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鱼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4收藏

鳗鲡鱼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何氏济生论》卷二:鳗鲡鱼丸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鳗鲡鱼丸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圣惠》卷六十六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鳗鲡鱼丸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36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鳗鲡鱼丸 1 拼音

mán lí yú wán

2 《何氏济生论》卷二:鳗鲡鱼丸

21 处方

生地黄2两,大门冬2两,五味子2两,白茯苓2两,牡丹皮2两,地骨皮2两,贝母2两,嫩黄耆2两,辽东参2两,当归身2两,银柴胡1两,胡黄连1两,鳗鱼(活大者)4斤(用陈尿壶1个,以鱼入内,将盐泥满身封固,笼糠火煨3昼夜为度)。

22 功能主治

骨蒸劳热。

23 鳗鲡鱼丸的用法用量

炼蜜为丸服。

24 摘录

《何氏济生论》卷二

3 《圣惠》卷六十六 31 方名

鳗鲡鱼丸

32 组成

鳗鲡鱼4两(炙令焦黄),野猪皮4两(炙令焦黄),瞿麦1两,蟾蜍1个(炙黄),斑蝥30个(去头足翅,糯米拌炒,令**),腊月猪脂5合(炼成者),巴豆15个(去皮心膜,纸裹压去油)。

33 主治

鼠瘘。

34 鳗鲡鱼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丸,空心以米粥饮送下。觉者当寒热,不觉者,来日平明更服3丸,稍稍增之。其虫当从小便中出,盛而视之,乃有百数个便愈也。

35 制备方法

除猪脂、巴豆外,上为末,用猪脂、巴豆和捣干杵为丸,如梧桐子大。

36 用药禁忌

慎热饮食,当有烦闷;忌猪肉、芦笋。

古籍中的鳗鲡鱼丸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三瘰门]鼠

无貍甲骨。炼蜜和作饼子。量大小贴。日二次换之。鳗鲡鱼丸(出圣惠方)疗鼠。鳗鲡鱼(四两炙令焦)野猪皮(

《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六]治鼠诸方

中国饮食民俗一般具有人类共通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集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多层面地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中国饮食民俗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饮食民俗由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中国菜肴的名称也是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等。

扩展资料

1、选料精良: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

2、刀工细巧: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使之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

3、火候独到: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

4、技法各异: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

5、五味调和:调味,也是烹调的一种重要技艺,所谓“五味调和百味香”。

6、情调优雅:中国饮食文化情调优雅,氛围艺术化,主要表现在美器、夸名、佳境三个方面。

-中国饮食文化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

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

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

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扩展资料:

泉州的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参考资料:

-泉州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 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祭毕,将祭祖用的饭菜重新热过,设大桌于大厅,一家人团团围坚,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美好时刻。一家人不论平时天各一方,或者平时有多少疙瘩,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

  用过晚餐,家中主妇就忙着收拾饭桌,于是,一场大清扫活动便开始了。这一次清扫不用很讲究,纯粹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场,必须用松枝掇草扫刷。然后便生炉起火,开始准备明天祭神的供品--斋菜。 斋菜的种类很多,有芋头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有的则是用花生米、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做斋菜的料都应该在下午时就准备完毕,让其晾干。炸斋菜时,等炉火生好的时候,放上一口铁锅,注上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时,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熟时,黄澄澄、香喷喷地格外诱人。这时,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拜年,送大桔

  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谚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说的是拜年越早越见其诚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亲戚朋友拜年去了,回来后才吃饭。

  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谐音“大吉”,带多带少都没有关系,但是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老人会咧开没牙的嘴笑;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听的人会觉得十分顺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送他们这种祝语,他们会对你十分友善。落座后,主人会殷勤沏上闻名遐迩的潮汕工夫茶待客。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有好诣诙谐者新正出门给人拜年,往往只在裤兜里装上两个大桔,一一拜年后,裤兜里依然是装着两个大桔不变。因此,民间有善诣者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

