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讲座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讲座稿,第1张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二、在课改的新背景下教学设计应是什么?是为了完成管理者的任务(应付检查)是促进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途径,提升设计与观察评价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教材的抄写或教师用书、教学方案的抄袭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与条件对“新教材”的加工与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文化再造)是教师必备的资料是校本课程(课程校本化)过程中的一部分三、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教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四、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①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②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⑴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⑵具体教学目标的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①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②教学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些是教学设计中应优先考虑的方法?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制定教学策略的基本问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来选择教学方法。③学法指导我们既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动机的激发,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要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策略来考虑学法指导。(1)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即把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放在首位,让学生置身于民主的、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放飞思维、潜心探究、快乐创造。(2)制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3)制定促进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让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会探究,乐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会评价,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和独特的见解;学会反思,敏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探索学习的规律。④教学媒体媒体可以是作为教学环境设计的一个部分,也是教学活动中教学呈现的一种载体,他们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教学之中,而是与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随着多媒体这一新型教育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媒体的设计比起单纯板书设计多了丰富性和生动性,因而,设计也更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对媒体运用设计存在的问题,如,所选择或制定的教学媒体与本节课的主题联系不当、华而不实、喧宾夺主引起注意的混乱,从形式上看很生动、很美观,而内容却无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的节奏和速度以及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特别要指出的是,粉笔加黑板的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⒋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下,把诸因素很好地组合,值得我们探讨。①过程设计意图现代教学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一方面,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纯粹接受和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教学不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更趋向于多维的、开放的教学形态的呈现。在这样的新理念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以往教案编写那种单一、线性、主要设计教师教学步骤和方法的思维形式和编写格式有很大的不同,它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同时考虑教学的意图、教学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教学行为和方式、媒体的使用、时间的分配以及对教学效果的预期等等。所以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对于教学的活动过程是呈立体或网状思考状态,教学诸因素不是沿“教”这条单行线前行,而是在学与教中交错朝着教学目标进行着。②过程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教学过程考虑的因素,活动的主体对象更加具体、明确,除此以外,设计中增加了预期效果这一因素,因为设计的引进是为了将一个现存的情境改变成为所期望的情境,谋求这种变化正是教学设计的目的。教学设计是以目标为导向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调控来实现的。而预期效果的设计便是实现反馈调控的一个关键的手段。另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能够使教师在目标指引下理性地进行教学,因此,对于每一环节中的教学目的也应该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过程设计中,增加了教学目的这一要素。⒌教学设计自我评价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为了实现这一功能,教学设计的自我评价是教学设计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把教学设计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它是一个在开发、设计、利用和评价四个方面全面研究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在时间上,教学设计分为了三个时间段,即课的准备的设计、课的实施中的再次设计(即生成)、课后的反思性的设计修正。因此,教学设计除了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分析,策略制定和过程设计以外,最后应该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可缺的元认知活动。教学设计的评价,可以通过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在设计完成之后设计实施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预测,这样能够帮助设计者在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教学事件,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设计的二度创造。二是在教学活动之后进行的教学设计的评价,目的在于总结设计的得与失。因为,任何一个设计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况且设计与实践活动本身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理论上再合理的设计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真正有效。所以,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性评价的设计,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和有效的设计,从与传统教案的不同功能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它与传统教案不同的是,教学设计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时空上都更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也更具有先进性。五、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⑤教学过程;⑥教学反思、评价。书写说明:(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3)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教学设计格式和要求标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版年级内容的教学设计”,一般不用副标题。可以设计一个课时,也可以设计几个课时或系列教学。署名写明单位、姓名、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如果署名是教研组或多人合作,应说明谁是执笔人或第一作者。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课前系统部分一、设计思想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二、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成分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初中、高中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三、学情分析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2.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四、教学目标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五、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2.教师的教学准备;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第二部分、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部分设计出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的问题及方案要求。(二)新课导入部分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三)师生互动部分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包括板书)。2写出每个教学步骤(含设计目的和意图) 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原则:(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3)设计出以任务型教学指导下的师生互动方式。(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四)课堂总结部分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五)课后作业部分 提出2-3个与本课设计相关的、值得反思和讨论的问题第三部分、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要求:1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2对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3写出你的教学感想、心得、体会。教学案例格式1应包括上面的各个环节2应包括课堂实录3应加上点评与反思

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具体内容

孔凡哲[1]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30024)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第11期

[摘 要] 针对当前以校为本的广泛开展,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阐述中小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校本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深化中小学课程实施、提高课程质量提供基本保障。

