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3浏览:5收藏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第1张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感恩父母心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知恩图报,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是的,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学会感恩,学会报答,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我用心学习,不让他们为我的操心;我抢着洗碗拣菜,让他们能多休息一会儿;我经常哼哼小曲,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我尽我所能给父母留下最难忘的美好时光,让他们开心,让他们骄傲,

我爱我的父母,普天下的孩子们都爱自己的父母让我们一起对父母说一声:“我们爱您!”让我们一起行动,知恩图报,学会感恩冬天就不再寒冷,黑夜就不再漫长,幸福快乐就时刻陪伴在你我身边

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刚刚过去的星期天是我十六岁的生日,那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感恩父母,因为有了父母才有了我,才使我有机会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味人生的冷暖,享受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他们给了我生命,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儿女有了快乐,最为之开心的是父母,儿女有了苦闷,最为之牵挂的也是父母。舔犊情深,父母之爱,深如大海。因此,不管父母的社会地位、知识水平以及其它素养如何,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恩人,是值得我们永远去爱的人。

然而,同学们,你们是否扪心自问过:我对父母的挂念又有多少呢?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生日?民间有谚语:儿生日,娘苦日。当你在为自己生日庆贺时,你是否想到过用死亡般的痛苦,让你降生的母亲呢?是否曾真诚地给孕育你生命的母亲一声祝福呢?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自古讲求孝道,孔子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也就是讲,父母的身体健康,儿女应时刻挂念在心。但据报道,今年北京某中学的抽样调查却显示:有近50%的学生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更谈不上对父母的生日祝福。同学们,或许一声祝福对自己算不了什么,但对父母来说,这声祝福却比什么都美好,都难忘,都足以使他们热泪盈眶!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同学们,让我们学会感恩父母吧!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不要再认为父母是理所当然帮我们做任何事情的,他们把我们带到这美丽的世界,已经是足够的伟大,且将我们养育成人,不求回报,默默的为我们付出,我们就别再一味地索求他们的付出,感恩吧,感谢父母们给予的一点一滴。

在此,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安康!快乐!!!!

如果你认为这个题目定得太宽了,不妨在后面加个子标题,即:

《诵读经典,代代相传》 ——读《弟子规》有感

初次接触《弟子规》,认为和儿时背的《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听完某位名家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父亲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对我们的教育是严而宽,用餐时长辈不上桌,晚辈绝不可以动筷子,“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父亲老家在农村,生活非常贫困,爷爷奶奶生病时,母亲把家中所有的积蓄和每月工资,全部拿出来给老人治病,而父母只好借债过日子。父母从没有刻意要求我们姐弟孝顺他们,而我们如今对父母都很孝顺,耳渲目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早年虽然读过《三字经》、《道德经》,但读而不知其意,听了幸福人生讲座以后,才恍然大悟,《弟子规》是十善的细化,是孔孟之学和大乘佛法的契合点。儒家讲的“仁”与佛家讲的“慈”是息息相通的。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是以五戒十善来检验约束自己的言行,然而五戒十善比较概括,具体运用到生活中有点不知所以然,所以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除了前面的两条,自认为还算及格外,其余每一条都有很多的不足,试想,如果时光倒退200年,当我们面对无邪而知礼的孩童,该是怎样的汗颜。

和古人相比,我们的品行已经落后的太远太远了,今天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到非常幸运,很感恩这本书。要报恩,唯有认真学习《弟子规》并学以致用,用《弟子规》来规范言行,指导生活和学习,培养自己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一切人、事、物,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以众生之苦为己苦,帮助更多有缘人。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我认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方法有很多种。首先,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我们的经典文化遗产,例如《礼记》、《周易》、《论语》等等,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其次,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包括中国画、书法、音乐、舞蹈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外,我们还应该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包括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

另外,我们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化,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创造新的文化形式,例如**、戏剧、文学等,来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最后,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和价值,促进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礼记·大学》