  中国春节习俗

  祭社(腊月廿三) 扫尘(廿三到除夕) 春联(三十) 年画(三十) 年夜饭(除夕夜)

  守岁(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压岁钱(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财神(正月初五) 送穷(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壮马,有草料, 一路顺风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 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民间则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据说,古代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兄弟俩,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画师。哥哥拿手的活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奖他垒灶手艺高。年长月久出了名,方圆千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说来张灶王也怪,不管到谁家垒灶,如遇别人家有纠纷,他爱管闲事。遇上吵闹的媳妇他要劝,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说,好像是个老长辈。以后,左邻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张灶王整整活了七十岁,寿终正寝时正好是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张灶王一去世,张家可乱了套,原来张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听他吩咐,现在大哥离开人间,弟弟只会诗书绘画,虽已花甲,但从未管过家务。几房儿媳妇都吵着要分家,画师被搅得无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脸。有天,他终于想出个好点子。就在腊月二十三日张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画师忽然呼叫着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他将儿子媳妇全家老小引到厨房,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飘动着的烛光若隐若现显出张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惊呆了。画师说:"我寝时梦见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你们平素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闹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们在闹分家,很气恼,准备上天禀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来惩罚你们。"儿女侄媳们听了这番话,惊恐不已,立即跪地连连磕头,忙取来张灶王平日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恳求灶王爷饶恕。从此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平安相处,老少安宁度日。这事给街坊邻友知道后,一传十,十传百,都赶来张家打探虚实。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画师预先绘制的。他是假借大哥显灵来镇吓儿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灵验。所以当乡邻来找画师探听情况时,他只得假戏真做,把画好的灶王像分送给邻舍。如些一来,沿乡流传,家家户户的灶房都贴上了灶王像。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扫 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有趣的是,古时有关扫尘的由来,却有一个颇为诡异的故事。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春 联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年 画

  过年,人们除了贴春联,剪窗花外,还喜爱在客厅里、卧室中挂贴年画。一张张新年画给家家户户平添了欢乐的节日气氛。

  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他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春联由神荼、郁垒的名字而向文字发展,而年画依然沿着绘画方向发展。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而盛行开来,全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我国年画的三大流派。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不过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这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其画构图生动活泼,热闹非凡。此画曾给鲁迅先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正如他说的那样,这幅寓教于乐的《老鼠娶亲》,不但唤起成年人的兴趣,对儿童的艺术感染更为强烈。

  民间流传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亲的吉日良辰,人们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间,算是送给鼠新郎的礼物,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些老奶奶在临睡前常逗孩子说:"快把鞋藏好,别让老鼠偷走当花轿了。"此话即源于此。因此,年画《老鼠娶亲》特别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

  年夜饭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砧声,邓云乡撰写的《燕京乡土记》却记载着除夕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

中国人说“冬令进补”,而和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吃的方面花的心思也绝对是毫不输给中国的饕餮食客们。

日本料理中最让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是他们对四季的关注和使用,自古以来的和食都非常讲究“风物”,所谓风物就是当下的时节当下的土地上所生长特有的东西,由此诞生的随着四季更迭而不停变化着的日本食文化中最重要的中心词则是“旬”,而这也是日本文化中最独特的一点。

随着秋风吹落最后挣扎在枝头的树叶,地面的枯叶慢慢被积雪覆盖,叶类蔬菜经过寒气的洗礼甜度增加,迎来了旬期,白萝卜、大葱、小松菜等等都是这类蔬菜的代表。而水果类中的蜜柑、伊予柑,柠檬,草莓等则在冬季进入收获期,因此围坐在暖炉旁分拨橘子是很多老派日本人脑海中对冬天的印象画。