[关键词] 校本,教研,培训,内容,中小学

当前,以校为本的各种临时性培训活动和日常的校本教研活动,已经得到全国同行的普遍关注。以校为本的课程推进方式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起来。然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新课程下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究竟应以哪些内容为主体?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外有关的报刊、著述并没有过多地涉及,有关的深入探讨也是十分鲜见。本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新课程的实际,以数学学科为例,详细探讨中小学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具体内容。

一、校本研究的基本策略

一般地,校本研究包含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管理等四个类别,其实施的主渠道是校本行动研究。其中,校本教研的重要工作是探讨并形成教学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实施策略方案、学习资源、评价工具等等),进而促进学生的成长;而校本培训的重要工作在于形成教学案例,起到专业引领和促进反思的目的,进而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地,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以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出现,而校本管理旨在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政策支持。

就目前我国新课程实施的实际状况看,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出发点是“以校为本”,考虑到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全部普及新课程,而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已经实施高中新课程,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校本培训可以作为“临时性的、突击性的培训”,如对于那些即将进入新课程的年级、学校和地区的相应教师的培训,使用相对集中的校本培训、附以日常性的校本教研,比较适宜;校本教研应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研活动的主体,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毋庸置疑,作为校本研究的主体内容,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密切相关、相互配合:校本培训侧重于解决那些临行性、应急性的问题,而校本教研则侧重于解决那些日常性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情况下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先由校本培训开头,由校本教研具体落实和检验,即集中培训→专题分析讨论→自修反思→再讨论、再交流→下一轮活动。如,多媒体技术(如实物投影仪等)在教学中的应用,就需要集中式、突击性的1~2次校本培训活动;而对于“如何利用ppt文件展示动态效果?如何恰当处理多媒体的屏幕展示与传统的黑板板书之间的关系”等等问题,就需要进行系列的专题研讨,需要通过校本教研来解决。

二、校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目前情况下,尽管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在课改不同阶段有不同需求”[1],但是,各学校之间仍有许多共性问题,以解决这些共性问题为主、有针对性地解决个性问题,是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也是安排“以校为本”活动内容的基本原则。

一般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的主体内容可以这样安排:

1.新理念讨论与新课程反思

活动方式:互动式的讨论+典型案例分析+自我反思

活动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的含义是否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如何理解数学活动?“掐头、去尾、烧中段”意指什么?“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结构化”、“数学内容现实化”作为刻画数学活动全过程的三个阶段,彼此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理解新课程的继承与创新?如何理解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课程是生成的?还是预设的?有人说,在新课程下,对学生来说,课程是生成的,是在活动中一步一步生成的;而对教师来说,课程是预设的,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之前,教师必须清楚地知道课程教学的预期目标,但同时,教师对于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许多事情往往是无法预测的,从而,课程又是生成的,是师生相互交往互动而产生的,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如何理解新的教学观?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具体内涵到底是什么?师生交往活动的互惠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结果”与“过程”的辩证关系?如何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选择和编排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内容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为什么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数学内涵的材料可以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素材?如何理解“用教材教”与“教教材”的区别和关联?如何理解新的评价观?从“横向评价”转到 “纵、横评价相结合”的意图和具体要求是怎样的?如何理解评价对教师的促进作用?如何理解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旨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更新和学校发展的评价新体系?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教学的整合?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否就是将以往的“黑板板书内容”简单搬到“屏幕上”?在数学课堂上,用flash制作的有关平移、旋转的动画,取代“学生用纸片进行折叠、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否就是课程整合发展的一种趋势?如何正确地评价新课程的得与失?哪些是实施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障,恰当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师的教育理念归根结蒂要通过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落实,理想的课程必须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才能化为学生经验的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师从师任教的“看家本领”!

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成果之一,在数学教学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编写数学教学设计报告的格式,一般有课堂教案、表格、流程图等三种形式。采用课堂教案的方式编写的数学教学设计报告,一般包括:课题名称、年级、设计时间、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内容分析、教具准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评估方法、参考资料等。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尤其要关注如下几个基本环节,而具体落实和完成这些设计活动,必须通过集体的探讨和个人的感悟:

(1)知识与技能(为接受继续教育做准备);(2)过程与方法(数学内容要和未来的职业与日常生活有关);情感与态度(数学要与人的一般发展有关);(3)情感体验,即对数学活动和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探索创新、交流合作、严谨求实的态度与习惯;(4)数学认识,即正确的数学观,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美和数学学习的兴趣;(5)思维能力,即体验思考的方法,养成说理有据的思考习惯,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意识;(6)解决问题,即包括学习的能力和策略的发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发展,即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合情推理等)、常规思维的方式方法和数学应用三个方面的发展。对此,要考虑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什么样的学习素材才能有助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3.教学实施具体技术、方法的研究

