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说的痹症是什么病,有吃的药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中医上说的痹症是什么病,有吃的药吗?,第1张

病情分析:痹症是指人的正气虚弱的时候,感受风、寒、湿、热等不良因素,这些不良因素在卫气不固的时候容易侵入身体,导致痹症的发生。痹症是指经络以及气血不通引起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月经痛等,都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可以口服血府逐瘀丸、正清风痛宁、万通筋骨片、腰痛宁胶囊等进行调理,可以结合针灸、拔火罐等治疗,是可以治好的。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手阳明大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LI。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五行属金。《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交会人中部——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分别向上夹鼻孔旁的迎香,交足阳明胃经。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手阳明大肠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图34(图出自《中医大辞典》)

详见百科词条:手阳明 [ 最后修订于2015/11/10 14:50:27 共49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鸡峰》卷十八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前胡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前胡半夏汤 1 拼音

qián hú bàn xià tāng

2 《鸡峰》卷十八 21 方名

前胡半夏汤

22 组成

前胡3分,人参3分,陈橘皮半两,半夏曲半两,枳壳半两,甘草半两,木香半两,紫苏叶3分,茯苓3分。

23 主治

痰气客于上焦,呕逆不思饮食,头目昏眩。感冒停痰,咳逆。

24 前胡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7片,煎至1盏,去滓,取7分热服,1日23次。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古籍中的前胡半夏汤 《仁术便览》:[卷二喘病]豁痰汤

治一切痰疾,为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为主,合前胡半夏汤,以南星、紫苏、陈皮、浓朴之类,出入加减。素

《医灯续焰》:[卷八心腹痛脉证第六十三]附方

上以海蛤入栝蒌内,干湿得所为丸。每服五十丸。前胡半夏汤治痰盛。前胡半夏(姜制)茯苓(各二钱)陈皮木

《证治准绳·类方》:[第四册]痛痹

。余制此剂,为滚痰丸相副。盖以小柴胡为主,合前胡半夏汤,以南星、紫苏、橘皮、浓朴之类出入加减。素抱

《证治准绳·类方》:[第二册]痰饮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姜五片,煎一盅,食远服。前胡半夏汤治痰盛。前胡半夏(姜制)茯苓(各二钱)陈皮木

《医灯续焰》:[卷八]心腹痛脉证第六十三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宣痹汤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6 《温病条辨》卷一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 64 主治 65 宣痹汤的用法用量 66 宣痹汤的临床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宣痹汤 1 拼音

xuān bì tāng

2 处方

防己15克 杏仁15克 滑石15克 连翘9克 山栀9克 薏苡15克 半夏9克(醋炒)晚蚕沙9克 赤小豆皮9克(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

3 功能主治

清化湿热,宣痹通络。治湿热痹证。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

4 宣痹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痛甚,加片姜黄6克、海桐皮9克。

5 摘录

《温病条辨》卷二

6 《温病条辨》卷一 61 方名

宣痹汤

62 组成

枇杷叶2钱,郁金1钱5分,射干1钱,白通草1钱,香豆豉1钱5分。

63 功效

苦辛通阳,轻宣肺痹。

64 主治

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

65 宣痹汤的用法用量

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

66 宣痹汤的临床应用

1呃逆:陈某某,女,成年,售货员。呃逆频作,治疗三月余未效。症见呃逆连声,偶有嗳气,食欲不振,郁郁寡欢,苔薄白,脉缓。治以炙枇杷叶12g,郁金10g,射干10g,香豉6g,炙旋覆花12g,柿蒂10g,香附子10g,通花5g,进二剂,呃逆大减,续服而愈。

2胸痛:刘某某,女,30岁,工人。患有胸膜炎经西药治愈,唯胸膜增厚,胸部憋闷不适,疼痛经久不愈,服中西药罔效。凡负重或咳嗽,胸痛加剧,精神抑郁,食量减少,舌淡苔薄,脉弦。治以炙枇杷叶10g,郁金10g,射干10g,降香10g,橘络5g,路路通10g,炙旋覆花10g,丝瓜络15g,瓜蒌壳15g,青皮8g,通花5g,连进三帖,疼痛减轻,服至十余帖,诸证悉愈。