日本的冬季旬物甚至可以追溯到江户时期。从11月底开始到进入十二月中旬变成高潮的年末时节,江户的大街小巷渐渐打糕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可辨了,四五人围圈为一组,各自举着杵、臼、屉子等等工具依序上阵,揉面和打击需要配合的恰到好处,节奏乱了的话既有受伤的危险还有可能毁了一桶面。打糕的时候最开心的总是小孩子,因为他们知道这预示着年末的盛宴即将拉开帷幕了。

那么让我们来扒一扒冬天来日本吃什么才够in吧。

是从秋风渐起之时就默默开始悄然排起长队的各种地方口味的涮涮锅?还是到便利店冬季开始咕嘟咕嘟冒着热气,香味传出百里的关东煮?抑或是配合着圣诞节的奢华装饰的让人不敢相信这是食品的百货店限定甜品?还是元日阖家团圆时的“年夜饭”?

主食类

奶油炖菜[主食]

寒风刚刚吹起来的时候,奶油炖菜的电视广告就开始不停的滚动播出“入冬了哟~”的开场白了。确实,浓厚的奶汁搭配着炖煮数小时酥烂入味的蔬菜和肉块,仅仅是想想就觉得一阵暖意从胃里油然而生了,有了奶油炖菜一碗米饭又怎么够呢?另外,奶油炖菜常年名列日本男生公认最希望女朋友为自己做的菜之排行榜榜首。

(コープ商品サイト|日本生活协同组合连合会 官网)

 

ちゃんちゃん焼き(chanchanyaki)[主食]

东北地区颇为有名的冬季乡土料理之一,常用鲑鱼和蔬菜在铁板上煎烤后加上佐料食用。因制作方法简单快速,旧时是渔夫捕鱼时和沿海地区常见的菜式,现在经过历代改良早已成为与“石狩锅”齐名的北海道冬季不可错过的地方美食。据传名称取自北海道方言中“很快就能做完”的发音,也有说取自烤鱼时火石互相撞击的叩叩声,不管究竟为什么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光想着铁板上滋滋冒着热气香气四溢的冬季肥美鲑鱼,就已经按耐不住要垂涎三尺了。

鲭鱼寿司[主食/旬]

鲭鱼的皮下脂肪在冬季达到最佳入口的口感,故而作为“旬物”的鲭鱼不论是做成成鱼片还是寿司,都是日本人冬季餐桌上的常客。

鮟鱇锅[主食]

鮟鱇一向和河豚一起被日本人称为人间极品美味,素有“西河豚,东鮟鱇”之说。肉质紧实的鮟鱇鱼肉结实纤维弹性,胶原蛋白含量颇高,在以捕鱼为主要营生的早期日本有“穷人的龙虾”之称。冬季可以说是鮟鱇鱼肉质最肥美的时节,热气腾腾的鮟鱇锅除了美味还能驱走冬日的寒气,所以可以说得上是日本人最爱的冬日火锅。

 

 

鳕鱼[主菜]

日本冬日火锅中不可缺少的食材之一,因鱼类本身的洄游习性,也是日本自古以来颇具代表性的冬季鱼类,以北海道、宫城县和岩手县为最主要的产地。除了火锅之外,以黄油煎烤或是西京烧等烹饪方式也是体味鳕鱼细嫩美味的好途径。

蟹[主食]

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提到冬季美食十有八九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印象就是蟹,除了蟹肉在冬季肥美异常,产量增多也是颇为重要的一点。螃蟹成为百姓也可以品尝到的美食大约是在明治末期,每年12月至1月间商家和餐厅各自推出的种类丰富的螃蟹特卖或是蟹宴料理的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今日。

在众多螃蟹种类中,尤以北海道的帝王蟹、鸟取县的松叶蟹最为出名,炭烤水煮生吃等等各种料理方式都可以体味到不同层次的美味,因而螃蟹料理也是日本人在冬季最为期待和享受的料理。

涮涮锅[主食]