原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央视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大受欢迎,其重要原因面向着过去的历史,又开启中国的未来,这一档节目被称为大国匠心节目,第一期讲的是《尚书》,第二期讲的是《天工开物》。

节目里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的《尚书》《孙子兵法》《楚辞》《史记》《论语》等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传承故事。

说说这档节目的特别之处:

相信节目中讲述的这些文化典籍大部分我们在学生时代就接触过,但是如今它们是由央视央视综合频道与央视创造传媒联合推出,也就是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来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就是(表演的方式)+(历史文化)结合的特别之处,让典籍里的文字都活了起来!所以让很多非常非常喜欢,甚至也有一些不爱学习的孩子都喜欢上了。所以不由得大赞央视的创意,能让过去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还原从现在舞台上,就仿佛我们和历史只相隔了一个屏幕,不但能从其中学习到很多文化知识,看到先人们的种种不容易,还能够让我们的这一代人更加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一期《尚书》

《典籍里的中国》的主要嘉宾是倪大红,他在里面的第一期演了汉朝时期的伏生,一位守护《尚书》的创奇人物,伏生的一家除了他自己,都在守护书的过程中失去了生命,他的神演技看哭了很多观众,《尚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观后震撼不已。

而且我特别喜欢典籍里的中国这档大国匠心节目的主持人撒贝宁老师。他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交谈,共同见证了大禹治水定九州,周武王牧野誓师的热泪盈眶的名场面。不得不说倪大红饰演“伏生”这一角色的那背影和眼神的诠释真是太令人深刻了。

第二期的《天工开物》

这一期由李光洁主演,是17世纪的中国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它可能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典籍之一,但正是这种最先进,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悲哀。因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中国有着辉煌的过去,毫无争议,当然也要承认在近代时期我们的科学技术是落后于西方的。

这个节目的目的在于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文化里还有这样的一批瑰宝典籍,前人曾有这样的探索。

“阿长”与“《⼭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

《阿长与⼭海经》创意设计

“阿长”与“《⼭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阿长与⼭海经》创意设计

⼭东省东营实验中学于保东

设计思想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应该给孩⼦⼀个“可亲,可爱,⼜特别”的鲁迅形象,让孩⼦“爱其⽂,亲其⼈”,让鲁迅⾛进孩⼦的⽣活世界、内⼼世界,成为孩⼦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播下⼀颗民族⽂化的种⼦。

阅读《朝花⼣拾》中的⼗篇⽂章,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五篇⽂章写到了阿长,这样你不得不对阿长产⽣兴趣,阿长究竟在鲁迅的眼中是个什么样的⼈物呢?教师在教学《阿长与⼭海经》时,应激发学⽣带着好奇,通过细读课⽂,⾛进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了解童年视⾓下的阿长和成年视⾓下的阿长这⼀⼈物形象,理解“阿长”与“《⼭海经》”已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化符号,领会真挚朴实的语⾔,以及深厚的⼈性思考带给我们的丰厚收获。

在本⽂朴实真挚的语⾔中,处处体现着鲁迅对阿长这个普通、平凡的下层⼩⼈物感动,甚⾄是“欣其善良”,对阿长这个⼩⼈物的刻画,既带着⼉童视⾓的幽默调侃,⼜有着成⼈视⾓真挚的抒情。

本⽂篇幅较长,选取怎样教学的切⼊点,做到长⽂短教,长⽂精教,是本⽂教学成功的关键。本设计拟选取“受限制的礼俗⽂化世界——阿长”和“通向精神⾃由的世界——《⼭海经》”做为本⽂教学的切⼊点,通过引导学⽣对这两点的分析,进⽽把握全⽂。

创意设计

教学⽬标:

1理解“受限制的礼俗⽂化世界——阿长形象和通向精神⾃由的世界——《⼭海经》作为⽂化符号的含义。”

2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3学习记叙的表达⽅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受限制的礼俗⽂化世界——阿长”和“通向精神⾃由的世界——《⼭海经》”作为⽂化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激趣设疑,导⼊新课

师:同学们,鲁迅先⽣没有专门写过纪念⾃⼰母亲的⽂章,却在《朝花⼣拾》中有5篇⽂章提到⼀个⼈,并且专门写了⼀篇⽂章来怀念⼀位普普通通,名不见经传的⼈,这个⼈是谁呢?

