黄汤。柯氏云。轻则猪苓汤。重则黄连阿胶汤。盖柯说为的对矣。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87.论鼠疫之原因及治法

来,则为热证。执斯说也,何以阴病两三日即有用黄连阿胶汤及大承气汤者?盖寒气侵人之重者,若当时窜入阴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6.少阴病黄连阿胶汤证

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二、三日以上,即一日也,合一二三日而浑

《温病条辨》:[卷三·下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 31 组成 32 功用主治 33 方解 34 临床运用 35 歌诀 36 摘录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 41 处方 42 炮制 43 功能主治 4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胶艾汤 81 胶艾汤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 91 处方 92 功能主治 9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94 各家论述 95 摘录 10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摘录 12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 121 方名 122 胶艾汤的别名 123 组成 124 主治 12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26 加减 127 制备方法 128 附注 129 摘录 13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 131 方名 132 胶艾汤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主治 13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36 附注 137 摘录 14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功效 144 主治 14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146 加减 147 制备方法 148 各家论述 149 摘录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胶艾汤 1 拼音

jiāo ài tāng

2 概述

胶艾汤同名方剂约有十二首,其中《金匮要略》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熟地黄12g、艾叶9g、当归9g、甘草6g、芍药12g、川芎6g、阿胶(烊化)9g,具有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证。本方为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出血的常用方剂。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恢复不全等属于冲任虚损者。

3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 31 组成

熟地黄12g、艾叶9g、当归9g、甘草6g、芍药12g、川芎6g、阿胶(烊化)9g[1]

32 功用主治

《金匮要略》方之胶艾汤具有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之功效。主治妇人冲任虚损证。症见月经过多,日久不尽,或妊娠下血,或半产后下血不绝,舌淡,脉细。[1]

33 方解

本方主治因冲任虚损所致的出血证,治宜补血止血、调经安胎为治法。阿胶益阴、艾叶补阳,2药为止血、调经、安胎要药,共为君药。四物汤(干地黄、当归、芍药、川芎)补血调经共为臣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配阿胶善于止血,配白芍能止痛。诸药合用,以补血止血为主,兼调经安胎。[1]

34 临床运用

[1]

1.本方为治疗妇人冲任虚损出血的常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月经过多、日久不尽,或妊娠出血,或流产后下血不绝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

2.加减法:若兼有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升麻;若兼虚寒者加肉桂、炮姜。

3.本方现代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先兆流产、不全流产、产后子宫恢复不全等属于冲任虚损者。

35 歌诀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1]

36 摘录

《金匮要略》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 41 处方

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42 炮制

上为粗末。

4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胶艾汤主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4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甚者连夜并服。

4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51 处方

熟地黄 艾叶(炒)当归 甘草(炙)芍药 川芎 阿胶(炙)黄耆各30克

52 制法

上锉为散。

53 功能主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方之胶艾汤治妊娠不问月数深浅,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

5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55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6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 61 处方

阿胶1钱,白芍1钱,熟地黄1钱,艾叶3钱,川芎8分,大枣3枚。

62 功能主治

《竹林女科》卷一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经来几点而止,过56日或10日又来几点,1月之内常行23次,面色青黄。

6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空心服12剂,次服紫金丸

64 摘录

《竹林女科》卷一

7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 71 处方

阿胶、艾绒、川芎、甘草、当归、白芍、熟地、赤石脂、地榆、菖蒲(一用蒲黄)、小蓟(一用苏木)。

72 功能主治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冲任虚损,崩伤淋沥,赤白带下。

7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水1钟,酒半钟,煎服。

74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8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之胶艾汤 81 胶艾汤的别名

地黄汤、胶艾芎归汤

82 处方

川当归2两,熟地黄2两,艾叶2两,阿胶(炒)3两,川芎3两(1方无地黄有甘草;1方加人参、白茯苓)。

83 制法

上锉。

84 功能主治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妊娠顿仆伤胎,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或下血不止,或短气欲死。

8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地黄汤(《圣济总录》卷一五八)、胶艾芎归汤(《济阴纲目》卷八)。

一方腹痛甚者,加杜仲、地骨皮。

86 摘录

《胎产救急方》引《杨氏产乳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9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 91 处方