可能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能抗拒瑟瑟寒风中的冒着呼呼热气的火锅了吧。日式的涮涮锅更强调清淡的汤底和肉的品质,店家在冬季通常会推出冬日限定的羊肉锅、鰤鱼锅,药材锅等等当季的食材限定品种,因为日本人不擅长吃辣,以辣椒味汤底的涮涮锅比较少见。

杂炊[主食]

冬日日本家庭料理中的常客——杂炊因日本各地传统不同,在使用汤底上略有不同,但都被大家爱称为冬日季语代表。在保温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古时,尤其是战争年间和粮食不足的灾荒年间,将冷饭加入热腾腾的味噌汤或是鸡蛋汤混合后在辅以淡淡的调味的“汤饭”确实是冬季暖胃的绝佳食物,也是旧时照顾身体不适的病人的营养品,制作方法上有些类似加水比较多的粥。根据地域不同,现在已有河豚、鸡肉、螃蟹锅、甲鱼等等多种不同的高级营养汤底,也是很多考生冬季熬夜时的暖心夜宵和年末聚餐之后清肠醒酒的散场菜。

河豚[主食]

被很多人敬而远之的河豚有从秋之彼岸起至春之彼岸止的旬季之说,也就是说冬季就是其最佳的食用季节,因为冬季的雌河豚带着满肚子的鱼卵接近岸边,而旬季之说也就来自这满肚子的鱼卵和产卵前肥美异常的肉质。刺身、火锅、油炸、炖煮等等都是享用河豚美味的烹饪方法,日本经营河豚的餐厅都需要获得特别的料理许可证书,所以害怕河豚有毒的人也可以安心食用。

汤豆腐[主食]

日本关西地区冬季锅料理中固定班底的成员。滑溜溜的豆腐,带有丝丝甜味的蔬菜,再加上只以少许盐调味或是加入豆浆的汤底,瑟瑟寒风中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豆腐就突然萌生了一种幸福感。

小食类

白子[小食类]

作为只能在冬季品尝到的限定型食物之一,因为形状类似脑而并不是特别讨喜之外,其醇厚的口感却是非常美味,除了经常作为冬季餐桌上的食肴之外,和味噌搭配做煮物也是相得益彰,是日本人冬季常吃的下酒小菜之一。

鮟肝(多作あん肝)[小食类]

有海之鹅肝美称的鮟肝顾名思义是鮟鱇鱼的肝脏,但并不仅限于鮟鱇鱼,通常还包括剥皮鱼等鱼类,从最初只有渔夫知晓的美味到籍由法式菜系在日本的风靡,将这些鱼类的肥美肝脏成型蒸煮后稍加调味料的鮟肝成了日本人冬季餐桌上的一道美味。因安康鱼肝中的脂肪含量高达40%,远超出普通鱼类的2%~3%,并且在冬季达到最为丰富的时期,因而鮟肝也以口感浓厚为很多酒客所喜爱,常有“大人的美食”之称。

关东煮[小食]

关东煮,有些地方也叫“熬点”,在日本属于冬季绝对不能少的美食排行榜中从不缺席的老面孔,虽然根据日本各地的地区差异在食材和汤底选用上略有不同,但凭借其可以追溯到1183年以豆腐田乐之名最初出现在史料记载中的资历,以及温暖了整个江户时代下町匠人们的胃袋的功勋,关东煮对于日本人来说似乎是种情结一般的存在。不一定需要多么高级的餐厅,便利店、小吃铺,甚至是路边摊都可能会吃到让人一口暖到心的关东煮。

 

(Flickr:キコ)

 

牡蛎[小食/旬]

以“海中牛奶”美名在近年来的中国食客口中集赞无数的牡蛎又名生蚝,也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冬季海产之一。经过6月之8月的繁殖期,至冬季牡蛎身体中的胶原蛋白储量大增,肉质饱满,虽说经过人工繁殖之后夏季也可以吃到体型更为庞大的岩牡蛎,但牡蛎作为传统的冬季旬物还是不可错过的美味,除了生吃,还有牡蛎锅,炸牡蛎等等多种食用方法。