(板书:阿长与《⼭海经》鲁迅)

⼆、细读课⽂,⾃主学习

1.结合⽂本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PPT展⽰)

骇掳悚惶急诘问渴慕疏懒霹雳孤孀

如:

疏懒:意思是懒散。这⾥指童年鲁迅的远房叔祖懒得为鲁迅去尽⼼尽⼒寻找绘图《⼭海经》,也是为阿长为我寻找《⼭海经》做铺垫。

渴慕:指⼀个⼈⾮常仰慕某⼈或某物。在⽂中是指童年鲁迅⾮常渴望得到绘图《⼭海经》。

孤孀:指没有丈夫的⼥⼈,这⾥指阿长是死了丈夫的。

……

2看⽂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讨厌她哪些事?喜欢哪些事?理清“我”对阿长感情变化的轨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

①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爱管闲事、规矩多、道理多、讲长⽑的故事、谋死隐⿏、为我买来《⼭海经》……

②我对她不⼤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淡薄——新的敬意。

③欲扬先抑⼿法的运⽤。⽬的是突出阿长在我⼼⽬中的地位。

以上这些问题,只要学⽣能够认真细致研读⽂本,就能解决。

三、探究⼈物,理解“受限制的礼俗世界”

1⽤⾃⼰的话,说说“阿长”是个什么样的⼈物?最少要⽤三个句⼦。

预设:阿长是⼀个粗俗的⼈,是⼀个没⽂化的⼈,是⼀个爱传播⼩道消息的⼈,是⼀个规矩⽐较多的⼈,是⼀个热⼼的⼈,是⼀个渴望得到幸福的⼈,是⼀个爱我的⼈,是⼀个有神⼒的⼈……

2本⽂叙述了“我”阿长之间的诸多⽣活细节,作者不厌其烦地诉说我与阿长的恩恩怨怨,本⽂写了我与阿长的哪些恩怨?

预设:规矩多——说⼈死了,不该说死了,必须说‘⽼掉了’;死了⼈,⽣了孩⼦的屋不应该⾛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的⽵杆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吃福橘的事,谋杀隐⿏……

3.鲁迅先⽣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阿长的这些烦琐之⾄的规矩?作者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你在⽇常的⽣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礼节,说说你⾃⼰对这些礼节的理解。

预设:不厌其烦地写阿长烦琐之⾄的规矩,其实是为了表现阿长作为⼀个普通⼈物是⼀个热⼼的⼈,是⼀个渴望得到幸福的⼈,是⼀个爱我的⼈,是⼀个善良的⼈。

明确:阿长的“礼节”多⽽杂,有民间习俗、禁忌,也有传统美德。“礼节”成为阿长的主要特征,阿长成为民间⽂化仪式的认同者、执⾏者,⽽且是其忠实的传承者。尤其⽂中详细记述“元旦吃福橘”来祈求平安幸福的风俗的重视程度,她的“郑重”“惶急”“⼗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的情绪,⽆不体现出这种⽂化对⼈们⽣活的强⼤⼲涉⼒。礼仪、礼俗、禁忌⽂化是处理⼈与⼈、⼈与⾃然关系的纽带和准则,它不但构筑了阿长的全部精神内核,⽽且涵盖于每⼀个中国⼈⽣活的⽅⽅⾯⾯,并成为他们⽇常的处事准则。

总之,在前半部分,⼤⾄⽂化上的制约,⼩⾄⽣活细节的管束“不许我⾛动,拔⼀株草,翻⼀块⽯头,就说我顽⽪,以阿长的礼俗⽂化为中⼼建构了⼀个处处受限制的世界,“我”在这样的世界⾥是极其不⾃由的。