阿胶2两(炙),艾叶2两。

92 功能主治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之胶艾汤功在安胎。主妊娠胎动不安,腰腹疼痛,下血甚多。忽然下血。

93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

94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阿胶澄清下部秽浊而大滋血气,不独能养阴而已;艾叶大暖下部而补虚去寒,且能和血。

95 摘录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

10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 101 方名

胶艾汤

102 组成

干地黄3钱,阿胶1钱,川芎1钱,艾叶1钱。

103 主治

《理伤续断方》之胶艾汤主治妇人经脉不通。

104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大盏,酒半盏,煎至8分,不拘时候温服。后服鳖甲散。

105 摘录

《理伤续断方》

11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 111 方名

胶艾汤

112 组成

当归5钱,芍药(炒)1钱,地榆(炒)1钱,熟地8钱,川芎2钱,阿胶(炒)3钱,艾叶5分,甘草4分。

113 主治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方之胶艾汤主治孕妇胎动不安兼漏血。

114 摘录

《灵验良方汇编》卷上

12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 121 方名

胶艾汤

122 胶艾汤的别名

胶艾芎归汤、胶艾当归散

123 组成

阿胶2两,川芎2两,甘草(炙)2两,艾叶3两,当归3两。

124 主治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之胶艾汤主治妊娠胞阻。胎动下血在89月内,及半产后因续下血不绝。

12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126 加减

冷痛,加干姜2两。

127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28 附注

胶艾芎归汤(《医学入门》)卷八)、胶艾当归散(《医学正印》卷下)。

129 摘录

《普济方》卷三三七引《指南方》

13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 131 方名

胶艾汤

132 胶艾汤的别名

大胶艾汤

133 组成

阿胶(炙)3两,艾叶(熬)3两,芍药3两,干地黄3两,当归2两,干姜2两,芎藭2两,甘草(炙)2两。

134 主治

《千金翼》卷二十方之胶艾汤主治男子绝伤,或从高堕下,伤损五脏,微者唾血,甚者吐血及金疮伤经内绝;妇人产后及崩中伤下血多,虚喘欲死,腹痛下血不止。

13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再服;羸人3服。

136 附注

大胶艾汤(《普济方》卷三一二)。

137 摘录

《千金翼》卷二十

14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 141 方名

胶艾汤

142 组成

熟地黄1两,艾叶(炒)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芍药1两,川芎1两,阿胶(炙)1两,黄耆1两。

143 功效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功在安胎。

144 主治

《三因》卷十七方之胶艾汤主治妊娠顿仆,胎动不安,腰腹痛,或有所下,或胎奔上刺心,短气。阴虚不足以济火,气虚不足以固血,点滴下血。

145 胶艾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半,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146 加减

胸中逆冷,加生姜5片,大枣3枚。

147 制备方法

上锉散。

148 各家论述

《医方考》:阿胶、熟地、当归、川芎,益血药也;黄耆、甘草、艾叶,固气药也。血以养之,气以固之,止漏安胎之道毕矣。

149 摘录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兽部》阿胶

[兽部第五十卷 兽之一] 阿胶

(《本经》上品)

释名傅致胶(《本经》)。弘景曰∶出东阿,故名阿胶。时珍曰∶阿井,在今山东·兖州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即古之。东阿县也。有官舍禁之。郦道元《水经注》云∶东阿有井大如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贡天府者,即此也。其井乃济水所注,取井水煮胶,用搅浊水则清。故人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盖济水清而重,其性趋下,故治淤浊及逆上之痰也。

集解《别录》曰∶阿胶出东平郡·东阿县,煮牛皮作之。弘景曰∶今东都亦能作之。用皮有老少,胶有清浊。熬时须用一片鹿角即成胶,不尔不成也。胶有三种∶清而薄者画家用;清而浓者名覆盆胶,入药用;浊而黑者不入药,但可胶物尔。颂曰∶今郓州亦能作之,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者为真。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货者多伪。其胶以乌驴皮得阿井水煎成乃佳尔。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本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可通用。但今牛皮胶制作不甚精,只可胶物,故不堪入药也。陈藏器言诸胶皆能疗风止泄补虚,而驴皮胶主风为最,此阿胶所以胜诸胶也。时珍曰∶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熬煮,时时搅之,恒添水。至烂,滤汁再熬成胶,倾盆内待凝,近盆底者名坌胶,煎胶水以咸苦者为妙。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后世乃贵驴皮。若伪者皆杂以马皮、旧革、鞍、靴之类,其气浊臭,不堪入药。当以黄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为真。真者不