如何看待新的教学方式?讲解法、谈话法、讲练结合法等传统方法与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有什么关系?有人说,在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有时也是必要的,但不能时时关注“教”而忽略“学”。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嘛?有人说,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互补的。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如何评价课堂教学效果?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中评不中用”的课不是好课吗?好课要不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技能?如何备课?如何实现从传统的备课到现代教学设计的跨越?课堂教学基本功还要不要?在新理念下,又哪些变化?如何才能应对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何实现课堂内外的整合与统一?如何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前探究、合作和动手操作活动的自然延续?如何将课堂教学真正延伸到课外?…

4.教学反思研究

(1)如何正确认识教学反思的含义?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

一般地,自我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主要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学反思可以细分为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三个阶段。

(2)要关注教学反思的哪些具体作用?你是如何看待下面的观点的?

教师的自我反思作为校本教研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都需要相应的变革,变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其实践活动的反思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不仅是重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写课堂教学反思是非常有效、便捷的一种校本教研方法。

(3)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主要包含哪些基本途径?有人说,“撰写教育案例,就是要求教师‘讲述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故事’,它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而撰写教学反思就是要求教师把课改中的成功与失败记录下来,失败的可让同行以及后来者吸取教训,成功的可为他人提供借鉴”,这种认识对嘛?你在教学实践中亲自实践过哪些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你的感受如何?你觉得哪种方式更有效或在什么情况下更有效?

5.中考、高考命题技术的研究

中心问题:中小学命题技术与方法有没有一些基本规律?如何把握这些规律?

具体包括: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知识、技能的测评?如何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测评?如何选择恰当的测试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测评?如何设计与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测试的形式以及相应的测试题?如何在新理念下进行数学综合应用的测评?如何设计恰当的测试题以及相关的测试形式?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应用型试题、阅读理解题、操作实验题、图表分析题等各类题型各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如何编制?新理念下的中考命题有何趋势?高考命题呢?…

三、校本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我国,以校为本的培训、教研等校本研究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以校为本”并不是排斥有关的理论和专家的指导,而是在专家、理论工作者和教研员等人员的指导下,“物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诊断与评价、研究与分析;其主要方式不是把眼光盯在外出学习上,而是提倡“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其目的在于,加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专业互助、自我提升与自我创新的内在机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学习型学校。特别地,在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活动中,教师有机会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主动的研究者,带着疑问、困惑进行理性地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对教师而言,这是一个不断成长和互助提升的过程。对校长来说,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制度的组织者、领导者,而学校则是建立以校为本制度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切实根植于“以校为本”,必须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务实的活动形式,并通过这些非常现实的内容,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对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课程”是培智教育永恒的建设主题。多年来,我校依据以儿童为中心和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结合学校智障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学生的生存与发展”的办学宗旨,把为智障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朝着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思想的方向不断摸索与实践,形成了涵括早期康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需要的“个别化、生活化、一体化”课程体系。

1满足个体需求 凸显课程“个别化”

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十五”期间我校确定了以个别化教育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以“个别化教育计划”(简称IEP)的研究为核心,以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建设、支持系统的开发为主要策略,建构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实施模式。

IEP目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每个学期初,各班自主召开学生个案会,通过教学主管、教研组长、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家长对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分析,确定学生最迫切的教育教学及康复训练需要,达成教育训练共识。在IEP目标的确定中,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生活技能为核心,在注重情感态度、方法过程目标的基础上,还强调关注康复需要的目标,从多个维度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们定期针对所确定的个别化长短期目标的落实方式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不同学科、不同训练形式(集体、组别)有效落实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

调整课程,推动个性化课表的编排实施。教学训练中教师们尝试多样化的、方便个体学习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安置方式。各班教师自主编排课程表,班内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课表,到指定的地点进行学习训练。集体教学中教师也安排了多种授课和训练模式:有按照能力、特长分组的教学版块;有按照认知、沟通、适应性技能训练的教学版块;有一对一的个别训练版块。教师注重在实施IEP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尊重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和需要。

医教结合,深入实践康复课程

不同残障类别、程度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康复训练需求。学校自2000年便开始尝试开发个别、组别、集体的感觉统合、肢体训练等内容的康复训练课程。在评估诊断、康复训练方式等方面推进康复课程的实践深度。

我校近几年来一直不断加大个别化补救康复训练的力度。教师依据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中的康复训练目标,运用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的形式,对在语言、肢体障碍、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训练和教学。