 

(Flickr:Antonia_Natsuki)

 

扇贝[小食]

冬季迎来产卵期的扇贝肉质自深秋之后愈发厚实饱满,肉嫩汁多,一般来说1月是日本人公认的吃扇贝的旬季,尤其以北海道和青森县为最佳产地,因料理方法简单却无损其天生美味,生吃或是炭烤再或者炖煮入汤都是扇贝的食用方法。

筑前煮(Chikusenni)[小食]

在食材方面只是简单的鸡肉、胡萝卜、牛蒡、莲藕和魔芋,过油翻炒后加入糖、酱油煮熟,就是筑前煮最简单的烹饪方法,最初是起源于筑前地区的地方乡土料理,故得名。因大多是冬季进入旬期蔬菜,所以筑前煮也是冬日常见于日本人家庭餐桌上的菜色。

甜品

草莓[甜品]

进入冬季成为水果市场上绝对主角的一定是草莓,不仅颜色讨巧,口感老少皆宜,各种以草莓装饰的蛋糕点心也是日本冬季甜品的一大看点。另外摘草莓也是冬季非常流行的户外活动之一,无论是亲子或是朋友之间都非常适合。

特别

おせち(类似日本的年夜饭)[年菜]

新年第一天,全家一起阖家团圆的吃年夜饭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也是日本人的,只不过日本的新年确实为每年开年后的第一天:1月1日。日本的年夜饭——更确切一点应该说是年夜菜,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おせち,取自“节日的料理”的缩写。作为每年最重要的一顿团圆饭,早在10月前后很多饭店、百货店、高级酒店就开始推出各种年夜菜的套餐。和中国的年夜饭也讲究“年年有余”、“三阳开泰”、“五福临门”等等吉祥菜相同,日本的年夜菜在菜品上也非常讲究口彩。比如黑豆寓意做事认真,大虾喻指腰腿弯弯的长寿老者,数子寄托多子多孙,鲷鱼应和可喜可贺的语音,栗金饨寄寓财富多金等等,虽然根据地域不同在食材的选择上略有不同,但日本的年夜菜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则是基本都是冷菜,这是因为最早的年菜是为了能让一年到头劳作在厨房的妇女能在年间有几日休息,故而都是提前准备好易于保存的食材,再加上古时的日本有正月期间不得用火的禁忌之说,久而久之年夜菜都是冷的就变成一种习惯。

比较传统的年夜菜通常会被装在一个四层的重箱中,在各层中按类别放入祝肴、甜物、海之幸和山之幸的各种菜品。近几年来年夜菜的菜品早已加入了很多珍奇高级食材,在绝大多数大型百货店甚至便利店都从10月起接受预约订购。

 

(Flickr : Yuya Horikawa )

 

日本年糕[年菜]

名为mochi的日本年糕可以算是几百年前就已存在的传统食物,古时的日本人相信正月一日是神明最易显灵的时候,故而在除夕夜时将祭神用的年糕、鱼肉、菜肴一一备齐静待神明赐福降临,而后于次日将神明赐福过的食物再同家人一起食用。古时的日本人相信,通过食用和神明一样食物,就可以分到神明的部分神力,也就等于收到神明的恩泽。在那个食物种类并不丰富的年代,大米做的年糕可以算得上是非常珍贵的粮食了,因此经常出现在祭神的贡品食物中,于是慢慢的也就成了人们常常在元日吃的特别年菜。

日式鱼糕(Kamaboko)[年菜]