3喉痹:冯某某,女,35岁,工人。三月以来咽中不爽,常有异物梗阻感,饮食吞咽无异常不适,胃纳减少,形体偏瘦,心怀恐惧,神志不乐,舌红苔少,脉濡细数。治以炙枇杷叶12g,射干10g,郁金10g,瓜壳15g,北沙参15g,麦冬12g,重楼10g,大青叶10g,降香10g,通花5g。守方出入十余帖而愈。

古籍中的宣痹汤 《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

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

《温病指南》:[卷下]湿温上焦篇

阴湿温痹郁而哕者。(俗名呃忒)上焦清阳气郁也。宣痹汤主之。宣痹汤枇杷叶(二钱)郁金(一钱五分)射干

《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湿温、寒湿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上焦清阳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

《本草征要》:[第三卷肾与膀胱经](三)利水渗湿、清膀胱

少气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呼吸微弱短促,言语无力。可由脏气虚弱或水饮内聚所致。《诸病源候论·少气候》:“所由藏气不足故也。肺主于气而通呼吸,藏气不足,则呼吸微弱而少气。胸痛少气者,水在藏府,水者阴气,阴气在内,故少气。”亦有因痰气、食积内阻所致者。《䱐溪医述·病症辨异》:“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由里气因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路使然。”参见短气、气促:短气为症状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指呼吸短促,如不能接续。《医宗必读·喘》:“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有虚实之分。虚证常兼见形瘦神疲,声低息微,头眩乏力等症,多由体气素虚或病后真元耗损所致。实证常兼见胸腹胀满、呼吸声粗、心胸窒闷等症,多由痰饮、瘀阻、气滞等导致。《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又《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诸病源候论·短气候》:“肺虚则气少不足,亦令短气,则其人气微,常如少气不足以呼吸。”《石室秘录》:“盖短气乃肾气虚耗,气冲于上焦,壅塞于肺经,症似有余而实不足。”气促为症状名,呼吸短促,多属虚证。《罗氏会约医镜》卷九:“促者,即经之所谓短气者也。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声,亦不抬肩,劳动则甚,此肾经元气虚也。盖肾为气之根,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则精不化气,下不上交而为促,治宜补之、温之。”亦有因外邪、水饮等所致者。《类证治裁·喘症》谓呼吸促而不能续,似喘而无痰声,其证有二:一属支饮,症见短气有微饮,治宜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一属气虚,症见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腹中气不转者,倍甘草;肺气短促,倍人参,加白芍。若失血后阴火上乘,短气不足以息,或肾虚发热唾痰者,生脉散加当归、黄芪、生地。

详见百科词条:少气 [ 最后修订于2015/10/30 12:57:14 共75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三阴交为经穴名(Sānyīnjiāo SP6)。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别名承命(《备急千金要方》),太阴(《备急千金要方》),大阴(《经穴汇解》)。三阴指足三阴,交即交会,此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交会穴,故名三阴交。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腹痛,胸腹胀满,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细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呕吐,纳呆,食饮不化,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血崩,死胎,恶露不止,阴挺,经闭,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下垂,痛经,难产,产后血晕,不孕,带下,恶露不尽,月经失调,更年期综合症, 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阳痿,早泄, 痛,遗精,白浊,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足痿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足痿,瘾疹,神经衰弱,黄疸,痃癖,症瘕,血晕,七疝,癫痫,痴呆,不眠,疮疡,手足逆冷,股膝踝内侧肿痛,肾炎,肾盂肾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减退,小儿舞蹈病,下肢神经痛或瘫痪,癃闭,淋证,便秘,癫狂,痫证,精神分裂症,脏躁,下肢痿痹,眩晕,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等。

详见百科词条:三阴交 [ 最后修订于2018/4/19 8:58:21 共55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