我校针对自闭症学生逐年增多并出现较为突出的情绪行为、言语障碍等问题,不断探索自闭症康复训练的课程内容。成立自闭症运动康复训练小组,每日通过固定时间的大运动训练,发泄学生过剩的精力,提高自闭症学生听指令的能力,改善过分多动等情绪行为问题;与此同时,开设自闭症音乐治疗、美术治疗等训练内容,从情绪行为问题干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康复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深入课程改革 凸显课程“生活化”

我校坚持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培养智障学生实际生活中重要而必备的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随着培智学校生源的变化,原有学科课程已不再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学习与接受。在特教专家的指导下,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智力落后学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课程纲要》。在课标指导下,教师们把学生的生活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学习主题,研究能够满足不同障碍类别、差异层级、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技能的习得与应用,倡导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支持学生完成有意义的、完整的活动。

2009年,我校进行了“综合课程包班制”的教学改革。由两名教师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模糊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和生活适应三大课程领域之间的界限,教学内容选择生活实用技能,以生活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超市、居民小区等生活场所,充分利用家长和社区人员的作用,促进学生的社会融合,促进学生生活知识技能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经验积累,学校编制了班级教材和综合课程实施指导手册,其中论文“包班制班级管理的方法与教师配合”、“包班制班级中综合课程的实施框架”获得市级一等奖;实验研究课“招待客人”获国家教育信息技术大赛三等奖;“沏茶待客”获得市级优秀 教学设计 一等奖;“市场购物”、“我会沏茶”获得区级课例评选一等奖。

3研究职教模式 促进课程“一体化”

1996年,我校在北京市率先成立职业教育学校,接受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龄智障学生入学,职业教育课程经历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形成了“宽基础、活模块、多能力、个别化”的教育模式,将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实施途径与方法、评估与就业安置等职业教育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出具有时代和校本特色的智障学生职业教育模式,走出务本求实的办学之路。

以“宽”、“活”为基础开发多样化课程

“宽”——展宽生活技能,强化习得关键能力,包括人际沟通、交往方式、自我引导等一般职业能力和烹饪、美工等基本专业能力。“活”——灵活联结模块,强化训练从业能力,依据个体能力,选择专业内、跨专业、专业联合的学习模块;依据能力评量结果,调试专业模块的学习;依据某一时段生产任务的需要,临时调配学习任务。如工美专业在珠艺、手编、结艺组装等基础上开发了立体绣、陶艺等新模块,烹饪专业在中式面点、中式炒菜的基础上增加了西式快餐模块。调整后的专业更加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也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

以“生”为中心确立个别化目标

职业教育的初衷和归宿都服务于个性,要立足于智障学生个体内与个体间的共性与差异,因生施教。培养目标:独立、半独立、辅助;职业教育形式:准备式、支持式;就业安置方式:多渠道、多种类、多形式;就业形式:竞争性、支持式、庇护式、居家陶冶式。随着智障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培养目标的层次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个别化与个性化,以适合每一名学生。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的形成是智障学生获得自我成就感和生存能力的关键。为此,学校教师多方跑市场,联系承接大批量的生产加工订单,量化生产,以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密度,使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训练中掌握某项技能和工序。为满足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分别设计和制作必备辅具,降低学习难度,如为学生编印串珠口诀表,装袋计数器等。个别化辅具能让学生获得资源的、策略的、环境整合条件下的支持和辅助。学校还打破了课堂教学技能的惯常做法,创新产教融通训练形式,设计“教学现场职场化”的教学安置形式。按照产品的工序来设计学生的训练区域,将课桌椅改为操作台、操作椅,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环境中感受职场的氛围,树立职场的规范、质量、合作、竞争等意识,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注重岗位实训,开发了5种实习实践岗位:“体验”实习岗、“产学”实习岗、“合作”实习岗、“简单实体”实习岗、“普通职校定向培训”实习岗。进行分层训练:第一层在“校内实习实践现场”,利用校内擦拭、清洗、维修等实践岗位,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周期训练;第二层在“社区工作现场”,到残联、超市等社会环境中,现场做清洁、做销售、做服务;第三层在“定点工厂”,定期到合作工厂,和工人一起生产,服从工厂要求,从生产生活、独立人际交往等方面锻炼学生,提升其就业向往。

职业教育使每一位学生的生活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改善。几年来,职教部师生完成工美制作30余种,几十万件,到实训基地清洁擦拭超过1万平方米,烹饪成品制作70余种,工具使用20余种。一部分毕业生实现就业或自谋职业。一部分进入社区康复站,他们的职业技能高于从家庭走入康复站的智障人,回到家庭能够做简单饭菜、家务打理和使用社区,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课程的发展带来教师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进步。我们深知,课程建设的挑战是艰巨的,课程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编辑 吴君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