关于Kamaboko的历史可能要追溯到平安末期的时候,在文字记载中最初出现了名为“蒲鉾(Kamaboko)”字样的食物,最初可能仅仅是用竹签串着烤鱼竹轮类的食物,后来渐渐演化成垫有竹板的烤制方法,在江户时代终于变成和现今的鱼糕颇为相似的蒸煮白身鱼鱼肉压制物的雏形。作为原料的白身鱼鱼类种类以鲷鱼、黑鱼为最佳,比目鱼、乌贼等居次,而目前大多数的日本鱼糕中的鱼肉来源都以鲭鱼为主,较为出门的鱼糕产地为仙台、小田原、富山和大阪,除了普通鱼糕之外,仙台的喜知次,小田原的石头鱼,大阪的黑鱼做成的鱼糕属于地方特色。

尽管在非正月时也可以在便利店吃到鱼糕,但正月重用的鱼糕常常会被做成各种特别的造型或是涂上一些象征吉言的颜色,一套好的口才,其中以象征日本民族“日之出”形象的红白鱼糕最为出名。

 

 

汁粉[年菜]

汁粉本为含有糯米团子的小豆汤,而在关东和关西根据小豆汤中红豆的不同又有了お汁粉和善哉的叫法区别,一般来说关东煮的小豆汤比较酥烂,汤汁较多,被称为お汁粉;而关西地区煮的小豆汤中保留有部分颗粒状的小豆,汤汁几乎没有,叫善哉以区分关东的叫法。因为古时的日本人相信红豆具有驱魔消灾的功效,所以渐渐就变成正月时的固定甜品之一,又有了镜开汁粉的专属名字。

在日本民俗中1月11日被称为镜开之日,根据民俗传统这一天需要撤下自1月1日起供奉在神明面前的镜饼(日本过年特有的扁圆形年糕),并且不能使用菜刀而要以木槌杂碎镜饼,并用手掰成小块,之后用掰碎的镜饼碎块煮小豆汤。

圣诞限定蛋糕

说到冬季节日的话圣诞节绝对是首当其冲最能俘获人心的,每年圣诞节前各大百货公司和大型酒店的甜品区就纷纷提前推出各种数量限定的圣诞款蛋糕,造型之精美绝对让人在口水直流的同时叹为观止。较为著名的有京桥千疋屋,东京皇宫酒店,品川王子酒店,de Joel Robuchon,东京日本桥三越百货,高岛屋,松屋银座等。

冬至南瓜

冬至作为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气,自古就有不少习俗,因冬至是日长夜短变更的开始,故有“一阳来复”之说,日本的冬至习俗取自中国,虽然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但也是依托在一阳来复的基础上,并由此延伸出冬至为厄运结算日的说法,于是就诞生了冬至南瓜。冬为“死”,则相对的夏就是“生”,采摘夏日的南瓜保存到冬至时食用,就能保佑平安度过厄运结算日。现在在冬日这天吃一碗南瓜柚子汤还是不少日本老人的习惯。

过年荞麦[年菜]

过年荞麦是日本特有的过年习俗之一,据传从江户时代开始,因为荞麦面比其他面类更容易切开,故而取“切段过去这一年的厄运”之意,在除夕夜全家一起吃一碗荞麦面就变成了传统习俗。

七草粥[年菜]

每年的1月7日早上喝一碗七草粥是日本目前很多传统人家依旧流行的习惯。这种含有水芹菜、荠菜、鼠曲草、萝卜、芜菁、繁缕、宝盖草七种食用草类的菜羹最初是中国的一种旧时习俗,在平安时代传入日本在贵族宫廷间开始盛行,并在江户时代普及到民间百姓之间。据中国古籍中的记载正月七日又叫人日,按字面解说为为人之日,故而选在这一天吃七草粥祈求一年无病无灾,也有说这一天是古时官吏决定升迁赏罚之日,所以在这一天吃七草粥也有祈祷来年出人头地之意。夏目漱石也曾留下“粥味滴滴佳,肠中春欲苏”的俳句来说这一习俗。

鳗鲡鱼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何氏济生论》卷二:鳗鲡鱼丸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鳗鲡鱼丸的用法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