材料补充(PPT):

在⽇常⽣活中,鲁迅很注意中国习俗礼节,亲友红⽩喜事、婚嫁乔迁、⽣⽼病死,他总要送礼或慰问,赈灾济难,他都捐款。这只要看看他的⽇记就会⼀⽬了然。他是敬⽼尊幼的模范,是称职的长⼦和长兄。对母亲,他尽⼀切可能使之⽣活舒适,⼼情愉快。对长辈如蔡元培,他始终以师礼待之。对同学和朋友如许寿裳,情同⼿⾜。可见,鲁迅反对的不是礼俗⽂化本⾝,⽽是反对⼈成为被⽂化驱使奴役的对象,异化的对象。

在阿长执⾏这⼀⽂化仪式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成为被限制和被拘束的对象。“我”的不解和冷静,越发衬托出她看似认真⽽⽆聊的做法,这两种态度形成强烈的反讽,处于童年时期的个体在精神价值的选择上只能⽤反感来逃避并且不断地开始新的追求。

四、探究《⼭海经》,理解“⾃由的精神世界”

1说说《⼭海经》在童年鲁迅的眼中是⼀部什么样的书?在你的眼中《⼭海经》是⼀部怎样的书,你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出⾃《⼭海经》?请给同学们介绍⼀下。

预设:《⼭海经》是童年鲁迅⾮常渴慕的⼀本书,是⾮常想得到的⼀本书,是最为⼼爱的宝书,是通向精神⾃由的世界……

预设:《⼭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部荒诞不经的奇书。《⼭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等。保存了包括夸⽗逐⽇、⼥娲补天、精卫填海、⼤禹治⽔等相关内容在内的不少脍炙⼈⼝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故事。《⼭海经》具有⾮凡的⽂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献。

明确:书中洋溢着⾃由的飞腾的⽆拘⽆束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质朴⾃然⽽⼏乎未附着任何⽂化痕迹。

2⽂中怎样描写“我”对《⼭海经》的渴慕?请同学们标注在课本上。再⽤⼏个成语概括⼀下“我”对《⼭海经》的⼼情。

预设:朝思暮想、⽇思夜盼、坐卧不安、魂牵梦绕、寝⾷难安……

3在“礼”为中⼼的中华⽂化传统世界中,《⼭海经》是⼀部正常的书吗?那为什么成为童年鲁迅的精神追求?

预设:不是,《⼭海经》被正统⼈⼠斥为荒诞不经的“志怪”书、“奇书”。因为在《⼭海经》中童年鲁迅可以⾃由地发挥⾃⼰的想象,可以⾃由⾃在地在书中进⾏精神畅游。

明确:以《⼭海经》为中⼼的⾃由世界是与以礼俗为中⼼的受限世界相对⽴⽽出现的。由于“我”在现实世界中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不⾃由。所以,童年的鲁迅对它“渴慕”并且念念不忘,这恰恰说明⼀个民族童年时代的产物《⼭海经》和个体童年时代的⾃由精神的契合。也暗⽰了鲁迅对⾃由精神与⽣俱来的执着追求。

4“我”是怎样认识和得到《⼭海经》这部书的?“我”对引领“我”结识《⼭海经》的胖胖的、和蔼的远房叔祖和为“我”买来《⼭海经》阿长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预设:引领“我”结识《⼭海经》的是⼀个胖胖的、和蔼的远房叔祖。为“我”买来《⼭海经》的⽬不识丁的阿长。

“我”认为远房叔祖是很疏懒的,不会为“我”的《⼭海经》去费周折。⽽⽬不识丁的阿长为“我”买来了《⼭海经》,“我似乎遇着了⼀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我”的⽇思夜想、朝期暮盼,没有⼈真正关⼼,⽽这个做保姆不称职、不识⽂断字、⽣性