修治弘景曰∶凡用皆火炙之。曰∶凡用,先以猪脂浸一夜,取出,柳木火上炙燥研用。时珍曰∶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酥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气味甘,平,无毒。《别录》曰∶微温。张元素曰∶性平味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得火良。薯蓣为之使。畏大黄。

主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音藓)。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久服,轻身益气(《本经》)。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别录》)。坚筋骨,益气止痢(《药性》。颂曰∶止泄痢,得黄连、蜡尤佳)。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圣药也(时珍)。

发明藏器曰∶诸胶皆主风、止泄、补虚,而驴皮主风为最。宗曰∶驴皮煎胶,取其发散皮肤之外也。用乌者,取乌色属水,以制热则生风之义,如乌蛇、乌鸦、乌鸡之类皆然。时珍曰∶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证。按陈自明云∶补虚用牛皮胶,去风用驴皮胶。成无己云∶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不论肺虚肺实,可下可温,须用阿胶以安肺润肺。其性和平,为肺经要药。小儿惊风后瞳仁不正者,以阿胶倍人参煎服最良。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又痢疾多因伤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数说足以发明阿胶之蕴矣。

附方旧五,新十四。瘫缓偏风∶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脚无力者。驴皮胶微炙熟。先煮葱豉粥一升,别贮。又以水一升,煮香豉二合,去滓入胶,更煮七沸,胶烊如饧,顿服之。及暖,吃葱豉粥。如此三四剂即止。若冷吃粥,令人呕逆。(《广济方》)肺风喘促∶涎潮眼窜。用透明阿胶切炒,以紫苏、乌梅肉(焙研)等分,水煎服之。(《直指》)老人虚秘∶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入蜜二匙,温服。胞转淋∶阿胶三两,水二升,煮七合,温服。(《千金方》)赤白痢疾∶黄连阿胶丸∶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腹痛口渴,小便不利。用阿胶(炒过,水化成膏)一两,黄连三两,茯苓二两。为末,捣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粟米汤下,日三。(《和剂局方》)吐血不止∶《千金翼》∶用阿胶(炒)二两,蒲黄六合,生地黄三升,水五升,煮三升,分三服。《经验》∶ 治大人、小儿吐血。用阿胶(肺损呕血并开胃∶用阿胶(炒)三钱,木香一钱,糯米一合半,为末。每服一钱,百沸汤点服一盏,入生地黄汁一合,煎至六分,温服。急以帛系两乳。(《圣惠》)月水不调∶阿胶一钱,蛤粉炒成珠,研末,热酒服即安。一方入辰砂末半钱。月水不止∶阿胶炒焦为末,酒服二钱。(《秘韫》)妊娠尿血∶阿胶炒黄为末,食前粥饮下二钱。(《圣惠》)妊娠血痢∶阿胶二两,酒一升半,煮一升,顿服。(《杨氏产乳》)妊娠下血不止∶阿胶三两炙为末,酒一升半煎化,一服即愈。又方∶用阿胶末二两,生地黄半斤捣汁,入清酒三升,绞汁分三服。(《梅师方》)妊娠胎动∶《删繁》∶用阿胶(炙研)二两,香豉一升,葱一升,水三升,煮二物取一升,入胶化服。《产宝》胶艾汤∶用阿胶(炒)二两,熟艾叶二两,葱白一升。水四升,煮一升半,分温两服。产后虚∶阿胶(炒)、枳壳(炒)各一两,滑石二钱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下。未通,再服。(《和剂局方》)久嗽经年∶阿胶(炒)、人参各二两,为末。每用三钱,豉汤一盏,葱白少许,煎服,日三次。(《圣济总录》)

艾与医学:哪些中医古籍提到了艾草?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 “越人熏之以艾”。《孟子·离娄上》云:“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