愚蠢⽽⼜迷信的“长妈妈”,却意外地满⾜了“我”的⼼灵需求。

明确:⼀个是⽣活琐事的照顾者,⼀个是精神上的沟通者。⼀个让“我”处处感到限制和拘束,⼀个引领我通向精神⾃由的图画世界。

我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也以她买回《⼭海经》⼀书为转折,不但对她的怨恨却从此完全消失,⽽且“这⼜使我发⽣新的敬意了,别⼈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的神⼒”。长妈妈对帮“我”买书意义重⼤的茫然更衬托

出“我”对此的重视程度。

因此,成年以后的鲁迅再次审视⾃⼰的精神世界时,发现《⼭海经》是⾃⼰⼀⽣追求⾃由精神发轫,鲁迅对长妈妈怀着深厚⽽真挚的情感写出“仁厚⿊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永安她的魂灵”这样诗化祷⽂也就不难理解了。

5讨论:《⼭海经》⼀类的书籍究竟对⼉童的精神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由发⾔。

师总结:《⼭海经》是“我”⼉时“最为⼼爱的宝书”之⼀,鲁迅不但从此开始收藏书的爱好,⽽且本书也培养了他的⽂化性格。周作⼈指出,当初读书与读图,虽然很琐屑,“可是影响却颇不⼩,他就‘奠定’了半⽣事业学问的倾向,在趣味上到了晚年也还留下好些明了的痕迹。”(PPT展⽰)

《阿长与〈⼭海经〉》通过两个对⽴世界的并置以及对这两个对⽴世界中的代表的⼈和物的价值判断来怀念⾃⼰早期精神资源的。以鲁迅的⽂化取向和精神选择来决定⾏⽂材料的取舍和情感的变化,既展⽰了童年时的鲁迅形象,⼜和鲁迅⼀以贯之的是永远的追求⾃由的精神⼀脉相承。

五、写作补⽩,探究阿长为“我”买《⼭海经》细节

阿长⽤⾃⼰的“超能⼒”,为我“买”来了《⼭海经》,引爆了“我”对她空前的敬意,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阿长究竟克服了多少困难为“我”买来了《⼭海经》?请同学们充分调动⾃⼰的想象,想像⼀下:⼀个不识字,甚⾄连《⼭海经》都念成《三哼经》的阿长为“我”买《⼭海经》具体情境。⽤200左右的⽂字详写具体情境,注意⼈物的语⾔和动作描写。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阿长”与“《⼭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

《阿长与⼭海经》创意设计

“阿长”与“《⼭海经》”: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符号

——《阿长与⼭海经》创意设计

⼭东省东营实验中学于保东

设计思想

钱理群教授曾说,我们应该给孩⼦⼀个“可亲,可爱,⼜特别”的鲁迅形象,让孩⼦“爱其⽂,亲其⼈”,让鲁迅⾛进孩⼦的⽣活世界、内⼼世界,成为孩⼦学习、成长中的朋友,播下⼀颗民族⽂化的种⼦。

第 1 页

阅读《朝花⼣拾》中的⼗篇⽂章,你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五篇⽂章写到了阿长,这样你不得不对阿长产⽣兴趣,阿长究竟在鲁迅的眼中是个什么样的⼈物呢?教师在教学《阿长与⼭海经》时,应激发学⽣带着好奇,通过细读课⽂,⾛进鲁迅先⽣的《阿长与⼭海经》,了解童年视⾓下的阿长和成年视⾓下的阿长这⼀⼈物形象,理解“阿长”与“《⼭海经》”已成为鲁迅精神世界的两个⽂化符号,领会真挚朴实的语⾔,以及深厚的⼈性思考带给我们的丰厚收获。

在本⽂朴实真挚的语⾔中,处处体现着鲁迅对阿长这个普通、平凡的下层⼩⼈物感动,甚⾄是“欣其善良”,对阿长这个⼩⼈物的刻画,既带着⼉童视⾓的幽默调侃,⼜有着成⼈视⾓真挚的抒情。

1、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2、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3、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4、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

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扩展资料:

相关格言

爱 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 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中华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